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生數學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

2011-12-20 03:49蔡九巍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1年23期
關鍵詞:圓柱體長方體體積

蔡九巍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師重點考慮的問題。

關鍵字:數學,思維

Analysis on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Dahuang school in Panshan county in Liaoning provinceCai Jiuwei

Abstract: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motivation in learning, developing students' potential,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is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key consideration.

Key Word: mathematics, thinking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師重點考慮的問題。

思維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過對事物的感知、表象進行分析、概括、歸納而獲得事物本質的能力。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強弱,不僅與知識理論、水平有關,而且與思維方式有關。在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由于小學生的教學創新思維能力需要有一個長期培養的訓練過程,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通過操作、觀察、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啟發學生動腦筋、想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培養學生能夠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思考。由于小學生的教學創新思維能力需要有一個長期培養的訓練過程,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通過操作、觀察、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啟發學生動腦筋、想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培養學生能夠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思考。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啟發思維

問題情境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導他們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促進創新性思維的發揮。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設計一個有趣的問題,誰能在6、60、600后填上適當的單位,并用等號將它們連接起來?學生為之感到新奇,議論紛紛。有的說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說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6米=60分米=600厘米,此時教師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單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來,于是學生就得出6元=6.0元=6.00元,6米=6.0米=6.00米,對于這幾數之間是否相等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小數的性質”,這樣的情境創設,形成懸念,培養了學生對知識探究的能力和習慣。

二、一題多變、誘發思維

數學教學中的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訓練,可以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的好方法。

1、應用題一題多解,改變題目的不同條件和問題。

例如:“學校購進圖書500包,發到各班共300包,還剩多少件?”教師引導審題后,要求學生改編成新的應用題,學生改編后形成如下:

(1)學校購進圖書500包,發到各班共300包,還剩幾分之幾?

(2)學校購進圖書500包,發到各班共300包,發出了幾分之幾?

(3)學校購進圖書500包,發到各班共300包,購進的比發出的多幾分之幾?

…………

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地展開創新思維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向縱深發展。

2、計算題中一題多解

例如:“用簡便方法計算25×32”,教師應讓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積累的經驗去探索解題的方法。結果學生會有許多不同的解法。

(1)25×4×8

(2)25×2×16

(3)25×30+25×2

………

綜上所解,對于多種解題方法,同樣也能達到誘導學生進行創新性發散思維的目的。

三、說理訓練、完善思維

說理訓練有利于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一工程隊,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樣計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針對本題,我們應引導學生進行這樣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須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條件告訴我們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數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題列式為:240÷4÷6×8×12

2、用由因導果分析: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為:240÷4÷6×(8×12)

3、用推理、假設、探究分析:由題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數一定,假設工作的時間不變,人數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來的2倍,修公路的米數也相應增加到原來的2倍。而時間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來時間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數應是原來的(2×2)倍。列式為:240×(8÷4)×(12÷6)也就是:240×(2×2)

這種分析思路讓學生學會并掌握了算理,優化了應用題的教學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題途徑的能力,在指導學生有理有據地分析解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邏輯性。

四、激發興趣,啟迪思維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現,它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

1、用實踐操作喚起學生的興趣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動手操作或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最能喚起學生的興趣,保持學生穩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導圓柱體的體積公式時,我通過讓學生自己推導將一個圓柱體拼割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并讓學生掌握了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后,我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教師的推導過程,并讓學生觀察將一個圓柱體拼割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后,這個 近似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同原來的圓柱體的體積及表面積相比是否發生變化。在學生掌握了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后,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將一個圓柱體拼割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后,這個 近似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這個長方體的高為1分米,求這個圓柱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學生由于剛剛自己動手推導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這個圓柱體的底面半徑為:40÷2÷10=2(厘米),這個圓柱體的體積為:3.14×2×2×10=125.6(立方厘米)。

2、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學習興趣并獲得知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實踐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如教學了行程問題后,我出示了這樣一題:“ 已知客車每小時行60千米,貨車每小時行50千米?,F在兩車同時從相距200千米的甲、乙兩地同時出發,經過2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題中未說明行駛方向,所以兩車出發2小時,兩車相距的路程應是多少并無一個標準,因此,我組織兩個學生在教室中按四種情況進行了演示:1、兩個學生同時相向而行;2、兩個同學同時相背而行;3、兩個學生同時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學在前;4、兩個學生同時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學在前。因此我再啟發學生,這道題應該如何進行解答。這樣,學生很快到,這道題應分以下四種情況進行討論:

(1)、兩車同時相對而行,相遇后又拉開距離:(60+50)×2-200=20(千米)。

(2)、兩車同時相背而行:(60+50)×2+200=420(千米)

(3)、兩車同向而行,客車在前面貨車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

(4)、兩車同向而行,貨車在前面客車在后面:50×2+200-60×2=180(千米)。

在數學教學中,創設快樂的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所在。首先,教師可以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導入新課,使學生一上課就興趣盎然的進入學習狀態;其次,要潛心挖掘教材中的樂學因素和“內蘊”,采用幻燈、課件等直觀手段為教學“添趣”;第三,教師要在教學語言上反復錘煉,盡量采用精煉、風趣的語言激勵學生,營造愉快的教學氛圍;在教學組織上采用靈活多樣,學生喜愛的形式;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巧妙、新穎的方法,讓學生感覺“舊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學?!?/p>

總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沖出思維定勢,插上創造想象的翅膀,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注:文章內所有公式及圖表請以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歡
圓柱體長方體體積
1立方厘米與1立方分米
拆拼長方體
探究組合長方體的最小表面積
人工“向日葵”材料問世
談擬柱體的體積
坡角多大,圓柱體在水平面滾得最遠
誰的體積大
找出圓柱體
圓柱體上的最短路徑
表面積是多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