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學分/學時換算研究

2013-04-27 03:23康亞華
關鍵詞:學時學分高校

康亞華

[摘要]隨著實踐教學地位的上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學分/學時換算關系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學習量是影響學分、學時換算關系的核心因素,學生的學習量除了教師授課時間之外,還包括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的完成時間,而后者正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時、學分換算的不同之處。明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學分、學時換算影響因素,對于高校課程改革與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校 學分 學時

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化,客觀上要求加快實踐教學環節改革,強調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結構,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全面發展學生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普通高校推進教學改革、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尤其是應用型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

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第八條明確規定要“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各類專業實踐教學必要的學分(學時)”。教育部等發布教思政〔2012〕1號文(《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要求各高校要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不少于25%。因此,加強實踐教學改革,確保實踐教學的學分就成為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一項重要任務。隨著實踐教學地位的上升,實踐教學的比重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學分、學時關系也引起了高等教育管理人員的關注。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果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對學分的認識模糊,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分、學時換算關系存在誤解,將會對課程改革產生消極影響。

真正領會學分、學時、學習量的內涵,明確學分、學時與學習量三者之間的關系,掌握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學分、學時換算的影響因素,有助于高??茖W合理、可操作性的制定教學計劃,切實提高實踐教學的地位。

一、何為學分、學時?

(一)學分及其功能

1991年出版的《教育大辭典》的解釋是,學分(credit,credit hour,unit),衡量學生學習量的一種單位。19世紀70年代后,美國高等學校廣泛實行選修制,中學的課程設置亦有很大的差別。學生間所學的課程和學習進度不一。為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審查入學、轉系、轉學、畢業等事項,需建立一個衡量學生學習狀況并可供比較、判斷的統一標準。這一標準的單位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定為“學分”,并逐漸為其他一些國家所采用(名稱有的不同)。①選修課的盛行打破了以剛性統一的教學計劃為核心的學年制教學管理制度,呼喚以彈性的教學計劃為核心的新的教學管理制度。為適應這種管理制度,用學分計量學生學習量和學習進度的計量方法應運而生。

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和人才規格的多樣化導致了教學計劃的多樣性,高校的教學計劃中課程體系不同,學生學習量和學習進度各不相同,學分的出現,為教學計劃的執行提供了便利。學分是學習的結果和所獲得的能力的衡量尺度,在高校的課程設置上有必修課和選修課,以學分來計量學生完成的學習量,學生只有修完了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學習量,并且學習所獲得的學習成果得到了合格的評價以后才能獲得學分。

學分作為測量手段或方法的職能得到進一步拓展,它為衡量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區分學生成績的優劣、促進校內跨專業選修、加速校際之間課程共享和教育國際化提供了可能。與此同時,學分是學生課程成績的反映,又是畢業的門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高等教育改革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學分的功能也在逐漸擴大,它的作用和功能已經滲透到教學過程幾乎各個領域,高校在制訂或調整人才培養計劃之時,均以構建新的教學體系為切人點,合理分配不同教學層面、不同類型課程間的學分比例。

(二)學時及其功能

學時(class hour),亦稱“課時”,教學的時間計量單位,1學時指1節課的時間,在高等學校一般為50分鐘。②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的解釋為,學時(class hour,period),亦稱“課時”、“教時”,教學時間單位。隨年級不同,一學時可分別規定為30分鐘-50分鐘。每個學年內的授課時數,稱學科總學時,均由學校教學計劃具體規定。③

從上述兩種定義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中的“學時”,即“課時”,是計算教學時間的單位,就是一堂課所占用的時間,一節課的時間稱一學時。

課程學時的設定,必須與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改革結合,必須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有機結合,并非簡單的加加減減。

二、學分與學時的關系

學分是衡量學生學習量的一種單位,學時是計量教師教學或授課時間的單位,教與學是相互聯系、對立統一的,那么,學分與學時之間關系如何?這需要從學分的內涵來分析。根據《教育大辭典》,講授、討論類課程每周授課1學時(50分鐘),課外作業約需2小時者,滿1學期者為1學分課程。實驗、實習類課程每周上課2-3小時,滿1學期者為1學分。學位論文、社會調查等,其學分數由課程開設單位參照上述辦學決定,無通用計算方法。④

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中的學分、學時是相互聯系并且具有換算關系的,各課程的學分,計算方法是按全日制普通高校相應課程的授課時數,以及所需課外作業時數和各該課程在考試計劃中的地位來確定的。凡一學期每周授課1學時,并需課外作業約2學時的課程定為1學分,也就是17或18授課學時(一學期按17-18周計算)為1學分,所需課外作業時數少于2學時的,學分數適當減少。在此基礎上,再視課在考試計劃中的地位,對學分數作酌量增減。簡言之,學分原則上以課程重要性和學習成本來計算的。

學分的增減必然引起學時的增減。在高校里,某一課程的學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課程體系也在不斷調整,課程設置、課時等,都會隨之發生變化。課程改革中,常用變動學分來進行課程調整,調整的基本形式是調整不同課程在規定的學分總量中的比重,并重新按新的課程結構調配資源。如,某高校將理科專業高數由12學分減少為10學分,或將12學分調整為10學分的必修課加上2學分的選修課等。某一課程學分的調整,學時亦隨之發生變化,學分增加,學時必然隨之增加,學分減少,學時必然隨之減少。

只是,必須指出的是,學分的增減,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對課程體系的調整,其本質是改變學生某一課程的學習量。雖然學時是教學時間的測量單位,是計量教師教學量的單位,某一課程學時的增減,直接導致該課程任課教師工作量的增減,但是學時的調整受制于學分。因此,學時的調整,亦受制于人才培養計劃,受制于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對課程體系的調整。歸根結底,學時調整的出發點是對學生某一課程的學習量的調整,而非是對教師工作量的調整。

學分與學時的調整能夠合理分配不同教學層面、不同類型課程間的學分比例,如合理調整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科學分配各類課程的比重,調整理論課程與應用課程的學時比例,將教學內容按培養要求搭建若干模塊和層面。學分與學時在高校構建多模塊、多層次、多形式的課程結構體系中起著重要的“杠桿”作用,對推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正確理解學時調整的出發點和意義,有助于高??茖W合理、可操作性的制定教學計劃,避免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困難和矛盾,規范學校教學行為,統籌做好教學組織工作。

三、影響學分與學時換算的因素分析

有人可能就會問,既然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被提到了同等地位,那么,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學分、學時換算比例能不能相等呢?下面我們就這個問題展開深入分析。

學分是學生學習量的測量單位,學生的學習量根據中等水平學生掌握相應學習內容所需要的時間來確定。學習量不是指單純的上課時間,預習、自習、考查、考試、課后作業如論文等,都是學生的學習時間,均應算作學生的學習量。對不同的課程類型而言,學生的學習量的構成是不同的。比如,理論教學課程,學生的學習量不僅僅包括課堂教學部分,還包括課前預習與課外作業包括練習題與小論文等,因此,高校對理論教學的考核,不僅僅依據學生的卷面成績,還包括學生平時作業的完成情況等,在計算該課程的考試分數時,將學生的平時作業等也納入學生分數計算,如期末考試成績占60%,平時作業或練習等占40%。相比較而言,實踐教學是以鞏固理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訓練實踐能力為教學目的,重在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沒有課外作業等,學生學習量的計算主要是在于教師教學的時間,對實踐教學的考察也不包括平時作業完成情況等。

因此,學分的內涵中,對不同類型的課程有著不同的學分/學時換算規定。比如,根據前面學分的定義,同樣是1學分,講授、討論類課程每周授課1學時即可,而實驗、實習類課程卻每周上課2-3小時;講授、討論類課程每周課外作業約需2小時者,而對實驗、實習類課程并無此規定。換句話說,同樣是1學分,不同類型的課程,其學時是不同的。這是因為,學分是計量學時學習量的單位,雖然講授、討論類課程(即理論教學)每周授課1學時,但加上學生課后作業的完成時間,學生每周的學習量至少為3學時,不低于實驗、實習類課程(即實踐教學)。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學習量是影響學分、學時換算關系的核心因素,學生的學習量除了教師授課時間之外,還包括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的完成時間,而后者正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分、學時換算的不同之處。從這個角度上講,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學分、學時換算關系不會相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即使課時數相同,其學分也不可能相等。理論教學的學分/學時換算比例始終是高于實踐教學,但是,這并不代表理論課程的地位低于實踐課程,而是學分的本質使然,與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地位無關。明確這一點,對于高校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分、學時換算的實踐

至于理論教學學分、學時換算,雖然沒有全國統一規定,但是一般為1學分/16-18學時。比如,根據常州大學環境工程專業2008級培養方案,理論教學總學時為2472,總學分為156.5,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平均一個學分代表16學時;根據三江學院2011級人才培養方案,理論教學,平均一個學分代表16學時;根據南通大學2011級生物科學(師范)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學分、學時分配表,理論教學總學時為3079,總學分為169,平均一個學分代表18學時。高校對理論教學的學分、學時換算比例較為一致。

與理論教學相比,實踐教學的學時、學時換算沒有一定的標準,學時、學分換算比例也大不相同。如,根據南通大學2011級生物科學(師范)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學分、學時分配表,實踐教學總學時為875,學分為35,平均一個學分代表25學時?;春9W院2011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規定,實驗教學如大學物理實驗(一)、大學物理實驗(二)等課程學分學時分配比例為1學分/28學時,體育A(一)為1學分/28學時,體育A(二)、體育A(三)、體育A(四)均為1學分/32學時。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是面對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挑戰及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對高級專門人才所應具有特征提出的新要求。開展實踐性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大學生綜合素質,是高等教育努力的方向。能否培養出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又具良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就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指導思想、綜合實力和教育質量的重要標志,加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既是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需要,同時也是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需要,是高校自身改革與發展的需要。鑒于此,在人才培養計劃修訂中,精簡教學內容,縮減課內必修課總學時,增加實踐環節,精心設計知識與技能結構的經驗,使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進一步符合打好基礎、加強實踐、提高能力的要求,確保各類專業實踐教學必要的學分,仍然是眾多高校強調的重要內容,成為高校課程體系調整的任務之一。

這不僅涉及知識總量和教學總時數的問題,還涉及課內和課外時間的分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時間的分配等問題。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教學環節,因此,不應該也不能夠存在主次之分。然而,如果認為提高實踐教學的地位,就是提高實踐教學學分、學時換算比例,使其與理論教學學分、學時換算比例持平,借此來提高實踐教學的地位、確保實踐教學的學分,是不科學的。高校對畢業學分總數皆有規定,如若簡單地提高實踐教學學分、學時換算比例,如將1學分/24學時提高至1學分/16學時,此舉能夠提高實踐教學的總學分,表面看起來似乎提高了實踐教學的地位,但實踐教學學分的“虛假”膨脹,直接導致學生接受實踐教學的學時反而會減少。如此一來,實踐教學非但沒有得到加強,反倒是削弱了,這與確保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提高實踐教學地位的初衷相悖。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具有自身的特點和教學規律,實踐教學的特點是學生必須親自動手, 通過分析、比較得出結論,才能完成基本教學要求。明確實踐教學的特點,掌握學分、學時的內涵及內在聯系,合理確定實踐教學的學分、學時換算值,探索更加合理的計分方法,有助于高校建立先進的教學體系,切實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注釋:

①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教育大辭典(M)(第3卷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0.

②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教育大辭典(M)(第3卷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20.

③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M)(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810.

④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教育大辭典(M)(第3卷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0.

(作者單位:三江學院 江蘇南京)

猜你喜歡
學時學分高校
學習不是“刷學時”
學分
食品工藝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試論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的學時問題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廣東 開辦終身教育“學分銀行”
《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的四個關鍵問題——基于國際比較的視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