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五都”選舉結果評析

2011-06-23 03:20劉凌斌
現代臺灣研究 2011年1期
關鍵詞:藍營席次藍綠

劉凌斌

2010年11月27日,備受關注的臺灣“五都”選舉落下帷幕,執政的國民黨成功保住了臺北市、新北市和臺中市的政權,終結了連選連敗的頹勢;民進黨則以較大優勢拿下高雄市和臺南市,且在總得票數上贏了國民黨40萬票。由于“五都”選舉的主戰場包括臺灣的三大都會區,涉及的選民人數超過1000萬,被藍綠陣營視為2012年“大選”的前哨戰,其重要性遠勝于以往的任何一場地方選舉,因此“藍贏席次,綠贏票數”的選舉結果對于臺灣的地方政治生態、藍綠陣營的實力消長以及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臺灣“五都”選舉的結果解讀

1、從獲得的席次來看,藍贏三席,綠取二席,國民黨小贏,民進黨未達既定目標,藍綠雙方維持了“北藍南綠”的地方政治版圖?!拔宥肌边x前,藍綠陣營均已明確設定了輸贏標準,藍營選情緊繃,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表示,少于三席就是輸。反觀綠營的選情則被外界普遍看好,黨內評估“坐三望四”,甚至喊出了“五都全贏”的口號,民進黨秘書長吳乃仁則表態,拿下“五都”的三席才算贏。選舉結果出爐,民進黨只拿下南部“二都”,國民黨則贏得了中北部“三都”,若以各政黨在選舉中是否達到既定目標作為檢驗輸贏的標準,國民黨顯然贏得了“五都”選舉,信心滿滿的民進黨則在選舉中敗北。

2、從勝負差距來看,國民黨在中北部小贏,民進黨在南部大勝,藍綠基本盤呈現“藍松綠固”的局面。國民黨盡管贏得中北部“三都”,但除了在臺北市大贏對手近17萬票以外,在新北市和臺中市的獲勝優勢都大幅縮水,顯示藍營基本盤有所松動。具體而言,在新北市,朱立倫獲得111萬的高票,蔡英文的得票數也突破百萬,與2005年相比,藍綠勝負差距由19萬票縮小到11萬票;在臺中市,胡志強和蘇嘉全分別獲得73萬多票和69萬多票,選前被外界評估穩操勝券的胡志強居然只贏了對手3萬多票。反觀在綠營具有執政優勢的南部,民進黨大獲全勝,在大高雄,陳菊贏得82萬多票,得票數超過脫黨參選的楊秋興(41萬多票)和國民黨候選人黃昭順(31萬多票)二人之和;在大臺南,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拿下61萬多票,大贏國民黨候選人郭添財21萬多票;無論與上次地方選舉相比,還是與2008年“大選”相比,民進黨均進一步拉大了與對手的勝負差距,反映出綠營在南部的基本盤相當穩固。

3、從總得票數和總得票率來看,國民黨的選票流失嚴重,民進黨大有斬獲,“藍消綠長”的態勢得以延續。民進黨以49.87%的得票率獲得了377萬2373票,國民黨則以44.54%的得票率拿到了336萬9052票,民進黨憑借在南部大贏的優勢,彌補了中北部小輸的差距,從而在總得票率上勝過國民黨5.33%,在總得票數上贏了對手40萬3321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選舉民進黨的得票率幾乎過半,在臺灣地方選舉歷史上首次超越國民黨。與2008年“大選”藍綠雙方在“五都”地區的得票數相比,“五都”選舉中國民黨的選票大幅流失了近120萬票(當時國民黨拿到了456萬5012票),民進黨選票則增加了34萬多票(當時民進黨拿到了342萬6119票),藍綠勝負差距反轉(當時國民黨大贏對手近114萬票),顯示臺灣政壇延續了去年以來“藍消綠長”的態勢。

4、從市議員選舉結果來看,國民黨在基層占據絕對優勢的地位被打破,民進黨的基層實力得到大幅提升。在“五都”市議員選舉中,國民黨和民進黨各拿下130席,得票率分別為38.63%和35.34%,藍綠陣營勢均力敵,無黨籍45席,親民黨4席,新黨3席,臺聯黨2席。與選前相比,民進黨的議員席次增加13席,席次率由28.61%增長到41.4%,而國民黨則減少53席,席次率由44.7%減至41.4%。相較以往藍營在地方議會占據主導地位的情形,綠營的當選席次大幅提高。雖然民進黨在臺北市和大臺中的實力尚難以與藍軍抗衡,但民進黨在大臺南拿下27席,在席次上占據絕對優勢,而在原先藍營占優勢的大高雄和新北市,民進黨均拿到28席,與國民黨的席次差距大幅縮小到只剩1席和2席。近日,民進黨在“五都”正副議長選舉中又一舉拿下臺南市正副議長、臺北市副議長、高雄市副議長的席位,改變以往幾乎由藍營壟斷正副議長的局面,未來民進黨將在臺南市形成“完全執政”的態勢,在臺北市與高雄市議會則實現“藍綠共治”,顯示民進黨的基層政治實力明顯增長,有望在地方議會形成與國民黨分庭抗禮的政治格局。

因此,在“五都”選舉中,國民黨贏了席次,民進黨贏了票數,藍綠陣營各有所獲,可謂“不輸不贏”,正如部分媒體評論的那樣,這是一場“沒有勝負的選戰”,雙方實際上“打成平手”。

二、臺灣“五都”選舉結果分析

1、大環境因素。一方面,臺灣經濟景氣指數全面提升,2010年的經濟增長率超過10%,創下20年來新高,失業率降至5%以下,近期兩岸深化交流合作以及簽訂ECFA更為馬當局加分不少,國民黨“拼經濟”的政績以及開放的兩岸政策逐漸贏得臺灣主流民意尤其是中北部選民的認同,成為國民黨在選舉中贏得三席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高房價、貧富差距增大等社會民生問題使得馬英九的執政績效大打折扣,兩岸簽訂ECFA帶來的利多又未能迅速惠及基層,導致部分民眾尤其是“三中選民”(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下階層民眾)并未感受到經濟復蘇與兩岸交流合作的實際效益,對馬當局的不滿情緒持續發酵,依然在選舉中投票支持民進黨。此外,國民黨執政以來,始終缺乏令人感動的執政理念和論述,對于“一中原則”、“臺灣前途”等重大政治問題總是模糊處理,使得中間選民和泛藍選民產生焦慮感和疏離感,投票熱情日益下降,這也正是國民黨選票大幅流失,民進黨選票迅速回流的主要原因。

2、“五都”的選民結構。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臺灣形成了“北藍南綠”的選民結構,深刻影響著歷次選舉的結果,這次“五都”選舉也不例外。具體而言,藍營在執政的臺北市、新北市和臺中市占優,但由于北部選民相對較為理性,中產階級和中間選民較多,部分藍營支持者投票熱情不高,反映在選票上,藍營的獲勝優勢并不明顯。反觀在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南部,綠營的基本盤較為鞏固,高雄縣市和臺南縣市的合并更使得這一優勢更加難以撼動,且由于南部選民本土性、草根性較強,以中下階層為主,偏重感性,長期甚至無原則地堅定支持綠營候選人,投票熱情高漲。在此次選舉中,綠營選票幾乎悉數開出,從而保證民進黨候選人以絕對優勢戰勝對手。

3、藍綠雙方的選舉策略。民進黨由選戰經驗豐富、熟悉地方政治生態的吳乃仁負責操盤,五名候選人分進合擊,推出“中間、理性、溫和”的軟性選舉策略:一方面,刻意模糊兩岸政策和“統獨議題”,淡化反對EC-FA色彩,主打“治理能力”和民生議題;另

一方面,延續了擅打文宣戰的傳統,不斷通過議題操作來掌控選戰主動權,充分運用網絡戰來行銷候選人的政見,以贏取中間選民和年輕人的支持,這是民進黨的選票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反觀執政的國民黨,不但在網絡戰等新興選舉策略的運用上遠不及對手,在議題攻防方面也處處被民進黨牽著鼻子走,始終無法掌握選舉的節奏,且黨務改革造成基層軍心渙散,連擅長組織戰的傳統優勢也未能保持,此次選舉在基層實力較弱的南部明顯面臨基層動員不力的嚴重問題,終于遭致慘敗。

4、候選人個人因素。就地方層級的選舉而言,候選人的個人因素(包括個人形象、魅力、資歷、省籍、執政能力、身體狀況等等)顯得至關重要,往往成為選民投票所考慮的決定性因素。在此次“五都”選舉中,民進黨可謂“精英盡出”,推出的五名候選人具有形象清新、理性、個人魅力佳、民意支持度高等特點,因此得票率大幅上揚。相比之下,國民黨推出的候選人實力則參差不齊,呈現“北強南弱”的特質,因此在大臺北雙雙勝出。臺中的胡志強因為年齡和健康問題頻遭對手詬病,加之地方派系整合不力的影響,險遭對手逆轉;黃昭順和郭添財則缺乏地方執政經驗,知名度不高,政治影響力不足,根本難以與對手抗衡,慘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5、突發事件的影響。在臺灣政壇,愈到選戰的最后關頭,選情愈加瞬息萬變,此次“五都”選舉也不例外。投票前夕,接連爆出的幾起突發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選情,如周占春判陳水扁“二次金改”無罪,扁家部分弊案三審定讞,綠營“名嘴”鄭弘儀爆粗口事件等,最關鍵的、對選情影響最大的當屬選舉前夜發生的連勝文遭槍擊事件,上述突發事件均引發藍營選民群情激憤、同仇敵愾,希望用選票表達立場,討回公道,客觀上提高了藍營支持者的投票率,對藍營在中北部的選情無疑是一大利多。當然,這些突發事件實際上起到了激化政黨對決的作用,對綠營投票率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影響,但由于選前民進黨士氣高漲,原本綠營支持者的熱情就比藍營要高出許多,因此突發事件對綠營投票率的影響顯然不如藍營。

6、影響選舉結果的其他因素。其一,執政的包袱和優勢。尋求連任的候選人在政績得到民眾認可的前提下均獲得了勝利,郝龍斌盡管因“花博弊案”遭到民進黨一路追打,但11月“花博會”的開幕贏得眾人交口稱贊,凸顯郝龍斌四年的政績并不差,為其勝選發揮臨門一腳的作用。任內政績不錯的胡志強和陳菊也分別遭遇“治安惡化”和“民淹菊睡”風波,但均依靠較強的危機處理能力安然度過,最終都成功連任。其二,參選動機。外界普遍質疑蘇貞昌和蔡英文參選的真實意圖,擔心二人中途落跑參與2012年“大選”,加上吳乃仁在選前拋出“民進黨不限制當選‘五都市長者參選2012”的言論,更加深選民的疑慮,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二人的支持率。其三,選民的心態。經過多年選舉的歷練,臺灣選民更加理性、成熟,對執政能力的要求日趨嚴苛,一旦執政者政績不彰或者任期太久,選民就會產生求新求變的心態,期待政壇新面孔出現。以大臺中為例,盡管胡志強政績出色,個人形象魅力俱佳,但由于已當過九年市長,年齡偏大,對民眾而言缺乏新鮮感,不少基層選民希望“換人做做看”,這正是與地方素無淵源的蘇嘉全僅憑短短幾個月的勤訪基層和一個“change(改變)”口號就能對胡志強的選情造成很大沖擊的關鍵因素之一。

三、臺灣“五都”選舉的影響評估

1、“五都”選舉將深刻影響看臺灣地方政治生態的變遷?!拔宥肌边x舉表明,國民黨在北、中部地區的選民基礎有所松動,民進黨則進一步強化了在南部的執政地位。未來,由于“直轄市長”掌控人事任命權,藍綠雙方都會藉由任命區長、一級主管等人員之機,將各自陣營的人馬安插到最基層。今后,藍綠陣營想把手伸到對方地盤中去都會更加困難,尤其此次選舉在南臺灣的大勝更使得民進黨進一步鞏固了在高雄、臺南的選票優勢,今后國民黨想要在南部“二都”翻盤難如登天,臺灣“北藍南綠”的政治格局將更為穩固。此外,“五都”的鄉鎮市即將合并改區,區長將改由“直轄市長”直接任命,隨著基層行政區劃的減少和基層選舉的取消,將造成大批以鄉鎮市長、鄉鎮民代為代表的地方政治人物失業,有可能導致“五都”地區地方派系的全面洗牌。

2、“五都”選舉對執政的國民黨和馬英九的連任之路影響深遠。一方面,國民黨的席次維持平盤,基本穩住陣腳,為馬英九打好2012年“大選”奠定基礎。在“五都”選舉中拿下北北中“三都”,國民黨暫時止住了去年以來連戰連敗的勢頭,贏得了喘息和盤整的機會,也使得“馬金體制”在選后不致于面臨藍營內部過多的檢討聲浪和反彈壓力。在未來一年多的任期內,馬當局若能繼續提高執政能力,積極協調內部矛盾,在經濟復蘇、大環境逐漸改善的情況下,馬英九在2012年成功連任的希望仍然較大。另一方面,選票“藍消綠漲”給執政的國民黨敲響了警鐘,也暴露出國民黨執政以及地方經營中的不少深層次問題,包括經濟復蘇與“三中”選民的感受有落差,泛藍基本盤松動,無法有效吸引年輕選民,選戰策略及文宣不夠新穎,與地方派系的關系緊張,地方選戰人才匱乏及斷層等。未來馬當局必須予以正視并積極找尋解決之道,以便能應對復雜多變的臺灣社會與2012年“大選”的考驗。

3、“五都”選舉對民進黨的權力格局和未來走向將產生重要影響。一是“五都”選舉是民進黨重新崛起的關鍵戰役。選舉結果表明,在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已經逐漸走出低谷,鞏固并拓展了基本盤,基本擺脫了扁家弊案的陰霾,政黨實力回升,為今后重新奪回執政權打下一定基礎。二是民進黨中生代表現出色,黨內世代交替加速進行。民進黨內曾經的“四大天王”(呂、游、蘇、謝)在黨內的影響力持續下降。中生代代表人物蔡英文、蘇嘉全、賴清德以及陳菊在此次選舉中表現不俗,“新四大天王”橫空出世,未來將成為民進黨接班梯隊的政治明星。三是蘇蔡之爭仍將延續,蔡英文代表民進黨參選的機率大增。高票落選的蔡英文鞏固了在民進黨內的領導核心的地位,超越蘇貞昌成為綠營內部的頭號政治明星。對年齡偏大的蘇貞昌而言,2012年很可能是其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戰,必將全力以赴,不會輕易退出“大選”的舞臺,未來兩年蘇蔡之爭仍將成為民進黨內權力斗爭的重頭戲。四是大打悲情牌的扁系子弟兵“一邊一國連線”在“五都”議員選舉中大勝,共當選35人,深陷洗錢弊案和招妓疑云的陳水扁兒子陳致中,也以全臺第二高票當選高雄市議員,顯示扁家在綠營仍有票房,未來仍將在民進黨內發揮不容小覷的影響力。

4、“五都”選舉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大方向和國、民兩黨的兩岸政策影響不大。一是馬當局的兩岸政策不會發生大變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本方向不會改變?!拔宥肌边x舉結果顯示,馬當局現行的兩岸政策在一定程度

上已獲得了北北中“三都”民眾的認可和支持,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也承認,這次國民黨能勝選得益于開放的兩岸政策和經濟復蘇等因素。當然,任何政策作為均有其局限性和滯后效應,多數“三中選民”迄今仍未感受到兩岸開放政策帶來的經濟效益,導致國民黨支持率在南部不斷下滑。但隨著ECFA早收清單生效,兩岸“和平紅利”也將慢慢發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好處將為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所感受,有助于國民黨爭取選民的支持,這應可大大增強馬英九當局繼續推進兩岸和平發展的信心。因此,預估臺當局現行兩岸政策的大方向不會有所調整,國民黨應當會在既有架構和“行穩致遠”的步調下,繼續推動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合作,確保兩岸簽訂的ECFA及其他協議能夠充分落實,讓臺灣民眾能夠充分享受到兩岸關系改善的果實,進一步夯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二是馬當局仍將回避兩岸敏感議題的協商和互動,未來一兩年兩岸政治關系難以取得實質進展。隨著2012年“大選”的日益臨近,馬當局為求勝選連任,可能會以更加謹慎的態度處理兩岸交流和兩岸協商的議題,尤其對涉及臺灣“主權”、“國家認同”等敏感議題慎之又慎,不會輕易開啟兩岸在政治、安全層面的互動,以免遭致民進黨的更多批判和質疑;甚至可能為了選舉利益不惜向民進黨的“臺灣主體論述”靠攏,宣揚“臺灣前途由2300萬人民決定”、“臺獨也是選項”等“獨臺”論調,這對大陸的底線、對兩岸政治互信無疑是一大考驗。因此,未來一兩年,兩岸協商軍事互信、政治定位等敏感議題的時機仍未成熟,兩岸政治關系仍將停滯不前。三是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深獲臺灣主流民意肯定的新形勢下,大多數民進黨人也都認為兩岸政策應該朝務實、理性方向調整,未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可能會在具體策略和作法上進行若干調整。近來,蔡英文設立智庫強化兩岸政策論述,陳菊、賴清德兩位新科“直轄市長”對兩岸交流作出務實表態,綠營縣市長亦競相來大陸參訪,民進黨對第六次“陳江會”的抗爭力度減弱等等無不證明了這一點。但由于“臺獨”在島內仍有一定的民意基礎,綠營支持者的“反中”立場并未改變,基本盤堅不可摧等因素,民進黨在短期內仍會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并不會放棄“臺獨”分裂的思想政治主張,仍然會對馬當局的兩岸政策以及兩岸間的協商交流合作產生相當程度的牽制和干擾,仍將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阻力。

猜你喜歡
藍營席次藍綠
女性靈動風采
本期導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