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彎曲江品清醇——張九齡詩歌芻議

2012-08-15 00:42陳嬌龍
文教資料 2012年15期
關鍵詞:張九齡曲江詩人

陳嬌龍

(溫州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詩如美酒貴在醇。于我中華大氣恢弘的詩歌汪洋中,雖有多式風貌質格各領風騷,然醇詩一格,總有別樣風采,吸引著歷代讀者為之沉醉陶然。值得一提的是,“嶺海千年第一人”張九齡的詩歌就屬于醇詩一格。

張九齡(公元678—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代著名詩人,其詩作現存222首①,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若以成就論名,張九齡更應被稱作張曲江。自唐以來,歷代文人對張九齡詩作都有極高的評價,如詩圣杜甫詩有云:“詩罷地有余,篇終語清省?!薄白晕乙患覄t,未闕只字警?!雹谝庵妇琵g詩歌用語清麗,讀罷耐人尋味,詩成一家;明人高棅《唐詩品匯》云:“張曲江《感遇》等作,雅正沖淡,體合風騷,骎骎乎盛唐矣?!雹壅J為九齡詩淡麗典雅;而清人沈德潛的評贊更為得宜:“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格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而詩品乃醇?!雹苋绱说鹊?。集合眾家之言,不難發現,張九齡詩歌給人的總體印象,就在于“清醇”二字,這確實算得上是極高的評價。張九齡的文學創作活動介于初盛唐間,是時文壇多帶有齊梁詩風的浮艷雕琢,然張九齡卻繼隨陳子昂的重“興寄”、倡“風骨”的傳統,筆下成詩雖因其在不同時期的際遇及心態的變化而呈現出細微的不同特點,然清醇之特質卻始終貫注其中,往往是以清麗明凈的語言,抒寫深婉含蓄的情韻,呈現出淡然質樸的風格。具體品析,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簡約清淡的詩筆之秀

若以詩之用筆決定詩貌,張九齡的詩作簡約清淡。其詩體裁形式并不多樣,約二百首詩篇,除少數幾首四言、七言、雜言詩外,幾乎全是五言詩體,可以說是一位專心致力于五言詩創作的詩人。五言詩體本就因字少句短而多用實字,故風格有時往往易偏于簡約質實傾向,而張九齡的創作則更將五言詩體能表現的簡約風格發揮得十分到位。尤其在張九齡吟賞風景的山水詩歌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如《湞陽峽》: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水暗先秋冷,山晴當晝陰。

重林間五色,對壁聳千尋。惜此生遐遠,誰知造化心?

這首五言律詩疑是詩人長安二年赴廣州應鄉試時途中之作。此詩用字洗練,句句簡潔明了,但一經品讀則意境深遠。首聯交代詩人行舟穿越湞陽峽的場景。頷聯寫秋未至而水先寒,雖白晝而山陰沉的景色,“水暗”、“山晴”相對應,光線的明暗對比之間,一種“秋晝陰冷”的氛圍蔓延開來,令人聯想到湞陽峽的幽深清冷。頸聯進一步表現湞陽峽的雄壯,千尋峽壁盡顯凌天之勢,陽光穿云過樹,于重天密林間泛化開繽紛五彩。這是何等鮮見奇偉壯麗的極致美景。詩人于尾聯嘆惜如此美景竟地處偏遠,問誰能知道造物主的心思的感慨,又何嘗不是讀者心中的共鳴?全詩雖只短短篇幅、寥寥數語,卻以清淡筆墨將湞陽峽的山光水色寫得如斯奇妙,更不失淡淡的清麗之秀美。

再如張九齡登臨行旅之作《登樂游春望書懷》,詩中描寫了美好春光下的盛唐氣象,卻沒有夸張渲染,只“萬壑精光滿,千門喜氣浮”一句十字,便將帝京盛景寫到位了。不僅此類登臨行旅、吟賞山水風景的詩歌,諸如其他或酬唱離情別緒,或詠物寄情抒懷,在張九齡筆下,都呈現出清淡簡約的特質。曲江詩信手拈來,歌別離者如《送使廣州》:“心逐書郵去,形隨世網嬰?!痹佄飸B者如《折楊柳》:“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备须H遇者如《照鏡見白發》:“宿昔青云志,蹉跎白發年?!庇米趾啙嵞?,比比皆是。恰如明人胡震亨評曰:“張曲江五言以興寄為主,而結體簡貴,選言清冷,如玉磬含風,晶盤承露,故當于塵外置賞?!雹葸@段評價明確地指出九齡詩歌簡約清淡的這一特點。正因為“結體簡貴、選言清冷”,沒有刻意追求詞采的工麗和句式的纖巧流轉,他才得以摒棄南朝以來浮艷繁縟的詩風之病,將詩歌寫得簡約而清澹。這樣的筆墨清新入目,讀者看在眼中也十分歡喜,朗朗誦讀于口亦含情流暢,是以成就曲江詩歌之用筆鐘靈神秀之貌,也使得他的詩歌于濃醇香韻之外,更流離著一股動人的清許。

二、含蓄蘊藉的詩韻之醇

若說曲江詩“清醇”的“清”一面重點表現于詩語之簡約清麗,則其“醇”一面重點表現于其詩韻之深婉含蓄。說到張九齡詩歌之詩韻極醇者,首先要提的就是他的感遇詩,包括《感遇》十二首和《雜詩》五首。這些詩歌多創作于詩人晚年罷相之后,政治生活的挫折加深了曲江詩的思想內蘊,憂國、傷懷、嫉惡、歸隱等復雜情緒交織其中。這些詩多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孤桐丹橘、香草美人等典型意象比興寄托。如《感遇》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這首詩當推為張九齡《感遇》詩之首,詩人以蘭桂自喻抒懷,寄寓遙深含蘊。詩以齊整的偶句開篇,以互文手法將春蘭、秋桂對舉,點出其散發生機無限和深具清雅高潔品質的特性。頷聯則寫生機欣然的蘭桂不倚外物亦能自成良辰佳節,此處蘭桂性潔孤高之意隱隱欲現。一個“自”字,為句末的抒懷埋下了伏筆。接著二字“誰知”自然地將那“林棲者”引了出來,隱居之士為蘭桂之高雅傾懷,“聞風坐相悅”也成了順其自然的事。然尾聯筆鋒突轉,詩人不愿順山中隱者之傾慕就筆而下,卻道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獨特想法,簡單十字,耐人尋味。乍讀之,這種超然的從容灑脫不免有點孤高自賞的意味,但只要聯想到詩人晚年受奸人讒害而罷相被貶荊州的境遇,更容易讓人接受的理解是,詩人正以此來表現賢人君子身處逆境卻仍潔身自好、堅貞清高的氣節。全詩看似寫物,實則以草木比興寄托,感際遇而抒情懷,含蓄深婉,莫怪乎能存于清蘅塘退士所編《唐詩三百首》之首而名揚至今。

再如《感遇》其七,看似此詩為物詠嘆,表面感嘆丹橘傲寒而立、可薦嘉賓,卻無奈深受阻隔而不得以薦嘉賓,實則是詩人無奈的自我寫照。詩人滿腹才用,卻遭運命之阻、奸人之讒,唯有借詩發出“徒然樹桃李,此木豈無陰”的喟嘆,其心灰意寒可見一斑??梢哉f,自然風物在張九齡的筆下具有極為生動的意義,而不僅僅是一種點綴或陪襯。稍一咀嚼,便可品出詩人心中的那百般難言的滋味,心有戚戚焉時,更覺韻味長遠。正如杜甫評價其“詩罷地有余”,說的就是曲江詩歌的詩韻雋永,象外余意,給讀者留下了極大的空間以馳騁想象,令人回味無窮。曲江詩不止感遇詩多醇味,其他山水行旅、詠物吟史者,皆或深或淺地帶了張詩典型的醇美,在此不一一舉證。

三、意切情真的詩情之摯

對曲江詩清醇的品評,單論詩筆簡約清澹之秀,詩韻蘊藉含蓄之醇,似乎就錯過了曲江清醇的重要一釀。詩之最叩人心扉處在于其情也動人,作詩者雖不能親自現身于讀者面前,卻能于詩作中融入自身的真情實意,亦可以詩動人。我筆寫我心,所謂“詩如其人,人如其詩”就是如此。那些在詩中自我形象特別強烈的作品,給讀者的印象也更為深刻。竊以為,張九齡詩中的自我形象就屬于較為突出的一類,其詩中處處皆有“我”之存在。從張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重情重義、心懷柔情的唐代大詩人的形象。援引《望月懷遠》一詩為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是張九齡望月懷思的佳作,詩歌語言簡約,于優美之中蘊含熾烈感情。開篇首句展開一幅海上明月、天涯此時的美妙畫卷,將讀者引入富有詩意的情境中。而后由景入情,觸景傷情的有情人開始埋怨這漫漫長夜盡是相思愁。詩人愛此良月,滅燭而出,卻不知披衣靜賞了多少個時辰,夜寒露重已然將衣衿濡濕。這月下懷人的靜默,是怎樣深重的一種思念?或許唯有夜露知曉。詩人終于意識到,再美的月色也無法掬來一手贈與心中人,不如快快回去睡覺,興許還能在夢中享受美好的歡聚時光。全詩不見傷懷之悲凄,卻自有一番沉默的纏綿悠思輕蕩其中,頸聯一個“憐”字將詩人身為偉岸男子卻心懷萬千柔情的深情形象勾勒無遺,顯得格外意味深長?!昂I仙髟?,天涯共此時”亦成千古名句,勾引出無數有情人的竟夕相思意。

再如《送蘇主簿赴偃師》之“羨君行者樂,從此拜庭闈”,《別鄉人南還》之“吾亦江鄉子,思歸夢寐深”,《初入湘中有喜》之“卻計從來憶,翻疑夢里游”,等等,曲江諸多詩歌里都表達了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吹贸鲈娙耸且晃粺釔酃枢l、深愛親友的人,縱然生活于無情宦海中,卻始終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心中有情,自流露于筆端,融入詩中,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便是這樣一份情真意切的詩情,如此真摯詩情隱隱現于字里行間,怎不會觸動讀者內心,引發讀者共鳴。這一“情”之動人,自然也為其詩之清醇美添上了最后的一著醞釀。

綜上是細品曲江詩之清醇美學的重要三品。曲江詩正是以這種語淡、情真、韻醇的風格,在初盛唐的詩話上留下了一筆濃墨重彩的千古風流。這位從偏遠荒地嶺南走出的文臣名相,決然摒棄當時文壇殘留的浮艷雕飾的齊梁遺風和綺錯婉媚的上官詩風,追隨陳子昂“興寄”、“風骨”的復古革新主張,將 “幽素宜相重,雕華豈所任”(《答陳拾遺贈竹簪》)的主張融入他的詩歌創作之中,奠定了清淡典雅、古樸沉郁的美學風格,“開啟了盛唐一代醇正的詩風,也由此確立了他在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地位與影響”。⑥

注釋:

①⑥顧建國.張九齡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143,176.

②杜甫.楊倫箋注.杜詩鏡栓[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③高棅.唐詩品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M].中華書局,1975.

⑤胡震亨.唐音癸簽[M].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1.

[1]顧建國.張九齡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張九齡.曲江集[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

[3]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4]彭定求.全唐詩[M].吉林:延邊人民出版社,2004.

[5]丁放.論張九齡的詩品與人品[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5).

[6]錢志鵬.淺論張九齡詩歌的孤獨意識[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

猜你喜歡
張九齡曲江詩人
那拉提
張九齡借棋勸諫
曲江春曉
曬娃還要看詩人
張九齡智諫唐明皇
詩人貓
張九齡與禪宗
曲江花生分段收獲試驗成功
詩人與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