?

唐代“詠蟬”詩三絕

2009-10-29 05:00
中學語文園地(高中) 2009年9期
關鍵詞:比興駱賓王秋蟬

張 華

唐代“詠蟬”詩中以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詠蟬》、李商隱的《蟬》最為人稱道,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于比興寄托,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各具特色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虞世南

垂■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首句寫蟬的形狀與食性,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好像下垂的冠纓,又生性高潔,棲高飲露。突出了它的“貴”與“清”。次句寫蟬聲之遠傳,“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于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這里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響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

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作于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下獄。起二句用比興手法,寫秋蟬高唱,引出詩人在獄中對家園深深的思念。三、四兩句寫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可自己經歷種種磨難卻已兩鬢斑白,曲折寫出了一份凄惻的感情。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奥吨亍薄帮L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議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這里打成一片,融渾而不可分了。第七句再接再厲,仍用比體。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這句詩人自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了解,相反,還被誣陷下獄,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蟬能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方式,使蟬與詩人又渾然一體了。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以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前兩句寫蟬聲,蟬棲高樹,吸風飲露,由于“難飽”引出了悲哀的“恨”聲,但這樣的鳴聲又是白費,是徒勞,因為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與作者身世暗合,作者由于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當權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三、四兩句寫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并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五、六兩句拋開蟬,轉到自己身上。自己是個小官,在各地流轉,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懷念家鄉,更何況家鄉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作者思歸更切。最末兩句蟬的鳴叫聲提醒自己的舉家清貧,又提醒自己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以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云:“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边@確是一語破的之說。

(作者單位:河南省鶴壁市工貿學校)

猜你喜歡
比興駱賓王秋蟬
村口那座山
秋蟬禮贊
記住了,他叫駱賓王
駱賓王七歲詠鵝
螞蟻和秋蟬
駱賓王的鵝(外一首)
秋蟬
試論虞山詩派對晚明吳中詩風的繼承與發展
關于納蘭性德文學思想的解讀
《孔雀東南飛》開篇二句考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