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轉專業制度探討

2013-07-26 08:18潘石仁王帥衛彥君張會梅
教育探索 2013年4期
關鍵詞:大學生

潘石仁 王帥 衛彥君 張會梅

摘要:近年來,高校學生“混學分”現象日益增多。經調查發現,學生“專業喜愛程度”越高,“混學分”課程越少;“喜愛的課程”越多、“專業喜愛程度”越高,“對未來職業定位”越高;對專業越喜愛,績點(學習效率)越高;等等。由此得出結論:專業的喜愛程度對學生在校學習效率、未來發展有很大影響。為此,高校應在完善轉專業制度方面作出調整,以促進學生自覺學習。

關鍵詞:大學生;混學分;轉專業;選課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4-0063-04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近二十年來,我國高校關于學術自由和學習自由問題的探討異常熱烈,各高校紛紛對教學制度進行改革。例如,選課制、學分制、轉專業等制度的實施都體現了高校對學生學習自由和個人學習權利的重視。但是,隨著學生的自主性不斷增強,各種約束力量不斷減弱,特別是在高考結束進入大學后,他們突然面臨無壓式環境,使其迷失方向,進而出現較為嚴重的“混學分”現象。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顯示,有66.7%的人認為,“當下大學生不認真上課現象普遍”“老師混課時,學生混學分”。

據2010年“新浪南都熱點調查,有70.4%的大學新生表示很想換專業,只有8.5%的學生表示不想換專業。在想換專業的學生中有32.4%的學生表示不喜歡現在所學的專業。

結合兩項調查,筆者提出疑問,“專業喜愛程度”與學生“混學分”現象是否有關聯,如果有關聯,在這么多學生對現在所學專業不感興趣的情況下,高校的轉專業制度是否允許這些學生以轉專業的方式實現“選到一個自己喜愛的專業”的訴求,我們該如何設計、并進一步完善當前我國高校的轉專業制度。

筆者通過對實行完全學分制(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了有效體現)的上海某高校學生進行調查,試圖通過實證研究,探析學生“混學分”與“專業喜愛程度”的關聯性,并進一步延伸到對轉專業制度的思考,提出一些對轉專業制度設計與完善的對策建議。

二、研究設計

筆者于2012年10月對上海某高校二三年級(該校在每一屆學生大一結束后、大二開始前都會組織有意向轉專業的少數本科生轉專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3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22份,有效回收率為92%。問卷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是否有混學分的課程、喜愛現在所學專業的程度、現在的學習成績與對未來工資期許的關系”等板塊。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筆者還通過對上海某高校部分教師和學生的訪談,使調查的內容更加深入和具體。

三、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57.9%的學生表示在本學期有混學分課程,有15.5%的學生明確表示對所學專業不喜歡,有48.8%的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熱情不高,只有38.7%的學生表示對現在所學專業有興趣。

1 “專業喜愛程度”與“混學分”之間的關系

筆者認為,學生如果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卻又不能通過轉專業等方式轉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去學習,則會出現“混學分”的現象。通過“是否有混學分課程”兩類學生的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兩類學生在“對專業喜愛程度”上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有混學分課程的學生對專業喜愛程度得分為3.19,沒有混學分課程的學生對專業喜愛程度得分為3.47,如果顯著性水平概率值p為0.003,小于0.05,拒絕原假設,即認為,有混學分與沒有混學分兩類學生對專業喜愛程度有顯著性差異,有混學分課程的學生得分明顯低于沒有混學分課程的學生的得分,即可認為,“對專業喜愛程度”與“混學分”之間有顯著關系(見表1)。在學生是否“混學分”的影響因素分析中,筆者還發現,“學分制”“選課制”的實施不當,現在老師“重科研輕教學”以致于課堂教學質量很差等因素都會造成學生“混學分”現象出現。

部分訪談對象認為,“學校規定的學分量太多?!薄皩W生必修課太多?!薄皩W校規定必修兩個藝術學分,但是大部分藝術學分都是音樂課,而我根本不懂也不喜歡音樂,那我肯定是要混過去的?!薄斑x課的時候,本來我有想選修的課,但卻和必修課沖突了,為了提前修完學分,我只能退而求其次,選其他我并不喜歡的課程?!薄昂芏嗌虾W生為了在家里多享受兩天,周一上午甚至周一整天、周五下午甚至周五一整天的課都不想選,于是把課集中在星期二三四,以致于一天的課程是從早上8:15一直上到晚上8:40,整整十二節課連著上,誰受得了?不混才怪!”“有些老師不僅給分高,而且基本不點名,不選他的課不是浪費了嗎?”“大學里面的評優評獎都是和績點掛鉤的,為了高績點,我當然會選那些比如新聞、社會學老師的課,不僅給分高,而且考試還劃范圍?!薄昂芏嗬蠋熒险n念書,念ppt,嚴重挫傷我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薄氨緛硎嵌緦W校,可我們的科研任務是按照重點大學的要求下達的,教學任務也那么重,造成我沒時間看書及做更多的課前準備,課堂質量怎么能好?”“有些課程我想開,但是學校不讓開,而有些課程我不想上,學校卻安排我去上,這些課程和我的研究方向、興趣都不搭界,我要上好這門課很難啊?!薄罢n堂教學質量和我的職稱評比及工資高低基本是沒有直接關系的,我上課上得不好一般學校也不會對我怎么樣?!?/p>

2 “專業喜愛程度”影響“工資期望”和“混學分門數”

“新浪南都熱點調查”結果顯示,40.5%想轉專業的學生考慮了現在所學專業對未來就業的影響。從目前在校大學生的轉專業意圖來看,就業前景在學生轉專業時起了風向標的作用。根據這個調查結果,筆者提出“對所學專業的喜愛程度”是否會影響學生“對未來工作薪水的期許”這一問題。由以上第一部分分析結果可知,“對專業的喜愛程度”影響學生“混學分”行為,其影響程度筆者通過各變量的相關分析,得出以下三個結論:1)“專業喜愛程度”與“畢業后對工資的期許”有關系,相關系數為0.122,呈正相關,如果顯著性水平為0.05,則通過假設檢驗,可以認為兩者之間有顯著影響關系,即“專業喜愛程度”越高,對未來工資的期望值也會越高。2)“專業喜愛程度”影響學生“混學分”課程門數的多少,相關系數為-0.248,呈負相關,如果顯著性水平為0.01,則通過假設檢驗,可認為兩者之間有較強的負相關關系,即“對專業的喜愛程度越高”,學生“混學分”課程的門數越少。3)“對專業喜愛程度”影響學生對“所學課程的喜愛程度”(以“喜歡的課程門數”為量化指標),相關系數為0.349,呈正相關,如果顯著性水平為0.01,則通過假設檢驗,拒絕原假設,可認為兩者間有較強的顯著性相關關系,即“專業喜愛程度”越高,學生“喜歡的課程”越多。相關系數矩陣如表2所示。

從現實意義來講,無論是哪一類學生,畢業之后最終要面對的都是工作。鑒于此,作為一進校即“確定專業”這一制度高校是否該改革呢?在目前“入校前即選專業”的制度還無法改變的前提下,作為高教的重要場所,大學的人性化程度是否要更高?即從專業的選擇層面上來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重選專業這一制度是否應該得到更好的完善,筆者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可知,“對專業的喜愛程度”會影響“學生的職業定位”和“對喜愛課程的門數多少”等變量,據此,筆者提出疑問,“專業的喜愛程度”是否會影響學習的效率?

3 “專業喜愛程度”是否影響“平均績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面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專業的喜愛程度”會影響學生“課程喜愛的門數”,且相關關系較強。那么,“專業的喜愛程度”是否會影響學生的整體學習效率呢?筆者通過以“上一學期的平均績點”為因變量,以“專業喜愛程度”、“混學分”課程門數、“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為自變量,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結果發現,“專業喜愛程度”顯著影響學生“上一學期的平均績點”,即“專業喜愛程度”影響學生的專業學習效率。根據分析結果還可得知,學生“混”的心態越嚴重(“混學分”課程門數多),學生的學習效率越低(平均績點較低),詳見表3。

訪談發現,有的學生上大學只是為了“混”一個文憑,在大學期間不好好學習,個人對專業是否喜歡也沒有很明確的判斷:而有的學生是希望通過努力學習本專業的知識,取得一個好的學習成績,為未來工作做準備,個人對專業以及專業課的學習有較清晰的認識。因此,有部分學生會因為對專業感興趣(有些學生是為了提升個人素質,為了以后好就業等等),選擇繼續在本專業深造學習,或者由于對本專業不感興趣,會選擇跨專業深造,如考研、去香港或出國等(雖然目前我國出國人數不斷攀升,但是總體來講,大學生畢業后出國深造的比例仍然較低,大部分學生仍選擇就業與考研,故本次調查只涉及學生的考研意向),為此,筆者提出,“對專業喜愛程度”與學生畢業后“是否考研”是否有關聯這一問題。

通過“是否考研”與“喜歡專業的程度”的交叉分析發現,當顯著性水平α設為0.05時,由于卡方檢驗的概率P值小于α,因此應該拒絕原假設,認為“喜愛專業程度”對“是否考研”有顯著性影響。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四、對策研究

隨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斷被認可,各種配套的教學制度不斷推廣實施,學生在選擇“學與不學”“該怎么學”時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同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有了一個方向性的指引,使作為勞動力生力軍的大學生在專業選擇上有了較強的目的性。當然,不可忽視的是現在的學生有了更強的“權力意識”。大學是收費的,因此作為“消費者”的大學生,自然有權力選擇“是否消費”。但是,在現行制度下,往往這種“消費”含有很多的不情愿,如高考成績欠佳的學生可能會選擇先入學,即在選專業的時候選上一些“冷門”專業,或者是填志愿時填上服從調劑,或者被父母要求,等等。當這一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如果面臨無法轉專業的境況,部分學生便會以“混文憑”“混學分”和“混課程”等做法來對待“不喜歡的專業”,換言之,即是“拒絕消費”。因此,提升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以減少學生“混”的現象的出現顯得尤為重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高等教育方面提出的最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對學習的投入,但是無論其他外在的物質條件如何改善,如果我們的制度仍然無法讓學生的興趣、能力與專業學習更好地匹配,教育效果仍難以呈現。也可以說,轉專業限制不放寬,高等教育質量就難以提高。

那么我們高校該如何設置轉專業制度,或者說如何在專業上滿足學生意愿、興趣和特長。筆者結合部分人的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加強對學生填報專業的指導

大部分高三生在高考這一難關通過之后,等待他們的是另一座高山,那就是高校志愿填報。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學生把時間都放在課本知識的學習上,因此大部分學生對高校的專業設置并不了解,自己對某一專業是否感興趣也并不清楚,更多的是通過“聽從父母的建議、看專業名稱,跟隨同學、憑感覺”等方式來填報志愿的。當進入大學進一步接觸到自己的專業時,他們就會有“社會學像浮云”“社會工作太無聊了”等想法。開始時只是對專業不喜歡,接著可能會產生厭學情緒——混。筆者認為,減緩這種“混”的情緒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實現該類學生“重新選擇專業”的訴求,但是在制度上如果無法滿足這一部分學生轉專業訴求的話,那“混學分”現象就會變得更嚴重。

為了從根源上解決這些由“他主性”造成的問題,筆者認為,首先,高校在招生宣講時必須要做到位。其次,高校招生辦要把對學生選專業的有益信息通過網絡公開化,如可以在相應網站上將本校專業的培養計劃、就業方向、本校在此專業的師資力量等等內容加以詳細介紹,而不應為了招到生源,夸大事實,或者打“模糊戰術”。還有很關鍵的一點是父母不應該把自身的一些經歷和經驗強加給孩子,更不應命令孩子“你必須學某專業”,等等,而應該以引導建議的方式指導孩子。

2 完善高校專業設置方法

筆者認為,我國高校讓學生未入學即選專業這一制度也是不夠科學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續了計劃經濟體制下蘇聯培養專才的教育模式的。作為當代大學生,在面對市場化、全球化的情境下,無法確知未來的專業前景,不知道哪些專業“吃香”。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并不清楚自己的專業特長和專業喜好,而只有當進入大學后,在全面開放的教育環境下,學生才會對自己有一個較清晰和全面的認識,才會形成一個相對較理智的“專業喜好”意向。因此,筆者認為,我國高校必須完善專業設置的方法與原則。例如高??梢园凑諏W科大類招生,盡可能根據專業的相關性整合招生目錄。如武漢理工大學將財務管理、工商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劃歸為“工商管理類”,學生在報考時只須選擇自己的專業大類,入學后隨著各類課程的不斷學習以及對專業的理解認識不斷加深,再根據學校的規定確定自己的具體方向。國外在高等教育階段,前兩年或三年并不會給學生確定一個具體的專業,而是以通識教育的方式培養學生,當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后,再根據自己的意向選擇學習方向,這種專業設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學生因為一人學即選專業造成對專業不喜歡,進而出現“混學分”現象的發生。

3 加強學生專業思想教育

對于已經入學的大學生,高校教師首先要采取一些措施,讓他們明白諸如“這個專業是什么?”“這個專業學什么?”“學了以后有用嗎?”等問題。作為學生,要深刻認識自己,如“我到底喜歡什么?”“我想做什么?”但是往往很多學生正是因為這些問題不清楚,很迷茫,導致呈現“混”的不良狀態。甚至有些學生連“轉專業”也很盲目,只是單純看別人轉了就轉,別人說什么好就什么好,沒有自己的主見。尤其是很大一部分90后大學生依賴性很,適應能力很弱;自主性意識強,但是自主性行動力很弱;等等;都是造成當代大學生在課業上缺乏合理“自我選擇”的原因。因此,高校教師要對這些學生進行指導,讓他們清晰地認識自己,認識專業。目前,高校實施的“導師制”在此時可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實現導師對學生的優化指導。

4 放寬轉專業限制,完善轉專業審核制度

從2003年復旦“轉專業試水”到浙江大學30%比例的學生可轉專業,再到中國農林大學無轉專業門檻,都說明高校在轉專業制度上的不斷改革與進步。但是,就筆者了解所知,我國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轉專業的人數與人員要求上還是做了較嚴格的限制,基本上規定可轉專業學生比例在10%左右。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各個接受學院還附加上一些諸如績點、英語成績等方面的要求,造成實際能轉的學生比例遠沒有達到10%,但想要轉專業的學生比例卻遠遠大于10%,出現了“供需”不平衡狀態,導致了轉專業“市場”失調。筆者認為,放寬高校轉專業限制不僅可以使更多學生的訴求得到滿足,而且也可彌補高考制度的缺陷,同時能體現高等教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不可否認,在放寬轉專業限制之后,必然會造成學校管理層面上的諸多難題,但是作為學校必須要給與這樣一種制度上的允許。至于如何避免部分學生“隨大流”,可以從加強對學生轉專業的指導著手,使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到“轉”與“不轉”哪個更有好處。因為并沒有實際案例可以證明放寬轉專業限制之后便會出現轉專業混亂的局面。

調查數據顯示,有2/3的學生想要轉專業,但是實際真正從個人意愿出發想要轉專業的學生并沒有占到如此大的比例。筆者認為,從申請到考核、到面試、再到最后審核等各個階段都需要做到公正、公開和公平,尤其是在轉專業動機方面,面試主考官要對申請者做一個清晰的了解,判斷學生是否真的對某個專業感興趣以及為什么那么迫切地想要轉到某個專業去。只有讓那些真正想轉的學生可以轉成,才能在節省資源的同時又兼顧學校的教學效率。

5 要對已轉專業的學生在心理和學習上加強指導

剛轉入到新專業學習的學生所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班集體,在融入這個集體之前必定會有一個緩沖期。尤其是對于性格較內向的學生來講,這個緩沖期是痛苦而且漫長的,他無法融入到一個新的集體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很可能會影響其心理健康。同時,學生剛進入一個新的專業,必定在課業上有較大壓力。因此,高校必須要在完善轉專業制度的同時,建立合適的跟蹤與反饋機制,對這些學生的現狀進行了解,必要時給予幫扶。

6 要有學校相關部門及相應制度的積極配合

轉專業作為高教制度,其正常的機制運行必定涉及多部門和多方面的制度以及利益。因此學校必須要在完善轉專業制度的同時,出臺其他相關制度。比如,轉專業后學生學分的換算、轉專業后的收費情況、導師該如何指導學生等等都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必定會遇到的問題,因此必須要盡量考慮周全做出相應規定。學校的各部門要相互配合,只有這樣才能使轉專業制度順利實施,才能使高校的教學水平在整體上有所提升。

目前,“混學分”現象比較嚴重,給高校教育質量的提升帶來了阻力。而從學生對“專業的喜愛程度”與學生“混學分”的影響分析來看,學生對專業是否喜歡以及在其不喜歡的前提下實現專業的重選變得尤為重要,即完善轉專業制度進而賦予學生的“選專業自由”變得尤為重要。從高等教育學術自由、學習自由的思想與原則來看,作為教育的目的及價值追求,使學生成為自由、自主的個體在新時代背景下則顯得更加重要。因此,完善轉專業制度作為新時代尊重學生自由學習的途徑之一,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責任編輯:趙濱]

猜你喜歡
大學生
大學生付費實習“天坑”必須提防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大學生繳存公積金,這個可以有
新大學生之歌
從8 個字看大學生的政治認同
大學生實習“注水”誰之過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