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高校工筆人物畫教學的思考

2013-08-15 00:42
文教資料 2013年6期
關鍵詞:工筆人物畫創作

權 益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 焦作 454150)

高校工筆人物畫教學向來都在高校中國畫課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工筆人物畫的教學探討一直都是高校藝術教學工作的老話題,也涌現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獨到的見解。然而,對于高等院校工筆畫教學工作而言,歷來以形式變化多樣、教學周期持久、課程延續性較強和造型基礎要求扎實、全面等諸多特點,一直是影響高校工筆人物畫教學難題??v觀高等院校工筆畫的教學模式,都是將臨摹和寫生作為教學的基本授課形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確是高校教師教學工作按照步驟順利推進的有效途徑,然而,這種套路化的教學模式有時也會阻礙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影響個人藝術風格的自由發展。以下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有關高校工筆人物畫教學的思考。

一、從“師古”到“師自然”——強化基礎訓練

工筆人物畫的教學,應當注重工筆人物畫自身的法度,學習要從繪畫規矩著手,更要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這就需要學生在臨摹的教學過程中下一番苦功,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熟悉和研究每個時代的優秀作品,嚴格、系統的摹習其中的用筆、運墨等技法特點,從章法、構圖、造型、線條、筆墨韻味等去品味作品的表現手法,加深學生對作品技法的理解,鍛煉學生的造型能力。如果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方式僵化、缺乏新意,只是一味要求學生精準細致,追求臨摹形式上的相似,則容易導致學生盲目地“依葫蘆畫瓢”,流水線式地進行復制。從表面上看學生臨摹過程嚴謹、精細,教師也能夠比較較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但是,這樣會使學生對工筆人物畫認識上產生偏差,缺乏對作品內在的表現語言的揣摩,其結果往往只會使得臨摹流于形式,教學效果事倍功半。

在學習工筆人物畫初期,臨摹古人的優秀作品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基本功底扎實與否直接影響到后期的教學效果,所以“臨摹”是任何教學形式都不可替代的,也是所有學生在基礎學習階段必須解決好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教會學生“師古”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傳授學生“師古而化”的能力,讓學生在慎讀古畫的過程中“師造化”,正如石濤所言:“古之須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須眉?!保?]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寶貴的藝術珍品,我們既要研究、分析她們的筆墨精神,又要有“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的魄力。然而,“師造化”就需要寫生,要對所繪形象進行深入的觀察和領悟,寫生對于工筆人物畫教學而言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進行寫生與創作的首要條件是造型準確,造型能力的培養直接影響到學生將來的創作質量。在整個工筆畫教學環節中,造型的掌握始終貫穿于整個專業學習之中。工筆人物畫的造型語言便是通過最基本的繪畫符號——線來完成的。線條的好壞也就決定了學生工筆人物畫寫生的成敗?!耙跃€造型”是以線條在紙張上面表現出來的節奏、停頓、轉折、提按,以及線與線之間的長短、方圓、疏密、動靜構成的關系。中國人物畫早在魏晉后就出現“吳帶當風”、“曹衣出水”等樣式,到了明代的“十八描”更是將線的應用進行了更大發揮。直至現在,西方寫實造型觀念的影響下,傳統的“尚意”的審美形式,演變為了對型的似與不似追求,傳統的審美觀念逐漸被西方審美觀念所取代,余下的只是如何運用傳統的工具來表現罷了。工筆人物畫以怎樣的形式發展,傳統的衡量“型”與“神”的關系是否應該延續,怎樣延續,便一直困擾著整個高校工筆人物畫教學工作。所以,專業教師在教學之初,應當明確中國人物畫的教學首先是在“意象造型”的原則下進行的實踐活動,在“尚意”的造型原則下,才能充分體現中國人物畫“型”的美感,培養學生正確造型觀念和造型意識。以“尚意”的造型觀念為基礎,需要在寫生中教師指導學生對模特的形象特征、職業背景、著裝搭配、精神面貌的觀察和把握有更深層次的認識,通過線的疏密、長短等技法變化,來選擇最貼近客觀對象的表現形式。處理畫面時,要求學生多觀察、多比較,不急于下筆,認真體會客觀對象的內在氣質。其次,要教會學生處理客觀物象的塑造技能。在寫生中如何將紛繁復雜的線條刪繁去簡,組織提煉成畫面需要的造型,通過線條的各種變化來表現客觀物象。再次,用線要求給一根根都交代清楚,用筆落到實處,不含糊,要讓學生大膽地用線進行概括,下筆要穩、準、狠、當然要達到穩準的標準就必須多練習,能精能放,精微處要精心刻畫,放松處要痛快不羈。最后,指導教師可以結合傳統和當代優秀的繪畫作品,對其進行技法分析和處理方法講解讓學生了解人物畫發展的歷程,不同繪畫風格的特點,以及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通過講座或演示的形式,使學生拓寬知識面、激發他們對專業的興趣、增強創新意識。積極調動學習的主動性,使原本程序式的教學模式變得輕松有趣。使被動的教學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創造,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從“外師造化”到“中得心源”

高校工筆人物畫教學是一個連貫的、綜合的體驗過程,其最終是使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進行創作活動。要使學生的創作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格調,就必須注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使其把從這種審美感受中獲得的設計意圖通過匠心的經營在畫面制作上集體體現出來”。[2]然而,由于學生藝術認識和個人喜好的差異及授課時間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將具象的繪畫題材變成抽象的繪畫語言,又成為擺在專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新問題。

“就繪畫本身來講,畫家能達到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成熟的畫家會有所選擇,認識到自己最適合畫什么。畫家占有的表現題材正好是自己的優勢,才能實現情感與表達的完美結合?!保?]工筆人物畫創作首先需要解決的是題材的問題,畫什么往往是學生所苦惱的。高校工筆人物的創作,應該主張學生到生活中尋找題材,在身邊的事物中尋找靈感,發掘能激發自己創作興趣的元素,從中得到啟發,最終以此為素材進行創作。當然,“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對于高校的工筆人物創作活動,學生大多對創作題材沒有深層認識,僅僅局限于對照片刻意的描繪,對一個場景或某些人物進行的描繪,將現實生活照搬到圖紙上,雖然極盡所能,但作品往往缺乏意味、無法打動人,表現方式和內容也千篇一律,究其原因,就是清一色地照搬生活,缺乏自己的藝術創作語言。要克服這種現象,授課教師就需要在平時訓練學生多觀察、多感受,用敏銳的眼睛去發現真實的生活之美。

在創作活動中,教師要盡可能地給予學生思維自由馳騁的空間,要充分肯定和尊重學生在藝術創造中的個性發揮,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探索?!肮P墨當隨時代”,繼承和發揚古人偉大的藝術成就和文化精神的同時,更要關注當代人物畫發展的方向,廣泛地學習和借鑒中西方各家各派的長處,然后有選擇性地確定適合自己個性取向的藝術風格,并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加以充實和完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個性追求,不同的心性、學識和休養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進度及學生的興趣方向進行適當的課程要求:(一)題材的收集和選取范本;(二)從名家作品中進行選擇性的模仿吸收;(三)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和作品精神取向的建立。

綜上所述,中國工筆人物畫的教學是臨摹、寫生和創作緊密聯系、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主張“嚴基礎”到“寬創作”,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特色,注重傳統技法的繼承,又要符合當代藝術發展的規律,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課程內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藝術人才。

[1]潘運告.清人畫論石濤.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

[2]付忠超.工筆畫人物教學對話.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0.

[3]唐勇力.遠古的回聲.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工筆人物畫創作
羅登祥的工筆繪畫
花開的聲音
陸儼少人物畫譜(九)
《一墻之隔》創作談
陸儼少人物畫譜(二)
趙炳宇工筆人物畫工筆
馬海方的重彩寫意人物畫
創作隨筆
關于寫意人物畫的斷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