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城(節選)》教學案例

2011-12-14 05:43
新語文學習·教師 2011年5期
關鍵詞:翠翠邊城沈從文

【教學目標】

1. 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培養語言鑒賞能力并認識翠翠、爺爺等人物形象,從而在活動體驗中鑒賞小說的風俗美與人情美。

2. 理清選段部分的寫作思路,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

3. 閱讀興趣的激發與閱讀結論的歸納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作品的閱讀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賞析翠翠內心世界含蓄而復雜的變化。

2. 理解邊城古樸而淳厚的人情美。

教學難點:

找出文章的時間線索和情感線索。

【教學方法】

1. 課前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 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 對比導入,激發興趣

放眼世界文化,大凡偉大的作家都有一個生命地,馬爾克斯有他的“馬扎多”小鎮,勞倫斯有他一往情深的“澳西”,韋伯有他的“海德堡”,陳忠實有他的“白鹿原”,劉亮程有他的“黃沙梁”,莫言有他的“高密東北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沈從文的“邊城”,領略他的生命之地中會有怎樣的風土人情。

二、 互查互評,交流預習

1. 學生介紹沈從文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煥,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苗族,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

沈從文14歲高小畢業后入伍,15歲隨軍外出,曾做過上士,后來以書記名義隨大軍在邊境剿匪,又當過城區屠宰稅務員。閱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后,于1923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開始用“休蕓蕓”這一筆名進行創作。至30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湘行散記》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丑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范圍。 沈從文由于創作風格獨特,在中國文壇上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后來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于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跋嫖鳌彼艽淼慕】?、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和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

2. 學生介紹《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三、 整體感知,尋找線索

1. 文中共寫到了哪些節日?表現了怎樣的風俗特點?

明確:① 端午節:官員、士兵和百姓一同參加或觀賞賽龍舟、捉鴨子,一同在吊腳樓下聽唱曲,劃拳行酒,樂在其中。

② 新年:軍民同樂,舞龍、耍獅子、放煙花等。

另外,還有中秋節、迎婚送親等。

特點:清純、古樸、自然,有人性之美。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樂生”。這種氛圍是不是和《桃花源記》中的詩意生活相類似?這就是邊城人民獨特的生活環境。

2. 文章中哪個節日出現了多次?

明確:端午節。

第三章敘述了第三個端午節,邊城人們緊鑼密鼓地籌備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籌備競渡)

第四章追述了兩年前第一個端午節,翠翠在河邊看龍舟,巧遇二老儺送時的情形。(巧遇儺送)

第五章補述了第二個端午節翠翠和外祖父看競渡時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巧遇天保)

第六章又回到第三個端午節,寫迎婚送親的花轎來到渡口渡河,撩撥著翠翠內心深處的情思。(迎婚送親)

總結:端午節是本文時間上的主線。

四、 師生互動,問題探討

在邊城這樣詩意祥和的社會環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樣的人呢?他們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

問題探討一:翠翠的形象

1. 在端午節這一天,翠翠誤以為儺送是個“輕薄男子”,她對儺送的印象有沒有發生變化?在課文中是怎樣體現的?(探究翠翠與儺送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現人情美的那些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相關語句)

師生合作探討:發生了變化。翠翠慢慢喜歡上了儺送。

第45節中,翠翠“心里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么,默默地隨了那火把走去”,她“吃驚”的是儺送對自己不但不記仇,還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 十三歲的翠翠,得到一個陌生男子的照顧,心里面還是有幾分羞澀的,幾分難為情。

心理描寫,以簡練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把翠翠對儺送的朦朧的愛含蓄地表達出來。

第57節: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談話時,翠翠雖裝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卻把每句話聽得清清楚楚。

神態描寫,把少女那種羞澀、靦腆的心情表露了出來。

第81節:翠翠還正想著兩年前端午的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問,翠翠卻微帶著點兒惱著的神氣,把頭搖搖,故意說:“我記不得,我記不得,我全記不得!”

語言描寫,嘴上說的“記不得”,心里卻始終沒有忘記這個人。

2. 從中你能看出翠翠是個怎樣的姑娘?

探討:一個情竇初開的,純潔、天真、靦腆的少女。

問題探討二:儺送的形象

1. 學生提問:翠翠為什么會喜歡上儺送?(愛情)

師生合作探討:①儺送很優秀。在第6節中,儺送“十歲時就顯出了他泅水的天資”,這說明他天資聰穎;在第7節中,儺送成為了“當地泅水劃船好選手”,表明儺送很能干。

②儺送很帥氣。從第43節可以看到,儺送“又叫岳云”,這表明他長得俊秀、帥氣。

③儺送既善良又熱情。第39節中, 在翠翠誤會儺送的情況下,儺送非但沒有著惱,還找家里的伙計送翠翠回家,表明他細心樸實,心地寬厚,古道熱腸。

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一個寬厚熱情的小伙,在邊城的青山綠水中,兩位拌嘴的年輕人卻給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朦朧的純潔的初戀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動呢?

2. “大魚咬你”這句話在文中反復出現,你認為它有何作用?

探討:①前后照應,在看似簡單的重復中促進故事情節發展,使翠翠的情感傾向愈加明朗化。

②魚象征著愛情,作為貫穿翠翠和二老間愛情的一根線,充滿了含蓄美、朦朧美。

在中國的語言中,尤其在民歌中,往往以魚來代替“配偶”或“情侶”。

如漢樂府《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以魚喻男,蓮喻女,說魚與蓮戲,實際上等于男子與女子追逐打鬧的愛情場面)

總結:“大魚咬你”是文章中情感上的主線。

問題探討三:爺爺的形象

1. 爺爺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呢?

探討:爺爺是“善”的典型,代表了湘西人民的淳樸、寬厚與善良。

①對翠翠(親情):爺爺非常疼愛翠翠,翠翠也十分依戀和關心爺爺。但在愛情問題上,一開始,爺爺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這也給翠翠帶來了煩惱?!白娓覆徽f什么,還是唱著。兩人都記起順順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灘過節,但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爺爺的記憶所止處是:讓天保娶翠翠,而翠翠的記憶所止處是思戀二老。

②對“老熟人”(友情):兩個寂寞的老人,一輩子的老交情,端午節,別人都在圖個熱鬧,他們卻找了個清凈之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黃酒,來個一醉方休。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他們之間這種純樸的友情怎不令人羨慕呢?

③對過渡人:第六部分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人乘船過河后,一定要給錢,而爺爺卻堅持不肯收,為此兩人還起了爭執。從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爺爺的忠于職守,也能感受到一種善良、勤勞而質樸的風土人情。

五、大膽探究,表明看法

1.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是個怎樣的地方?(讀最后一段)

參考性提示:寧靜、柔美的田園牧歌;文學殿堂中的又一處世外桃源。

沈從文以含蓄、清麗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優美、健康、自然”的尚未被物質文明所摧殘的淳樸民風。

沈從文通過翠翠與儺送之間純潔的愛情、翠翠與爺爺間純真的親情、爺爺與鄉鄰之間純樸的友情,側重表現蘊藏在他們身上的勤勞、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樸的品德,努力挖掘他們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們身上寄托著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這也是作者努力營造的精神家園。

2. 有人說:《邊城》是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邊城》是用文字繪就的無彩之畫,《邊城》是一支寧靜和樂的生活牧歌,《邊城》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贊歌。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邊城》的內容,你認為哪個字比較好?

參考性提示:用“愛”字概括比較恰當。

投影文字:

沈從文在談及自己的創作動機時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來“說明”怎樣的愛才是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簡言之,作品就是在回答“什么樣的愛是符合人性的,是美的”。

3. 現實生活真如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那般美好嗎?

參考性提示:也許曾經是,但現在不是。

投影文字:

《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它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浪漫主義的,生活是真實的,又是理想化的。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這廟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

據說,1984年,沈從文在眾人陪同下,重游湘西老家,興致勃勃,然而,最后一天,82歲的他卻突然坐在地上不起來,哭著說自己再也不想離開了。

1988年沈從文病逝于北京,歸葬于老家鳳凰。倦游歸來的沈從文,在這兒畫上了他一生的最后一個句號,像孩兒永遠撲進母親的懷抱。

作為作者的精神家園,《邊城》中的美好與純潔,永遠是他心中的夢。但愿歸去的沈先生,能找到他的那份遺失的美好。

六、 課后研習,延伸思考

作為精神家園,劉亮程筆下的“黃沙梁”和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有什么異同?

【附】板書設計:

第三個端午節:籌備競渡

第一個端午節:巧遇儺送

第二個端午節:巧遇天保

第三個端午節:迎婚送親

情感上的主線大魚咬你

【《邊城(節選)》課后點評】

這篇文章是一篇選文,文章頗長,學生閱讀較有難度。怎樣讓學生理清文本的思路以及理解蘊涵的情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從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創作情況入手,容易引發閱讀期待,消除學生對文本的陌生感。學生對沈從文比較陌生,介紹一些有關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創作情況,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期待,把本文放在沈從文創作的大背景下,學生容易準確把握文本的深刻情感:美好的企盼、不可得的悵然若失。

(2)從文章的關鍵點切入,容易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抓住文章中的“端午節”,讓學生從文本中尋找端午節出現了幾次,進而找到文章在時間上的主線,從而也清楚這是一種插敘的方式。抓住文章的“大魚咬你”這個詞語,進而引導學生思考,這個詞語到底有著怎樣的豐富含義,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從而找到文章在情感上的主線。

(3)教學的思路也要有“呼應”,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內涵。在導語部分,讓學生把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和馬爾克斯筆下的“馬扎多小鎮”, 劉亮程的“黃沙梁”、莫言的“高密東北鄉”等聯系到一起,學生自然會覺得他們之間有某種共通點。在第六個環節,我又設計了一個“劉亮程筆下的‘黃沙梁和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有什么異同”的問題,這不但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可以讓學生重新回味導語,從中得到啟示,從而更深地體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4)師生互動,教師的引領是使文本探究走向深入的重要手段?!敖處熓瞧降戎械氖紫??!痹陂喿x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首席”作用,就離不開恰當的引領和點評。課堂教學中,不能對學生的觀點無原則地夸獎和附和,恰當的牽引和精彩的點評,會使對文本的探究更深入。

【教后反思】

課堂,是一條動態的河流

這是一篇風格獨特的小說,是一曲充滿鄉土風情的田園牧歌,是 “一部證明人性皆善的著作”。作者生存的環境是邊遠的鄉村,與城市學生的生活距離較遠,加上學生的年齡和生活經歷,因而文本所蘊涵的深刻情感,學生一時難以理解。

什么是“邊城”?作者希望通過筆下的“邊城”留住什么?是自己行將消失的記憶,還是自己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邊城”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些問題不解決,學生就無法讀懂文本。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在這堂課的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作者就是為了設計“情境”,是進入“協作”和“對話”,進而完成文本意義建構的鋪墊。

當然,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對話,才是最重要的。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候,我還要求學生“大處著眼,小處落筆”。 對文本字、詞、句的理解,必須聯系整篇文章的情感進行理解,既不能大而化之,也不能生硬拔高,無中生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句話起碼有兩層含義,一是教師、學生通過各自的閱讀獲得信息,發展自我;二是學生、教師共同與文本對話。前者可稱“閱讀對話”,后者可稱“閱讀教學對話”,兩者一前一后,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提高。因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說:“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p>

在這堂課的預習中,學生發現了大量問題,很多問題可以通過協作對話的方式解決。對于一些重點問題,可以通過“閱讀教學對話”完成,如對“翠翠對儺送的情感有沒有發生變化”,對文章情感主線的理解等。

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墩Z文課程標準》針對這一現象,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彼^“個性化行為”,主要指兩方面:一方面是指閱讀是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的過程;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評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所以教師的引導和點評又是十分重要的。

針對“邊城”這個意象,學生通過探究后問:這些事情真的發生過嗎?與文章的情感和主旨有什么關系?教師可以作如下點評:這是一部小說,文章內容的本身應該是虛構的,但是作者筆下的人文情懷,應該都是以作者的親身體驗為藍本的。作者如此地懷念它,表達了作者對家園漸行漸遠的遺憾。沈從文曾在《〈邊城〉題記》上留下了這樣的文字:“二十年來的內戰,使一些首當其沖的農民,性格靈魂被大力所壓,失去了原來的質樸、勤儉、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個什么樣子的新東西?!庇纱丝梢?,沈從文先生是懷著對現實生活中,一些農民性格的被扭曲的痛惜,反其道而行之,以文字來重塑一種“人生的形式”,這種“人生的形式”就是他自己所詮釋的,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從沈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其實都是他生活的見證、記憶的證明,豐富、深刻而充滿著夢幻色彩,成為他生活的情感支柱,成為他作品最亮麗的底色。

語文課堂是一條動態的河流,它應該豐富而靈動。優秀的課堂教學是無法復制的,因為課堂的主體變了,呈現的方式也就不一樣了。

【執教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中華中學】

猜你喜歡
翠翠邊城沈從文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馬
翠翠
熏風四月到天涯
沈從文接“火”傳溫暖
翠翠的心事
皈依真·善·美
初遇二老儺送
初遇二老儺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