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實踐路徑及優化模式

2014-02-17 02:54曹成剛賀偉婕向晉輝
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 2013年5期
關鍵詞:實踐路徑大學生

曹成剛 賀偉婕 向晉輝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大學教育所耍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本文在分析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實踐探索經驗,就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實踐探索的路徑選擇及運行管理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并進一步提出了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優化策略和發展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素質教育 實踐路徑 優化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5-0103-05

[作者簡介]曾成剛,賀偉婕,向晉輝,重慶文理學院教育學院職業教育研究所(重慶永川402160)

早在1995年12月,教育部就正式頒布試行了《中國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把心理素質教育(包括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個性心理品質教育、心理調適能力培養)列為十大教育內容之一。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是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知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的必要手段,是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不良、自我管理困惑、人際交往障礙、交友戀愛挫折、考試緊張焦慮、求職擇業矛盾、人格發展缺陷、情緒調解失衡、經濟困難壓力等心理問題,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心等全面發展的有力保證,是培養全面發展創新人才的迫切要求,是以學生為本、滿足學生成長成才要求的重要形式。

然而,長期以來,許多高校的領導和老師認為,心理素質教育重點只是針對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不是針對全體學生。這既違背了教育全體性的基本原則,也不符合高校的實際。不少相關資料表明,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現狀還存在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在校大學生的抑郁、焦慮、強迫、人際關系與適應不良、人格障礙、精神病等心理問題發生率在16~30%之間,大學校園惡性事件接連不斷發生。伴隨著獨生子女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并且存在著年級、性別的差異性和復雜性。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活動“抓兩頭,放中間”的習慣,即心理素質教育針對少數心理和行為有問題的學生,而忽視大多數發展正常的學生,就等于忽視了對大學生基本心理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和活動性原則的強調。而這個原則要求在心理心理素質教育中,一切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其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心理素質教育。特別是在以信息技術擴散和全球經濟一體化作為標志的知識經濟大潮撲面而來的今天,如何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及特征,高度重視和大力開展心理素質教育,促進心理健康,保證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推動社會進步,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路徑選擇和運行機制

(一)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

第一,要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是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并非易事,而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大學生要懂得交往,愿意交往,謹慎交往,并在交往中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

第二,要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新意識。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作為一名大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不僅要進行深入全面精細的思考,抓住事物的規律和本質,了解事物發展的過程,還要善于從身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既不人云亦云,也不自以為是,要以時間、地點、具體條件為轉移,敏捷、靈活、嚴格地處理問題,這才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思維品質。

第三,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當前大學生在校讀書期間談戀愛,已經不是什么個別現象了。而由談戀愛引發的一些問題卻給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學校僅僅采取不提倡、不禁止,保持沉默和回避的態度是不適合的。應將戀愛觀教育作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大學生深入理解愛情的內涵和意義,引導教育大學生培養愛的能力,進行恰當的兩性交往,培養自己健康的戀愛心理與行為,讓他們學會處理戀愛與學業、戀愛與集體、戀愛與道德等關系,正確對待戀愛。

(二)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實踐探索路徑

第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檔案資料庫。大學生入學后,在心理上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適應難,這幾乎在每個新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如對環境的適應、人際關系的重構、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改變、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和定位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問題。針對這種現狀,我校舉辦了“蔚藍杯”心理健康有獎征文比賽,要求新生圍繞“如何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和學習”這一主題進行思考。此外,我們還為新生進行個別咨詢,舉辦了題為“大學生心理調適及環境適應對策”的講座,并現場就學生提出的有關疑問進行了答疑。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有效地減輕了新生入學以來存在的心理壓力,使他們重新輕裝上陣,投入到愉快的學習和生活中。

為了盡早發現問題,積極防御,及早診治,全面維護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我們在新生入校接受身體健康檢查后,還用《卡特爾16種個性因素量表(16PF)》和《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其進行了心理健康普查,并將測試結果反饋給了每一位被試。在反饋時,除了向學生講清分數的含義外,還要著重引導他們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來評價自己。同時,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時分析、提出建議,對存在明顯心理障礙的少數學生采取個別咨詢的辦法,以求進一步了解和解決問題??偟膩碚f,通過測試,既為學生提供了一次全面了解自我、客觀評價自我的機會,促使學生重視心理健康,同時又為在校期間有針對性、及時地教育學生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并為研究歷屆學生心理發展變化軌跡積累了第一手資料。

實踐證明,由于不同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以及對事物感知、接受、轉換的能力不同,所以在學校設立面向學生的心理咨詢機構,運用現代化手段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檔案資料庫,形成對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有機配置,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人的心理素質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育和成熟起來的,它是可以改變的,后天的學習和實踐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素質水平,甚至可以彌補先天造成的不足。大學生雖然文化知識較高,但因他們涉入社會不深,社會經驗和社會閱歷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部分學生不健康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社團作用,加強心理素質的自助教育,將心理素質教育同社會實踐相結合。在社會實踐中,對大學生在生活、學習、升學以及擇業等問題上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給予正確的引導,以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提高辨別是非的綜合判斷能力、承受挫折的適應環境能力。

第三,重視一般心理問題的咨詢。大學生一般心理問題盡管在程度上可能不太嚴重,但它發生的面卻很廣,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幾乎在每個人身上,在不同時期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如不及時解決,就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為此,我們一方面要有意識地針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共同性問題,適時進行團體咨詢;另一方面,對問題較嚴重的學生進行個別咨詢。這種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辦法,會收到較好的預防效果。

第四,做好大學生常見心理疾病的治療,幫助他們消除內心痛苦。心理治療是一種比心理咨詢更費時、難度更大的康復活動,它主要針對較嚴重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來實施的。盡管這些障礙和疾病在大學生心理咨詢中所占的比例不算太大,但其對患者的影響卻是刻骨銘心的,常常令患者和家人苦不堪言,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就可能從此毀掉他的一生。

第五,運用各種媒體,廣泛、積極地宣傳和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工作。校園內外的各種媒體如廣播、學報、???、網站等,在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學院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小校報、櫥窗、板報等宣傳媒體,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廣大學生的興趣。通過個別咨詢、團體輔導、心理測驗、心理行為訓練、書信咨詢、熱線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指導與服務。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要求,讓大學生從多角度、多場合接受心理素質教育。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良好的心理氛圍,能喚起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覺要求,從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

(三)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

第一,組建以校領導牽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形成一個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為核心、以系(院)“思想政治輔導員”及“大學生心理衛生協會”為兩翼的三級立體網絡機構,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生管理工作和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培養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運行機制。

第二,堅持在各校區實行心理咨詢值班制度。安排專、兼職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或聘請校外專家定期接待學生,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同時還可向學生提供預約咨詢,不定時地為師生提供心理健康個別和團體輔導教育服務。

第三,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支持學生社團組織開展生動活潑、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組織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宣傳周、心理劇場、心理培訓、心理電影賞析、心理沙龍、心靈茶座、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等活動,全面營造濃郁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

二、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優化策略及發展模式

(一)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優化策略

教育策略是選擇實施教育目標的最優化方式。對心理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教育內容、方法途徑等方面進行創造與改進,特別是在增強時代性、針對性、時效性、主動性上下功夫是非常關鍵的。

1.和諧互動策略。心理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整體優化每個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在心理素質教育中營造和諧互動的氣氛是實施這一目標的重要措施。教師應以尊重、平等、關愛的態度對待學生,無條件接納學生,激發學生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改變傳統課堂中師生單向交往的狹隘和低效局面,實現師生之間全通道的多向交往與合作學習策略,使師生共處于一種心理期待和認同的情景之中。

2.行為改變策略。行為矯正在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體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幫助學生更新認識、端正態度、調節情緒和調整行為方式方法的訓練過程中,教師必然要借助心理學中設計行為塑造或行為矯正的方法和技術,實施行為改變策略。在-實施行為改變策略中,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實現行為改變目標;二是要促使學生通過實際練習,掌握行為改變的方式;三是矯正不良行為,引導學生認清不良行為的危害,幫助他們分析引發不良行為的具體因素,提出、指導不良行為的改善措施,及時地對學生制定的矯正方案在實施過程中進行調整和修改。

3.體驗內化策略。研究表明,體驗內化在學生心理素質形成過程中起關鍵的定向作用。本策略的內涵是在學生積極參與訓練活動和了解、接受訓練策略的基礎上,強調對內容和策略等的反思體驗過程,保證內化的效果。

4.合理監控策略。合理監控是指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為保證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完成既定的訓練任務,而對訓練的全過程積極、適度、主動地進行計劃、檢查、反饋、評價、調節和控制所做出的教育策劃。心理素質教育的合理監控策略,突出地體現在教師對訓練活動進行設計和開展的“三導”技術上,即編導、引導和開導技術。

(二)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發展模式

根據對以上問題及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要使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真正取得實效,落得實處,其發展模式應進一步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進。

第一,更新思想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里“以人為本”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充分認識教育者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二是充分尊重自己的工作對象,用平等的態度竭誠為他們服務。過去的心理素質觀念就是在思想上、行為上糾正學生的偏差,起到教育、規范學生的作用。而“以人為本”則是強調學生有自己的尊嚴和人格,教育就是幫助學生發展能力,完善人格,培養個性。這就要求學校心理咨詢工作要遵循實踐教育的模式,而不是醫學模式,即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來訪者被看作是正常人,而不是病人。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強調的是幫助來訪者消除阻礙個體發展的各種因素,主要方式是談話,被咨詢者重在傾聽來訪者的訴說,并與之交流溝通思想。同時要把“以人為本”思想體現在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關心、尊重和激勵上,把學生的冷暖放在心上,由“管教者”、“救火員”變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積極引導熱點問題,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

第二,培養健全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是心理素質教育的基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責任感,對一個人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起著導向作用,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從根本上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使他們勇于進取,增強責任心,保持上進心,提高自信心,以良好的情緒和高尚的情操克服消極情緒,為全面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改革教育內容,完善心理素質教育體系。調查發現,目前高校的心理素質教育大多采取了以開設心理學專題講座和開展心理咨詢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活動,盡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遠不能滿足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需要。為此,必須從兩個方面完善心理素質教育的體系:一方面要系統開設心理素質教育課程,普及心理學知識,通過對心理健康、心理素質意義的介紹分析,以及心理學知識的傳授,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有關技能的訓練,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預防和集中輔導。要采用講授、討論、辯論、演講等多種形式,全面系統地訓練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預防并解決帶普遍性的心理健康與發展問題。另一方面,心理素質教育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施以直接或間接影響,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的過程,必須要有完善的內容體系,針對大學生特點及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心理素質教育計劃,及時調整、更新心理素質教育內容,逐步形成一套科學的、切合實際的心理素質教育內容體系。

第四,加強心理素質教育的針對性。大學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往往會遇到不同的問題。一般說來,低年級學生容易產生適應性和交往方面的心理問題,高年級學生容易產生學習、人際關系和擇業及競爭方面的心理問題。有些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滿意的學生,常常會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導致焦慮癥、抑郁癥、恐懼癥等心理疾病。為此,要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現狀進行心理調查、心理測試和行為觀察,掌握充分的信息資料,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摸清各年級學生心理素質發展水平和特點,使心理教育具有針對性。

第五,加強對大學生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要把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看作是一個系統工程,而不僅僅是某個人某個部門的事情。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絕不只是學校專職心理咨詢老師的事,也不只是德育部門的事,全體教職員工都應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各專業課教師都應抓住學生對專業課教育重視程度高,對專業課教師比較信任的優勢,將心理素質教育有機地滲透于各科教學中。學科滲透能否產生實效,取決于教師能否把學科知識中蘊含著的豐富的心理素質教育內容挖掘出來并自覺施教。而這些都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判斷標準上:心理素質教育課堂上能否建立和諧、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能否為學生創造心理自由的環境,即創設學術自由、學術爭鳴、教學相長的氛圍,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化解心理上的困境等;教師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是健康的心理與健全的人格;能否把心理素質的教育內容納入學科教學大綱之中。目前高校各科的教學大綱基本上是一個知識技能的大綱,對于大學生能力的發展,特別是情感、意志、個性等非認知因素的內容并未反映在大綱內,既未要求,也無法去操作與檢測,更無有力的保證措施。這就需要專業課教師能夠認清新時期的人才觀、教育觀與素質觀,自覺地把心理素質教育融入到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之中。

第六,積極倡導大學生自我教育和同學之間的互助。任何教育只有轉變為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動活動,樹立其主體意識,并實現其主動參與,其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實現。因此,心理素質教育用注重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育的全過程,讓學生認識到自知、自信、自律、自愛、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主學習、自我完善等心理素質,無一不是在良好的自我意識基礎上形成的。積極倡導學生主體自我教育,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促使大學生自覺、主動地優化自身的心理素質,不斷提高自我認知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此外,同學之間的相互關心、平等的交流,對心理健康與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應該大力提倡同學之間積極開展心理上的互助活動。

(責任編輯:向欣)

猜你喜歡
實踐路徑大學生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品牌化開發路徑研究
以“大扶貧”理念開辟精準扶貧新路徑
黨的作風建設科學化的實踐路徑和保障機制研究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淺析高校黨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
新學期大學生網球裝備精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