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悲與愛的比較研究

2012-03-02 08:27周如川
世紀橋·理論版 2012年1期
關鍵詞:博愛仁愛比較

摘要:

佛教、基督教、儒家、墨家起源于不同的時期與國度,但是都不約而同地對愛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本文意在梳理四者核心學說的主要內涵,并從理論基礎、范圍對

象、角度、實現方式、本質、動機等方面探討其異同。

關鍵詞:慈悲;博愛;仁愛;兼愛;比較

收稿日期:2011-12-16

作者簡介:周如川(1986-),男,天津人,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中國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走向世界的中國哲學。

愛,是人們的永恒需求并且永無止境的一個話題。古今中外,不同宗教、不同學

派都從愛的基礎上衍生出其核心價值學說:印度的佛教講慈悲,西方的基督教提倡博愛,中國本土儒家提倡仁愛、墨家提倡兼愛??梢姁凼俏幕瘋鞒袀鞑サ囊粋€母題,東西方不約而同地對愛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探討慈悲與愛的比較前,我們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慈悲與愛的主要內容,下文將分兩部分來談,第一部分介紹慈悲與愛的意義內涵,第二部分對他們作一些對比分析。

一、慈悲與愛的主要內容

(一)佛教慈悲思想

佛教慈悲思想是一種大愛,是對眾生的一種愛,一種深切的關懷,但是佛教表達

這種大愛的時候并不用愛字,因為愛在佛教中多指貪愛,愛欲,愛河,愛縛,愛火,被認為是占有欲,是十二因緣之一,為眾生煩惱的根源?!洞蟪肆x章》定義:“貪染名愛”?!峨s阿含經》云:“彼愛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笨梢姁凼菆讨?,貪欲,一切煩惱的淵源,修行的目的就是使眾生愛盡情絕,六根清凈,生死永斷。所以佛家換了一個詞表示她的大愛思想,那就是慈悲:慈,即慈愛眾生并給予快樂;悲,即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慈悲的意義就是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她提倡自我犧牲,無私奉獻,濟世利他,普度眾生。慈悲的性質是平等、圓融,清凈的:慈悲是平等的,眾生平等,慈悲心平等施與一切眾生,因而能超越怨親、人物等種種差別;慈悲是圓滿的,這緣于佛教的無邊悲愿和無漏智慧的交融;慈悲是清凈的,這緣于佛教對貪愛的斷舍或超越。

(二)基督教博愛思想

博愛,即廣泛地愛一切人和生命。她分三個方面的愛:一是上帝對人的愛。它不僅表現為上帝創造天地萬物,賜予人類生命,而且表現為上帝不忍看到人類遭受苦難,而差自己的兒子耶穌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來拯救人類,表現了上帝對人類熾熱的愛,《圣經?約翰福音》:“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身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二是人對上帝的愛。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地愛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之所以說是最大的,是因為上帝不僅沒有因為人類偷食禁果而放棄對人類的愛,而是繼續給予愛,所以人類也要愛上帝,這意味著對上帝的愛的回應,是對上帝的虔誠;三是人對自己同類的愛。愛同類就是愛上帝,因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所創造的,上帝形象存于人類之中,人不能見到上帝,于是產生了回報上帝的間接途徑,就是人們之間的互愛。正如基督徒日常生活基本準則要求的:“人應該自我完善,應該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應該忍耐、寬恕他人,要愛仇敵,反對報復和暴力反抗?!辈?,既是無私的,又是廣大的。既能把這種愛給予親人,給予朋友,也能把這愛給予不認識的人,甚至是在平時反目的敵人,遇難的時候也能伸出援助之手,這種對敵人的愛更有一種包容情懷在其間。

(三)儒家仁愛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從字源上看,“仁”從人從二,可見仁是由人本身引申出來的行為準則,是對人類自身的理解,具有濃厚的人道主義精神??鬃犹岢觥叭收邜廴恕?,“仁”是做人的準則,它的核心就是“愛人”。以社會關系而言,他認為社會是人們之間形成的相互關愛的共同體,人們相互有“愛”才能聚到一起,因為有“愛”人們的關系才能和睦融洽,社會才能變得和諧美好。仁愛思想是與血緣宗法制密切相關的,其來源是孝悌之愛??鬃釉唬骸暗茏尤雱t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笨梢娙蕫圩钌詈竦母淳褪茄壖彝サ挠H情之愛,但“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在這里顯示出了嚴格的遠近親疏之分,不過“親親”也可以拓展為“泛愛眾”,把對自己親人的愛推廣到對所有的人,也就是孟子所傳承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整個社會在以孝悌愛親為紐帶,以仁愛為指導之下就能夠聯系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四)墨家兼愛思想

兼愛是讓人們愛人如己,不分遠近親疏、貧富貴賤、同等程度的愛一切人。 社會動亂的根源在于人與人之間不相愛,“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所以他以兼愛為出發點并引出、尚同、節用、節葬、等一系列主張來解決當時出現的各種社會矛盾,在兼愛思想的倡導之下,人們“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那么就不會存在什么禍亂了,況且“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愛的給予都是相互的,付出就會有回報,在這種愛意融融的相互義務性關系中,天下便能實現和平、富足。

二、慈悲與愛的共性

(一)理論動機都是通過愛來維護和平

四家學說不約而同地對愛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熱情,不是沒有理由的,從社會大背景看,釋迦牟尼在29歲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至35歲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來拯救世人出離苦海。耶穌誕生于猶太人被羅馬帝國殘酷統治和無情地壓迫之時,民生潦倒,苦不堪言,他傳講福音、撫慰靈魂,醫病趕鬼、廣行神跡??鬃?、墨子生活于兵禍連年的春秋戰國之際,有見于殘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梢娝募覍W說都是在社會動亂下產生的,他們有著共同的動機,那就是面對當時凄苦的社會局面,希望能通過對愛的喚醒來避免爭斗、戰爭、實現和平。

(二)本質都是愛人

四家學說的本質都是愛人:慈悲就是以大愛之心去幫助眾生,覺悟眾生,解救眾生,使眾生擺脫生死輪回的苦境,到達常、樂、我、凈的涅槃境界。博愛思想強調把愛普遍地施與一切人和生命,超越冤親、遠近、敵友之分。仁愛核心就是要關愛他人,同情他人,尊重他人,以愛為紐帶營造整個社會的和諧美滿。兼愛之愛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無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無有此方、他方之別,是對全人類的普遍之愛。綜上可知,慈悲、博愛、仁愛、兼愛都是要求用愛心善待他人,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充分體現了一種“愛”的美德,其本質上都是愛人,在愛這里他們融為一體了。

(三)都起到了緩和社會矛盾的作用

不論是慈悲、博愛、仁愛、兼愛,四家有關愛的思想的提出都起到了緩和當時社會矛盾,化解社會危機,減輕人們痛苦,維護統治的作用,并且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統治階級的青睞、扶持和利用。

三、慈悲與愛的差異

(一)對象范圍不同

四者范圍大小不同,慈悲的對象是一切眾生,一切有靈性的動物都包括在內。地獄、鬼、畜牲、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十個法界的靈體都是眾生。博愛是宣揚要愛一切人,包括愛上帝、愛友人、愛罪人,甚至愛仇人。仁愛是以宗親血緣為紐帶的愛,從父母子女間的親情向其他血緣關系擴展,但血緣關系有遠近之分,愛也隨之有先后和等次之分。兼愛超越了儒家血緣的限制,不分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和身份等級的貴賤高低,視人如己,愛人如己,不論階級、貴賤,普遍無有差別地泛愛眾人。

(二)立足點不同

四者立足點不同,佛教慈悲思想是以拯救世人脫離苦海為出發點的,沒有任何的一己私利,完全是舍己為人的情懷,而且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皆可以度。與佛教相反,基督教對人性持否定態度,認為每個人生而有原罪。因此人們為了拯救自己,來世享受幸福,必須遵守基督教的兩種原則:對他人要博愛,對自己要禁欲??鬃诱J為人性善,仁愛是出于愛親的自然情感的生發和擴展,其出發點是人性真情的流露,不帶任何目的。墨子立足于社會之亂,從兼別的對比中推導出兼愛對社會的重要功利作用。綜上可見佛教立足于眾生皆有佛性,基督教立足于上帝和人類的原罪,儒學立足于血緣親親,墨家立足功利。

(三)學派創始人來自于社會不同的階層

基督教創始人耶穌乃上帝之子,是上帝派遣他來到人間,拯救世人的。耶穌是帶有神性的,所以博愛根源于基督教的神造說,神愛世人,所以人也應當愛神,并體貼神的意思,愛人如己。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身貴族,但在面對人世間的痛苦時候頓生悲憫情懷,慈悲源于對眾生所受苦難的感同身受的關懷與憐憫。儒家創始人孔子志于恢復周代的統治,正名以恢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嚴明的等級關系,所以其仁愛思想有著明顯的遠近親疏和等級差別。墨家創始人墨子出身俠士,來自農工失業流民和刑徒苦役,是社會的最下層,受到來自世家貴族、官僚、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深知饑餓寒冷之苦,深明米粟錦帛之貴,深感社會不平等以及動亂的根源,所以其兼愛思想更多體貼下層勞動人民的意愿。

(四)在功利目的上的表現不同

佛教和基督教都是宗教,其創世之初都是以救世主的角度,不帶有任何功利性目的。佛教的慈悲觀將布施與慈悲教義聯系起來,把布施的對象擴大到遍及一切眾生,在踐行上要求自我犧牲和無私奉獻?;浇叹褪且谌祟惿鴰в性锏幕A上去拯救人類,對人類做救贖,人類通過彼此相愛去愛上帝,來世便可進入天堂獲得幸福。儒墨二家,是當時的顯學,儒家仁愛從人性中本含有的孝悌之情這個角度出發,做一種生發,是一種最純真的感情的流露,不帶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墨家兼愛則是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的,其兼相愛的目的就是為了交相利,為了調和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將愛與利結合,借著主動的先愛他人,從而達到人人互愛、互利的境界,有著較強的功利主義色彩。

(五)實現愛的途徑不同

慈悲的實現途徑就是要做一些修行,以悲憫的態度觀世間眾生,慈悲為懷,感同身受的體驗眾生的苦楚,并在行為上感化教化使其拔除痛苦。博愛的來源是神,所以它的實現途徑離不開神的力量,人們通過信仰上帝,讓神進駐人們的心靈,從而凈化人的心靈,達到博愛的境界。仁愛思想的實現靠人性自身的力量來推動,把愛親的人性中這一善的成分做一種生發,通過自身的修養來實現仁愛。兼愛的實現途徑是寄希望于統治者,希望統治者能夠自上而下的做一番號召,讓天下的人在利益的驅動下而兼相愛。

參考文獻

[1]孔子.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孟子.孟子[M].香港:中華書局,2001.

[3]墨子.墨子[M].香港:中華書局,2001.

[4]圣經[M].上海: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2007.

[責任編輯:]

猜你喜歡
博愛仁愛比較
仁愛至和 篤行達慧——至和教育的理念體系與實踐體系構建
博愛之歌
仁愛篇(上)為人撐傘
善解孤獨所以博愛
仁愛來到我身邊
同曲異調共流芳
張愛玲的《金鎖記》與居斯塔夫?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較研究
托福聽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較”和“遞進”結構的講座題
七千臺灣人呼吁廢除“博愛座”
大宇宙中談博愛(節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