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言結構的象征性

2012-11-07 06:10席留生
關鍵詞:構式英漢賓語

席留生

(1.上海外國語大學 博士后流動站,上海200083;2.溫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溫州325035)

論語言結構的象征性

席留生1,2

(1.上海外國語大學 博士后流動站,上海200083;2.溫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溫州325035)

象征性是認知語法的核心觀點,表現為語言結構的音系結構象征語義結構。象征關系的建立倚仗對語義結構的刻畫。對比英漢語結果構式的象征關系表明,英語結果構式的象征關系是無標記的,結果是明示的;而漢語結果構式的象征關系是有標記的,在結果上呈現典型性;漢語結果構式的象征范圍AaA遠大于英語的結果構式。這些差別反映了英漢兩個民族對相同/相似事件的不同識解方式。

認知語法;象征性;英漢語結果構式;對比

認知語法認為,語言結構為象征結構,音系結構象征語義結構[1]。象征觀保證了認知語法概念的統一性和理論的簡樸性。但是,在各種文獻里,認知語法對象征性的描述多為前提性說明,缺乏在更為復雜的結構(如在句子層面)的語境下的專門性探討,鑒于此,我們擬從英漢結果構式象征關系對比的視角來討論認知語法的這一核心觀點,審察語言結構象征性的本質、表現和特征。

由于語言結構的音系極是顯性的,而語義極是隱性的,所以,象征關系的研究最終落實在如何從顯性的音系結構出發對語言結構的語義做出合理解讀并刻畫語義結構。認知語法是單層的,語法結構幾乎完全是顯性的:假如我們知道如何合理闡釋,事實即是所現[1]27。在下文中,我們將對英漢結果構式的象征關系做一對比,跨語言考察語言結構的象征性。

構式是復雜的語言結構,包括了從合成詞到話語的各個層面的語言結構。這里的“復雜”有兩種含義:一是每個結果構式都由多個成分構成,二是每種結果構式里都有不同的種類。我們研究的英漢結果構式定位于句子層面。

一、結果構式的維度

為了將對比建立在共同的基礎上[2],保證可比性,突出英漢結果構式在象征關系方面的差異,我們選擇漢語中的“把”字句和英語中的及物結果構式作為研究對象。為了對它們有效分類,我們設定了兩個維度:第一個是結果短語的類型,第二個是NP2與V的關系。我們將“把”字句和及物英語結果構式的句法結構分別描述為:NP1把NP2VP和NP1V NP2RP。我們先看“把”字句。

從VP的結構上來看,“把”字句可分為以下四類:(1)“NP1把NP2VR”,如:媽媽把衣服洗干凈了。(VP=V+AP)(2)“NP1把NP2DV”或“NP1把NP2-V”,如:a.你把東西收拾收拾。b.鐵鎖把頭一揚腰一挺,說起他在太原時代的事情來。(3)“NP1把NP2V NM”,如:徐老師把小陸批評了一頓。(4)“NP1把NP2ADV V”,如:他把書包往柜里塞。從NP2與V的句法關系來看,總體上可分為兩種情況,即NP2為V的賓語和NP2不為V的賓語的情況,如:a.同學們把書打開(NP2為V的賓語),b.青草把牛羊吃得很肥(NP2非V的賓語)。第一種是典型的情況,而NP2不為V的賓語的情況里面又包含多種情況。

接下來再看英語結果構式的情況。從RP來看,RP分為AP和PP兩種情況:(5)a.He sprayed paint onto the wall.(RP=PP,SPATIAL)b.The gardener watered the flowers flat.(RP = AP,PROPERTY)從NP2與V的句法關系看,在有些結果構式里,NP2被動詞獨立選擇;在其他情況下,NP2不被獨立選擇。(6)a.Ed shot the deer dead.(selected)b.John ran his shoes threadbare.(unselected)c.Harry yelled himself hoarse.(unselected)

二、英漢結果構式象征關系之對比

英漢結果構式的象征關系的核心在于對它們語義結構的刻畫,而語義結構的刻畫在于對于構式語義的正確解讀,而句子語義的正確解讀離不開對音系結構的整體特點、構式表達的概念內容①這里的概念內容指構式要表達的事件,是構式意義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識解。下文再提到構式的概念內容,均指此義。、各成分的語義結構以及成分語義結構之間的關系做出正確解讀。接下來,我們先對英漢結果構式的意義做出合理假設,然后描述它們的語義結構。

(一)英語結果構式之象征關系

英語結果構式的象征關系的研究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已成為熱點,表現在句法—語義界面的研究上。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兩類。第一類認為結果構式的語義為“致動”和“使成”。[3][4]構式的語義由構式子事件和動詞子事件構成,第二類代表性的觀點主要體現在Boas[5],認為結果構式傳達了說話人關于事件結果的某種特殊信息。

從認知語法考察英語結果構式表達的概念內容,我們發現,它們都表示NP1啟動了由V標示的過程②在認知語法里,動詞凸顯(profile)過程 (process),名詞凸顯事物(thing)。,NP2經歷了該過程從而處于由RP表示的結果狀態。不難發現,該概念內容與英語結果構式的音系結構具有平行性,NP1對應于概念內容的施事,NP2在典型情況下對應于受事,也可以是過程中的其他參與者,RP對應于(路徑或性質)結果,因此,我們對英語結果構式的語義解讀為:NP2經歷了NP1啟動的完成性過程從而處于RP表示的結果狀態。據此,我們可以描述出英語結果構式的語義結構。

圖1

圖1表示,在一個完成性過程中,施事作用于客事,客事發生某種變化,里面的箭頭表示變化狀態??褪掳l生的變化可以是位置的移動,也可以是性質的變化,根據具體情況由AP或PP表征,而施事和客事分別由NP1和NP2表征。

該語義結構同樣適用于非選擇性英語結果構式。在像“He painted the brush into pieces”這樣的非選擇性結果構式里,“the brush”為受事,不同于概念內容里的工具身份?!皌he brush”有此用法,既是構式使然,也是動詞語義結構的表現。在反身代詞做賓語的非選擇性英語結果構式里,如“He ate himself sick”,其語義可作如下概括:他自己不適當地參與了自己啟動的“吃”的過程從而使本身處于惡心的狀態?!癶imself”是變化成分。在該構式中,因為是自己啟動的過程自己參與從而處于某種不良的結果狀態,所以一定是不適當地參與了過程。③至于與主語同指的himself如何成了ate的賓語的問題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不過,我們設想的一個思路是:He ate something too much or improper作為一個事件整體上對自身產生了影響,造成了sick這種結果。在某種語境下,事件整體與himself的影響關系中凸顯的成分是主語He和受影響的自身,而ate允準的常規賓語不再凸顯,以至隱形,而這種隱形是以結果的出現為必要條件的,所以就形成了這種非選擇性的結果構式。當然,該思路還有待進一步細化。顯然,非選擇性結果構式是選擇性結果構式的擴展,后者反映了標準事件模型[6]285-286,而前者反映了偏離標準事件模型的事件。

相對于以上兩種代表性的觀點,象征觀對結果構式的描述和分析更為合理。把結果構式的意義概括為使成和方式兩個子事件割裂了構式意義的統一性,并有重復之嫌,而把構式的意義全部歸結為動詞的事件語義框架則在某種程度上只反映了結果構式的概念內容,而未能完全反映出構式所體現出來的說話人對要表達的情境的識解方式,相比之下,象征觀在充分尊重結果構式形式的基礎上,把構式解讀為一個完成性過程,對結果構式的語義做出了統一概括,所以更具合理性。

(二)“把”字句之象征關系

“把”字句的研究多集中在對其語義的探討上,其中最為流行的觀點是處置說和致使說。[7]不同的語義解讀意味著不同象征關系的建立。綜觀過去的文獻,我們發現,大多研究對“把”字自身對整個構式的語義貢獻考慮不足。鑒于此,根據認知語法的整合觀,觀察不同類型的“把”字句的句法特點,我們把“把”字定義為掌控動詞[8],將“把”字句的句式語義概括為“在典型的情況下,NP2在NP1的掌控下經歷一個由V標示的完成性過程,從而處于某種狀態。以此為出發點,不同類型的‘把’字句從結果義偏離,構成一個從核心到邊緣的連續統”[9]55。

在句式的語義建構中,“把”作為掌控動詞,在句中從其后動詞V中衍生出小句中心成分(把(V))。其中,“把”是依存成分,V為自主成分,V闡釋“把”提供的一個界標。雖然“把”和V同為動詞,都可以視為依存成分,但相對于“把”來說,V的自主性較高。根據認知語法的配價關系理論,“把”字句語義建構的實質就是小句中心成分(把(V))所預設的成分被相對自主的成分所闡釋。

VP為VR類型的“把”字句,不管NP2是否為V的賓語,它們的語義都可以解讀為“NP2在NP1的掌控下經歷一個由V標示的完成性過程,從而處于某種狀態”。首先看NP2為V的賓語的類型,如“武松把老虎打死了”。根據成分語義間的配價關系,該句的語義結構可以刻畫為圖2。

圖2

圖2省去了整合過程,只顯示了整合結果。圖中最外邊的大矩形代表語義結構的范圍。內含W的小圓代表武松,含L的代表老虎。大矩形里面左邊的小矩形表掌控關系,右邊的表過程“打”。大矩形右邊的內含虛線箭頭的小圓表處于死了的狀態的物,虛線箭頭表示對應關系,該小圓與老虎之間的對應關系表示處于死的狀態的是老虎。兩個小矩形之間的兩條對應關系表明,武松既為掌控者又為打的施行者,老虎既為被掌控著又為打的對象。整個語義結構清楚地表明了構式的語義“老虎在武松的掌控下經歷了打的過程從而處于死的狀態”。那么,該語義結構體現了什么樣的象征關系呢?從成分概念來看,(把(V))預設一個NP2的結果狀態,同時,闡釋“把”的一個次結構的V表示的過程也是“把”的語義的一部分。顯而易見,作為音系結構的武松和老虎分別象征處于掌控關系和打的過程中的兩個具體事物。NP2非V賓的類型的“把”字句的語義解讀與NP2為V賓的語義解讀相似,在此不再贅述。

接下來,我們對其他類型的“把”字句的語義做出如下概括:(2)的語義概括為:NP2在NP1的掌控下經歷了一個嘗試性的或突然短暫的完成性過程,從而處于某種未明示的狀態。(3)的語義概括為:NP2在NP1的掌控下經歷了一個或若干個完成性過程,從而處于某種隱含的結果。對于(4)的語義,我們的概括為:NP2在NP1的掌控下正經歷一個指向某結果的由V標示的過程。

根據以上討論,“把”字句象征各種類型的與結果相聯系的語義結構,在各類型中,“把”字象征的語義結構均預設了構式里的其他成分的語義結構,具體的NP1、NP2以及結果由中心成分(把(V))所決定。

三、結 語

如果我們把象征關系分為無標記的和有標記性的兩種,無標記象征關系對應于無標記編碼,有標記象征關系對應于有標記編碼,那么英語的結果構式體現的是無標記象征關系,構式在概念上對應于原型概念及其擴展,在結構上充分顯示了小句的具體特征,而漢語結果構式體現的是有標記象征關系,主要體現在結構上對“把”字的引入和相應的語義結構。除了標記性,二者的差別還表現在英漢結果構式的典型性上。英語的結果構式都表達明確的結果,而漢語的結果構式未必明示結果,典型的類型明示結果,而其他的類型或者隱含結果,或者指向結果。另外,從兩者表達的非標準事件的概念內容上來看,漢語的結果構式要廣泛得多,只要是一事物或事件對另一事物造成了影響,都可以用“把”字句,也就是說,“把”字句的象征范圍遠比英語的結果構式大。

以上的對比結果呈現出鮮明的語言差異性,不僅英漢結果構式所表達的事件的范圍不同,它們在對同類事件的表達上也存在標記性的區別。象征關系的建立倚仗對構式語義結構的明晰描述,而對于有標記的構式來說,不同的學者對它的語義解讀可能不同,這決定了對語義結構的刻畫也不同,從而使有標記構式體現出不同的象征關系,對“把”字句語義的見仁見智就源于此。我們的解讀只代表了一孔之見,但因為充分尊重了構式的結構特征,同時考慮了構式表達的概念內容,所以所刻畫的構式的語義結構是經得起驗證的。我們的討論同時表明,不同語言在語言結構上表現出來的特性,體現了不同民族的認知方式的特性,通過象征關系的探討,無疑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他們認識世界的不同方式。

[1]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許余龍.對比語言學(第2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3]Goldberg A,Ray Jackendoff.The English Resultative as a Family of Constructions[J].Language,2004(3):532-568.

[4]Goldber A 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al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1-198.

[5]Boas H C A.Constructional Approach to Resultatives[M].Standford:CSLI Publications,2003:119-284.

[6]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282-329.

[7]施春宏.從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關句式的語法意義 [J].世界漢語教學,2010(3):291-309.

[8]牛保義.“把”字句語義建構的動因研究 [J].現代外語,2008(2):121-130.

[9]席留生.“把”字句的認知研究 [D].河南大學博士論文,2008:55.

On the Symbolism of Language Structures

XI Liu-sheng1,2
(1.Post-doctoral Station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200083;2.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Being the central notion in Cognitive Grammar,symbolism is represented as a phonological structure symbolizing a semantic structure in a language structure.The establishing of symbolic relationship relie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 language structure's semantic structure.The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resultatives in respect of symbolism indicates that the symbolic relationship in English resultatives is unmarked,and the result is manifest,while Chinese resultatives are marked in symbolic relationship and differ in prototypicality.The symbolic scope of Chinese resultatives is much bigger than that of English ones.The differences reflect the different mod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eoples construing the same/similar events.

Cognitive Grammar;Symbolism;English and Chinese resultatives;Contrast

H04

A

1001-6201(2012)01-0105-04

2011-11-08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7BYY001);浙江省教育廳項目(Y200804779)。

席留生(1970-),河南許昌人,溫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

[責任編輯:張樹武]

猜你喜歡
構式英漢賓語
連詞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
賓語從句及練習
“不可推導性”作為標準的虛妄:兼評“修辭構式觀”
“要多X有多X”的構式分析
中考試題中的賓語從句
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再到語法構式
淺談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方法
“XV的(不)是Y”構式探微
英漢詩歌中的隱喻對比研究
誰來管管“吃”的賓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