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英九“大陸”表述的“一中”意涵

2011-06-23 03:20翁之光
現代臺灣研究 2011年1期
關鍵詞: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兩岸關系

翁之光

馬英九今年2月7日在新春茶話會上要求行政部門應稱呼對岸為“中國大陸”或簡稱“大陸”,公文書則禁止使用“中國”,以回歸“憲法”架構的兩岸定位。馬英九表示,現行“政府”文書上面,經常出現“中國”二字,但是這種稱呼方式,不符合兩岸“九二共識”中“一個中國”的溝通與談判基礎。馬英九說,為兩岸關系建構完整的法律架構有助于確立兩岸關系的定位,不至因為(臺灣地區的)選舉語言或(臺灣地區的)執政輪替而出現搖擺或混淆。

馬英九2月10日表示,2008年上任后以“九二共識”為基礎,“不統、不獨、不武”,維持臺海的政治現狀。兩年多來臺灣以誠信務實的態度,透過軟實力與各地區廣泛交往,成為促進東亞和平的重要力量,并改善兩岸關系,使臺灣海峽告別“燃點”的歷史。

馬英九新春的這兩次講話,有其共通性,就是堅持“九二共識”,回歸“一個中國”的“憲法”架構,其中透露出了某些政治意涵。

一、“大陸”與“中國”稱謂的本質區別

有政治評論員曾經說過,在臺灣,看一個人是不是“臺獨”分子,看他對大陸用什么稱謂,如果是稱“中國”,此人一定是個“臺獨”分子,這種說法有些絕對,但是不無道理。

1、用“中國”稱大陸違背“中華民國憲法”

兩岸關系是指未統一之前的大陸與臺灣,因地理位置位于臺灣海峽的兩邊,因而稱為兩岸,也即大陸所表述的,海峽兩岸同屬于一個中國,這也與臺灣實行的“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系條例”所規定內容相符。如果以“中國”稱大陸,那兩岸關系就變成“中國與臺灣”的關系,也即“一中一臺”的關系,進而成為“一邊一國”的關系,這與“海峽兩岸同屬于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相違背,也與臺灣的相關“法律”、法規不符。

2、2000年之前不用“中國”稱大陸

“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規定,“中華民國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同時“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第二條則規定,“臺灣地區”系“指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它地區”,而“大陸地區”則“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處境仍屬“國家未統一前”,因此分別以“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定位兩岸。而根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第一條就是“國家統一前,為確保臺灣地區安全與民眾福祉,規范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之往來,并處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條例?!睏l例并明確定義臺灣地區是指“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它地區”,而大陸地區則是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至于處理兩岸事務的主管機關名稱則是“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實際上,在公元兩千年臺灣首次政黨輪替前,臺灣不稱對岸為中國,而稱為“中共”或“大陸”,因為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也是中國,民進黨執政之初,也是稱對岸為大陸,直到2002年陳水扁鼓吹所謂“一邊一國”后,民進黨開始全面“去中國化”,包括改稱大陸為“中國”。之后臺灣的媒體和政界人士也多用中國稱大陸,把自己自外于中國。

二、堅持“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

1、用“大陸”稱大陸明確了“一中”認知

“中華民國”的“憲法”架構是“一中架構”,“一中架構”指的是臺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此次馬英九還特別強調兩岸之間“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的說法,更明確了兩岸之間有關“一中”的認知。對大陸相關人士來說,馬英九的說法顯示,馬英九在經過近三年來兩岸大幅度的交流與開放后,對兩岸關系的架構的認知,已逐漸明朗化?;旧?,馬英九的表述應該是深思熟慮的結果,“看起來,應該也是迄今為止國民黨在兩岸關系架構上可以接受的底線?!?/p>

2、將“臺獨”列入選項

2006年,馬英九的智囊們勸他應該對統“獨”問題表態,讓自己在2008年“大選”中占據一個有利的地形,以免因一味模糊政策而失分。馬英九隨后就寫了一篇題為《臺灣的務實之道》的文章,刊登在《亞洲華爾街日報》上,強調“國民黨現在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統一或獨立都不太可能,我們應該維持現狀”。2006年2月14日,國民黨在臺灣親綠媒體《自由時報》登載廣告重申兩岸政策,但被媒體解讀為馬英九正式將“獨立”納為兩岸未來選項之一。馬英九之前曾與國民黨副主席關中等商議,決定進一步落實“臺灣人民決定臺灣未來”的精神,國民黨應開放所有選項,其中就包括承認“臺獨”是臺灣人民選項的這一決定。

“臺獨選項”事件當時在臺灣掀起軒然大波后,馬英九和國民黨中央進行了緊急處理,最后將整個事件定調為——“臺獨”并非國民黨的選項,但國民黨尊重臺灣人民將其作為選項。國民黨也在新聞稿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統一或“獨立”都不可能,也都不符合臺灣人民的利益。國民黨堅決主張,臺灣應該維持“中華民國”的現狀。這是臺灣的安全與安定之道。至于臺灣的未來,本于民主精神,有很多可能選項,不論是統一、“獨立”或維持現狀,都必須由臺灣人民決定。

3、堅持“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

馬英九強調堅持的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在2008年的就職演說中,馬英九還把“九二共識”的內涵從“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技術性地改造為“一九九二年兩岸達成一中各表的共識”。2008年9月,馬英九在接受外媒專訪時表示,“兩岸關系既不是兩個中國,也不是國與國”的特殊關系,“是大陸地區與臺灣地區的關系”,這與他在2005年提出的兩岸是“一國兩區”的說法幾乎完全一致。

三、馬英九大陸稱謂的運用

這幾年馬英九先后提出了“終極統一論”、“臺獨選項論”、“臺灣人民決定論”等說法,引發爭議不斷,經過不斷調整,逐步形成了“維持現狀”的中間路線,以及“不統、不獨、不武”的表述。

1、場合不同稱謂的變化

在過去,馬英九對大陸的“用字遣詞”也有“主、治”之分。以接見“邦交國外賓”、華僑或對民眾述說國際責任等為例,馬英九強調“中華民國的主權象征”,但涉及“治權”不同的大陸地區,則用“大陸當局、中國大陸、大陸”等詞,用以指涉“中國共產黨、及其統轄的中國政府”,中共或中國的領導則以“中國大陸領導人”稱之。

馬英九多用“中國大陸、大陸”指涉對岸“政體”概念,當提及中國大陸人民時,則多采中性的“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大中華概念稱之,論及文化議題時也用“中華文化”一詞;像去年馬英九出席“2010年雙十大會”時指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

2、非政治議題用“臺灣”

馬英九所提“臺灣”多為非政治議題,在接見島內外企業家、論及經貿或臺灣地區內

部事務時,馬英九多用“臺灣”一詞,而非使用“中華民國”,在與“外賓”見面時,馬英九多以“臺灣”作為“中華民國”的代名詞,以2010年元月25日會見“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為例,馬英九以“臺灣關系法”強調了美方的“不與中國大陸咨商對臺軍售、對于臺灣主權問題的立場沒有任何改變、不會壓迫臺灣與中國大陸進行任何協商”等保證。場合不同,馬英九未沿用“中華民國主權”一詞。

“一個主權、兩個治權”,治權也分內外?!巴狻?,是指管不到的“大陸地區”;管得到的,馬英九習慣用“兩岸關系人民條例”的“臺灣地區”做表述、并簡稱“臺灣”。但20lO年11月6日論及釣魚島爭議時,馬英九強調說,“釣魚臺是中華民國的領土(主權),是臺灣的屬島(治權)”。

3、甚少使用“臺灣主權”

對于民眾較敏感的“臺灣主權”一詞,由于一個國家不可能兩主權并存,且依“憲法國號是中華民國”,馬英九常言“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甚少聽聞“臺灣主權”四字,僅2009年10月26日接見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臺海政策專家團時,回應說出“在簽署協議時,一定做到尊嚴、對等與互惠原則,確保臺灣主權與尊嚴?!?/p>

三、馬英九為何此時提出“大陸”稱謂

1、政治現實逼使馬英九往“一中”靠攏

馬英九在2008年“大選”中,以大勝兩百萬票的優勢,徹底擊潰民進黨的“謝蘇配”,順利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但是在之后的兩年時間里,馬英九并沒有將心力放在支持他的這500多萬藍營和中間選民身上,而是絞盡腦汁爭取沒有投票給他的綠營選民的支持,此舉不僅傷害了藍營選民,使得在藍軍的鐵票區出現支持者不投票的苗頭,就連中間選民也不買馬英九的賬。

如果與馬英九有關兩岸關系表述的言論相聯結,如“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這是外界一直強烈質疑馬當局兩岸關系的政治定位與民進黨日益“趨同”的地方,藍營對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始終存在著某種疑慮,尤其深藍民眾對馬英九模糊的兩岸政策不能諒解,不僅讓國民黨逐漸失去深藍支持者,在之前的歷次選舉中,藍營投票率越來越低,甚至選票投不下去,國民黨在幾場補選的小型選舉中屢戰屢敗,就是在2010年底的“五都”市長選舉中,也是贏了面子,輸了里子,被認為是藍營民眾對馬英九統“獨”態度模糊的反彈。此次馬英九做出如此的政策宣示,當然與年底的“立委”選舉和2012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有重大關系。

2、兩岸和平為臺灣經濟發展助力

2008年馬英九上臺以來,先后開放兩岸全面“三通”,開放大陸人民赴臺旅游,海協會和?;鶗炇鹆耸屙梾f議,特別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巨大助力。

臺灣經濟研究院2011年初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臺灣經濟增長率高達10.38%,今年仍可維持5.71%的高增長。據了解,最大的效果來自貿易,其次是觀光收入增加。赴臺游客人數的增長不只帶來收入,也帶來相關產業的投資、就業機會和信心。截至2010年12月底為止,大陸赴臺旅游人數已達182萬人次,為臺灣觀光相關產業帶來超過910億元的收益與商機。據臺灣經濟部門的預測,臺灣今年整體出口可望增長10%。出口驅力則來自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生效。通過協議的杠桿效應,臺灣整體經濟普遍受惠,去年景氣已有明顯復蘇,明年也可持續看好。

臺灣經濟好轉的感覺已不只是市場投資的看好,而是來自庶民的具體感受;不僅是今年島內的春節年貨市場熱銷,而且消費者信心指數已呈八個月連續上揚趨勢。預期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就業機會”、“經濟景氣”等指標所顯現的樂觀情況,也同步刷新島內歷史紀錄,成為“有感覺的經濟復蘇”,其原因與兩岸經濟合作進一步開放當然有很大的關聯。臺灣經濟從谷底翻身,這些都是兩岸關系和解帶來的變化。兩岸關系需要穩定發展,臺灣經貿才能持續增長,如何穩定兩岸關系,這應該已成為馬當局下一步要思考的問題,所以馬英九的有關大陸稱謂表述,也在情理之中。

3、爭奪兩岸問題的話語權

民進黨有意2012的政治人物已逐步拋出自己的有關兩岸問題的論述,如謝長廷的“憲法各表”、蘇貞昌的“臺灣共識”、呂秀蓮的“九六共識”及蔡英文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

謝長廷日前曾提出“憲法各表”,其有關兩岸政策的論述已經開始向回歸“憲法一中”的方向移動,而這種表述與馬英九當局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內涵基本趨同。如此相較,馬當局的兩岸政策并沒有比謝的“憲法各表”進步多少。

關于2012選舉,馬英九提出兩岸稱謂的命題,也可以視為是針對深綠分子的一次戰略性出擊,搶占了統“獨”這個重大選舉議題的先機,馬當局的大陸政策也一樣,如果能以大膽識說出自己的觀點,也破解了民進黨中的深綠人士在選舉的關鍵時候,炒作統“獨”議題的策略,避免被民進黨抹紅抹黑。

四、從“一中各表”到“一中同表”

1、應該說,對馬英九大陸政策,大陸各界存在不同程度的疑慮,雖然馬英九堅持“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他也重申維持現狀的“不統、不獨、不武”論調,堅持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在兩岸政治議題的協商上堅不松口,因此被認為其兩岸政策與民進黨沒有太大的區別。此次馬英九的表態,有著實質上的意義。從馬英九對大陸的稱謂來看,其積極意義在于,在“九二共識”的理解上,應該是進了一步,最起碼馬英九宣示不搞“兩個中國”。

2、從目前臺灣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已經離不開大陸,包括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游,臺灣獲利甚豐,大陸下一步應該對馬當局施加壓力,逼使馬當局回到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上來,這個中國不應當是“中華民國”,而是統一后的中國。其中包括兩重含義:一是對“九二共識”的正確理解,“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不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二是包括對一個中國的正確定義,是統一后的中國。

3、年底要進行臺灣“立委”選舉,明年3月要舉行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在這敏感時刻,不可能要求馬英九對兩岸政策有太大的改變。明年3月選后,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馬英九沒有連任的壓力,可以促使馬當局觸及政治談判的議題,也可以在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問題上有所突破。

猜你喜歡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兩岸關系
慶城縣博物館館藏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勞動英雄”木獎匾探析
民國李劍琴及其《健與美》發微
1916年民國首次司法官考試
藍、綠臺灣政治定位變化新態勢
兩岸版權貿易現狀及發展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