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動”起來

2011-12-14 05:43周曉玲
新語文學習·教師 2011年5期
關鍵詞:課文情感語文

周曉玲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痹谛抡n程理念下,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動”起來,使課堂教學充滿動感,是教師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筆者在這方面作了如下嘗試:

一、 讓學生動腦

教育理論指出:智能是一個人在認識活動中各種認識能力的綜合。對學生來說,就是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及思維能力的綜合,其中以思維能力為核心。從思維發展的特點來看,中學生的思維已具有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的特點,他們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激活學生的思維是使學生“動”起來的首要任務。

1. 問題探究,激活學生的思維。中學各科大量的學習內容,均可在教師的指導、啟發下,以產生問題的形式,通過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使學生獲得知識,增長才智??梢?,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核心。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設疑提問,讓學生自主參與,合作討論,引導學生根據問題,自己去探討問題的精妙,發現問題之間的聯系,以求得解決的辦法。比如,教學《七顆鉆石》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一些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根據“母親說:‘我反正就要死了,還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遞給了小姑娘”一句,要求學生去琢磨母親和小姑娘當時的心情。學生結合這個問題閱讀課文、交流體會。課堂討論中,很多學生抓住“小姑娘哪兒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著了”等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和感情。這樣的問題探究學習,能引領學生深入教學情境,擴展學生思維活動的廣闊天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2. 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語文課所學的每篇課文,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對寫作方法的把握,往往因為學生個體差異而不同。學生所寫的每篇作文,甚至是同一題目的,都有不同的觀點及表現。因此,我在講課時從不劃定框架、規定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尋求對一個問題的多種認識及解決一個問題的多種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時由于某些因素的觸發,會突破平時的思維定勢,拓寬思路,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因勢利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活課堂氛圍。如,教《黔之驢》這則寓言,我先讓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把這則寓言改寫成一篇現代故事,然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談談自己的見解。問他們從這篇寓言中得到什么教訓時,學生們的眼光都局限在虎這個形象上,我于是問:“這則寓言描寫了哪幾個形象?從它們身上是否都能學到一些東西呢?”學生經過一番討論得出如下結論: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勝它。做事要小心謹慎,有勇有謀,知己知彼。這是從虎方面說的。從驢這方面說,虛有其表,裝腔作勢必會遭可悲下場。而“好事者”呢,實為“壞事者”!把驢運來了,就要善待它。既不能因“至則無可用”就忽視它真正的價值,更不能“放之山下”任其自生自滅!想來,“好事者”事前沒有認真分析:我要這驢做什么?它確實又能做什么?即使什么也不能做,也不能“驢放南山”以致“驢入虎口”??!你是解決了虎的一日三餐,卻也傷了驢的一命喲!……學生暢所欲言,而且言之有理。這樣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 讓學生動口

口語表達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不單指說話的技能、技巧,還包括說話人的思維能力、知識水平和心理素質等。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口語訓練的重要性,要變“一言堂”為“群言堂”,根據語文是交際工具的特點,充分利用45分鐘,讓學生多開口說話。

1. 結合語文課的教學特點,進行口語訓練。如,學習《狼》專題時,我以“狼該斬盡殺絕還是保留”為題,組織學生作專題辯論。辯論前先指導學生學習有關辯論的知識,明確要求,指出注意的問題,讓學生作好充分準備,教師加以引導、點撥。辯論后做好總結、點評。

2. 在語文課堂中,滲透說話活動。安排“課前一分鐘口語練習”,讓學生說說身邊發生的有趣的事兒及大家關心的校園熱點,講故事,猜謎語,自我介紹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常設計有爭辯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每周必上一節語文實踐課,內容包括語文知識搶答賽、辯論賽、講故事大賽等,讓學生充分展示口才。

3. 在作文課中,我也讓學生“說話”:或安排學生先說作文,再寫作文;或選擇一個作文題目,按一定順序,進行作文接龍,要求首尾呼應;或讓學生互聽互評,先聽后評。這些方式極大地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些說話活動的開展,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給寫作帶來了極大的幫助。

三、 讓學生動情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青少年學生的內心是一片洶涌的大海,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感情共鳴,適時的情感發泄。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生動的語言去感染學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學生,用優美的意境去熏陶學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動學生。只有這樣才有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才能使課堂達到一種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境界。

1. 要善于創設喚起學生情感的環境。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照本宣科式的課堂教學,學生不感興趣。教師要用優美的意境去熏陶學生,使學生愛學、會學、樂學。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播放端午節的習俗,再結合朗讀帶領學生進入沈從文的《端午日》,讓學生去感受端午節的民樂,學生情不自禁地就想到自己過端午節的情景。這種情境氛圍帶給學生的是極大的感染和熏陶。

2. 要充分發揮語言的激情作用。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具有感染力,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講究輕重緩急的節奏,豐富多彩的內容,抑揚頓挫的語調,富于變化的語氣,引人入勝的語境。學習《沁園春·雪》時,我介紹完它產生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后,以抑揚頓挫的語調、強大的氣勢,進行配樂朗誦,再對文字作簡單的分析,把學生帶入到壯麗的北國雪景中,體會作者宏偉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決心。接下來的學生朗讀、課堂討論、回答問題等,無不是在自己的激情誘導下進行的。這樣,教師始終以自己的情感撥動著學生感情的心弦,帶動著他們情感的發展。教師的情感成了聯系文章作者與學生感情的紐帶。學生與文章內容的距離拉近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增強了。

3. 注重讓學生體味、感受生活?!墩Z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所謂的“個性化行為”指學生有了學習的需求和興趣,并在學習過程中結合自己原有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新的、獨特的內心體驗。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投入情感的基礎上,要注意引導學生捕捉文章中的生活氣息,讓學生把對文章的理解與自己的生活體驗聯系起來,從而更深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進而升華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春》時,我帶領學生去體味“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春天的溫暖與美好,去感受春天勃勃的生機、旺盛的活力。在品讀這篇文章最后三個比喻句時,學生受文章的感染,饒有興致地試著用其他的比喻來贊美春天。

四、 讓學生動手

在動腦、動口、動情的同時,我還注重訓練學生大膽動手的能力,以增強其生活體驗。

1. 表演。初中學生好玩愛動,具有強烈的表演欲和潛在的表演天賦。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抓住課文的表演點,結合語言文字訓練,適當組織學生表演,使文本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同時,學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對教材內涵的理解和再創造,這無疑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語文課堂。我在上《話須形象才動人》一課時,把課堂變舞臺,讓一位同學上臺表演我告訴他的成語,下面的同學根據他的動作表情來猜測他表演的是什么成語。邊讓學生猜測、邊考他們的成語積累情況,這一節口語交際課就在一片歡聲笑語中開始了。

2. 練筆。以課文為例子,組織一些改寫、補白、續寫、仿寫等形式的小練筆。如,教學《一面》,在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特征進行外貌描寫的方法后,我當堂要求學生學習本課肖像描寫的方法,描寫熟悉的一個人(老師、同學),寫后在全班朗讀(展示),并請同學們猜猜寫的是誰。

3. 實踐體驗。教學說明文時,讓學生按照課文的介紹動手制作模型或同類物品,既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又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如在學習《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時,我讓每位學生都制作一塊小紀念碑或畫一個,意在使學生通過動手加深對課文中說明順序的理解。在語文教學中,根據課文特點,適時安排學生動手活動,既能搞活課堂,調動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大興初級中學】

猜你喜歡
課文情感語文
情感
臺上
端午節的來歷
背課文
主題素材閱讀之“情感”篇
我的語文書
語文知識連連看
語文妙脆角
語文知識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