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

2010-06-08 07:13羅映光張譽丹馮媛媛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0年5期
關鍵詞:教學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

羅映光 張譽丹 馮媛媛

[摘要]教材體系是構建教學體系的基礎和依據;教學體系是指導教師系統地傳授教材內容、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是教學實踐的必然要求。促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應注意內容的口語化表達、問題的選擇性切入、方法的互動式啟發、結構的承轉式連接、講授的形象化打造等五個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528(2010)05-0014-03

教材體系是對一門學科進行系統闡述的理論體系,它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而編寫的,是教師進行講授的主要依據,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基本材料。教學體系即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依據教學對象、教學目的、教學情境等因素的不同,為適應教育環境的需要而構建的一套理論講授表達體系。教材體系是構建教學體系的基礎和依據,其表現形式是比較穩定的書面文字:教學體系是指導教師系統傳授教材內容、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其表現形式是比較靈活的課堂教學。教學體系的構建過程是教師能動地對教材體系的再加工、再創造過程,也是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的過程。

“05方案”的實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全國統編的四本新教材形成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新的教材體系。在這一教材體系中既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又包含了不同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階段性理論成果,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既包含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過程,又包含了當今時代黨和政府、祖國和人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期盼與要求。這一教材體系在結構上具有邏輯性、層次性、系統性和整體性;在內容上具有科學性、思想性、綜合性和實效性。但是,教材體系的成功構建并不意味著教材體系在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實施。一套好的理論可以因不同的實踐者而有完全不同的實踐結果:一本好的教材也可以因不同的使用者而有迥然各異的教學效果。當前,如何促進教材體系順利地向教學體系轉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變成一個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鮮活課堂,以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近五年來,學界同仁對此作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偨Y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為,促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有以下五點值得重視。

一、內容的口語化表達

口語化是教材從“印刷體”到“手寫體”轉化的第一步。內容的口語化表達即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比較通俗的語言向學生轉達教材的內涵和實質。簡單來講,就是將教材中的“書面式”語言轉化成教學體系中生動、鮮活的“口頭式”語言,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教材中的理論、思想以及各種概念定義,都是精煉、準確的,但同時也需要教師用同樣經典的案例、釋義來闡述,讓教材上的各種理論、思想“活”起來,讓它們走入生活實踐。

將教材語言口語化的方式很多,一般可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水平以及實際的課堂情況選擇采取不同的方式。

首先,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除了常規的內容講授,還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詮釋教材內容。對于大學新生來講,理論的理解、歸納能力相比高年級學生較弱,在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應該采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語詞的選擇也可以盡量考慮學生中間的“流行語”,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給他們的第一印象更加貼近生活而并非老夫子的“之乎者也”,高高在上。同時,也應該適時采用一些詼諧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改變傳統教學中一味的嚴肅與刻板。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講,在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理解、歸納能力后,在教學語言的口語化表達中則應注重從通俗案例向高層次理論的總結與升華,創造一些符合生活實踐、社會事實的全新的理論術語,這就更能夠吸引高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也更符合他們自身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和學術研究水平發展的需求。

其次,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和知識點較多,教材中的各種理論、思想都是前人思想的結晶,針對在校大學生的自身閱歷與認識水平,短時間內透徹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的各種理論、思想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反應,應將各種理論、思想細細分解并盡量口語化,伴隨具體案例事件。由簡單入手,一步步深化,最終慢慢將學生對各種理論、思想的理解引向理論的高度。

二、問題的選擇性切入

選擇性是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重要環節。對課堂上某一章節內容切入涉及到問題案例的選擇、闡釋角度的選擇以及講授方法的選擇。選擇性切入運用得好,可以起到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學生關注,深化教學內容、加深教學印象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個系統且復雜的課程體系。其理論包括了從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到黨的十七大以來的科學發展觀,內容涵蓋豐富、理論的歷史跨越也源遠流長。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每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如何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參考資料以及適當的角度和各種案例闡釋,都是值得謹慎考慮的。選擇合適的問題和角度切入教學,則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積極探索與研究,同時也符合高等教育對在校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發展的要求。反之,則易造成“學生厭學、老師無趣”的尷尬課堂局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問題的選擇性切入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首先,要選擇當前國際國內的熱門話題進行切入,讓學生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其次,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切入,讓學生感覺到理論的力量就在身邊而非遙不可及。再次,問題的選擇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符合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最后,問題的選擇還應角度新穎、構思奇妙,能從一般性的實例中分析出不一般的觀點和結論,而非一味地天馬行空、夸夸其談。例如,當前風靡全球的金融危機,使世界各國的經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面對國民經濟增速下降甚至倒退、股市動蕩、失業增多等問題上,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教學當中就可以聯系貨幣、剩余價值、價值規律、經濟全球化等內容對學生進行講授。金融危機下最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失業,而就業卻是在校大學生最為關心的問題。因此,從失業與就業的微觀問題切入,在分析國家、世界的宏觀經濟形勢及根源后,進一步闡述我國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及成就,最后引導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中的經典理論,以實現教學引導從現象到本質的跨越。

三、方法的互動式啟發

互動式是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必然要求。教材是單向式的書面論述,教學則是雙向式的口語表達。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鮮活的表達方式,還是互動的表達過程,都是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不可或缺的條件。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教育是一個學與教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講,“學”是第一位的,“教”是第二位的。同時,在教學的過

程中,教與學的主體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從一般情況來講,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客體。但是,教與學是相互促進、教學相長的。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教師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如對概念的理解與把握、問題的分析與綜合、思考的角度與方法、原理的掌握與應用等。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如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及解答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尤其是屬于在校大學生學生時代特有的大膽的發散性思維方式、創造性思維能力,可以給教師的教學提供諸多的靈感、素材?;邮絾l最終會使學生的理論水平、思維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質因此而得到長足的進步。

為了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吃透教材中的各種理論、思想,還應該從生活中、從與學生各種渠道的交流中獲取更多學生所關心的熱點問題,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教學的課程設計以及教學方式的選擇等。因此,除了在結合新教材中設計的思考題的有效利用以外,還需要增強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組織安排各種討論研究,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變成一種雙向的、積極的探索式學習,從而增強教學中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認識,徹底改變以往單方面的講授式學習狀況。

四、結構的承轉式連接

承轉式是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邏輯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體系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照本宣科也不足取,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要進行選擇。教師對于教材內容的選擇取舍必須遵循教材體系的邏輯系。如果教學內容沒有一定的邏輯順序,系統的知識就會變得雜亂無章,學生也會不知所云。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必須準確把握教材體系的基本思路,注重教材結構的承轉式連接,堅持教材體系嚴密的邏輯性,使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達到歷史和邏輯的統一。

結構的承轉式連接指的是用起承轉合或承上啟下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從結構上連接起來。具體而言,重組教材內容,把握結構的承轉式連接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按歷史事件或理論發展的時間順序承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可以以歷史事件或理論發展的時間為縱軸,向學生講述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發展完善的歷史階段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應用、創新的歷史進程等內容。以時間為講述脈絡,不但可以使復雜的教學內容變得有章可循,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強化理解和記憶。

第二,以地理空間的變換承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可以以地理空間為橫軸,向學生講述同一時間段內不同國家甚至同一國家或地區的生產力發展狀況、社會制度演變、社會革命運動等內容,讓學生在對比和比較中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認識,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以地理空間的變換來連接課堂內容,不僅能超越教材體系的編排,還能在更高的層次上將一些看似無關的教學材料有機地組合起來,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系統有序。

第三,以理論本身的內在聯系承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可以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所具有的邏輯結構和內在聯系來承轉教學內容。有些承轉式“贅言”是教材本身所無法體現的,但卻是課堂講授所必需的。在各章節內容轉換之際,教師應當使用畫龍點睛的語言勾勒出前后兩部分內容承上啟下的邏輯聯系,使學生牢固樹立和把握教材體系中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系統聯系。教師還可以將所授課程分成幾個大專題,大專題下面可以劃分若干小專題,每個小專題講解一個完整的問題,如此承轉啟合、環環相扣,每節課的內容便可以在顯示個性與共性、部分與整體的系統聯系中串聯起來。

五、講授的形象化打造

形象化是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本質體現。相對于教材體系的理性抽象,教學體系感性形象則是其有別于教材的本質特征。引起學生的注意是傳授知識的第一步,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與枯燥晦澀的講授相比,生動形象的講授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的過程中,講授的形象化打造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講授的形象化打造就是要深入淺出,將抽象的概念、命題、理論轉化為學生容易理解的直觀的、形象的、具體的知識。

第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信息承載量大,能從時空兩個方面有效地擴展教學內容:多媒體教學表現形式豐富,能將抽象、晦澀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一段富有教育意義的視頻、一首動人心弦的歌曲或者一個震撼人心的畫面都能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感,還能突破單一文本限制,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集于一體,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切感。例如,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播放相關的視頻、音樂、圖片等,生動、直觀地展現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渲染愛國主義氛圍,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愛國主義的真諦。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信息的篩選和組合,使課堂教學內容既能揭示理論內涵、覆蓋教材體系的重點難點,又能緊扣時代主題、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

第二,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鮮活、生動的多媒體教學并不能替代傳統板書和師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也不能代替具體教師的語言特點和教學風格。單一的教學方法只會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講授的形象化打造還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特別是提高講課藝術。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教師可以綜合運用講述、演講、小組討論、課堂辯論、讀書指導等教學方式,把課堂變成一個師生思想交流、共同表演的舞臺。學生參與其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不斷變換的教學方法像一首跌宕起伏的曲子引人入勝,將使枯燥的理論教學變得生動鮮活。

猜你喜歡
教學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與策略
芭蕾基訓對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形成的影響
基于CDIO模式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改革
虛實結合和科教融合的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
數字媒體技術課程體系及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藝術探究
基于綜合能力測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卷考試改革
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的特色化探索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