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對外漢語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2011-08-15 00:42楊春燕
文教資料 2011年35期
關鍵詞:素質教育素質技能

楊春燕

(西南科技大學 文藝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一、背景

對外漢語專業大多辦學時間短,積累的經驗不足,在當今擴招的背景下面臨新的問題,主要問題集中在學生畢業以后的出路上。對外漢語教師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就業都面臨比較高的門檻。國內的留學生教學主要在高校,本科畢業根本不能進入高校從事對外漢語教師工作。如果在國外就業就更難了,一個是途徑不多,一個是要求較高。有的學生眼睛只盯著歐美東南亞發達國家和地區,因此本科畢業后專業對口的出路相當狹窄。針對對外漢語本科專業這種現狀,抱怨、逃避、后退都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們力求在素質教育方面尋求出路。

我們認為,擴招背景下的大學專業教育,與昔日的精英教育、螺絲釘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完全不同。高等教育計劃教育背景下,專業招生是針對崗位計劃的,市場經濟背景下的高校擴招,招生與就業不可能也沒必要做到崗位對口。高校擴招的初衷是提高全民勞動者素質,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應該是培養高素質的、寬口徑的復合型人才。針對這種情況,不回避問題,告訴學生真相,給學生希望,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力變得十分重要。因此,過度專業化教育必須改革,而素質教育正當其時。

素質教育雖深得人心,人人叫好,研究者和擁護者甚多,但實施性較差,操作性不強。對外漢語專業屬于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本文擬結合本學科特點,就如何培養學生扎實過硬的綜合素質的問題展開討論。

二、對外漢語專業素質教育的內容

關于高等教育的素質教育內容說法頗多,但不外乎人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知識素質。一般從四個方面來概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應貫穿于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薄案叩冉逃匾暸囵B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保?]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曾經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對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強調:第一,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第二,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第三,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教育?!保?]

針對對外漢語專業特點,我們提出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培養模式。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是指具有科學的知識架構、貫通中西的知識基礎、扎實的雙語素質、過硬的師范素質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目標多元化,人才類型復合型。

面向每個學生,尊重個性發展是素質教育精神的要求,專業培養目標要多元化而不要專業化,人才要是復合型而不是單一型的。我們要培養的學生應該具有更強的在不同職業之間轉換適應的能力。知識經濟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的,大學生就業也是寬口徑的。人們逐漸改變了大學生天之驕子的傳統觀念,在慢慢地接受大學生就業的多元途徑。對外漢語專業學生除了從事對外漢語教師工作以外,也可以從事其他所有需要中文人才、外語人才、新聞人才和雙語人才等方面的工作。不是大學生的就業路子越來越窄了,而是選擇面越來越寬了,這意味著學生成才的潛力和可能性更大了,更能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科學的知識架構和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

科學的知識架構必須建立在科學的課程設置體系上。我們在設置課程時,特別注重培養復合型人才所需的全面知識需求構建貫通中西的語言、文化、文學的知識體系。這個體系分四個知識模塊:語言模塊、文學模塊、文化模塊、師范模塊,每個模塊均由中西兩條線索構成。

學會學習是素質教育一個十分重要的要求。1996年前任歐盟主席雅克·得洛爾擔任主任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提出“4個學會”:學知(Learning to know),學做(Learning to do),學會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生存(Learningtobe)。學習能力被放在四個學會的第一位。[3]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著的《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我們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勞永逸地獲取知識了,而需要終身學習如何去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學會生存?!保?]本著終身學習的理念,學會學習對于大學生來說意義尤其重大。

我們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一是教授學習方法;二是培養良好的自我學習習慣,改過去以教師講授為主為以學生討論、學生講說為主。

3.雙語素質。雙語雙文化人才包括扎實的中文基礎和熟練的英語能力。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通過實踐環節訓練學生的雙語寫說技能。

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在 《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區別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中提出:“每一個人,不管操什么語言,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種特殊世界觀的承擔者。世界觀本身的形成要通過語言這一手段才能實現,每種語言中都會有各自的世界觀?!保?]魏斯格貝爾認為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之間有一個“中間世界”(ZwischenWelt),也就是語言。 語言不同,“語言世界圖像”(WeltbildderSprache)也不同。[6]語言學家兼人類學家薩丕爾(EdwardSapir)及其學生本杰明·李·沃夫(BenjaminWhorf)提出一個關于人類語言的假說,即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hypothesis)。學說認為,人類的思考模式受到所使用語言的影響,因而對同一事物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語言具有的相對性使得不同語言里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類會影響語言使用者對于現實世界的認知,也就是說不同語言的使用者會因語言差異而產生思考方式、行為方式的不同。[7]

這些學說雖然還有一些爭議,但是它給我們一個啟示。多掌握一門外語就意味著多了一個觀察世界的角度,對這個世界就有了更多的了解,就會離真實客觀的世界更近。所以,對雙語素質人才來說,學外語不僅是一門語言,而且是學習了一種文化,懂外語不僅僅多了一門工具,而是多了一雙看世界的眼睛。從學生綜合素質來說,雙語雙文化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

4.扎實過硬的師范素質。

對外漢語專業要培養很大一部分學生從事對外漢語教師工作,師范素質是其中重要的素質之一。師范素質的內容長期以來有很多人研究。中國近現代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在自己多年教學經驗的概括與總結后提出“活教育”的理論,并在江西創辦了第一所公立幼稚師范學校,開始較系統地實施“活教育”的經驗。意在 “要把那種死氣沉沉的腐化的教育”,“變為前進的、自動的、活潑的、有生氣的教育”。陳鶴琴希望“活教育”“成熟為一個適應時代需要,符合民族精神的完善的教育制度,希望它能從理論走入實踐,更希望它能由一隅一地之試驗,發展而為普遍的推行”。為了實現這個“活教育”目的,他提出培養優良師資要從七個方面對師范生進行訓練:(1)鍛煉強健身體;(2)陶冶道德品格;(3)培育民族文化;(4)充實科學知能;(5)養成勤勞習慣;(6)啟發研究兒童教育之興趣;(7)培養終身服務教育之精神。他說:“師范生將來出去服務,不但要做兒童的導師,而且還要做民眾的導師,不但要謀學校教育的發展,而且還要謀社會教育的推進?!币虼?,必須加強“人格、學識、技能、服務種種的修養”。[8]在在實踐為核心的培養模式中我們努力踐行這種“活教育”的理念,在特色課程、能說能寫兩種實踐技能、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等方面都有體現。

5.較強的實踐能力。

在實踐教學方面,改革的大旗早已高高飄揚,理工科類和職業院校的實施相對較好。但在人文社科類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貫徹與實施要么因為課時少而影響效果,要么因為操作性不強而流于形式,擴招之后的教學資源嚴重不足,所以實踐教學常常只是極少數感興趣的同學展示特長的舞臺,這與提高教學質量矛盾,違背了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

三、以實踐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模式

我們這里講的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著力點在如何解決實踐教學環節“走過場”的問題,重點在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上下工夫。

在對外漢語專業建設探索過程中,我們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增強實踐教學的實施性、操作性和實效性,已取得明顯進展,概括而言就是師范“一筆一畫一形體”、文化“兩個技能”、語言“讀寫說三位一體”。

“一筆一畫一形體”是指師范技能培養的書法技能、簡筆畫繪畫技能。其中,寫好一手字是傳統師范素質要求掌握的技能,形體課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和優雅的身形。

“兩個技能”是指弘揚傳統文化的太極拳和古箏課。太極拳和古箏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學習這兩種技能與本專業弘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相一致,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人文修養的重要手段,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讀寫說三位一體”是就英漢雙語功底來說的?!白x寫說”是傳統中文素質的要求,但是在教學中,一般重視讀寫能力,輕視說的能力,而且主要靠學生自覺,缺乏教師的監管與督促。本模式的特點是通過將三個環節統一,達到督促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每個學期安排了16學時的寫作實踐和16學時的語言實訓即說訓練,以“說”這個環節牽頭,帶動“寫”和督促“讀”。例如,以“我喜愛的一本名著”專題講解為目的,要求學生精讀名著,寫讀書筆記和讀書心得,并圍繞本書開展研究,最后講解讀書報告,就書中問題開展討論。通常情況下,每個學生每個學期至少可以上臺講4次,共3年6個學期。每個寒暑假的社會調查,以調查報告匯報解說為目的,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3年共6次,有利于學生接觸和了解社會。

一個好的培養方案既能為學生提供全面科學的知識和技能架構,又能起到督促教師完善教學,促使學生努力學習的作用。我們認為,這種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培養模式對于人才培養具有如下特點和優勢。

1.利于培養大學生樂觀自信向上的品德,以及寬以待人,懂得對別人的欣賞與傾聽的品質。所有的語言實訓課均是由學生上臺講,其他學生都是這個學生的聽眾,因為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講得很好,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生生學會相互支持、相互欣賞和相互鼓勵。許多演說本身的思考要求演說者自身把積極向上、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傳遞給聽眾,當然這對演說者本人也是一個教育過程。

2.良好的自我學習和持續學習的習慣。以“說”的技能訓練牽頭而帶動讀寫,是一個自然地帶著任務、帶著問題讀書和查閱資料的過程,會慢慢地養成有疑問就通過閱讀解決問題的習慣。這個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會受益終身。

3.有利于培養學生將內在氣質美與外在風度美的完美結合。朱永新說:“教育的最重要使命,是培養美好的人性,塑造美好的人格,從而建成一個美好的社會?!睂W生上臺講不僅能促使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豐富精神世界,而且能培養學生站在講臺上的身體語言和服裝審美等方面的能力,更是對學生外在風度美的訓練。

4.利于培養學生強大的內心和耐挫折能力。學生每次講完后教師點評,有優點有鼓勵,當然也會講缺點有批評,在這個過程中訓練學生正確對待批評,正確對待挫折,學會在自己的錯誤中前進,從而練就強大的內心承受力。

5.面向每一個學生,從而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面向每個學生,一是強調人的生存教育,發掘人的潛力。針對我國擴招后教學資源嚴重不足的現實,這種實踐教學注重體驗,注重動手(口),注重了解社會,對于提高整體教學質量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就學生來說,重視學生個體發展,有利于幫助學生重拾信心,正確定位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全面提高職場競爭力。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M].1996-6-13.

[2]李嵐清.李嵐清教育訪談錄[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3]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2.

[4]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6.

[5]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區別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商務印書館,2002.

[6]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7]撒丕爾.語言論[M].商務印書館,1985.

[8]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編.陳鶴琴教育文集(上,下卷)[M].北京出版社,1983.12.

猜你喜歡
素質教育素質技能
高鐵乘務員的素質要求及其養成
秣馬厲兵強技能
拼技能,享豐收
論美育中的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中的音樂教育
素質是一場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質
如何有效滲透素質教育理念
畫唇技能輕松
關注基礎教育階段中的素質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