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路徑選擇

2009-12-21 05:11莊建武
理論前沿 2009年21期
關鍵詞:就業服務業

莊建武

[摘要]工業化,尤其是新型工業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也是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內容與核心主題。本文試圖通過對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歷史沿革以及當前新型工業化道路所面臨新形勢的分析,給出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就業;服務業

[中圖分類號]F4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962(2009)21-0043-02

1949年之前,我國工業體系極不完備、生產方式極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極差。從經濟狀況最好的1933年來看,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僅為249.55億元,其中工業凈產值占各產業部門凈產值總額的10.3%,農業則占61%。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經濟進一步遭到嚴重破壞:1949年與1936年相比,農業牲畜減少26%,工業中的煤炭產量僅為1935年-1937年平均產量的70%。水泥產量只相當于1936年的42.8%。這就是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出發點。

如果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社會發展來看,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沿革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年-1978年)——計劃經濟體制下初步奠定工業化基礎;第二階段(1979年-2001年)——新舊體制轉換下重工業化加速成長;第三階段(2002年至今)——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至目前,我國輕、重工業比重分別為28.9%和71.1%,已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門類我國都有,一個行業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已經形成。2008年,雖受到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但我國三次產業層次仍然調整為11.3%、48.6%和40.1%,產業結構的現代化特征越來越明顯,生產力布局趨向協調,地區之間經濟增速差距趨向縮小。我國整體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后半段。

一、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面臨的新形勢

1、國際化。當前,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已成為一種常態,各國政治、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正是在這種“國際化”的大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且不可避免的事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未用“全球化”表述這種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的關系,是因為“全球化”這個詞雖然已被廣泛使用。但還存在學術上的爭論。國際上很多學者認為,國家的邊界還遠沒有達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化。)

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于國際化的中心地位。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我國產業發展集中于低附加值、低盈利的加工環節,在國際分工中“賣硬苦力”的情況必須設法改變。

2、信息化。信息技術是一種典型的通用目的技術,即技術改進的空間很大,用途多種多樣,大部分經濟領域均可采用,與其他技術存在較強的互補性。信息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能夠產生更強的關聯和帶動效應,使得傳統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方式與組織形態發生變革,不斷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衍生新的產業形態。有效地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信息化對我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不僅發達國家的信息化已走在了前面,而且我國的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發達國家的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在達到80%~90%的高峰之后,現在已經下降到不足1/3,即已步入后工業社會。而發達國家信息產業部門的貢獻占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40%~65%,新興工業化國家也已達到了25%~40%。既要工業化,又要信息化,這是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

3、資源環境。傳統的工業化道路,集中到一點就是對資源能源的競爭和對舊然環境的掠奪。國家反復強調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至今并未得到根本改變,每次宏觀調控后雖然暫時緩解了矛盾。但過一段時間又“舊病復發”,生態惡化、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問題越來越嚴重。2006年,按當時匯率初步測算。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約5.5%,但重要能源資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卻較高。相對貧瘠的資源能源和自然環境已無法支撐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長,必須尋求新的經濟發展路徑。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如果不下決心扭轉這種過度消耗資源、過度污染環境、經濟粗放發展的局面,我們將“無法向歷史交代,無法向人民交代,也無法向子孫后代交代”。

4、就業。就業對任何一個個家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問題。因為偏重投資拉動經濟,拉動勞動力需求,我國客觀上形成了“重制造業。輕服務業”的格局。投資拉動使得產業重合較多,彼此競爭激烈。而這種競爭的結果就是吸納就業的能力不升反降:1980年-1990年,我國GDP保持了9.5%的增長,就業彈性為0.453;1991年-2000年,我國GDP保持了10%的增長,就業彈性下降到0.11;從2001年至今,就業彈性已下降到不足0.1。

改革開放之初,大量農村勞動力可以涌向剛剛起步的鄉鎮企業。10年前,受國企改制和亞洲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國企職工大量下崗,但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最終消化了那批失業人員。民營企業也在這10年中成長為我國經濟的重要力量。而2008年蔓延至今的國際金融危機所導致的數千萬尋找崗位的勞動力則成為今后發展的重要問題。

二、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現路徑

新型工業化道路涉及的領域廣泛、門類眾多,目前要走好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突出重點,找好抓手。過去我們理解新型工業化主要是信息化,現在來看,還應在大力發展服務業上下工夫。

1、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

從工業化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傳統工、業化意義上的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與信息化意義下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并不是相互排斥、有你無我的發展過程,而是一個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過程。沒有工業化,信息化發展就失去了基礎和依托;沒有信息化,工業由大變強的目標也將不可能實現。兩者相輔相成。而且唯有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發展,才有可能促進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加快形成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一要注重發展基于信息技術的核心基礎產業。當前,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軟件技術,一起構成信息技術的核心,以此四大技術為基礎形成的四大產業,即微電子產業、計算機產業、通信產業(包括通信設備制造業)、軟件產業,構成了基于信息技術的核心基礎產業。上述產業不僅市場前景廣闊、技術進步快速、產業關聯度大,而且單位增加值能耗明顯低于工業部門的平均水平,因此國際競爭十分激烈。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應當從占據產業發展制高點和維護國家產業命脈的角度出發,集中力量、重點攻關,力爭取得重大突破。

二要抓好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技術改造工作。技術改造具有技術新、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效益好的突出特點。當前正是實施技術改造的有利時機。從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看,我國注重技術改造的企業,抗風險能力和應變能力就比較強。而在工業社會,沒有制造業,特別是沒有裝備制造業,就沒有工業化可言。應集中力量、扶持重點,提高系統成套能力。力爭在一個或幾個行業中有所突破,其中,包括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

2、發展服務業

先行工業化國家的實踐表明,工業文明高度成熟后,會產生大量剩余勞動力,與此同時,人們不再滿足于有形的產品,而是需要更多無形的服務。于是,服務業也就順理成章的發展壯大,大量勞動力開始向服務業轉移。英國有30%的就業人日從事服務業,美國為15%。英國有41%的就業人口從事服務業,美國為38%。進入20世紀,英美等國家的服務業就業人口開始超越工業。目前英美的服務業就業人口都已超過70%。從工業人口看,發達國家的經驗說明,接近30%的就業人口可能是工業吸納就業的合理能力。我國工業目前的就業人口正好和這個水平接近,可能將無法再大規模接納新增勞動力。唯有將希望寄托在服務業。有學者認為,我國應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帶動消費性服務業發展。但單從就業角度看,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同樣重要。金融、醫療、教育等一些高級形態的服務業,目前大多受嚴格的行政管制,餐飲娛樂、美容美發等初級形態的服務業發展可能會使更多底層人群獲得就業機會。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不是單純的思路問題,更不是技術問題,關鍵還要使經濟制度、經濟政策等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相適應——改革開放要有新突破。必須進一步消除目前仍然存在的機制和體制性障礙,完善市場競爭規則。優化企業發展環境,提高勞動者報酬,把需求的欲望和能力建立在有足夠支付能力的基礎上,否則仍會走回舊工業化道路。

責任編輯史小今

猜你喜歡
就業服務業
2019長三角服務業企業100強
上半年朝陽區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632.3億元
2018上海民營服務業企業100強
淺議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工作
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對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淺談高校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力
如何指導大學生提高面試技能
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及對策研究
2016年四川省財政補助健康服務業重點項目(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