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道歉言語行為對比
——提出創新性分析框架解讀說話人的語言表達

2012-11-07 06:10崔信淑
關鍵詞:范疇語言表達對象

崔信淑,李 軍

(1.北京林業大學 外語學院,北京100083;2.東北師范大學 留學生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130117)

中日道歉言語行為對比
——提出創新性分析框架解讀說話人的語言表達

崔信淑1,李 軍2

(1.北京林業大學 外語學院,北京100083;2.東北師范大學 留學生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130117)

本論文提出與因果關系及時間的經過有關的創新性分析框架,對中日道歉行為進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結論:日本人主要以慣用道歉語表示道歉,其使用比較模式化;而中國人的道歉行為則不限于某種固定類型的語言表達方式,根據與對方的親疏程度不同,語言表達方式有很大差異。若從本論文提出的時間的經過這一點來加以考察,日本人的道歉行為更側重現在,其次與過去也有很大關系;而中國人的道歉行為與過去、現在都有很大關系,而且與日本人相比更重視未來。

道歉行為;分析框架;因果關系;時間經過;分類范疇

一、引 言

本論文通過對在同一場景下道歉時中國人和日本人的言語行為的調查與分析,揭示中日道歉言語行為的特征,同時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探討怎樣的社會因素會影響中國人和日本人的道歉行為。

至今,對道歉言語行為進行調查并進行分類分析的實證性研究已為數不少,此類主要研究可舉池田、黃、李、彭、三木、山本[1-6]等。但從本論文的角度看,上述先行研究有如下不足點:研究僅是對調查中得到的語料作為道歉策略,進行了平面地分類和分析??墒?,日常生活中我們用一句話未必只表達一個意思或完成一個目的。即使是同一個語言表達,使用場景不同所表達的意思也會出現差異。道歉語言表達亦如此。所以對道歉語言表達進行分類時,只是把一個語言表達作為一個策略加以考察,并在同一個平面上分類、分析,不可能準確把握各類因素錯綜復雜地交叉在一起的道歉行為的實態。況且,道歉行為與其他涉及人際關系的言語行為相比,它所包含的實質內容不同。熊谷[7]指出:“如拒絕行為,它的實質內容是否定地回答對方,至于怎樣才能不傷害對方感情是次要內容;而道歉行為,修復與對方的人際關系部分也包含在它的實質內容里?!庇纱丝芍嬲莆盏狼感袨?,更加需要多方面的探討與分析。

基于上述,克服先行研究的不足,為更全面、更客觀地掌握中日道歉行為,本論文大膽提出了與因果關系及時間的經過有關的創新性分析框架,將調查中得到的語言表達范疇化,并將道歉行為置于一系列的因果關系等相互關系中考察、分析。筆者認為本論文提出的分析視點、分類基準及研究成果給道歉行為的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有助于消除中日異文化之間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誤解;同時作為基礎資料本論文具有重大意義。

二、分析框架

如上所述,為克服先行研究對道歉語言表達分類標準的不足,更全面地掌握道歉行為,并對其進行分析,本論文將以新的視點提出如下分析框架。即,在因果關系及時間的經過中考察、分析道歉行為。從時間經過看,道歉行為跨越過去、現在、未來。說話人因自己的過去行為所以現在道歉。而且,通過道歉試圖修復和維持與對方的關系,甚至想發展與對方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因為說話人過去的行為,所以現在有必要修復與對方的人際關系,且為了修復與對方的人際關系而道歉。換言之,說話人的過去行為為原因和理由,現在道歉并想修復與對方的人際關系為結果。

從上述視點理解和掌握道歉行為,我們可以將日常生活中說話人的道歉語言表達分為以下三個范疇。第一范疇為與說話人過去行為相關的語言表達。在實際場景中此類語言表達以對事件的提及與說明的方式出現。如,“因路上發生交通事故,所以來晚了”等。第二范疇為提及說話人現在行為的語言表達。此類語言表達在實際場景中以提及道歉行為本身的方式出現。如,“對不起”“不好意思”等。第三范疇為提及說話人未來行為的語言表達。實際場景中此類語言表達具體以“今后我一定注意”“我請你吃飯吧”等,以修復和維持與對方的人際關系并向未來發展的語言表達形式出現。

如上所述,本論文將道歉行為與因果關系及時間的經過中把握,并構成道歉行為的語言表達分為三個語言范疇,分別命名為“對事件的提及與說明”、“致歉”、“修復、維持、發展人際關系”。這三個分類范疇的相互關系概念圖如圖1所示。

圖1 道歉行為的語言表達分類及各分類范疇的相互關系概念圖

筆者認為,圖1所示的三個分類范疇中更重視哪一個,與不同國家的文化有密切關系,所以本論文力圖揭示三個分類范疇在中日兩種文化中的分布差異。但實際上三個分類范疇并不是在同一層面上水平地存在。三個分類范疇各自指向不同,它們存在于立體關系中。且三個分類范疇不是互相獨立存在,而是互有重疊。

首先,說明三個分類范疇的立體關系。如,“因路上發生交通事故,所以來晚了”、“對不起”“今后我一定注意”等語言表達分別屬于本論文提出的分析框架中的“對事件的提及與說明”、“致歉”、“修復、維持、發展人際關系”三個分類范疇。但上述語言表達的三個指向各不相同,即,各代表過去指向、現在指向、未來指向,并非表示同一層面的道歉。即,三個分類范疇指向不同,在立體的關系中存在。

其次,舉例說明三個分類范疇不是互相獨立存在,而是互有重疊。例如,“是我的過錯”是提及說話人過去行為的語言表達,但同時也是提及說話人現在行為的語言表達,因為該語言表達通過表明責任而表示了說話人現在的歉意。因此可以說,“是我的過錯”與“對事件的提及與說明”范疇以及“致歉”范疇都有密切的關系。再舉一例說明“對事件的提及與說明”范疇和“修復、維持、發展人際關系”范疇的關系。如,“瞧!我這個膽小鬼”是提及說話人過去行為的語言表達,但從自我檢討以維護對方面子這一點看與“修復、維持、發展人際關系”范疇亦有密切關系。

三、研究方法

本論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調查。(1)在設定的各個場景下被調查者所使用的語言表達,以自由的方式寫在問卷紙上。(2)設定使用那些語言表達時存在伴隨的非語言行為,從給出的選項中選擇(可多項選擇)。調查進行時間為2000年7月至10月。調查對象為中日各國大學2年級至4年級學生。具體為:日本人55名(男25名、女30名),中國人51名(男22名、女29名),共計106名大學生。中日大學生平均年齡分別為21.2歲、21.9歲。問卷調查設定5位對象配合4個場景,共計20個情景。5位對象以年齡的大小與親疏關系設定為母親、50至60歲的老師(簡稱老師)、50至60歲的陌生人(簡稱陌生人)、同齡的親密朋友(簡稱朋友)、同齡不太親密的朋友(簡稱疏友)。4個場景為以給對方帶來麻煩的大小以及自己是否有過失而設定。具體如下①以下的場景1與場景2各設定兩個不同場景是因為對象是陌生人時不太可能發生場景a。所以對象是陌生人時設定了給受話人所添的麻煩與其他的對象時設定的場景麻煩的程度大概相同的場景b。。

場景1:(麻煩大/有過失)

a.因睡懶覺,讓朋友在公共汽車站等了30分鐘。

b.不小心,用自行車車把碰撞了對方胳膊。

場景2:(麻煩大/無過失)

a.交通堵塞,讓朋友在公共汽車站等了30分鐘。

b.為了避開路上突然出現的貓,用自行車車把碰撞了對方胳膊。

場景3:(麻煩小/有過失)不小心,咖啡撒了幾滴在別人包有塑料皮的書上。

場景4:(麻煩小/無過失)因被外面的大聲嚇一跳,咖啡撒了幾滴在別人包有塑料皮的書上。

四、道歉語言表達的中日比較

本論文以上述調查中得到的說話人的語言表達為中心進行分析。

(一)語言表達三個分類范疇的中日比較

上述三個分類范疇在中日語言環境中的分布差異表示在下圖2。圖中所示數據為中日說話人每人平均使用的三個分類范疇的次數。

圖2 中日三個分類范疇平均使用次數

從圖2可以看到,總體來說,日本人主要使用“致歉”范疇的語言表達,且其使用次數明顯多于中國人。日本人幾乎不使用“人際關系”范疇的語言表達。而中國人主要使用“致歉”和“對事件的提及與說明”范疇的語言表達(對兩個范疇的使用次數幾乎相同),而且與日本人相比“人際關系”范疇的使用次數明顯多。

(二)“致歉”分類范疇的平均使用次數

本論文因篇幅有限,僅以上述三個分列范疇中“致歉”分類范疇為中心進行了分析。如在研究方法中所述,本論文問卷調查依據年齡的大小與親疏關系設定對象,依據給對方帶來的麻煩大小及自己是否有過失行為設定場景,并進行了調查。下面將中日“致歉”分類范疇的使用與問卷調查中設定對象及場景的關系示在圖3、圖4。

如圖3、圖4所示,總體來說,日本人與中國人相比“致歉”分類范疇的使用明顯多(對方是“陌生的長輩”時使用次數最少,但也達0.93次),而且其使用因對象和場景不同而產生的差異很小。中國人的“致歉”使用,主要因對象不同而出現很大差異。當對象是“母親”和“親密的朋友”時,中日出現差異最大。尤其,對象為“母親”時,日本人的“致歉”平均使用次數1.04次,而中國人只有0.16次。

圖3 對各對象的平均使用次數

圖4 各場景中的平均使用次數

其次,中日“致歉”分類范疇的使用均隨對象不同、場景不同而出現了差異,尤其在對象不同時差異顯著。日本人對“老師”“親密的朋友”“不太親密的朋友”等,與自己有某種關系的對象多使用“致歉”。而中國人對“老師”“不太親密的朋友”“陌生的長輩”等,與自己關系疏遠的人多使用“致歉”,對家里人、親密的朋友很少使用“致歉”。場景不同時中日“致歉”的使用也出現了差異,但與對象不同而產生的差異相比差異較小。具體來說,中日均在給對方所添的麻煩大小以及自己是否有過失方面,“致歉”的使用出現差異。但日本人“致歉”的使用與給對方所添的麻煩大小以及自己是否有過失都有密切相關;而中國人“致歉”的使用首先與自己是否有過失相關,其次與給對方所添的麻煩大小相關。

(三)中日道歉表達差異

以上,本論文從問卷調查得到的語言表達分為三個分類范疇,并以“致歉”分類范疇為中心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得到的主要結果如下:

語言表達的三個分類范疇中,日本人主要使用“致歉”,即慣用道歉語言表達(占全部語言表達的56%),且比中國人使用得多。同時與中國人相比其使用因對象不同、場景不同而出現的差異小。中國人的道歉行為不是以固定的某一類型的語言表達來完成,所以中國人對慣用道歉語言表達的使用和對事物的提及與說明所占比例幾乎均等(各占40%),并使用人際關系范疇的語言表達明顯多于日本人。而且中國人的慣用道歉語言表達的使用次數隨血緣關系、與對方的親疏關系而出現很大差異,尤其當對方是自己的母親時中國人幾乎不使用慣用道歉語言表達。

綜上所述,日本人的慣用道歉語言表達的使用超越了對象及場景不同的限制,重點放在以慣用道歉語向對方道歉。而中國人的慣用道歉語言表達的使用主要與對方的親疏關系有密切聯系,所認同的社會規范是對親人無須刻意使用慣用道歉語言表達。

五、結 論

本論文為更全面掌握中日道歉言語行為,提出了與因果關系以及時間的經過有關的創新性分析框架,將問卷調查中得到的語言表達分為“對事物的提及與說明”、“致歉”、“修復、維護、發展人際關系”三個分類范疇,并進行了對比。通過分析與考察得出了如下結論:

向對方道歉時,日本社會規范所認同的語言行為是以道歉語言表達表示誠意;主要以慣用道歉語言表達來實現,其次以對事物的提及與說明來實現。本論文提出的時間的經過解釋這一點來加以考察的話,重點放在現在,其次與過去也有很大關系。而中國人的道歉與對方的親疏程度有密切關系,主要以慣用道歉語言表達和對事物的提及與說明來實現。時間軸上與過去、現在都有很大關系,而且與日本人相比更重視未來。

本論文還對三種分類范疇之一的“致歉”進行了分析、對比,得出了日本人因對象不同、場景不同而出現的差異??;而中國人與對方的親疏關系可導致出現很大差異的結論,筆者以為這是中日認同的社會規范差異所致。此外,因篇幅所限,未能對“致歉”分類范疇進行深層次的定性分析以及“對事物的提及與說明”、“修復、維護、發展人際關系”分類范疇進行闡述,關于此話題容當另文處理。

[1]池田理恵子.謝罪の対照研究-日米対照研究[J].日本語學:1993(第12卷第12號):13-21.

[2]黃永紅.對言語行為“道歉”的跨文化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5):33-36.

[3]李軍.道歉行為的話語模式與語用特點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11-19.

[4]彭國躍.『謝罪』行為の遂行とその社會的相関性について-中日社會語用論的比較研究[J].日本學報,1992(11):63-81.

[5]三木麻由美.関係修復ストラテジーの分類と使い分け[J].日本語日本文學,2002(14):20-29.

[6]山本さゆみ.謝罪と語用論原則[A].日本語教育論文集-小出詞子先生退職記念論文集[C].東京:凡人社,1997:689-700.

[7]熊谷智子.研究対象としての謝罪-いくつかの切り口について[J].日本語學,1993(第12卷第12號):4-12.

Comparative Study of Japanese-Chinese Apologizing Spoken Language and Behavior——Proposing Creative Analysis Framework and Interpreting Spoken Language Expressions of Speakers

CUI Xin-shu1,LI Jun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Beijing University of Forestry,Beijing 100083,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Students'Education,Changchun 130117,China)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pology behaving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In order to master the skills of Chinese-Japanese apology behavior,this thesis comes up with the creative analysis framework on cause-effect relation and time process.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investigation and draw to the relevant conclusion as follows——Japanese apologize in the regular apologizing expressions,which is a certain mode pattern type.Chinese don't have the certain mode pattern type for expressing apology.The 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 apology depend on the different relationship of speakers.

Apologizing behavior;Creative analysis framework;Cause-effect relation and time process;the three categories

H03

A

1001-6201(2012)01-0101-04

2011-11-02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2006651570)。

崔信淑(1968-),女,吉林琿春人,北京林業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日本大阪大學言語文化學博士;李軍(1969-),女,吉林吉林人,東北師范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張樹武]

猜你喜歡
范疇語言表達對象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涉稅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以納稅人舉證責任為考察對象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導出范疇
新聞采訪中如何應用語言表達技巧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語言表達綜合訓練
基于熵的快速掃描法的FNEA初始對象的生成方法
語言表達與語體選擇
區間對象族的可鎮定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