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哲學和環保使命

2013-08-30 08:04蔡毅
中華文化論壇 2013年1期
關鍵詞:生態危機

蔡毅

【摘要】從價值哲學的角度來考慮生態環境問題,任何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好了可以保值、增值。破壞損傷了就減值、貶值,這是根本不能含糊的硬道理。解決生態環境危機問題,揚棄傳統生態價值觀,建構一種新型的生態價值觀尤為重要。這種價值觀既利己又利他(它),既能使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協調,實現自我方面、價值觀方面的革命,又能使人與自然相互協調,達到天人_體、天人共歡的局面。倡導這種新價值新理念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它更好地服務于環境保護與建設,幫助人們實現“建設美麗家園,過上美好生活”的價值愿景,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生態文明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價值哲學;生態危機;環保使命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13)01-0009-10

一、價值哲學發展的歷史線索

(一)價值哲學的含義

價值哲學也稱價值學,或價值論,它是關于價值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哲學學說,是研究各種關于人的需要和利益、人的追求與目的的學問。自從20世紀初由法國哲學家拉皮埃在《意志的邏輯》中提出,后由E·哈爾曼在《哲學體系綱要》中作了系統說明,日漸受到重視,成為一種非常受人重視的理論學科。應該說價值哲學從創立到現在,時間雖不長,發展卻很快,且影響很廣泛。

價值從早期主要用于經濟學到向一切學科和向許多領域滲透、擴張、蔓延,并不是由于某些人的重視炒作,而是因為這個概念的確很重要,它牽連著人類的一切活動、目的及其意義。所謂價值,其實就是客體對于主體的一種關系,任何價值都不能脫離主體。價值是以主體為尺度的,價值產生的根據、標準和歸宿,更多在于主體,反映著主體的特點,依主體而不同。因此像文德爾班、李凱爾特等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就是價值,研究價值之為價值的本質、價值的效用并探討存在于一切價值中的普遍聯系。

在價值哲學看來,人是主體性的存在,因而也是價值性的存在。作為有意識的存在物,人總是要過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作為活動的存在物,人的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即追求價值和創造價值的活動,拋開本體論不講,從價值論的角度來說,人類的價值追求是人與人所在世界存在的最大變量。人類活動的根本特點,就是為了享用價值而創造價值。人在宇宙中雖微不足道,但它卻能以自己的方式比宇宙更強大。人是一種具有目的、意義和具有價值的創造者,通過自己的努力傳輸給世界一種更高的價值。自然萬物受不可更改的自身法則束縛,盛衰榮枯自生自滅。惟獨人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愿望擺脫束縛,去進行各種創造,無中生有,從非存在中產生出存在。

(二)價值概念的多重含義

關于價值概念的解釋很多,本文不愿意陷入任何一種名詞概念紛爭的泥潭,只想從一種綜合的角度、綜合的視野來研究相關的價值和價值問題。在我看來,價值是一個遠超哲學、經濟學的范疇,而帶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和多向度的廣義概念,它包含政治學、哲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種具體形態,包含著人們所希冀和追求的一切美好愿望與幸福生活,也包含著人類存在的目的性。正是由于價值具有現實趨向,所以它能引導人們前進;由于價值具有理想向度,所以它能賦予生活以意義,人生以意義,召喚人們不斷走向更高更闊大的精神境界,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

價值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存在超越主體(人)的歷史活動價值,不存在始終如一的絕對價值,也不存在永恒不變的終極價值。因此人人都有根據自己的處境與情況來判斷善惡美丑、利害得失、喜愛或厭惡、反對與贊同,以確定自己的追求,選擇自己價值的權力和責任。于是價值的多元、多樣、多態,價值觀的相互沖突,價值標準的各取所需,各不相讓,就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事。對多元價值的肯定,其實也是對人的平等的主體地位的充分肯定。強調價值多元,其實就是為多種價值,包括目前尚未到來的新價值預留空間,爭取合法權利。

然而,價值多種多樣,價值觀千變萬化,價值標準各說不一,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價值、價值觀和價值標準就都是正確合理,不分高下對錯,無須校正改變和統一的。事實上,世界上的事有分就有合,有多便有統一,不可能四分五裂亂七八糟,永遠一盤散沙。尤其是面對公共利益、集體利益、統一社會和統一國家時,還得以公共集體利益為準,以統一社會規范和國家利益為高,不能隨心所欲也不能放任自流。因為在多種價值中總有一種或幾種價值是相對能被大多數人所贊賞接納的,在多元價值觀中總有一種或幾種是相對正確合理的,在多種價值標準中總有一種或幾種是相對公平公正的,畢竟、向前、向上、向善,是人類共同的追求方向。我們的責任,便是在提倡、追求或維護價值、價值觀、價值標準多元多樣的前提下,又要去求取各價值、價值觀、價值標準之間的溝通、對話與寬容,在容留歧見、尊重差異的前提下選擇好的正確有用的,淘汰壞的錯誤無用的,揚棄多元中的無意義的價值因素,還要致力于在它們之間形成一定的共識一一統一、規范和有法可依,不能胡亂禁錮,也不能放縱亂套。

(三)價值之演進軌跡

1、神本位。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價值追求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在各個時期并不完全相同,而是依隨著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追隨著統治階級的意志以及人民群眾的意愿而發生變化的。人類早期由于自身力量弱小,各種宗教、神學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了重要位置。萬物有靈、神仙鬼怪、上帝、天神、耶穌基督、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先知、默罕默德等各種人所創造的形形色色的虛幻對象統治、異化了人,成為人們普遍敬畏、膜拜和尊崇的神圣對象,敬神、娛神、媚神也隨之成為當時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點也不敢馬虎的活動?!吧癖疚弧北砻魅藗儗⑸耢`置于最高位置,認為神至高無上,神權高于一切,因而任何人都得聽命于神權。由于神成為主宰人們精神和靈魂的最高存在、最高價值,人們便將自己的命運和許多不可控制的事情全交由神靈,企盼著它能護佑自己,替自己納福消災,送財避難。于是,宗教的價值觀成為對整個歷史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起支配和決定性影響的統治性力量。

2、官本位。官本位誕生于“神本位”之后。進入封建社會以后,隨著皇權、官權的膨脹,皇權取代神權,世俗取代神圣,人性從神權之下獲得一定的解放,官職、官位也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東西?;蕶?、官權的核心是權力——一種高高在上操控一切,決定一切,最威嚴顯赫的力量,甚至超越了“神靈”的力量?!肮俦疚弧笔且垣@得公共權力(官職)為本位,一切以權力為重,一切服從和服務于官階、級別、地位的價值取向。在以“集權制”、“等級制”、“家長制”為靈魂的封建主義主義時代,宗法等級權力是核心,人人都必須聽命于“官”,服從于“權”否則便會受到懲處。于是“權權權,命相連”、“官大一級壓死人”、“一切聽當官的”、“官大的表準”等各種異化現象應運而生,一直延續到當今,許多時候和許多方面,“官本位”現象在當今中國仍然長盛不衰,頑固存在。

3、錢本位。沖擊和取代“官本位”的是“錢本位”。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后,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盛行,金錢作為一種萬能貨幣,能便利地換取任何一種商品,于是整個社會都轉向和服從于對于金錢的賺取、占有和消費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到了經濟全球化和資本邏輯泛化的時代,金錢更是風光無限,成為主宰世界的上帝。金錢大搖大擺凌駕于一切之上,它取代了過去宗教神權和政治官權的統治,成為高于或操縱一切的力量。它滲入一切事物關系之中,使人際關系盡受金錢支配;它頤指氣使,成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普遍價值”?!板X本位”的廣泛流行,使金錢萬能成為取代一切的現實?!坝绣X能使鬼推磨,無錢便成推磨鬼”、“有錢就是英雄”、“有奶便是娘”、“一切向錢看”等相應觀念便風行蔓延,支配和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領域。

4、人本位。從尊崇神靈到尊崇官權,從權力崇拜到金錢崇拜,人類走過的每一時期每一階段,都建立在階級分化、貧富不均、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基礎之上,都是以犧牲扭曲大多數人的人性、利益和需要為代價,導致了人的異化。要恢復人的本來面目,建立一個公正、公平、合理的社會,就必須要拋棄“神本位”、“官本位”和“錢本位”,向著“以人為本”的目標進發?!叭吮疚弧背珜А叭耸悄康摹?,人是最寶貴的存在,“人是人的最高本質”。它要求一切的政治運動、經濟活動、制度設計和政策取向都必須以人的自由、人的價值實現、人的幸福生活為指向和目的?!叭吮疚弧边@種現代人本理念要求,一切必須堅持從人出發,以具體的歷史的活生生的人為本,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保護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與愿望,最大可能地實現人的價值,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類最高和最終的努力奮斗目標。以人為本的“人本位”價值追求目標,為人類社會樹立起一個遠大的奮斗目標,它必將鼓舞人類滿懷信心和希望地奔向光明燦爛的明天。

(四)自然環境具有多方面的寶貴價值

價值問題不是一個純理論的抽象問題,而是一個處處皆聯系實際,直接關乎人類多種利益的現實問題。折回到本文主要研究的環境保護與建設使命,即生態文明來說,首先要說的是自然萬物具有無比寶貴不可替代的價值,我們對此一直是處于不懂、無知、知之不多甚至有意回避的狀況。

大自然是包括山川河流、大地森林、動物植物、礦產資源、空氣、海洋、水等一切有機物無機物在內的巨系統,這些東西本身具有經濟價值、景觀價值、環境價值、礦物價值、藥用價值、資源價值等多種價值,每一項皆是上天賜予人類的寶貴財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先決條件和物質源泉,人類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它們。僅以其中的水為例,水是生態之核,生命之源,在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中,水是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與杠桿,水和其他任何一種自然物之重要性和無上價值肯定是無論怎樣估計都只會不足而不會過分的。自然萬物具有一種天賦價值,這種價值是從它存在的那天起就擁有了,它不依賴人類而天然存在。當人類不能認識或理解其價值時,這種價值就以一種潛在的狀態存在;當人類理解和認識到它的價值了,它便可以為人服務,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資源或財富。人類的任務只在于怎樣去認識它,了解它,運用它和保護它,而不該無視它,蔑視它,欺凌它或損毀它。

其次要說的是自然環境對于人類發展和生活具有多方面的價值,極其重要,不可或缺。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價值可以分為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兩個方面。從內在價值的角度來說,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使人擁有賞心悅目、舒適健康的生活條件與自然景觀,這本身就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應有之意,它對于生活其間人們的身心健康發生著積極而不可忽視的有益影響。從外在價值來說,人能從自身所處的環境中攫取的資源數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生活水平,如潔凈的水和清新的空氣、便利的交通和通訊設施、購物場所以及娛樂活動、教育、醫療和社交活動條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綜合起來說,環境價值是自然價值與勞動價值、資源價值與生態價值的有機疊加。環境好,就有利于人的生存發展和身心健康;環境差,條件丑,將會極大地妨礙人的生存與發展,并危及人的健康。再進一步說,良好的環境,能啟發和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塑造健康的心靈和文化,促進人們幸福美好的生活;惡劣的環境,則會給人們帶來貧窮、疾病和過早死亡,孕育身心交瘁、人財兩空的危害。

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重要價值估計嚴重不足,存在很大的誤區。一是根本沒有清晰而充分地認識到自然資源所具有的寶貴價值,常常漠視或輕忽它;二是總一廂情愿地認為:地球的自然環境包含著可供人類幸福和需求滿足的充分資源,人們盡管去開發使用而毋須加以控制;三是忽視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其中還有許多是稀有的、不可再生的,開發損耗了就再也沒有后繼者了。各種現象都說明,自然環境具有一定的承載閾限,不可能無限地開發和利用。即使科學技術再怎么發達,自然物質的供應皆是有限的。它也許夠人們有計劃、按規律地控制使用,卻根本不能滿足人們貪婪和過度的欲求。由于存在此類認識的錯誤和誤區,便放縱和培養了人類的狂妄自大,放縱無忌和為所欲為。

千百年來,由于水、森林和動植物等其它自然資源既不是商品,也不是專屬某一組織、機構或個人的資產,因而它們的存在常常被人隨心所欲地開采,或肆無忌憚地掠奪,人人都熟視無睹見慣不驚。比如長期以來,人類因“水性至柔”、“天下莫柔于水”,因此便以放肆貪婪、毫無節制的方式任意攫取、隨便糟蹋,致使河流、湖泊、海洋遭受污染,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可悲情景。當人類破壞自然的非理性行為屢屢引發生態危機、環境災害,大自然無情地報復人類,降災嚴懲,禍患警示,人們不得已才開始反思和檢討自己的作為。

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很大程度取決于人們對環境價值的認知。認識殘缺、偏頗和片面,必然帶來對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成本的低估,帶來肆無忌憚的破壞與掠奪。認識全面、深刻,才會有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對環境資源的愛惜與保護。過去那種“征服自然”的方式,已經造成物種加速滅絕,生物多樣性下降,濕地和荒野萎縮,河流污濁,空氣有毒,災害不斷。因此必須從認識整個自然資源皆具有最寶貴的價值的方面人手,學會尊重自然、敬畏和愛護自然。自然萬物中有許多東西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使用一點就減少一點,破壞糟蹋更是萬劫不復,因此我們必須像尊重人類一樣去尊重自然,像保護人的生命一樣去保護自然萬物。只有首先充分認識自然無可替代的寶貴價值,才有可能真正地關心它、愛護它、珍惜它。

(五)價值的引領作用

人是受價值觀念支配的。對人而言,價值是心靈的主宰,它從內心深處決定和影響著人們的好惡棄取與目標追求,決定著人們的行為方式與前進方向。價值觀從而也決定與支配著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社會的何去何從,廣泛影響著社會的生產、民眾的生活,包括競爭與享受、時尚與愿景等習俗。

通常,人們愛說人是有思想、有目的追求的動物,這一點不錯。但深究起來,人的思想和目的追求又是受價值觀支配和主宰的,有什么樣的價值追求,便會形成什么樣的思想和目的追求,并采取相應的行為行動。因此,我們可以說人是有價值觀、受價值追求支配的動物。價值才是人追求的真正目標,它在思想和行為背后引領、支配、統帥著人的一切行為活動,從古到今,概莫能外。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哲學的中心問題就是“什么樣的生活才值得過”這一類問題,這些問題是人生的根本問題,是任何一個時代、任何膚色國籍的人都要時時面對的問題。解決了這一根本性的問題,其余問題統統就順理成章,迎刃而解。

價值哲學要把人的存在意義和生活追求作為思考的中心,要思考“人應該怎樣生活”、“什么樣的生活才值得過”,“生命怎樣才有價值和意義”一類問題,就是要引導人們對真正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不是去追虛逐幻,誤入歧途。只要我們把價值哲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來看待,那就意味著它必須每時每刻都要被實踐和履行,其目標是從整體上來改造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使之更合理,更有價值和更幸福。

前邊提到的“神本位”、“官本位”、“錢本位”以及現今流行的“物本位”(物欲追求、物質至上)就看得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曾把神、官、權、錢、物等不同東西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反映了一個個時代不同的價值取向。這些追求受當時人們所崇尚的價值觀念的支配和影響,曾成為當時社會和絕大多數民眾主宰性的力量,長久風靡,難以撼動。既引導著社會和民眾奮力向前,也滋生出無窮的問題與罪惡,令人感嘆噓唏。

從環境保護與建設使命的角度來看,價值與價值取向更是決定與影響人們如何對待自然萬物,如何看待生態環境,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如何求取幸福美好生活最重要的精神引導和決定性力量。有什么樣的價值觀,便會采取什么樣的態度與行為。價值觀在內心決定和主宰著這一切,誰也無法違背。尊重與熱愛自然萬物,才會考慮和保護自然萬物;蔑視與不懂自然萬物之價值,便會輕慢與虐待自然萬物。懂得生態環境的重要,才會珍惜愛護生態環境;不認識生態環境的作用,便會漠視與毫不顧及它。因此,價值觀與價值取向若不改變,一切的行為態度便很難改變。價值觀與價值取向若發生改變,一切便會隨之改觀。

強調價值的重要引領指導作用,不僅只是為了更全面正確地認識世界和自然萬物,還要更理性更明智地對待世界與自然萬物,從而更積極更理智地改造世界和利用自然萬物。自覺的價值追求作為人的生命之自覺形態,不僅能夠引導人們追求自身的利益,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還能夠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與生物圈的和諧關系,召喚人們不斷地走向更崇高更廣闊的精神境界,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說到底,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是為了保存和改善自身的生存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人,為了人類的生存需要與長遠利益,因為人類任何有理智的主張和行為都不可能反對自身,不可能為了某一物種或某些動植物而犧牲自己。

二、價值觀混亂扭曲導致的各種問題

(一)金錢財富成為高于一切的價值追求

改革開放摧枯拉朽,解放生產力,使人從過去被極左政治全面控制的境況下解脫出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風潮又將人們帶入了一個金錢至上、物質至上的商業時代。人們拼命發展經濟,時時盤算利益,事事考慮效益,“一切向錢看”,整個中國社會陷入自上而下地對財富的渴望近乎宗教般的狂熱。當金錢無限膨脹放大,成為無處不在的價值,無往不勝的尺度,控制了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使得幾乎每一個人的靈魂都有一半兒像商人。為了錢,許多人可以無規則、無道德、無底線,許多人可以造假售假爾虞我詐、坑蒙拐騙,可以買空賣空不講誠信,可以犧牲友誼、愛情,見利忘義,認錢不認人的事天天可見,官商勾結貪污腐化、賣官鬻爵賄賂公行,以至于“前腐后繼”愈演愈烈。當單一的價值觀支配了人們積累財富的過程,許多人出賣良心、出賣人格,不惜干盡傷天害理之事。于是河流被污染、森林遭砍伐、資源遭劫掠、城市道路被挖了修,修了挖,建筑和民居被任意拆毀就根本不算回事,很大程度就是源于在許多領導和民眾的眼里,金錢財富是第一位最重要的東西,其余的什么環境、空氣、水、綠色根本就不值一提。當人們信奉“金錢為大”、“經濟發展高于一切”、“富即是最大道德”的價值觀念時,當“以錢為本”取代“以人為本”成為一個時代的圣經時,物質文化豐富了,精神文化殘破了;經濟建設搞得熱火朝天,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一類東西卻備遭冷落,隨便就被拋棄到一邊去。

(二)資源與環境的價值被嚴重低估忽視

如果說早期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價值缺乏認識主要是受知識、眼界和觀念限制,有幼稚、天真的成分在內,不便過于苛求。那么近些年來許多地方和許多部門明明知道“自然無價”、“環境寶貴”的道理了,但還敢于不顧一切地亂干,那就是明知故犯,不可饒恕了。如為了自己賺錢,隨意侵占良田去修別墅,建高爾夫球場;為了集團利益,處處攔河造壩建水電站。許多地方懸掛著“環境是第一生產力”、“環境是城市第一名片”、“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命權”的巨幅標語,私下卻在毀林建廠、亂砍濫伐、亂拆亂建;有的企業人前高喊“寧可發展受損失,保護環境是天職”、“承擔社會職責,創建綠色企業”的口號,背地卻干著偷排污水,停開治污設施的勾當;有的領導大會小會“支持環保部門嚴格執法,行使一票否決權”,但轉過身去又對執法的環保部門興師問罪……時代變了,人心朝著物性化維度改變,人人都在談錢論富,許多沒有精神信仰的人淪為唯利是圖的經濟動物,變成利欲熏心的市儈之徒,沉溺于燈紅酒綠的享受狂歡。曾經拍出過《三峽好人》的電影導演賈樟柯曾發出過“崇拜黃金的年代,誰來關心好人?”的感慨,我們也想發出“崇拜黃金的年代,誰來關心生態”的疑問。

中國作為追趕現代化的后發國家,長期以來形成一種急迫情緒與“趕超”體制,各級政府官員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急功近利,追求高效率、高速度。對于經濟速度的安排、經濟發展的規劃和社會治理,包括官員升遷的政績考核,統統都在追求“快就是好”、“大就是好”、“新就是好”,此類思維方式在推動著中國各方面的發展確實迅速,成績顯著。然而,高速度通常是以高消耗、高破壞、高污染聯系在一起的,當我們用大肆開采與掠奪資源的方式換來了持續30年之久的GDP高速增長,卻甩給神州大地無數的禿山黑水、滿目瘡痍。中國在發展主義的驅使下快馬加鞭,發展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全國大多數人卻生活在空氣污染、水質低下、垃圾圍城、房價上漲、交通擁堵的惡劣環境中??焖俚脑鲩L,幾乎耗盡了中國有限的資源。據統計,從資源消耗看,我國淡水、部分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鋼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屬等五類主要資源的平均消耗強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約90%;我國目前的綜合能源效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從污染排放看,目前我國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出的固體廢物比發達國家高10多倍,單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強度分別是發達國家的9倍和8倍。僅此部分統計,就讓人心虛氣弱,用如此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換來的GDP值得嗎,可靠嗎,能長久維持嗎?

發生此類問題,既與人性惡、許多人見利忘義、自私自利、鋌而走險有關,也與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價值認識不足有關。沒能正確認識自然生態的價值,已使人類走上一條自以為是的危險之路。尤其是當人類總在秉持“人類中心主義”時,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以為只有自身才具有價值,其余一切自然物及其生態系統都只能為人類的最大幸福做出犧牲時,這種狀況便沒法改觀。

(三)生態危機的深層根源在于價值取向偏頗單一

全球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出現各種危機,與人類的貪婪、偏私、非理性活動一一拼命追逐經濟和財富的不斷發展,而幾乎不考慮地球的承受能力直接相關,但若追究人類的動機和思想根源,最終還得到人們的價值觀中去溯源。

檢查起來,我們追求的“發展”過于偏狹、單一,方向和內容皆有問題。因為近年來的“發展”,通常主要指經濟增長和科技進步,它偏重的是物質財富和經濟利益?!鞍l展主義”只重視經濟開發,卻忽略了自然規律;只追求物質豐盛,卻忘記了精神建設;只考慮生產發展,卻忽略了生態破壞;只顧經濟指標,卻遺忘了環境代價;只重視部分人當下的福利實惠卻忽視了人類長遠的發展,形成一種偏頗的單兵獨進,或片面的經濟增長,卻制造了大量難解的問題和嚴重的后遺癥。

要糾正發展目標的偏、私、歪、邪,必須從校正我們的價值觀人手,因為人們追求目標的設定是由人們內心崇奉的價值觀引導和支配的。任何發展方式、行為方式的選擇都取決于內心的價值,奉行什么樣的價值觀,便會確立什么樣的追求目標,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方式。過去我們由于把價值理解褊狹了,不是將價值歸結為“效用”,就是把價值等同于“利益”,大多是從經濟學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角度考慮問題,是從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考慮問題,既忽略了價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也忽略了價值的廣泛性與超人類性,致使這種“效用”和“利益”往往是片面的、近視的、短期的,而非全面的、長遠的和長期的,因而常常誤用價值,將價值功利化、工具化。因此我們要反對那種只會將價值歸結為效用和利益的近視、片面的價值觀,反對將價值導向物,導向名韁利鎖一一金錢、財富、官銜、稱號等異化現象,而遺忘了價值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取向,包括人的真才實學、思想情感、道德品質和精神境界。

種種事例都在告訴人們,一切生態危機的深層根源在于人類病態的價值觀。要扭轉人類生活中層出不窮的各種病癥怪象,改變人們暴殄天物、隨意毀壞自然環境的愚蠢短視行為,必須從糾正和轉變人們的價值觀、財富觀人手,幫助人們拋棄單一、狹隘、錯誤的價值觀、財富觀,建立全面、正確的價值觀、財富觀,我們才能走出困境,擁有廣闊的未來,

首先是對財富要有正確全面的認識,過去人們將財富基本只定位在金錢、經濟等物質化的東西方面是非常狹隘偏頗,遠遠不夠的。當人們把物質財富的擁有當成人生存的目的,追逐、積斂財富的瘋狂活動便永難停息?,F今,必須將勞動財富、文化財富、精神財富、人文財富、自然財富、生態環境都包括在人們追求和關注的范圍內,因為財富是人們認為的有價值的任何東西。道理很簡單,誰都懂得陽光空氣、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森林清泉、藍天白云、知識、文化、健康、安全、親情、快樂、幸福統統都是人離不開的東西,是財富的重要元素和必備內容。因此財富的創造和積累,不能只依靠物質資本的積累,還必須包括文化資本、人文資本、精神資本和自然環境資本的積累,其創造和積累方式,必須是多元化、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才能真正能為人類提供全方位而多樣化的服務。這只要稍微一想就能知道,倘若今天中國大地處處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環境美好,而不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空氣質量下降,那中國的競爭力和民眾的幸福指數將大幅提高。然而這些都在我們急匆匆的片面追求中喪失了。失去了的東西才知道是最寶貴的,因此,現今的人們,一定要轉變過去褊狹的財富觀價值觀,擺脫各種異化現象,倡導正確的物質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建立更為全面、嶄新、科學與合乎人性的財富理念,人才能從單純的物質追求、商品奴役中解放出來,成為真正自由自覺的主體,從單向度的人走向全面發展的人。轉變價值觀,就需要我們牢固確立生態文明的思想,任何時候都要將環境生態價值考慮放在重要地位,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事才做,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事堅決不做。因為生態環境本身就是財富的一種體現和象征,是一種特殊的生產力,它往往是金錢買不來,財寶換不來,比金錢更寶貴更難求的東西,值得我們永久追求,牢牢守護。

其次,必須清理—下崇快、崇高、崇大、崇新的價值觀念。一般來說,快、高、大、新當然比慢、低、小、舊要好,但若是背離了“好”的追求,那么,無論什么快慢、高低、大小、新舊統統都沒有價值,不值得追求。簡單說,一切的追求必須都與好結合起來,否則都會是胡鬧,是亂干。我們需要多想想“快、高、大、新”是為了什么?為了追求它們,我們又失去了什么?以此來避免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立竿見影等類浮躁心態,讓所有的追求都扎根于科學、理性、穩重和有序的基礎之上。

顯而易見,不計代價的快往往釀出惡劣的后果,罔顧自然生態規律的“發展”就是自掘墳墓。崇尚“高速度”“快生活”,已使我國消耗了世界第一的資源,喪失了青山綠水,造成環境污染、生態退化,對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不轉變價值觀念,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難以持續,人們疲于奔命卻喪失了幸福感。當“高速”、“快”與急躁、盲目、稀里糊涂聯系在一起時,它往往也就背離了理性和科學,如脫韁之野馬,不知將馳向何方。

三、價值哲學的改造擴張

(一)從概念到內涵的修改與擴張

全球范圍內出現的各種生態危機并非偶然,其深層根源在于人類價值觀的偏頗與病態。首先是價值這一概念長期以來范圍和內容褊狹,需要修改與擴張。西方傳統哲學的價值觀從概念、理論到實踐都是以人為中心,重視與強調的是人、主體的利益,而忽視了自然萬物、客體的利益。過去幾乎所有的價值理論都把價值看成是“為我而存在”,立足于客體滿足主體的需要來考慮問題。他們都認為價值即客體對主體的有用性和適用性,價值的最大特性就是主體性。因為有了主體的人,才有了萬物相對于人的有用性和適用性的價值判斷。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边@種價值觀出于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是宇宙的中心,其實質是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并為人的利益報務。

其次是價值概念因為來自于經濟學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因此它與“效用”、“利益”,尤其是經濟學的“效用”和“利益”聯系緊密,適用性、功利性太強,而包容性與豐富性遠遠不夠。比如在當今社會,在現代哲學和文化語境中,價值這一概念早已遠遠超過經濟學的范疇,而包容廣泛,它與“善”、“好”、“美”、“有用”、“有益”接近或通用。無論是倫理學、政治學、美學、歷史學、社會學、宗教學任何一個學科,任何一個生活領域都在使用“價值”二字。此時之“價值”就不僅包括“效用”、“利益”的維度,而且也包含了理想性和超越性的維度。正由于價值具有從現實趨向理想的向度,所以它能引導人們前進,賦予生活以意義,在人們的觀念世界聳立起一個與完滿和終極的整體相關聯的價值觀。

再次是由于過去的價值理論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基礎之上,主體性和目的性成為價值概念的內涵,它過于強調人的主體性而忽略自然和客體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容易否認自然和客體本身的固有價值,或者是直接導致主客對立的結局。主客兩分加上偏于認為價值就是主體需要的滿足的觀點,實質上是一種唯主體論的單極思維,其片面偏頗顯而易見,根本不符合從世界本源出發的唯物辯證法原理。

上述幾種弊端合起來就會形成一些很難解決的問題:其一是主體的需要不一定是健康的、合理的,它們自身往往就是矛盾沖突的,該怎么來判斷、選擇和取舍“價值”?其二,傳統價值觀念中價值的主體無論是個體的人或是總體的人類,如果不加約束限制,便會自以為是自我膨脹,而排斥他人或損害他人,漠視客體而侵害客體。其三,光強調主體需要滿足的價值論必不可免會走上以自我為中心,或是以人類為中心的歧途。以自我為中心通往極端個人主義,根本不考慮他人和自然萬物的利益;以人類為中心通往反自然的人類沙文主義,根本不考慮自然萬物的存在,由于忽視客體,不重視實踐,兩種結局都不妙。

極端個人主義先放下不說,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唯有人類自身具有價值,人是生物的君主,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一切價值的根源。為了人類目的的實現,它必然要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它想當然地以為所有動植物、生物以及生態系統必須為人類最大幸福的獲得做出犧牲。這一觀念從古至今,深深扎根于人類的文化和頭腦中,成為一種頑癥,現今則到了我們必須自己來糾正與克服它了。

種種事例表明,過去的價值概念、價值觀和人類既往的價值追求實踐,由于忽視客體,不重視實踐,缺少生態視野、生態理念,而導致百病叢生,問題不斷,要改變現狀,解決弊端,就要從價值的內涵、外延和思維方式_一個方面重新考慮問題,即要擴大價值的內涵,改寫價值的定義,改變具體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比如現今我們需要從實踐出發,依據實踐結果去理解價值。價值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其本質是客體主體化,是客體對主體的效應,因此我們便不能不考慮客體的存在、客體利益的兼顧。只有從實踐、實踐的結果出發,從實效、效益、效果、實績去理解價值,就是從主客體雙方的相互作用及其結果出發去理解價值,才能全面把握價值的本質。又如過去的價值觀容易導致人們在價值追求上急功近利,只重視眼前價值、局部價值,而忽視長遠價值、整體價值和根本價值,導致生態惡化,資源浪費,經濟社會失調,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要想改變此類惡劣現狀,不讓短視、短期、片面的價值去沖擊長久、遠大和整體的價值,不讓個別人少數人的利益去損害集體多數人和全人類的利益,就得從改寫價值概念,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改進人類的價值追求實踐人手。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了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采取與自然對立和隔離的態度,任意去虐待、宰割自然而毫無道德負擔,而應該充分關注他人和自然本身的目的,在自我實現的同時使他人和自然的目的也得以實現。應該從促進事物發展,促進人類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出發,從價值的一元和多元出發去理解價值,從實踐和實踐結果去評價價值,這些都是一個個極大也極重要的現實課題,需要我們花大氣力去研究它,做好它。

(二)價值的互惠共贏原則

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居于主導地位的價值哲學理論崇拜自發論,強調從主體需要的滿足,從情感快樂、興趣、欲望的滿足角度去界定價值,已經給人類的文化、道德和精神生活造成很大的混亂,并造成對自然生態嚴重的破壞,使人類陷入現代性的困境。這就需要我們培育一種生成的價值視野~種不斷交融、擴展著的共享的價值視域。即要以一種主客兼顧、多元并存、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態度和方法來看待和處理各種自然生態現象,不是只肯定和懷抱一種價值,就否定或排斥其它價值,而是兼收并容,以一種包容和滲透、變化和生長的態度,在競爭中選擇,在發展中確立,實現對價值的擴展、再造和創造性轉換。

美國生態思想家托馬思·柏勵認為,我們這個時代正在走向生態紀元?!霸谏鷳B紀中,人類將生活在一個廣泛的生命共同體相互促進的關系中?!边@一時代已不能光考慮人類自身的經濟利益,而需要綜合地考慮共性的地球生態自然的存在。要適應這種變化,我們必須要打開眼界,轉變觀念,樹立一種生態文明的觀念,一種兼容并包的新思路,建構一種互益、互惠、廣義、系統的新生態價值觀,實現價值觀的根本轉變。這種價值觀既要考慮主體的利益,也得考慮客體的利益:既要考慮自我,也得考慮他人;既要考慮人類的利益,也要考慮生物的利益、自然的利益;既要考慮人類近期眼前的利益,也要考慮人類長遠永久性的利益,致力搭建一個精神充盈的價值世界,力爭雙贏、多贏和共贏。畢竟,世間萬物是相生相克,休戚與共的,任何時候都不能只管今天而不管明天,只管自己而不顧其他。

種種情況皆表明,當代人的生存發展,是一個包括人的生存發展環境(“天”)、人的生存發展資源(“地”)和人的生存發展自身(“人”)在內的完整體系,其中任何環節的缺損與不匹配,都會影響發展進程,危害或阻止人類的發展速度。

發展有道,這道是健康全面的,是持續而長久的,是通向人類自由解放和幸福的康莊大道,而不是只重經濟指標和物質利益,光圖一時的痛快,而不考慮長遠的利益。因此對于價值哲學的改造與重建,必須遵循人的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即追求價值和創造價值的活動。以最小的代價爭取最大的發展收益,用共享的文化價值來引導生態文明、綠色文化建設,便是我們當今的重要使命。

這就需要我們要跳出狹隘的經濟視角,從人類全面發展的視角出發,來討論環境對于人類發展具有的多種價值。人類發展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經濟僅是其中之一,其余還有教育、文化、衛生、健康長壽、體面和尊嚴,有人的生活質量,人所享有的自由和機會、發展空間等等。要把價值定位于人,指向人的全面發展,在人們的觀念世界中建立起一個與完滿和終極的整體相關聯的價值觀,尊重人的生命價值的平等,維護人的人格尊嚴的崇高,一方面用科學標準進行自我調整、自我規范與自我探求,一方面用批判性態度對各種“發展”、“效用”和“利益”進行審查,以超越自我,面對無限,放眼世界,蘊澤全球的心胸,去開拓真正日新日又新的美好境界。

(三)發展方向

從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來看價值,我們過去的價值觀念連同文化觀念大多視野狹窄,太局限于人類自身,而遺忘了整個更大的地球生命系統,這就帶來人類的狂妄無知、自吹自擂和以人類自我為中心等頑癥和弊病,很難克服。但一旦將目光視線投注到自然生態方面,我們就能超越小我,走向廣大,跳出局限,聯結無限,使價值研究和文化觀念擴展到更深遠廣袤的范圍。價值精奧,文化無疆,價值和文化的生命才能無限;價值、文化狹窄,價值、文化的生命也便短暫;一定要讓價值和文化擴大包容和影響到自然生態,讓自然生態充實并源源不斷地向價值、文化輸送養料生機,才能走向更加光明和闊大的前程。

環境問題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解決方法有多種,核心是確立生態文明觀念,完善環境價值理論。人與環境的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價值關系,這種價值關系的嬗變與人類文明的進程緊密相連。因此,人類進化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人與環境之價值關系不斷發展的歷史。這便需要我們在無序中求取有序,在對立沖突中求取和諧平衡,解決好“價值整合”、“價值融合”,吸取各種價值的有益有用精華成分,將價值導向、價值選擇、價值評價和價值反思等觀念和因素融人到對自然、社會和生活的認識過程之中。要追求一種張力——價值設定上的批判與探求之間的張力,既要追求理想的價值目標,也要追求現實的價值目標;既重視物質追求,也重視精神追求。要建構新的價值標準和理論,在多元文化競爭中逐漸創造一套相對完善的價值系統,建構一種有機、穩定、多元、包容、開放的價值體系,在價值系統內保持“平衡和諧”、“互利共生”、“動態循環”,通過平等、開放的對話和交流,去求取現實與理想的交融、物質與精神協調的雙重享受,徹底告別頑固而陳舊的社會法則一一物質與精神惡化同步,進入社會更高級的良性運轉一一經濟富有與精神富有比翼齊飛,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為創建時代的文化輝煌做出應有的貢獻。

對于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而言,價值哲學提示我們,一是以最小成本爭取最大收益,這作為一個重要原則,需要貫徹在經濟、社會和環保建設的全過程中。二是努力以正面價值抑制負面價值,我們過去吃的虧太多,往往就是顧頭不顧尾,分不清主次,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一定要認清主次,分出輕重緩急。三是以精神價值統帥物質價值;四以多向多維的價值代替垂直、單一的價值。應該說,環保使命對人們的要求很多很高,比如要求人們具有明確而自覺的環保意識,積極為創建生態文明的環境而努力。又如要力爭盡早建立自然產權、環境產權、資源產權,確立和普及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確立人類對于自然萬物行為的道德自律。再如為了追求生活幸福,人類并不需要日甚一日拼命地發展經濟,只需要能適量生產物質財富并維護好生態安全就夠了。必須以一種清醒、理性的態度來追求財富,建立科學的財富觀,其中就包括要懂得知止、克制和放棄的意義,否則它們不光不能為人們帶來幸??鞓?,反而可能帶來痛苦、紛爭與災禍。

(責任編輯 翟琨)

猜你喜歡
生態危機
責任倫理:變革時代的倫理探索
本·阿格爾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淺探
我國網絡生態危機治理路徑探析
法蘭克福學派異化消費理論光芒與缺陷并存
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反烏托邦觀照
《白噪音》小說中的生態意識分析
生態危機的成因述評
當代大學生德育生態危機及重構路徑探究
本.阿格爾的異化消費理論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