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崇德重仁”教育意義

2011-05-17 09:46張立春
關鍵詞:崇德所欲仁愛

張立春

一、儒家“崇德重仁”的情感教育理念

“崇德”,即是對道德的愛、尊重和敬畏的情感,構成了整個儒家倫理思想的情感基礎。首先,儒家以道德來確定人在宇宙中的特定位置,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避髯诱J為,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不是因為“二足而無毛”的形體特征,也不是“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的感性欲求,而是因為人有“義”,即有道德良知,只有道德才能賦予人在宇宙中的這種特殊位置。其次,儒家以道德來界定人,用道德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來。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比绻痪邆溥@些道德情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孟子認為,一個人的德行要比他的財富、身份甚至他的自然生命更加可貴。他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義者也?!痹诿献涌磥?,生和義雖然都是人之所欲,但義高于生重于生。因此,人不能因為茍且偷生而置義于不顧。如果非要在生和義之間進行一種選擇,那么“舍生而取義”是毋庸置疑的選擇??梢?,儒家將“德”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由此彰顯出一種對道德的崇敬之情。

在整個儒學中,仁既是一個獨立的德目,同時又是一個包容力很強的普遍德目,是“眾德所歸”、 “德性之源”,是“一切德性的生命本源和種子”。正如杜維明先生所說,“探討仁這個概念最好的辦法,是首先把它看作是儒學價值體系中最高層次的品德,換句話說,仁規定著在儒家社會中起綜合作用的所有其他倫理規范的含義?!北姸嗟牡滦远及l端于仁,在孔子看來,恭、寬、信、敏、惠等都是仁的外在表現。正如龔寶善先生所說:“仁是一切道德行為生長發源的根基,任何德性都又必須從仁心中滋長出來,如果缺乏仁心,人類也許不會講求倫理,更不會產生什么道德?!比绻f“崇德”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倫理價值取向,則“重仁”便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

二、現代道德教育的缺失

“崇德重仁”是傳統儒家倫理思想的精華所在,也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的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事實上,它已經作為一種文化基因,滲透到了整個中國文化的軀體之中,從而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重情”品格。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正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的到來,西方資本主義的各種價值觀、人生觀正如潮水般地涌向中國,把中國“崇德重仁”的優秀傳統正推向一個被遺忘的角落?!鞍萁鹬髁x、享樂主義”充斥著一些人的頭腦,“坑蒙拐騙、權錢交易、吃喝嫖賭”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些現象體現在文化層面便是崇尚工具理性,宣傳科學至上,而“道德”這種閃爍著“人生智慧”的“大人”學問在很多人的眼里則成了“無用之學”。究其問題的根本,并不在于“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本身。有人曾把這些現象歸結為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誠然,市場經濟在肯定了追求個人利益的正當合理性的基礎上,為個人利益的追求提供了有效的社會環境,這樣的環境同時也為“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思想的滋長造成了可乘之機。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現階段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克服市場經濟和全球化帶來的這些負面影響,使“崇德重仁”的傳統在新的形式下重新煥發出新的光芒,使之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音符相和諧。

三、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途徑是通過道德教育,重新喚起人們的“崇德重仁”之情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說過一段十分形象的話:“學校教育到了現在,真正空虛極了。單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地變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從未聞有人培養顧及。好像掘池,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于池的所以為池的要素,反無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p>

今天,德育無論怎么改革,都不能離開情與愛。德育“掘池”不能忘記“蓄水”,“蓄水”不能忘記儒家文化這一“源頭”。

第一,德育必須先“崇德”。

在教育中,只注重知識技術訓練而忽視人的道德信念培育,把道德教育僅僅看作是經濟發展的手段,只看到了道德的工具性價值而忽視了其目的性價值,這正是造成現代人不“崇德”的根本原因。事實上,如果我們著眼于人類生活的根本目的或人性的完整需求,就不難發現,人的自我完善或生活本性并不僅僅是物質功利的,某種文化精神和超越型價值理想總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

人的價值不在于其物質性,人的價值是一種精神存在,它凸現在道德的精神人格上,追求道德的崇高是人的本性,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在今天,這個觀點依然是成立的。德育的目標不是占有知識、傳播知識和思維訓練,而是凈化人的心靈、喚醒人的尊嚴和道德良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如果德育僅僅為應試而教、而學,德育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換言之,在德育中,如果沒有一種發乎真情的愛德、崇德之情,沒有對“道德”的一種神圣感,沒有把道德放在它應有的位置,無論多么嚴密的道德體系、多么精美的道德論證,最終都會由于根基不穩而導致整個理論大廈的崩潰,德育的效力自然會大打折扣。

第二,重視“仁愛”的情感教育。

德育目標的定位受到某一特定歷史階段的主導性價值的影響,現階段的市場經濟秩序和全球化思潮無疑是影響甚至決定人們的價值選擇和道德理想目標的關鍵性因素。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在德育中融入了與時代要求相契合的一些價值理念,諸如“個性、自由、民主、平等、競爭與合作”等,但我們不能因此將之看作是現代人人格理想的全部內涵。儒家之所以把仁作為眾德之歸、德性之源,把“愛人”放在德育的首位,是因為仁含有道德最深層的底蘊。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如果沒有一顆“愛人”之心,就不可能做到“恭、寬、信、敏、惠”等,也就不可能成為道德意義上的完人。同樣,如果一個人缺少仁愛之心,只知道關心自己,而不去推己及人,又何談去愛他人、愛國家,我們也很難設想,一個沒有愛心的人,又如何能夠做到同他人和睦相處,做到公平的競爭、友好的合作?如果人人都缺乏一顆仁愛之心,又如何能夠實現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因此,從其深層次的意義上說,仁愛是促進這些價值得以實現的更為基本的價值。

在21世紀的今天,仁愛依然是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由提出著眼于個體的“學會生存”發展為“學會關心”,并把它作為21世紀的教育口號,其主旨就在于加強仁愛教育。道德教育的目標和內涵雖然具有顯明的時代特征,但同時也有一些永恒的、穩定的、要素性的東西,而“仁愛”便具有這樣的情感素質。在今天,重視仁愛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激發其同情心、榮辱感等等。這些道德的心理因素就是孟子所說的“善端”,以往我們將其看作唯心主義加以拒斥,其實,善端是道德行為的心理基礎,沒有這種善端,很難說一個人的道德行為是出于真誠的。從這種最基本的善端抓起,可以培養出學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質,比如:孝敬、善良、感恩、寬容等。有了這些基本的道德品質和道德情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才能真正建立起來。

德育不管怎么改革,“仁愛”是永恒的主題。德育千改萬化不離其宗:“德育是教人識事做人,教人去經驗人生、了悟人生,在生活上遷善?!?/p>

猜你喜歡
崇德所欲仁愛
冒死護友
仁愛至和 篤行達慧——至和教育的理念體系與實踐體系構建
AM NOTHING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仁愛篇(上)為人撐傘
仁愛來到我身邊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愛版)教案設計
儒家“崇德”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點點和小e / 人之所欲,得之有道
試論《左傳》中的孔子言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