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014-03-22 10:55王守花陳兆榮
教育學 2014年4期
關鍵詞:黃豆重量物品

王守花 陳兆榮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傳授基本知識和技能,更主要的是通過課例著力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活動,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感知體驗,做到數學與生活相結合。為此,我以“千克的初步認識”為例,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組織感知體驗活動,讓學生建立重量觀念

“千克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內容,與前面學生學過的計量單位(元、角、分、厘米和米)相比,它不如貨幣單位那樣為學生日常生活所熟悉,也不如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它雖然“看不見”,卻“摸得著”(學生有輕、重的生活經驗和肢體感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體驗活動,在具體情境中感覺體驗1克、1千克的實際重量,建立重量觀念。例如,課始可安排學生觀察兩個粉筆盒(一個空盒,一個裝有粉筆),先讓學生猜測它們各自的輕重,再讓學生親自掂一掂,使學生懂得要比較物體的輕重,不能光靠眼睛的觀察,而要采用掂一掂或稱一稱的方法。又如,認識重量單位克時,教師要讓學生課前準備一個2分硬幣,一些大豆、圖釘、乒乓球等實物,或其它一些比較輕的物品。教學時要讓學生看一看、稱一稱、掂一掂,以增加學生對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克的重量觀念。再如,認識重量單位千克時,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以下活動:①讓學生把大米裝在塑料袋里,并稱出1千克的大米,讓學生順次傳遞,動手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有多重。②學生分別掂一掂自帶的物品(如重5O0克的袋裝黃豆,重250克的味精),比較、體會不同重量物品的感覺差異。③發給每組三個重量不一裝有大米的塑料袋(內有一袋重為1千克),讓學生分別再手掂一掂,找出重1千克的袋子,看難找得準。④讓學生拿出若干課本和練習本,先用手掂一掂,并通過增減,估計一下是否有1千克。再用臺秤驗證,比比看,誰拿的最接近1千克。為了使學生比較具體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教師可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1克、10克、11克、10OO克大米,讓學生看一看、稱一稱、掂一掂。通過這一系列的實踐、感知、體驗活動,使學生對1千克的實際重量有比較深刻的印象。

二、組織估測游戲活動,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認識千克與克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學生通過學習估計出1千克和1克的大約重量。因此,教師除了按課本中安排的活動內容讓學生實踐體驗以外,還要盡量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參與估測游戲活動。在教學中,可以在“數”和“量”之間建立起有機聯系,讓學生在“量中用數,數中學量”。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猜測、估算黃豆粒數的游戲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在準備好的黃豆中稱出1千克,讓學生估計一下,l千克黃豆大約有多少粒?看誰用的方法好?學生可以有多種方法:①用臺秤稱一稱,先稱出10克黃豆,數出有幾粒,再推測出1千克黃豆的總粒數。②用小杯子量一量??匆豢?小杯約有幾粒(取整十數),再量出共有幾杯,最后推測出1千克黃豆的總粒數。③在紙上鋪一鋪,把黃豆在紙上鋪開,先看看10粒(或幾十粒)黃豆占紙面的位置有多大,再以此作為一份,估計出共有幾份,最后推測出1千克黃豆的總粒數……。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讓學生推測出2千克、5千克黃豆的總粒數。這樣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體驗、理解數學知識及其實際應用,使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組織實踐應用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

認識秤是小學生應當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小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不可缺少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現在市面上推廣使用的臺秤,來安排學生認秤的實踐應用活動。課前要讓學生帶一些常見的物品,課中利用準備好的天平和臺秤,讓學生稱出一些物品的重量。也可以安排學生模擬購物活動,如購買黃豆或大米,四個學生為一組,每組選一個同學當售貨員,其余學生當顧客。當顧客的學生要購買1千克、2千克、3千克的黃豆或大米,當售貨員的學生要稱出相應黃豆或大米的重量,并說出黃豆或大米的單位;當顧客的學生要推算出所要付的錢數,當售貨員的學生要說出顧客付的錢夠不夠,要不要找錢,找多少錢??凑l稱得又快又準,看誰算得又快又好。還可以利用體重器,讓學生稱一稱自己的體重。所有這些旨在讓學生實踐生活,既使學生真實地體驗到數學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又訓練了學生認秤的基本技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

猜你喜歡
黃豆重量物品
數黃豆
圖畫捉迷藏
找物品
創意,源自生活的可愛小物品
為什么同一物體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樣?
黃豆枕頭
Put the Glass Down
濁流中的一粒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