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為本位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探究

2012-08-15 00:42陳艷麗
文教資料 2012年15期
關鍵詞:中職情境職業

陳艷麗

(福建省漳州第一職業中專學校,福建 漳州 363000)

語文課是中等職業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它對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啟發思維、開闊視野、提高思想道德與科學文化素質,適應今后就職崗位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目前我國職業語文教育基本上未完全擺脫傳統教育以知識為本位的普通教育模式,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普遍較差,無法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

因此,對于中職語文教學來說,深化教育改革、轉型教學模式已顯得十分迫切和需要。教師必須以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為本位,積極推進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真正發揮語文學科在職業教育中的優勢作用和功能價值,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奠定基礎。

一、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中職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現狀要求中職語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近年來中職學校所招收的生源多數是低于普通高中錄取線的學生,進校時的語文基礎水平低,語文應用能力差,表現在錯別字普遍存在,不重視也不太會使用標點符號;聽講抓不住重點,注意力常常不集中;講話三言兩語,邏輯性不強,有的甚至出現與人交流時詞不達意、含混不清的現象;閱讀理解能力差,缺乏綜合概括能力;寫作能力差,多空話、套話,有的文不對題,甚至連“通知”、“請假條”都寫不好,對畢業自我鑒定的書寫也是一籌莫展等等。許多用人單位反饋回來的信息表明,中職生走上社會后,在應用文寫作、口語交際、書寫等方面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

教育界有識之士指出,作為企業所需的中、低端技能型人才的中職學校學生,他們的就業競爭優勢已不再是掌握某一門專業技能,更多的是技能以外的各種素質,即綜合職業能力。作為基礎課的語文課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適應今后就職崗位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中職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改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這些不良現狀,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找準中職學生語文應用能力培養的切入點,讓他們學有所得。

2.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要求中職語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中職學校在建設和發展中,對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目標的辦學理念已達成共識。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出現了一種過于重視技能培養,輕視文化課學習的傾向,各類培訓和考證成了學生學習的指揮棒。在這種教育導向的影響下,中職語文教育開始逐漸走向邊緣化。同時中職語文教育自身存在問題,普遍還是以知識為本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學科本位”,教師仍然以講解篇章為主,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教學的整體性,教法與普通高中沒有多大變化。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賢云“學無興趣則無所謂學”,結果就形成惡性循環,學生不愿學,教師教學也是舉步維艱,加之學生們重專業輕基礎學科的學習態度的影響,逃課現象較普遍,使得中職語文教學陷于尷尬境地。中職語文教學的這種現狀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大膽地進行教學改革,改革勢在必行。那么,改革的重點是什么呢?

二、以語文應用能力為本位的教育理念的轉變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中指出:“職業教育應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指導思想,專業設置、課堂開發須以社會和經濟需求為導向、從勞動力市場分析和職業崗位分析入手,科學合理地進行?!?/p>

教育部2009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可見,中職語文教學是以學生的就業和發展需要為目標,應注重對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

所以,我認為中職語文教師首先應該轉變教育理念,必須變“知識本位”為“能力本位”,以學生今后從事的崗位或崗位群所應具備的語文應用能力為目標,積極進行語文教學改革,增強教育教學活動的應用性,適應學生將來的生活和就業的需要。

那么,怎樣進行改革呢?下面,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策略。

三、以語文應用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教學改革策略

1.以語文應用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教學內容的改革

中職語文的教學內容對塑造學生的品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新編訂的中職語文教材充分體現了立足指導學生學習必需的語文知識,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各種語文應用能力。在教材內容結構上,實現了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的有機結合。中職語文教師不僅要盡快適應教材的這種變化,而且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要探索適合中職學校學生學習的模式,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和專業實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例如,在講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時,為了使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更好地掌握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訓練學生有條理地向別人介紹某種事物的能力,我特意帶了一些荔枝到課堂上,請個別學生用所學知識向同學們有條不紊地介紹手中的荔枝,并掛出與他們專業有關的計算機圖片,讓學生向大家介紹說明。荔枝是本地區的特產,學生非常熟悉,同時結合了他們的專業,因而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梢?,用學生熟悉的事物聯系他們并不熟悉的抽象知識,可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因為學習語文只注意課本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就這一問題,魏書生老師曾提出三個結合:語文與做人結合;語文與學生生活結合;語文與發展學生智力結合。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第二課堂,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多讀一些中外名著、名人傳記等有價值的書,多背些經典的范文。這樣既能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天地,感受文本主題的內涵和語言的魅力,豐富知識,擴大視野,同時也能解決學生課余的無聊。例如,我在講授小說單元時,經常給學生介紹中外文學名著,特別是給他們介紹情節曲折生動,有教育意義,能引起他們閱讀興趣的作品。有時候,我故意只把故事情節說一半,留下懸念,引導學生課后主動閱讀和探究。這樣就能慢慢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臧克家說:“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贝_實如此,好的作品帶給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2.以語文應用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教學方法的改革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這樣寫道:“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孰善孰寡,貴能驗諸身?!边@就是說,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應用。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多種教學方法中,我認為培養中職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情境激發興趣法和實踐提升能力法。

(1)情境激發興趣法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認為,“情境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無意識的心理特征,通過圖片、音樂、文學語言等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再現教材情景、背景或環境,從而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反應,給學生以強烈的真實感,以更好地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開展情境教學??刹捎蒙钫宫F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八兄橇Ψ矫娴墓ぷ鞫家蕾囉谂d趣?!边@是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闡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習活動的一種高效催化劑。情境教學法不但能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以教學《雷雨》這一課為例,中職語文教材選取了《雷雨》中的第二幕作為文本,剛開始,學生并無太大的興趣。巧的是,當時著名導演張藝謀的大作《滿城盡帶黃金甲》上映了,大導演、名演員、大投資,學生們自然趨之若鶩,爭相前往電影院觀看,并常常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交流觀感。有意思的是,這部電影就是改編自曹禺的名著《雷雨》。發覺這個有利的契機,我及時采用情境教學法,以電影為切入口,引導學生看完電影之后閱讀原著,探討電影與原著之間的異與同,導演改編的得與失。結合電影的賞析,學生明顯對《雷雨》這部現實主義悲劇文本的閱讀更為細致深入,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課后我還安排學生編演課本劇和模擬“愛拍電影”形式,創設表演體會情境,讓學生去說作品中人物所說的話,做作品中人物所做的事,體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并進行人物的對比剖析。這種方法不僅讓學生對課文中內容,特別是人物的行為、心理、性格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而鍛煉學生的各項語文應用能力。

(2)實踐提升能力法

實踐法是指為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通過各種實踐活動獲得知識、增長才干、提高能力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習基礎薄弱的中職學生而言,生動活潑的實踐活動遠比單純的課文講解更受學生歡迎。新大綱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自主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币虼?,我們可以把語文課變成詩歌朗誦、辯論賽、模擬求職招聘等一系列主題實踐活動課,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動口、動手、動腦的言語實踐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膽識,在實踐中提升各項語文應用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

首先,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實踐活動。如《雷雨》、《竇娥冤》等文章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片斷表演,讓學生去說作品中人物所說的話,做作品中人物所做的事,體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項鏈》一文可以圍繞“丟失項鏈究竟是敗壞瑪蒂爾德還是成全了她?”這樣的論題展開辯論;《將進酒》、《雨巷》、《致橡樹》等文章可以安排朗誦比賽;《荷塘月色》等風景如畫的文章可以安排學生繪簡筆畫……

其次,在能力訓練中開展實踐活動。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安排課前五分鐘演講,如在清明節前后開展“心中憶清明”的演講;在教師節前后開展“感恩老師”的演講;在國慶節前后開展“我與祖國心連心”的演講等,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還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此外還可以開展鋼筆字比賽、手抄報評比等實踐活動,在諸多動口動手的能力訓練中逐步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等各項語文應用能力。

最后,還可以開展與學生專業相關的、為學生就業服務的實踐活動。例如,舉辦成才報告會,聯系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早年學習成績不突出長大奮力成才的事跡教育學生;又如,結合學校每年開展的供需見面會(或招聘會)形式,開展模擬求職招聘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可以把學生分成應聘者和招聘者兩組,就招聘面試的現場進行模擬訓練。這種訓練比自我推銷更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因為模擬招聘的問題是現場提出的,回答是即興的,問題的回答是否具有技巧,反應是否靈活快捷,對學生是個極大的挑戰。這種訓練既鍛煉了學生的應變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能力、禮儀等方面的一次綜合的檢驗。

培養中職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學歷型職業教育向能力型職業教育轉變的今天,它的提出具有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中職語文教師在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業人才的過程中,擔負著舉足輕重的責任。我們要改變陳舊觀念,把教學重點放到專業工作所要具備的素質教育上,面對原有的不完善、不健全的教學,要大膽地進行改革,跳出傳統的語文教學框框,樹立起以語文應用能力培養為本位的綜合素質觀,采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使中職語文教學適合于社會交際的需要,適應學生將來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1]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修訂),2009.

[2]饒杰騰.語文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王煒志.語文教學本位回歸的思考[J].語文教學之友,2003,(5).

[4]劉新才.培養說話能力提高學生素質[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2).

猜你喜歡
中職情境職業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創設情境 以說促寫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果真是“誤了百萬中職生”嗎?
構建中職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關于中職與高職銜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