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文化資本化的理論基礎及研究綜述

2012-03-02 08:27胡優玄
世紀橋·理論版 2012年1期
關鍵詞:資本化民族文化政策

胡優玄

摘要:

文化具有資本的一般屬性,文化資本是指能夠帶來價值增量效應的文化資源或以財富形式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的積累。文化資本化的研究課題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引起了政府和學者的高度重視,并出臺了相應的鼓勵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的政策措施,也出版了大量的理論成果。本文闡述了文化資本化的理論基礎,并對目前國內外的有關文化資本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民族文化;資本化;文化經濟;政策

收稿日期:2011-12-11

基金項目:本文是百色學院2009 年一般科研項目( 2009KB12 )《百色民族文化資本化研究》和2010年度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201010LX507)的階段性成果。プ髡嘸蚪椋漢優玄(1980-),女,江西修水人,百色學院政治與法律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區域政府管理。

文化資本是指能夠帶來價值增量效應的文化資源或以財富形式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的積累。因此說,并非所有的文化資源都有資本的屬性,文化資源必須進入現實生活,經過交易、流通等環節,進行市場化的資源配置,然后以文化產品的形式滿足人們的需求,從而產生價值增量效應的那部分文化資源才可以稱為文化資本。民族文化是根源性和資源性因素的雙重組合,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而且可以通過實踐賦予現代化意義,因此,民族文化資本化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西方學者較早就開始了文化資本化的相關研究,東歐學者莫肖夫、普納諾夫、諾沃特尼等開始對文化經濟問題進行較系統的研究,并確立了文化經濟范疇。布迪厄是首次提出文化資本概念的學者,提出了文化資本的三種形式。思羅斯比(Throsby)指出:“這種積累緊接著可能會引起物品和服務的不斷流動,與此同時,形成了本身具有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商品”[1],并將文化資本分成有形的和無形的兩種形式。目前我國關于民族文化資本化研究的作者多集中在西部地區,比較有代表性學者如李富強、馬翀煒、陳慶德、呂俊彪等。他們從經濟學、人類學的角度探討民族文化在西部經濟建設中的支撐作用、處于經濟“邊緣”的民族如何參與主流社會和主流經濟活動以及如何擺脫現實發展困境,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實現經濟趕超等。

民族文化資本化是缺乏經濟資本的民族在現存世界秩序中參與競爭的一種現實的、相對來說成本較低的手段,也是民族地區尋求發展出路的一種方式。民族文化資本化的依據是民族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現代社會文化加速交融以及人們逐漸對差異性的認同,以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為表現形式,以文化產品的開發為表現基點,通過將直觀的、具體的文化產品以商品的形式投入到市場中去獲得直接的經濟利益,是文化場域中的權利在經濟場域中的價值實現。

一、文化生產力理論

根據馬克思主義社會生產力的觀點,人類社會生產由物質生產、滿足人類自身需要的文化創造活動的精神生產及人自身的生產三部分構成。因此,可以把社會生產力劃分為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和人自身生產力三種類型。[2]

文化生產力即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一種能力,通過以經濟模式和市場運作的的方式為大眾生產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是其發展基礎、現代科學技術是其發展手段。文化生產力理論的提出適應了我國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形勢,體現了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和我黨重大決心。

文化資源是文化生產力發展的基本構成要素,要發展文化生產力,必須加大對優秀的民族文化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和利用,這是各地區尤其是民族地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新路徑。因此,文化生產力的理論為文化資源的利用與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尤其是我國民族眾多,分布廣泛,民族文化資源豐富且各具特色。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實現民族文化資本化運作,融入市場經濟環境,這是民族地區快速發展文化生產力,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之路。

二、文化經濟理論的研究

20世紀70年代后期,前蘇聯的莫肖夫、普納諾夫,捷克斯洛伐克的諾沃特尼、維特克,匈牙利的孔茨、庫蒂等開始對文化經濟問題進行較系統的研究,并確立了文化經濟范疇。他們認為文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文化領域的研究必須引入經濟學學科的研究,在發展文化任務時必須輔以必要的經濟手段,才能實現文化資源的最優配置。1981年,美國經濟學家布林克曼出版了《文化經濟學》一書;1982年,民主德國的馬廷和瓦爾特發表了《文化領域經濟學的現實問題》一文,文化經濟研究進一步深入,同時提出必須加快創立文化經濟學。[3]

西方經濟學派雖未提出文化經濟概念,但其思想中蘊含著文化經濟的相關觀點。比如:讓?巴蒂斯特?薩伊提出消費包括對有形物品與無形產品的消費;西斯蒙第認為,消費不僅包括物質消費,還應該包括精神消費;李斯特認為,在社會生產中,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相互作用。[3]

20世紀80年后期文化經濟范疇才開始進入我國,但并未被普遍使用。從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召開以來,文化經濟概念才開始見諸于各類報刊雜志。著名學者謝名家2005年發表了題為《把握“文化經濟”發展的新契機》一文,從此,文化經濟成為國人關注的經濟范疇。隨著國際學術界文化經濟問題探討的深入和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以及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化和文化產業的興起,文化經濟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中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張來春在《文化經濟學論綱》中認為文化經濟學是用一種大文化視角去審視社會經濟現象(包括物質的與精神的各種現象)的學問;胡惠林的《文化經濟學》、陳慶德的《文化經濟學》等從文化生產、文化市場、文化發展戰略、文化經濟管理等方面對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服務的經濟化關系進行理論闡述。

縱觀國內外學術界對文化經濟問題的研究,會發現已有研究成果大多在探討文化與經濟的各種聯系,而從經濟學角度探討文化資本化還不多見。一方面,傳統觀點大多是從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角度,把文化作為一種觀念、一種意識、一種精神活動,乃至作為一種上層建筑中的意識形態來研究;另一方面,已有的從經濟學角度對文化經濟的研究,無論是研究文化經濟內部運行,還是研究其具體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術,往往就事論事,缺乏一個必要的從經濟學角度全方位、整體的研究框架支撐,更沒有建立系統的文化經濟學理論體系。

三、文化資本化理論的研究

布迪厄在《資本的形式》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資本理論。布迪厄認為,資本主要包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三種形式。并將文化資本分為具體化的、客觀化的與制度化的三種類型。[4]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尤其是客觀化的文化資本研究理論,是文化產品及文化產業研究與發展的理論基礎。戴維?思羅斯比提出文化資本是以財富的形式具體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的積累,文化資本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的資本形式。[5]

20世紀末以來,國內學者就開始關注文化經濟及文化資本化的研究。尤其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西方強勢文化資本對我國文化市場的沖擊和國民文化自覺意識的增強,以及我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日趨重視,尤其是發達地區通過利用文化資本實現增值、帶來高回報的文化資本成功運作的實踐,促進了國內學者開始重視文化資本化理論的研究。李富強專著《讓文化成為資本——中國西部民族文化資本化運營研究》從全球化背景視野下對中國西部民族文化資本化、發展文化產業進行研究,提出民族文化產業化運營是西部民族地區發展之路。馬翀煒、陳慶德著《民族文化資本化》從經濟人類學的視角審視民族文化資本化問題。呂俊彪《民族文化資本化的困境與出路》從民族文化資本化的困境、產權關系、經濟資本的社會責任等方面探討了民族文化資本化的可持續發展的現實┪侍?。?/p>

從國內對文化資本化的研究成果來看,涉足該領域的學者較少,理論成果也不夠豐富,研究視角相對較窄,涉及民族文化資本化研究的廣度還不夠,尤其是對民族文化資本化和相關政策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結合還有待加強。同時,運用民族文化資本化理論解決西部地區民族文化資本化的實踐成果太少。

四、文化資本化的政府政策研究

民族文化與經濟的共生互動,需要一定的行政法律手段加以保證。文化與經濟發展相結合,需要制定文化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提出文化經濟規劃方案,把文化與經濟發展納入到正常的生產活動中去,從而使文化與經濟發展向一體化方向邁進。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及時掌握文化事業的基本情況,重視和鼓勵對民族文化的理論研究,注重有關民族文化法制方面的研究和建設,還應研究制定支持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的具體政策。

張正焉《WTO與中國文化產業政策》對加入WTO的新形勢、新機遇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及國家對文化產業政策進行了深入探討。陳杰《文化產業政策與法規》從文化、文化政策和文化產業政策,國內外文化產業政策比較,各專門文化產業的法律法規等方面詳細論述了文化產業的政策與法規?!段幕a業與政策導論》針對文化產業不同于一般產業的文化和意識形態敏感性,對文化產業政策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關系進行了重要分析。

總體看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的資本化的重視程度日漸加深,涉及的文化產業領域日益擴大,但相對而言,文化資本化的政策制定與理論研究要遠遠滯后于文化資本化的發展,政策的覆蓋面仍然很有限,尤其是對民族地區的文化開發缺乏相應的政策保障,對相關文化資本化運作的企業缺乏資金扶持、政策優惠,相應的配套服務還很不到位。目前我國文化資本存在整體實力偏小、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文化資源的開發和整合不夠、運作效益不高等問題,但發展潛力與空間卻很大。

文化資本化的研究在我國還依然是個新課題,理論研究的缺失及滯后嚴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創新,尤其是不利于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資本化運作。因此,應該加強民族文化資本化的運作模式、發展創新、利益分配及政策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加強民族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開發,通過產業化的市場運作實現文化資本增值,從各方面切實制定出有利的政府政策,加快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創新。

參考文獻

[1]周云波.文化資本的內涵及其估計方案[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8).

[2]張曉芹.馬克思主義學說中關于文化生產力的思想[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08,(5).

[3]陳贊曉.關于文化經濟理論淵源及其發展的“驅動力”原理探析[J].理論界,2007,(8).

[4]李全生.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J].東方論壇,2003,(1).

[5][澳]戴維?思羅斯比著,潘飛編譯.什么是文化資本?[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1).

[責任編輯:王建武]

猜你喜歡
資本化民族文化政策
認識自我“資本化”思維方式的批判
“三提高”“兩保障”: “雙減”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雙減”政策下的課堂教學
50強上市房企資本化利息情況研究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國出臺三孩政策
股指沖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淺析民族文化和傳統圖案在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內蒙古民族文化對外傳播效果研究
論仡佬族作家王華小說中的鄉村鏡像與民間想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