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喪偶老年女性貧困原因的社會學分析

2012-11-07 06:10劉彥喆
關鍵詞:喪偶代際子女

王 晶,劉彥喆

(1.東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130117;2.北京景山學校 遠洋分校,北京100000)

農村喪偶老年女性貧困原因的社會學分析

王 晶1,劉彥喆2

(1.東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130117;2.北京景山學校 遠洋分校,北京100000)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城鄉人口的流動以及傳統養老觀念的變遷,中國農村老年人貧困問題凸顯。而由于貧困女性化的存在,農村老年人的貧困,又主要體現在農村老年女性特別是喪偶老年女性身上。為了探究農村喪偶老年女性貧困的原因,筆者申請了中央高校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深入實地進行調查訪談,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揭示了她們的致貧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農村;喪偶老年女性;貧困;原因分析;社會性別理論

1995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人類發展報告》中曾提出:貧困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全世界13億人口生活在貧困中,其中婦女占70%——貧困有一張女性的面孔。而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加深,城鄉差距的存在,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女性中的一部分特殊群體——農村喪偶老年女性的貧困問題日益突出。在完整家庭中,配偶是另一方的經濟收入、生活照顧和精神慰藉的第一提供者。而喪偶使老年夫妻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突然中斷,對健在者造成很大的精神打擊,與此同時農村喪偶老年女性大多處于社會安全網之外,失去了生活的依靠,缺少基本的保障,一個人生活極易陷入貧困。由筆者參加的2008年《吉林省百村老年婦女生存狀況》抽樣調查(后文簡稱為百村調查)顯示,農村喪偶老年人中貧困人數比例達22.0%,喪偶老年人中貧困群體占農村老年人貧困總體的29.8%,幾近三分之一,而喪偶老年女性中貧困比例更是高達25.7%,每四個農村喪偶老年女性中就有一人陷入貧困,并且隨著喪偶老年女性的人數不斷增加,貧困人口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為了探究農村喪偶老年女性貧困的原因,筆者申請了中央高校專項資金資助項目:農村鰥寡孤獨老年人貧困化的社會性別研究,主要采取個案研究的方式深入農村進行入戶訪談,并針對《吉林省百村老年婦女生存狀況》調查數據中顯現的貧困問題通過定性研究挖掘其內在原因,結合社會學理論及社會性別理論進行闡釋,最后提出了對策建議。

影響喪偶老年女性貧困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是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傮w來說,可以從三個層次來進行探討:一是從宏觀層面來探討——影響喪偶老年女性貧困的社會因素;二是從中觀層面來探討——影響喪偶老年女性貧困的家庭因素;三是從微觀層面來探討——影響喪偶老年女性貧困的個人因素。筆者通過上述三個層面的分析,試圖找出影響喪偶老年女性貧困的具體原因。

一、影響喪偶老年女性貧困的社會因素

(一)農村老年人社會保障的缺位

我國的老年社會保障服務包含著諸多方面,主要有養老金服務、法律權益服務、醫療保健服務、生活護理服務、心理健康服務、老年消費服務、老年文化服務、事業發展服務等[1]。目前我國城市和農村的養老保障仍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養老保障相對城市來說仍然很薄弱,主要的保障類型就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以及五保戶、低保戶制度。由于五保戶、低保戶制度只針對部分群體,而新農合與新農保具有較強的普遍性,因此本文主要針對新農合和新農保進行分析。

2002年10月,我國逐步建立并形成了新型合作醫療制度,2009年起我國開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幾年后并且在全國范圍內鋪開,新農合與新農保的實施解決了部分農村老人看病難和養老難的問題,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筆者在訪談中發現,由于農村老人的糧食蔬菜一般都是自給自足的,因此養老保險費對于老年人來說只能作為平時改善生活的零花錢,但每月55元的補助費卻遠遠不能抵御老年人因病帶來的貧困風險。百村調查數據顯示,喪偶老年女性中,支出最多的一項不是用于吃飯穿衣,而是用于看病、買藥,選擇比例占到80.4%。據2003年全國衛生服務調查資料顯示:在農村貧困戶中,因疾病損傷導致貧困的為33.4%(1998年為21.6%)。如果不解決老年人因疾病所帶來的致貧風險,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就無法從實際上提高。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醫療問題是解決老年人貧困的關鍵,而這在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上是無法完全體現的。因此,對于老年人來說,沒有完善的醫療保健服務,其他措施的實施就無法達到最佳的效果,只有真正地解決了老年人的醫療問題,才能在此基礎上完善和發展其他的服務。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正是針對農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應運而生,經過幾年的開展實施已初見成效,但是其運行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反映比較大的就是合作醫療的保障模式、報銷程序、醫院設置以及特殊人群的專門服務等(具體數據見表一)。老年人由于年老力衰和長期的勞作,經?;忌弦恍┘甭圆?,如感冒、關節炎、腰腿疼、高血壓等等,患大病的老人數量相對不是很多,而慢性病、小病卻終年纏身,治療“小病”的費用相對較多,但是這些“小病”治療的時候不住院是不予報銷費用的,因此老年人對此規定有很多意見。同時,老年人對自身這類群體的特殊照顧的需求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喪偶獨居老年女性,生活貧困,缺乏照顧,健康狀況很差,但是卻無錢醫病。由于其性別特征,她們容易患上一些婦科疾病,但合作醫療中卻沒有針對特殊群體問題的解決措施。由于存在諸多問題,導致農民對新型合作醫療的認可度下降,認為新農合“幫助很大”的人僅占24.3%。由此可見,新農保和新農合制度的設置沒有完全切合老年人的實際情況,不能涵蓋各類老年群體的需求,使得農村老年人尤其是喪偶老年女性在面臨疾病等風險時缺乏抵御的能力和社會支持而陷入貧困。

表1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存在的問題

(二)傳統父權觀念對女性的規訓

早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周朝,父權制的社會制度就已經開始確立?!爸芏Y”的制定標志著父權制的開始。周禮中規定女子要從夫居、男性可以一夫多妻,規定公、外是男性的領地,私、內是女性的空間,而三綱五常更是對女性的生活、行為進行了細致的規定:女性在家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沒有個體獨立性,地位和權力完全被忽視,女性成了被壓抑、統治的對象。女性成了社會中的“他者”、家庭中的附庸、男人背后的一個性的符號,在社會和家庭中處于最卑微的地位。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國廢除了傳統男尊女卑的思想和一系列民間制度,婦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傳統的性別思想仍然非常濃厚,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女子無才便是德”、“從夫從子”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導致老年婦女在家中依賴丈夫、依賴子女,思想保守,聽天由命。女性把“賢妻良母”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將自己的生活和希望都寄托在丈夫和子女身上。而女性老齡化的過程就是她們不斷喪失社會賦予的性別角色的過程,隨著子女的成長和離家,母親的身份不再需要了;隨著丈夫的去世,妻子的角色消失了,最后喪偶老年女性成為一個沒有象征意義的符號。由于沒有自我生活的意義和獨立生存的技能她們就會陷入悲慘的境地之中,這終歸是一種父權制思想的社會規制的結果。后現代女性主義借鑒了??碌睦碚撍枷腙U釋了社會文化如何對女性的行為思想產生影響。??抡J為,社會通過紀律管束人的身體,通過話語定義何為正常,通過標準或正?;^程來要求人對規范的遵從,他采用環形監獄作為“凝視”意象的形象化說明,意指人人處在社會的凝視下,不可越軌[2]。女性就是生活在這種紀律的控制之下,制造出自己馴服的身體。這種行為的形成,不僅是外界的施壓,也是其自我管制、自我規訓、自我遵從的結果。就像??滤f的:“用不著武器,用不著肉體的暴力和物質上的禁制,只要一個凝視,一個監督的凝視,每個人就會在這一凝視的重壓之下變得卑微,就會使他成為自身的監視者,于是看似自上而下的針對每個人的監視,其實是由每個人自己加以實施的?!保?]農村社會中的喪偶女性就是在傳統的社會規范下,進行自我規制,在失去配偶后生活陷入困境。

二、影響喪偶老年女性貧困的家庭因素

(一)“撫養、贍養”家庭代際交換關系的失衡

代際交換是由交換理論衍生出來的一種解釋代際間關系的理論,指家庭內部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在金錢、物質、情感等方面的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的流動和交換。費孝通先生用“哺育”與“反哺”來定義中國家庭代際交換關系。從交換關系來看就是父母投入感情和金錢把年幼的子女撫養成人,而子女在父母年老的時候以經濟、勞務或慰藉等形式回饋父母。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行為模式發生了變遷。李銀河認為:“我們的社會——至少在城市中——已經在經歷著一個從重親子關系到重夫妻關系的變化過程。親子關系這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向最受重視的關系已經變得松散了?!保?]中國城鄉人口的流動、長輩家庭權威的失落以及生育子女數的減少都給傳統的代際交換模式帶來了沖擊,養兒防老的行為也不再成為老年人養老的固定保障。夏傳玲等人提出了四種代際關系,分別是:游離型、供養型、撫養型、互惠型。游離型的經濟關系是父母和子女之間不發生任何經濟往來;供養型是子女給父母提供經濟資助,而父母不給子女經濟幫助;撫養型是子女得到父母的經濟資助但不給父母以資助的關系;互惠型是父母和子女之間存在相互資助的行為[5]。而據筆者實地觀察,東北農村的老年父母和已成家子女的代際關系大多數是介于游離型和供養型之間(即對父母提供少量或部分資助,但不是完全的供養),游離型的代際關系也開始慢慢出現。這說明現代社會的代際交換模式與傳統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子女的“反哺”正逐漸減少,代際交換越來越呈現失衡的趨勢。當前農村的代際交換關系的失衡基本存在著三種情況:一種是子女因外出打工形成老年空巢家庭,子女可能會給或者不給老年父母提供經濟資助,但是卻沒有其他方面的照顧和幫助;第二種是子女經濟拮據無力贍養老人,不給父母提供經濟資助,但可能會提供照看或其他幫助;三是子女有能力提供資金和幫助,但是不孝順,因此不贍養老人。而喪偶老年女性由于失去了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經濟和照顧提供者——配偶,極度容易陷入貧困和無人照顧的局面。因此,她們對子女的依賴性很高,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當子女提供給老年人的資源很有限的時候,代際交換出現了失衡,喪偶老年女性就陷入了貧困之中。

(二)逝者的醫療債務向遺孀及子女的橫向轉移

據百村老年人調查顯示,貧困老年人中大多身負債務。其中尤以喪偶老年女性負債人數居多。在387位喪偶老年女性的有效問卷中,身負債務的居然有100人,占到25.8%,是總人數的四分之一還多。債務是導致喪偶老年女性貧困的主要因素之一。為了了解她們的負債原因,我們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訪談。當筆者問到老人欠債原因時,喪偶老年女性選擇最多的一項是因為看病,比例達到75.3%??梢?,喪偶老年女性的貧困和負債有大部分是由于因看病費用引起的。并且,這種看病費用不僅包括自身看病費用,還包括已故的老伴看病時產生的大量醫療費用。老年男性壽命較女性短且容易患大病,所需醫療費用較高。在筆者訪談的15位喪偶老年女性中因為老伴治病花錢最后欠債的有5人,比例達到三分之一,并且這些老年男性大多是因肺癌、結核病、腦血栓、心臟病等較嚴重疾病去世,為其治療耗費了家里的所有積蓄,同時還四處舉債,但是最終往往人財兩空,而逝者留下的大筆債務往往橫向轉移到了健在的配偶及子女身上。有一位老年女性老伴去世了15年,但是因為老伴治病欠下的債到現在還沒有還完。這種逝者醫療債務的橫向轉移也是導致喪偶老年女性貧困的原因之一。澳大利亞人口學家考德威爾提出的代際財富流動理論認為:人口轉變的基本問題是代際兩種流向的財富流動的凈差額問題。他認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代際之間存在著財富的雙向流動,但是就凈差額而言,在原始社會和傳統社會中財富是從子女流向父輩……而現代社會中則是財富從父輩流向子女[6]。而筆者在這里所要強調的是,老人所留下的不僅有正向具有收益性的遺產,還有負向的虧損性的債務,也就是說在代際財富流動過程中的凈差額在子女輩方面出現了負向的差額。正差額即具有正向價值的遺產,它對增強家庭成員間的友愛關系,維護家庭代際關系的穩定,改善家庭狀況都有促進作用,使得家庭資本得以延續下去;而長輩留下的債務對于配偶和子女來說無疑是一種經濟負擔,使得原本已經由于看病而導致經濟虧空的家庭雪上加霜,破壞家庭的穩定與和諧,影響家庭的生活質量,使家庭面臨陷入貧困的危險。這是一種典型的“遺產”的負效應。

(三)喪偶女性貧困的家庭影響因素相關研究

喪偶老年女性貧困受其家庭因素的影響很大。家庭成員以及家庭的整體狀況都會影響到喪偶老年女性的貧困程度。筆者將家庭人口數量、家庭代際關系、家庭居住狀況和子女打工等情況作為基本的研究對象,喪偶女性的貧困狀況作為因變量,將具體的解釋變量確定為:家庭戶人口數、家庭子女數、居住情況、與子女聯系情況、家庭事務子女聽話情況、子女外出打工孩子誰照顧等六個變量,建立回歸模型。模型的決定系數R2為32.5%。

統計結果顯示,進入回歸方程的只有家庭戶人口數一個變量,Bate值為0.509***(p<0.05*,p<0.01*,p<0.001***),回歸方程的F值為150.326,P 值為0.000,可見方程極為顯著。這說明家庭戶人口數和老人年收入是呈顯著正相關的。喪偶老年人的居住狀況基本有兩種:一是獨居;二是非獨居(如和子女同住等)。數據結果顯示家庭中和老人一起居住的人口越多老人經濟狀況越好,也就是說喪偶獨居老年女性的貧困狀況最差。農村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子女供給,同時生活照顧也主要依賴于子女,而同子女共同生活,共同吃住,一是減少了自己額外的糧食和蔬菜的支出;二是子女也會經常地給老人生活費用;三是老人的生活會得到很好的照顧。因此,一個人居住的老人相對于其他老人來說陷入貧困的風險較高。數據也證明和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收入要比獨居老人高。百村老年人調查數據顯示,獨居的老人共183人,其中有94人貧困,貧困人數達到51.4%,比非獨居老人8.7%的貧困率高得多。與此同時,非獨居老人要比獨居老人幸福度和生活質量都高很多。獨居老人覺得生活非常幸福的僅占18.9%,遠低于非獨居老人的29.7%,兩者相差十個百分點還多。而在訪談中,筆者也看到喪偶獨居老年女性無論是從家庭環境、經濟收入和個人感覺方面都要比非獨居老人差很多??梢?,在家庭因素中,家庭戶人數是導致喪偶老年女性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影響喪偶老年女性貧困的個人因素

(一)因病致貧

我們在上文的分析中已經看到,喪偶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相對來說是較差的,她們大多數都患有各種各樣的慢性病,很多慢性病很難治愈,但是需要長期堅持服藥治療。由于生活條件不同,農村與城市的喪偶老年人相比,她們的身體狀況顯得更差。這不僅給農村老年人帶來巨大的身心痛苦,也大大增加了家庭的醫療支出,使得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在筆者進行調查訪談的喪偶老年婦女中,平均一年就醫的費用就達到兩三千元,少的一年花費一千元左右,多的由于生病做手術高達四、五萬元,這對于一個收入不高的農村家庭來說是非常沉重的負擔,有的家庭因此欠下不少外債,好多地方產生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據相關部門調查發現,在調查群體中,疾病發生前,貧困人口為42人、貧困人口指數為6.5%;發生疾病,病人支付費用后,貧困人口增至110人、貧困人口指數上升為17.1%[7]。相關部門統計,農村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農民占貧困戶的30-40%,有的地區甚至高達60%。1990—1999年,農民平均純收入由686.31元增加到2 210.34元,增長了2.2倍,而同期農民每人次門診費用由10.9元增加到79元,增長了6.2倍,住院費用由473.3元增加到2 891元,增長了5.1倍。醫藥費用迅速增長,大大超出了農民的承受能力,于是,有病不治、“小病抗、大病拖”就成了農民的“理性選擇”。與此同時,隨著老人的年事已高,身體機能退化,身體由于長期的田間勞作患有各種急慢性病,因此早早地退出了農業勞動。據《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數據分析》顯示,農村老年男性不再干農活的平均年齡僅為62.7歲,而老年女性更低,僅為59.2歲。在筆者訪談的15位喪偶老年女性中只有一位61歲的老人仍自己堅持種地,其他低齡老人早已不能自己種地,只能依賴子女養老。而退出農業生產活動就意味著沒有了此項收入,同時喪偶老年女性又沒有城市職工的退休金等經濟保障,因此,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差也導致她們的收入來源減少,逐步陷入貧困。

(二)文化低下

農村老年人大多數年輕時沒有受過正規的文化教育,據統計喪偶女性沒念過書的達到64.8%,她們生活在傳統、閉塞、狹小的村落空間里,導致她們的思想淺薄、沒有參政意識和維權意識,不知道如何改變自己的貧困面貌和狀態。布迪厄在《世界的貧困》一書中認為,窮人的貧困往往源于他們毫無辦法,沒有選擇,而沒有選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窮人在市場中缺乏必要的文化資本[8]。由于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導致她們思想上的消極、被動,形成了過分依賴于他人的性格,她們往往存在著“小富即安”的心理,不輕易接納新的事物,這種觀念使得她們仍遵循傳統的以人力為主的農業耕種方式,不愿采用新的技術和耕種設備,也不愿接受新的掙錢方式。并且,文化低下也造成老人的精神貧困,生活單調,社會交往范圍狹窄,心理孤獨、失落,當精神無法寄托的時候,有一部分老年女性選擇迷信鬼神大仙,如請人算命、看風水、請人做法等行為在喪偶老年女性中較為常見,有些老人甚至舍得花高價錢去買一些封建迷信的物件、擺設。老人在遇到生活危機時不去積極的想辦法解決,求助于政府、社會,而是一味地通過迷信的方法來化解,但是這樣做只能給予其一定的心理安慰,卻無法改變現狀,因此貧困狀況會不斷的持續,甚至會影響到后代。這種環境逐漸形成了一種貧困文化。劉易斯認為,貧困本身實際上表現為一種自我維持的文化體系。窮人由于長期生活于貧困之中,結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此種類型的亞文化一旦形成,便會對周圍的人,特別是對窮人的后代,產生影響,代代相傳,貧困本身也就得以在此種文化的約制與保護下不斷延續[9]。

(三)年齡與貧困

老年人的貧困與年齡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喬曉春等認為:“在一般情況下,老年人的貧困比例隨著年齡的提高而增加。農村老年人貧困的比例隨年齡的增長呈明顯的單調上升趨勢,從最低年齡組(60-64歲)的16.4%上升到最高年齡組(90歲以上)的31.6%。并且女性老年人在貧困的水平上受年齡增長的影響更大?!保?0]

筆者將2009年國家貧困線1 196元定為此次調查的貧困線,將年收入1 196元以下的人口定義為貧困人口。通過對百村老年人調查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喪偶老年女性貧困的比例隨著年齡的提高也有增加的趨勢,但是沒有全國調查的老年人整體的明顯,在個別相鄰年齡組上會有一些波動。

表2 喪偶老年女性貧困人口的年齡比

如表顯示,85-89歲的喪偶老年女性貧困人口比例最低,是零,由于調查規模的限制,樣本數量有限,因此這一年齡段沒有顯示貧困女性。而貧困比例最高的是80-84年齡段,比例為31.1%??傮w來看,60-64年齡段到65-69年齡段的貧困比例有小幅的增長,到了70-74歲,比例有所降低,75-79歲比例又有所降低,但是到了80-84歲比例突然增高,達到最高值,然后85-89為0,90-95歲有所回落,這可能是由于能夠活到9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生活條件一般也較好,貧困人口的比例可能會下降。由此可見,喪偶老年女性的貧困人口高峰集中在兩個階段,一個是60-69歲年齡段,并且在年齡段內呈現隨著年齡增高貧困增加的趨勢;另一個是80-84歲年齡段,這部分人群貧困率最高,同時這部分老年人也是最容易出現健康問題的階段,因此最應值得關注。喪偶老年女性貧困顯現的年齡特點也是喪偶女性貧困狀況的與其他群體的不同之處,根據這一特點,應該著重給予特殊年齡段女性以扶持和幫助。

四、對 策

針對影響喪偶老年女性貧困的原因,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加強老齡工作,將喪偶老年女性作為老齡工作的重要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進一步建立健全老齡工作體系,增加老齡工作的干部隊伍,使老齡工作能夠順利執行。2.增加經費投入。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和廣大農村,政府應給以政策傾斜,增加資金投入,提供具體的優惠、扶持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參加發展老齡事業。3.加強政策、法律和制度建設,為老齡工作特供政策法規支持,在制定發展戰略、政策的同時,應考慮性別差異,注意老年女性特別是喪偶老年女性的特殊需要,為性別平等創造條件;第二,加強社會保障,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同時使各種衛生資源向老年女性中的特殊群體傾斜。比如針對女性特有的婦科疾病等開展定期的檢查和診斷治療,減少老年女性婦科疾病的發生率。在條件成熟的地區開展醫療護理工作,針對有困難的家庭開展上門的服務、加強與出行困難病人之間的電話聯系和溝通,對特殊病人的病情進行監測,加強老年人健康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做好應急預案等。同時針對特殊年齡段的老人如60-70歲,80-84歲之間的喪偶老年女性給予特殊的保障和照顧,將其全部納入五保戶或低保戶之內,并盡量減免其保險等相關費用。第三,大力支持和促進民間志愿組織的發展。應鼓勵相關的組織為老年人志愿服務,為其實施提供資金支持。政府也可成立專門的社區老人服務中心等為老人提供居家照顧服務、日間照顧服務、送餐服務、老人福利咨詢、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理發洗澡服務、文娛休閑服務等等;第四,開展老年教育,為老年女性老有所為創造條件。普及科學知識,使老年女性建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鼓勵老年女性參與社會發展,建立老年人參與經濟社會建設服務的平臺,提倡老年人互助,將身體尚好的低端年齡老年人組織起來,開展為生活困難老年人義務服務。這樣既可以將老年人的閑暇時間利用起來,有利于老人間溝通感情,調解心理,同時又充分利用了資源,節省相關的費用。

推進社會性別主流化就要關注老年弱勢群體的性別平等問題,她們是社會上最邊緣的群體之一。針對喪偶老年婦女群體的特殊性政府應提供更多的服務措施和社會關懷,改善她們的生活狀態,提高她們的生存質量,使她們能夠同等地享受到老年人應有的“天倫之樂”。

[1]王石泉.我國老年社會保障制度與服務體系的重建[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74-78.

[2]李銀河.女性主義[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68.

[3]Ramazanoglu,C.(ed.)Up against Foucault,Explorations of Some Tensions Beween Foucault and Feminism,Rour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3:191.

[4]李銀河.中國人的性愛與婚姻[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2:130.

[5]夏傳玲,麻風利.子女數對家庭養老功能的影響[J].人口研究,1995(1):11.

[6]Caldwell,J.C.Toward a Restatement of Demogaphic Transition Theory[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76,4(6).

[7]孫東,史慧明.新農合緩解“因病返貧、因病致貧”效果的測度及審計建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網站[EB/OL].http://www.audit.gov.cn/n1992130/n1992150/n1992576/2614484.html.

[8]周怡.貧困研究:結構解釋與文化解釋的對壘[J].社會學研究,2002(3):56.

[9]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86.

[10]喬曉春,張愷悌,孫陸軍.中國老年貧困人口特征分析 [J].人口學刊,2006(4):5.

A Social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the Rural Widows Elderly Women Poverty

WANG Jing1,LIU Yan-zhe2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2.Jing Shan School,Yuan Yang College of Beijing,Beijing 100000,China)

With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traditional endowment concept,the problem of China's rural elderly poverty is highlighted.As the phenomenon of feminization of poverty,rural elderly poverty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rural widowed elderly women poverty.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rural widowed elderly women poverty,the author applied for the special funds of funded projects of central university and made deep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at last reveals the reason of poverty from macroscopical,middle and microcosmic level and offered some suggestions.

Rural area;Widowed elderly women;Poverty;Analysis of causes;Gender perspective

C91

A

1001-6201(2012)01-0201-06

2011-06-20

中央高校專項資金資助項目(09SSXT009);東北師大女性研究中心和吉林省婦聯合作的2008年吉林省社科規劃項目(2008Bshx04);吉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09A014)。

王晶(1963-),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政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彥喆(1984-),女,遼寧阜新人,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教師。

[責任編輯:何宏儉]

猜你喜歡
喪偶代際子女
喪偶后的老人該如何安排晚年生活?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這里為什么叫1933?”——銅川“紅色基因”代際傳承
“喪偶式”婚姻:多少夫妻卡在了這個癥結上
如何拯救一段“喪偶式”婚姻
論人權的代際劃分
家族企業代際傳承中的權力過渡與績效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