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后期的“外交救國”

2012-12-14 04:06任曉波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 2012年6期
關鍵詞:近代史洋務運動救國

任曉波

【摘 要】 在我國近代史上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這三次大規模的“救國救民”運動,前者是努力探索向西方學習,而后者則是直接和西方刀兵相見。但是這些嘗試最終都沒有實現“救國救民”的目標,而和西方列強之間的關系對清政府而言本身這是一種無藥可解的“絕癥”。

【關鍵詞】 救國救民運動機會主義洋務運動

1.近代中西方的關系——剪不斷,理還亂

在我國近代史上,當清政府領教了西方大炮、洋槍的威力之后,被迫開始重新考慮國家未來的走向,努力尋求一種能夠御外敵而不動國本的妙策。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里概括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四次“救國救民運動”:“自強運動”(洋務運動)、“康有為領導的變法”(戊戌變法)、“拳匪運動”(義和團運動)以及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革命方略”(辛亥革命)。清政府一邊對西方列強恨的牙根癢癢,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低下頭認真的反思,試圖從對手的身上尋求破敵之策,這種抵御和學習之間的微妙關系,奠定了清政府的外交策略。以“抵御外侮”為目的的“學習”,也正是晚清外交的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通過分析晚清的幾次救國救民運動的嘗試和結果,我們可以得出在向敵人學習的這種邏輯理論指導下的救國必然會遭到失敗。

2. 解析近代史上的幾次救國運動的失敗

近代的中國有志之士都在探索如何救國救民于水火的問題,尤其是著名的“師以長技以制夷”,更是影響了中國幾十年的探索方向,在三次“救國救民運動”中,清政府一直在不斷的試圖找出一個合適的方法。

2.1第一次武力“自強”——“洋務運動”

中國歷經了鴉片戰爭的痛苦以后就開始努力“睜眼看世界”,并為此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思想,但真正的實際行動卻是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慈禧太后成功發動政變并掌權,開始重用奕等一大批具有“超前”眼光的官員,以此開創了日后的洋務運動。

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許多相對開明的官僚深刻地感受到了向西方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鑒于最直觀的差距,晚清首先邁開了軍事近代化的步伐,創辦海軍、訓練新軍。這可說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救國救民方案。雖然清政府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但還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用一次徹底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不可行性。

2.2第二次知識救國——“戊戌變法”

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有力的證明了開明紳士們的“幻想夢”的破滅,同時也極大地刺激了進步知識分子的神經。他們以康有為等人為首在“救亡圖存”的號召下,很快掀起了一場“改革政治制度”的風潮??上?,康有為所夢想的劇烈變法并非是統治階級所能接受的。他是個杰出的宣傳家,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新鮮的政治思想,但他并沒有認清當時的政治局勢,把太多的期望寄托于一個沒有實權的“光桿皇帝”,而將真正的掌舵者——慈禧看作是“敵對分子”。而事實上,即便太后沒有出面干涉,光緒皇帝所倡導的自體性變革也不可能一帆風順,當時錯綜復雜的政治關系完全不是他能掌控的。而最終破壞了這次“美好愿望”的人正是剛剛在甲午戰爭中嘗到敗果的變法運動者們。

2.3來自人民群眾的反抗——義和團運動

近代中國的前兩次嘗試都沒有有成功,不是不堪一擊,就是被迫中斷,從而使晚清政局顯的更加內外交困。在這種情況下普通下層老百姓打出了“滅洋”的旗號,而幾近絕望的晚清政府似乎又看到了另外的一條出路,慈禧太后也試圖借此驅逐外國勢力。但這種想法從今天看來明顯帶有極大的機會主義成份,最終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慈禧太后宣布嚴懲義和團以及支持義和團的官員,甚至宣稱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友邦)之歡心”。

從此以后,以大清國為主體的向西方學習的救國道路走到盡頭,這三次努力盡管都是為了“救亡圖存”,但不論哪一種努力都受到統治階級內部勢力的阻撓。如果說前兩次是在承認西方是“老師”的前提下進行的話,那么第三次就是完全地將西方放到了“敵人”的角度上,這次的結果卻幾乎是“國破家亡”。

3. 外交上的最終妥協

鑒于三次不同角度和層面的失敗,最終讓清政府意識到,向西方學習只是自己的“一廂情愿”而已,在不想動搖國本的前提下,在不得損害到舊有的落后分子的利益基礎下的一切嘗試,最終都只能是一場鬧劇而已,在這種無法解決的困境下, 清政府只好被迫妥協,開始逐漸的“化敵為友”,最終成為了列強侵略中國的“幫兇”和“代理人”。

結論

楊公素先生在分析舊中國外交的悲劇與教訓時曾指出:作為列強勢力范圍分割下的半殖民地,“歷屆政府都是仰外國的鼻息謀求維護自己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有獨立自主的外交”,即所謂的“弱國無外交”。沒有強盛的國家實力作后盾,無論是清政府內部的“有志之士”還是來源于民間的知識分子,都沒有辦法解決和列強之間的尷尬關系,打不過又學不成,時而看作敵人,時而又看作學習目標,這種搖擺不定的角色定位,也是導致晚清政府無法找到一條合適的救國救民道路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蔣廷黻.中國近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

[2]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外三種[M].長沙:岳麓書社,1987:124.

[3] 楊公素.當代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M].張植榮修訂.香港:勵志出版社,2002:10.

[4] 時殷弘主講,顧曉峰整理.現代國際戰略十一講:從拿破侖到越南戰爭[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3:5.

[5] 楊公素.當代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M].張植榮修訂.香港:勵志出版社,2002:15.

(作者單位:長治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校)

猜你喜歡
近代史洋務運動救國
科學救國的和平使者
“大歷史觀”與歷史思維培養——以《洋務運動》為例
關于洋務運動中洋務企業性質的探究
品讀《中國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近代史上的幾個問題(三)
近代史上的幾個問題(二)
近代史上的幾個問題
科學技術視域下中國近代化建設探析——以洋務運動為例
聽謊有癮
越南抗美救國戰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