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大學即失敗投資”拷問教育本質

2014-03-19 03:19張玉勝
教育與職業·綜合版 2013年12期
關鍵詞:本質畢業素質

張玉勝

曾幾何時,“金榜題名”被譽為人生四大樂事之一。但隨著教育發展的大眾化和人們思維的多元化,考上大學也早已不被看做光宗耀祖的風光,而是司空見慣的尋常之事,甚至成為喜憂參半的家庭難題。這不僅緣于學費太貴的讀不起,更有畢業即失業的就業難。

不過,玲玲父親不支持女兒讀大學的理由并非緣于經濟拮據的“上不起”,而是基于商業算計的“不劃算”。讀4年大學花8萬,如果打工至少可以掙8萬元。正是這一反一正的16萬元,讓玲玲父親得出了“讀大學即失敗投資”的結論。盡管其從商業角度的算賬對比不無道理,但從中折射出的讀書功利化思維值得關注。

應該說,玲玲父親的觀點不是簡單層面上的“讀書無用”,用玲玲的話說,“實際上,從小學到高中,他都沒有反對我讀書”。其反對孩子讀大學的固執原因,主要有自己沒有文化照樣賺錢的個人經歷,初中畢業也能謀生的親戚的實踐,大學生畢業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尷尬現實等多方面因素。這種短視思維有悖于年輕人的志向追求,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代溝”,而是對大學教育本質的認知差異。

時下,讓孩子讀到初中畢業就算盡到了教育義務,大學讀不讀無所謂的家長并非個例,而一些家長支持孩子繼續求學的動機也不過是順從孩子的意愿而已。也許,在人們認知常識里,“上學”的概念只停留在“認字讀書”的層面,而時間段就是小學到初中的9年,讀高中的目的是考大學,上大學就是為就業。

其實,把上大學當作就業謀生“敲門磚”的認知早已過時。這種智力投資是提升個人在未來社會生存本領的無形財富。也許,大學畢業未必就能找到理想工作,但大學經歷可以提升人生奮斗的競爭力。初中畢業可以做老板,但面對同樣的機遇,憑借大學生的素質,也許會更具發展潛力。

上大學劃不劃算的爭論背后,是對教育本質解讀和人生價值評判的差異。讀書需要錢,但讀書的“回報”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錢來體現。讀書的“有用”,就在于其豐富個人素質滋養的無用之用。父母也不能以自己的價值觀判斷規劃孩子的未來,善待讀大學、還讀書權于子女,應是為人父母的正確選擇。

猜你喜歡
本質畢業素質
關注本質 為理解而教
素質培養目標下經管“專業課程鏈”構建研究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公關攝影師必備素質
畢業季
畢業了,能否學以致用
對求極限本質的探討
放縮
畢業歌
如果我畢業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