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靜泊

2012-04-06 06:08黃磊
中外建筑 2012年3期
關鍵詞:藏民柱子屋面

黃磊

2011年7月一個悶熱的下午,我在記事本的扉頁寫下“我的心在高原,不在這里”,然后收抬起行囊,獨自搭上西去成都的列車,開始了夢寐己久的心靈之旅。一個星期以后,我已經在川藏線上,途經康定、折多山、新都橋、高爾寺山、翻過剪子彎山口……一路上,海拔已由開始時的500m左右不知不覺上到4000m上下,而在跨過金沙江后,川藏線進人了西藏境內。這里不僅是一座座的高山,瀾滄江、怒江及其支流,后來的帕隆藏布又一路嘶吼著,在高原上切開一條條深深的河谷,藏區的雨季,河里濁浪激涌,山谷中濤聲回響,河岸,壁立千仞,不到這里,不知道為什么有一條江叫做“怒江”;不上高原,不知道有一種美叫做“崩潰”。

“怒江72拐”,指的是川藏線上彎道最多的一段路面,“u”型彎一個接一個,從山口到江面垂直落差不下2000m,在山頂看山下的公路只有細細的一條線,每年這里都要毀掉不知道多少高檔山地車,甚至吞噬“騎驢”的生命,但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有許許多多的“騎驢”蹬著山地車在川藏線上試圖征服這些雪山和大河,我不止一次看到他們在風雪的山路和爛泥中拼命騎行時眼里流露出的木然和絕望,可以看得出來,在嚴寒、缺氧、體力極度透支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經歷過在崩潰邊緣掙扎的過程。在這里,7月的山巔,可以看漫山飛雪;這里,7月的湖邊,我們也可以去看油菜花開。穿過72拐,山勢開始變得平緩,一切仿佛安靜了下來,然烏就在眼前。

7月的然烏湖并不是她最美的時節,天空淅淅瀝瀝下著小雨,西藏仿佛沒有夏季,這里海拔3850至3900m,相對于藏區的西部和北部,這里已算是水草豐美的地方了,在海拔4000m以下,人基本沒有明顯的高原反應。然烏湖是一個由于地震引起的山體崩塌造成的堰塞湖,面積22km2,細細長長的,最寬處也不過1000m,318國道穿過然烏小鎮,沿著湖的一側,在湖水和國道之間有小塊的耕地,每年的這個時節,青稞油綠、油菜金黃,絢麗的色彩在小雨中隨風招搖。湖水的另一邊,是高高的山崗,山頂有云霧繚繞。小鎮上有不多的幾家店鋪和旅社,但大部分是漢人開的,專做背包客和“騎驢”們的生意,忙忙碌碌,生怕錯過一單生意;而藏民就生活在湖水源頭附近的一個小村落里,他們的村莊緊挨著小鎮,過著悠閑的生活。這里是半耕半牧區,現在是雨季,也是農閑時節,比人更悠閑的是藏民家養的牦牛,牦牛幾乎整年都不用工作,平時就放養在山坡和草地上,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長肉和產奶,白天閑逛,晚上會自己回到主人家的大門口,有時就在野外過夜,沒有人約束和強迫它們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甚至沒人要求它們在規定的時間內長膘,它們就這樣度過快樂的一生。

然烏地處八宿縣和波密縣之間,從業拉山向西,地勢逐漸下降,然烏湖正處于這樣一個下降帶上,雖然沒有波密和林芝地區成片的森林,但也并不缺乏木材,這里的民居形式也處于藏區傳統的平屋頂向波密、林芝地區坡屋頂過渡的階段。藏區相對于內地而言,地廣人稀,所以,藏族村落的規模相對于漢族,尤其是平原地區動輒幾千人的村落不可同日而語,而且藏區從整體而言植被稀薄,可耕地面積非常有限,而牛羊的放牧又需要大片的草場,并且在不同的時節遷徙,今天,許多藏民依然習慣于過著游牧生活。我們沿途看到許多藏族小村落,一個村子中聚居在一起的只有不到十戶人家。然烏的村莊中有幾十戶人家,村里還有水泥路面,有小學,有村民健身器械,這已經是我們見到的比較大的聚落了。

藏族民居和村落與今天我們看到的漢族村落有很大的不同,并不僅僅是建筑外觀上的差異,漢族村莊中的大部分住宅從形式到建造手法實際上已與過去的漢民居有很大的不同,簡單地說,不論建造所用的材料還是建造工藝,平面功能布局,立面造型到裝飾方法都和過去是“斷代”的,我們并沒有從祖先那里繼承到什么關于自己民居建造的東西來用在我們的新民居建筑里面,今天許多漢族村落中的建筑是使用水泥、紅磚和預制板搭建的,嚴格意義上說并不是傳統的漢民居;而藏民居,從建筑材料、營造方式、裝飾特色,從古到今一直是延續的,只是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藏民的房屋有建筑技術上的改進,堅固、美觀和適用程度也有所提高,但是建筑的傳承脈絡是非常清晰和連貫的。

在然烏湖邊的這個村落及然烏湖附近的民居具有很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這里幾乎完整展現了藏東相對低海拔地區的建筑特色。藏民似乎沒有拆舊房的習慣,在我看到的,不論是,大型寺廟內的佛殿還是村中民居,他們對于舊建筑的處理方法只有兩種,一種是常年維修,這種維修往往每年都要進行,墻壁涂刷、屋頂補漏、彩繪修補、更換經幡、氆氌等等;如果老建筑實在沒有維修價值了,他們就會遺棄,人從建筑中搬走,但建筑本身不會被拆毀,他們也不再使用原來的地基和依然可用的建筑材料。所以他們有許多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建筑,僅從外觀是無法準確判定年代的。也正是但然烏村里多為“一”字形,長寬比例接近10:6。藏族的建筑,多采用自然材料,石材多的地方多用石砌,石材少的地方多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像波密到林芝一帶,由于年降水量大,再加上木材儲量豐富,村民多用木材建房。而然烏的建筑類型處于土石結構向木結構過度的地帶,所以在同一個村落中,既可以看到純木結構也可以看到純土石結構的民居,還可以看到木墻井欄圍合而屋頂覆土的房屋,還有雙層屋頂,即在覆土平屋頂上再建一個木板瓦的斜坡屋頂,這樣既解決了冬季保暖問題又解決了雨季屋面防水問題。這里要提到一點,就是藏民居的屋面做法,也許有人認為藏民都是用“阿嘎”土做屋面,其實不盡然,“阿嘎”土在藏地并不是隨處可挖到的,是一種相對比較珍貴的建筑材料,目前只有寺院、宗堡或具有文物價值的紀念性建筑的屋面和樓地面可以采用“阿嘎”土,普通的藏族民居只能采用當地相對粘性比較好的黃土做樓面和屋面建材。我在寺廟里面見到過“阿嘎”土屋頂的施工過程,幾十上百號人,唱著歌,用一個帶長木柄的,一端連接著一個碗大的石質夯錘,排著隊,還有簡單地舞蹈動作,一遍遍地在屋頂上拍打,同時還要灑水。寺里的喇嘛告訴我,阿嘎屋面的施工周期很長,夯實后還要打磨還要涂刷多遍清油,最后要用毛氈拋光,后期使用的維護費用也比較高,但是一個合格的阿嘎屋面即使是使用上百年也不用更換。民居覆土屋面的施工做法和阿嘎屋面大致是相同的,只是沒有后期刷油打磨這些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層次,我們可以在他們廢棄的房屋里面清晰地看到他們是怎樣建造的,最下面是柱子,柱子上面是替木,用于承托大粱,梁上密鋪檁條,檁條上鋪細樹枝,細樹枝上再墊一層草本植物,在草墊上再覆粘土,然后一遍遍夯實,粘土至少有兩層,下層的較粗,上層的顆粒相對細膩,土層至少要達到25公分以上,以達到較好的防水目的,其實能做到這一步,防水基本是沒有問題的,但時間長了,局部有滲漏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內地人可能認為,平頂的土屋面怎么能防水,但事實是,他們能做到。我也曾上到一戶藏民家的屋頂實地看過,看似平整的土屋面,走上去居然是有彈性的,如果屋頂漏水,他們就在滲水的地方對應屋頂上再覆一層土,他們在屋旁搭有梯子,

可以隨時上屋頂晾曬東西,大部分的屋頂上還有一個半圍合半開敞式的頂棚,上面還可以存放一些平時不用的雜物。屋頂的一角一般會插一束五色彩旗,這些彩旗一年一換,也被稱作風馬旗,不同的顏色通常被認為代表藍天、自云、山川、太陽和土地等,是一種自然崇拜,向神靈祈福的意思。有些民居中也將白色的煨桑爐建在屋頂的一角,煨桑爐里燃燒的并不是桑葉或桑樹枝,而是他們采集的一些燃燒后有特殊香氣的植物,曬干后混合,就像漢族人進寺院燒香一樣,在喇嘛寺里面,我們也從藏民手里買過這樣的干草類植物枝葉——兩元一把——然后直接扔進寺院里面的煨桑爐燒掉。

不同地域的藏族民居外立面是有一定差異的,但是只要是石砌或夯土類,外墻從下到上都有一定的收分,這是藏民居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由于青藏高原仍處于地質活躍期,許多地區地震比較頻繁,抗震也是藏民居要面臨的重要問題。通過對外立面墻體進行一定比例的收分來起到加強房屋結構穩定性的作用。然烏地區房屋的外墻收分算是比較小的。我在路上曾經就這個問題請教過一個藏族司機,他的家在四川的巴塘,巴塘與西藏的芒康就隔著一條金沙江,同屬藏區,他家的房子是夯土建造,地基處墻體有兩尺多厚,墻體內側面是垂直于地面的,外側面在夯筑時向上收分,但是他無法準確說出收分的比例,他說這是大師傅說了算,沒有一定之規。從一路上的觀察,一些寺院里面的佛堂建筑體量較大,層數較多較高的建筑,往往收分較大,底層的墻體厚度也更寬大,在拉薩大昭寺底層的一處通風采光口看到墻體的厚度尺寸幾乎和一個成年人的身高一樣。普通民居越是低矮的,收分越少,兩層樓房比單層的收分更大。但最大的收分比例在10%以內。藏民居外立面和漢民居相比具有門小窗大的特色,門高往往不到兩米,大部分只比一個成年男子高十幾二十厘米,越是老的房子,大門越是低矮,這是出于防御的需要而留下的建造傳統,其實歐洲古堡內的門也有類似的建造手法,成年人必須低頭才能進入室內,同樣是出于防御的需要。窗大,是出于接受陽光以提高室內溫度的需要,這里的窗,指的是單層房屋或樓房中第二層以上的南窗,我在川藏線上還沒有看到四層以上的民居,多為兩層半的樓房。樓房中,第一層基本不會住人,主要用于存放物品。一樓安全性也要差一些、地面也相對二樓要潮濕,這一點上,藏漢民居是相通的。藏民居通常只在房屋四個立面的兩個面上開真正意義上的窗,我在巴塘附近甚至見到過只在一個立面,即南向正立面上開窗的夯土建筑的民居。他們在北面或西面有時不開窗,或只開很小的采光通風口,這應該是出于防風、保暖和自身安全的考慮。

傳統的藏民居與漢民居相比,室內構造和房屋結構也都有很大的不同,傳統漢民居墻體只起圍合作用,荷載是靠里面的木構框架支撐,藏民居的墻體不僅要起圍合作用,同時還要起到支撐一部分樓面和屋面荷載的作用,靠墻的梁,一端搭在柱頭和替木上,一端搭在墻體上。就像漢民居是以“間”為單位來衡量房屋面積的大小,藏民居以室內有多少柱子來衡量面積,我們通常習慣于用減少室內柱子的辦法來擴大有效使用面積,通過抬梁結構、移柱減柱來想方設法擴充使用空間,但藏族從民居到寺廟,從來沒有避諱過柱子,相反,他們對房屋中的柱子是很喜愛甚至敬重的。不要說寺廟里面的大殿內部,柱子密密麻麻,如同森林。普通民居中,柱子和柱子,柱子和墻面的距離也在2.5米左右,而且他們房間里面,尤其是客廳和起居室兼臥室的柱子往往被“安排”在正中。一般情況下,即使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家庭,主要房間內的柱子、以及柱頭上的兩層替木,還有架在替木上的大梁,一定是要有彩繪的,有的還掛有潔白的哈達。而廚房和雜物間內的柱子以及上面的木構架可以不用彩繪,但是也會在上面涂上點狀或條狀白灰。在柱頭上被我們稱為替木的構件,他們形象地把它們稱為“弓木”,直接放在柱頭上稱為“小弓木”,小弓木上和梁直接接觸的那根比較長的稱為“大弓木”,兩根大梁順著弓木的方向布置,兩根梁頭在弓木和柱頭的正中線位置交接,我們在一些寺院里面廢棄的建筑中,還有民居中次要房間,沒有彩繪的柱頭及弓木上看到這種兩段梁端的交接方法。梁的布置方向和弓木的方向在我看到的絕大部分寺院及民居中都是一致的,只有在然烏村中幾處廢棄的古舊建筑中看到了梁與替木方向是呈現90°垂直的,此處幾乎是孤例。另外,經房也是他們的民居建筑中必備的一間單獨的房間,甚至是布置最精美的一間房間,里面有藏經文的小柜,上面供奉佛像、護法和他們崇拜的活佛、已故的班禪和達賴喇嘛的照片,銅質的酥油燈燈盞擦得锃亮,排放得整整齊齊。

藏民自己建造的房屋,除了政府安排建在公路兩旁的“新農村”樣板民居外,典型的藏民居都是有院落的,而且房子的前后都有,藏民不僅是彩繪與色彩的熱心擁躉者,他們還特別愛花,幾乎家家都會栽種些花花草草在房前屋后。他們的院墻一般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下半部分是主體,一般是片石壘砌,片石之間沒有粘結材料或塊石堆砌,用黃泥漿做石縫間的粘結和填充,如果石材較少,就用夯土或土坯建院墻。在主體院墻的上部是他們堆放燃料的地方。他們所用的燃料一般有兩種,在林區,主要使用木材,他們將劈好的木柴和細樹枝與墻面垂直的方向堆碼在墻頭,另一種燃料就是牦牛的糞便,主要在缺乏木材的地區使用,新鮮的牛糞是不能燃燒的,他們用手把它搓成團,先拍在院墻上曬干,然后整齊地碼放在院墻的頂部,每一塊牛糞上都有他們勤勞的手印。我站在這些堆放干牛糞餅的院墻旁邊,一點都沒有聞到有什么異味。柴草、樹枝和牛糞餅構成了院墻的上部分。

在然烏村,還有一處房屋的作用我沒有能夠得到徹底的落實。就在離白塔和經輪房不遠處,有一處房子的周圍插著許多長長的木桿,木桿上從上至下飄著長方形的旗子,這種旗并不是風馬旗,應該叫它嘛呢旗,類似于漢族的招魂幡,這座房子高度只有一人多高,平面呈長方形,平緩的雙坡懸山屋頂,出檐較深,片石壘砌。在山墻的一面開著一個小口,用幾塊簡陋的木板似乎代替了案幾,在板上一字排開了幾個泥塑的小佛像,灰白的顏色,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拳頭大小的泥塑,下半部呈半球形,上半部呈錐形,并有小的突起,更令我驚訝的是,在房子的縱向正面開了一個非常低矮的門框,沒有門扇,門框上面掛著一個羊的頭骨,門面向湖邊的油菜花地。通過門往里面看,居然堆了滿滿一房子的小泥塑球,每個球面上幾乎都有灰白色的粉末。在離山墻小口前面4—5m處,是一個小小的石臺,石臺上有黑色的燃燒過的物品,但看不出原樣。我在拍完了幾張圖片后就離開了村子。這里的漢人大部分都是在鎮上做生意的,沒有事他們從不會去村里面,而藏民中的大部分成年農牧民是不懂漢語的,語言上幾乎無法和他們交流。這座房子的功能問題當時就只能存疑。在后來的旅途中,在去八一鎮的班車上,半路上來一個剛分配到鄉鎮府工作的女孩,她在內地上過大學,能說漢語,我向她請教了一些藏族風俗習慣的問題,其中也有這個問題,并給她看了相機中的圖片,她認為這種房子的作用類似于瑪尼堆,有祈禱的作用,有可能是逝者火化后的骨灰和粘土混合后做出來的小佛像放在里面,但是她不能最終確定,因為她的家鄉,長輩過世后一般是天葬,他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帶他們小孩子去過天葬臺,但不同的地方喪葬方式有區別。而林區則火葬比較通行。所以我在圖片中姑且先叫它“先人屋”,希望批評指正。

另外,這個女孩的名字叫白瑪措姆,漢語的意思是:蓮花與湖水。

藏族人民勤勞、善良、質樸,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環境中,他們生活繁衍了上萬年,和他們相比,也許我們的科技和文教比他們先進一些,但是,事實上是,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的地方更多,他們有自己獨立的語言文字,有自成體系的優美的音樂、繪畫、舞蹈和戲曲、有獨到的醫藥和建筑體系。更重要的是:他們是一個有信仰的民族,他們的整體精神世界要比我們豐富得多,也要純潔得多,甚至他們死后都會將肉體施舍給別的生靈。他們尊重傳統,尊重文化,尊重平等的人際關系,相互關愛,敬畏自然萬物。高原是一個洗滌心靈的地方,是一個讓人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地方。

西藏:扎西德勒!

猜你喜歡
藏民柱子屋面
城里有朋友
古道散茶香
希臘遺址
觀察:長廊和柱子
犬獒效應
夏熱冬暖地區老舊建筑屋面的防水翻修
屋面滲漏修繕的基層要求及施工規定
請菩薩找零
光伏屋面及其安裝
賣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