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舞蹈發展及轉變的原因

2010-06-08 02:00
文學與藝術 2010年3期
關鍵詞:社會舞蹈經濟

楊 荔

【摘要】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發展的第二個高峰,社會全面發展,經濟高速發展,文化高度繁榮。作為唐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舞蹈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同步,社會發展、經濟繁榮的時候,舞蹈藝術也走向前所未有的高峰;而社會發展一旦走向沒落,舞蹈藝術也就失去了它滋生和發展的土壤,轉而走向衰落。在這個過程中,安史之亂具有轉折性的作用,它不但是唐代社會發展的轉折點,也是其他的文化領域在內的多個領域的轉折點。

【關鍵詞】舞蹈;發展;社會;經濟;原因

唐代作為漢代之后中國封建社會的又一個社會高峰,無論是經濟的發展程度,還是政治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的繁榮程度都是前代所沒有達到的。在這樣一個充滿文化氣息和高度文明的國度里,舞蹈之發展也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從廟堂之上到下層民間,都對舞蹈有著相當的愛好和興趣。

唐代初期的樂舞秉承了前代的發展特點,并且開始注意自己的發展特色。在題材上,早期的樂舞多是反映統治者建功立業、戰場殺敵的,這一類的題材多是為了歌頌君王,樹立統治階級的高大形象,以便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和精神欺壓,它們中很多都與唐代建國的過程中的戰爭有關,如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即是改編自原先的軍樂。盡管如此,經過唐初的發展,這一類的題材慢慢走向衰退,具有民間生活氣息的、著重反映人民和社會生活的樂舞開始慢慢增多,隋代時候的所謂九部樂也逐漸發展成為了唐代的十部樂,《樂書》卷一百五十九“十部樂”下載:“唐分九部伎樂,以漢部燕樂為首,外以清樂、西涼、天竺、高麗、龜茲、安國、疏勒、高昌、康國合為十部也?!背鄻泛颓迳讨?其他的八部幾乎全是所謂的外來樂舞,而這些外來的樂舞多是源于西域。

經過了唐代初年幾輩人的休養生息,尤其是太宗李世民和女皇武則天時期的開明政策,到了玄宗時候,社會高度發展,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皞}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社會的進步推動的是精神文化生活的發展變化。

這個時期的社會已經不再有唐初內憂外患,危機四伏的嚴峻形勢。相反的,強勝的中原王朝對于邊疆的靺鞨、回紇、大理、吐蕃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他們有的受唐中央王朝的冊封,有的成為友好邦國。玄宗時代,是唐朝樂舞發展的高峰時期,它開始脫離前代的束縛,雜糅各種樂舞風格于一體,自成一格。這一時期的樂舞的重心開始由當初的政治宣揚和教化功能轉向娛樂和審美功能,并以此來滿足盛世中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而且玄宗本人就是一個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無所不能的文人天子,盛世的繁榮更加為他發展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支撐。他不但能詩會畫,而且設置集賢院廣納賢才,身邊聚集了很多的文人墨客和社會名流。而且他還十分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為了培養他們學詩作畫的修養,他命手下的徐堅和張說主持編撰了列入中國四大類書的《初學記》,其重要程度對現在研習古文和典故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舞蹈而言,玄宗也是如此,如玄宗曾創有《霓裳羽衣舞》,而表演者就是他的貴妃楊玉環,這在封建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社會簡直就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且這樣大型的舞蹈不但包括樂器的演奏,而且包括歌唱和舞蹈。它綜合了古代所謂的詩、樂、舞于一體,是盛唐時代的文化展現。(下轉第61頁)

于是,在這一時期,唐代的舞蹈伴隨國勢開始走向強盛和頂峰。而且這一時期,樂舞的管理也漸漸嚴格并走向制度化,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逐步取代了前期的寫實表現手法,開始講求樂舞的藝術性和審美性。樂舞數量也不斷地增加,于是開始根據樂舞的風格有了不同的類別。諸如《劍舞》、《清商舞》、《清樂舞》、《傾杯舞》、《雅舞》、《軟舞》、《健舞》、《琴舞》、《雙?舞》、《力士舞》、《抃舞掌舞》和《車舞》等多種類型。它們當中有的仍然是前期風格的延伸和對中原以外的樂舞的借鑒,《樂書》卷一百五十九:“驃國”下有“驃國在永昌故郡南,唐貞元中,重譯來朝獻樂,凡一十曲,工三十五人。其國與天竺相近,故樂多演釋氏經論之詞,每為曲皆齊聲唱,各以兩齊斂為赴節之狀,一低一仰未嘗不相對,有類中國《柘枝》舞焉”。由此可見,所謂的健舞還是主要借鑒了西域和西南地區甚至外國的舞蹈風格,這些當是前代粗獷豪放舞蹈的延伸。另《樂書》卷一百八十三“竿舞”條下載:“唐明皇御勤政樓大張聲樂,時教坊有王大娘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狀瀛洲、方丈,仍令小兒持綘節出入其間,而舞不輟。嘗令劉晏賦詩,有‘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之句,因命牙笏及黃紋袍賜之?!庇纱丝梢?當時的樂舞發展已經突破了原先固有的程式,轉而走向自己的發展道路。

其實,舞蹈風格轉變的原因不外乎如下幾點:

首先,社會走向混亂。唐代安史之亂以后,盡管統治者擊敗了叛軍,還都長安。但是唐王朝的中央權威卻已經江河日下了,《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五:“天寳末,奸臣弄權于內,逆臣?扈于外。內外結釁而車駕遽遷,華夷生心而神器將墜。肅宗誘回紇以復京畿,代宗誘回紇以平河朔。戡難中興之功,大即大矣,然生靈之膏血已干,不能供其求取。朝廷之法令并弛,無以抑其慿陵。忍恥和親,姑息不暇。仆固懷恩為叛,尤甚阽危。郭子儀之能軍,終免侵軼。比昔諸戎,于國之功最大,為民之害亦深,及勢利日隆,盛衰時變,冰消瓦觧,如存若亡,竟為手足之疥焉。僖昭之世,黃朱迭興,竟為胸背之疽焉,手疥背疽,誠為確論?!敝摹岸醢怂抉R”事件以及甘露之變都是這種社會的真實寫照?;实鄢蔀榧兇獾囊环N形式,即使是英明的君主,他們的政策也得不到推行,黑暗的社會統治之下再也難以產生盛唐時候那種氣勢恢宏的舞蹈了。

再如《宋史》卷四七八:“唐自安、史之亂,藩鎮專制,百有余年,浸成割據。及巢賊蹂躪,郡邑丘墟。降臻五季,豪杰蜂午,各挾智力,擅為封疆,自制位號,以爭長雄?!卑彩分畞y后,唐朝的藩鎮成為中央之外的地方割據,它們雖然名義上聽從于中央的號令、服從中央的管理,但是實際上卻擁有著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莫大的權利。各個藩鎮恃強凌弱,不斷發生攻伐和戰爭,懦弱的中央政權又無力阻止戰爭和混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沒有溫飽的人們再也沒有興趣去關注舞蹈一類的娛樂享受了。

其次,經濟走向蕭條。安史之亂過程中,以黃河流域為代表的北方地區遭受了嚴重的戰爭創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不但像長安、洛陽這樣的大城市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即使是農村和小的城鎮也遭受了重創。它們有的因為是戰爭的戰場而變得狼藉一片,有的因為青壯年被招募去充軍而變得田地荒蕪,有的因為成為戰爭的補給地而被搜刮的一貧如洗……,北方甚至出現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如《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夫以東周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戸。井邑榛棘,豺狼所嘷。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人煙斷絶,千里蕭條。將何以奉萬乘之牲餼,供百官之次舍?”安史之亂使得北方的經濟和社會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而且在戰爭的過程中人們開始有了南遷的趨勢,而這直接促成了經濟的南移和文化的南遷。

再如,《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六:“安史之亂,數年間,天下戶口什亡八九,州、縣多為藩鎮所據,貢賦不入,朝廷府庫耗竭,中國多故,戎狄每歲犯邊,所在宿重兵,仰給縣官,所費不貲?!卑彩分畞y以后,由于長期的戰亂和藩鎮割據,北方的經濟開始走向衰退,大量的人口南移使得南方的土地得到大規模的開發。人口南遷之后,江南道的人口總數遠遠超過其他地區,這在古代農業社會是相當優越的勞力資源。人口的南移不僅帶去了豐富的勞力資源,而且帶去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江南的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發。此時,北方經濟已經遠遠落后了。于是,舞蹈這種與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的文藝形式也轉而向南方傾斜過來。

最后,文化的自然發展規律。文化的發展有著自身的內部發展規律,有的發展與政治經濟的發展呈正相關性,而有的則呈現出負相關性。比如文化中文學的發展就有著復雜的關系,盛唐時代可以出現唐代詩歌的繁榮景象,出現了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一大批著名詩人。就是在后期的落寞時代也出現了像杜牧、李商隱、皮日休、陸龜蒙、賈島等的重要詩人。而舞蹈的發展卻不同,它本身的發展不但需要所謂的作家,而且需要演員、場地和觀眾,而這些對于亂世飄搖中的社會來講,對于饑寒交迫中的勞苦大眾來講都是難以想象和滿足的。于是,整個唐代的舞蹈開始走向沒落,昔日的輝煌已經過去,少許的殘存僅僅局限于南方的一些地區。

【參考文獻】

[1]晏新志《試論唐代舞蹈的分期》,《文博》1989年第4期

[2]楊鳳琴《對唐代樂舞和唐代舞蹈興盛的初探》,《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3]楊志浩《唐代舞蹈發展的興盛對當今可借鑒的經驗》,《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4]周期政《唐代樂舞歌辭研究》,河北大學2004年博士論文

[5]謝惠蓉《唐代的舞蹈文化》,《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6]林立平《唐代江南地區的開發》,《史學集刊》1984年第2期

作者簡介:

楊荔,女,四川達州人,現為四川文理學院音樂系教師

猜你喜歡
社會舞蹈經濟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舞蹈課
民法公平原則的倫理分析
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問題研究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語
經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