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劉備“三顧茅廬”過程的情節描寫

2014-03-22 10:55羅桂榮
教育學 2014年4期
關鍵詞:劉備諸葛亮

羅桂榮

摘要:在史實基礎上,作者通過虛構事件進程,通過語言、行動、心理、細節和景物等情節,詳細描寫了劉備“三顧茅廬”的具體過程,使故事具體、生動,具有生活實感,成為燴炙人口的歷史故事。

關鍵詞:三顧茅廬情節描寫

劉備“三顧茅廬”是家喻戶曉、婦儒皆知的故事。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獻上《隆中對》,使劉備茅塞頓開,于是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大業。諸葛亮出山輔佐前,從公元184年劉備24歲應征入伍討伐黃巾起義軍起,到公元207年劉備47歲這23年間,劉備一直處于寄人籬下(先后依附曹操、袁紹、劉表)、顛沛流離的境地;公元207年,諸葛亮出山輔佐后,劉備即于第2年即公元208年和孫權結盟,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繼而占荊州、奪益州、定漢中,僅用14年時間,劉備就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使東漢末年的歷史發生了轉折,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面。假如沒有劉備“三顧茅廬”,也許就沒有蜀漢政權,也就沒有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面,因此,“三顧茅廬”可以說是東漢未年的重大歷史事件。而在史書《三國志》中,描寫劉備“三顧茅廬”見到諸葛亮的過程只有94個字。為突出劉備“三顧茅廬”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的重大意義,《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在史實基礎上,演繹若干故事情節,用15169個字,橫跨4章回,詳細描寫劉備的思賢、求賢和禮賢情節,描寫劉備“三顧茅廬”的曲折過程,給讀者造成懸念,盟發閱讀勁頭。因此,經過羅貫中的文學創作,使“三顧茅廬”故事有血有肉,成為燴炙人口的歷史故事。

1. 聽說“伏龍、鳳雛”,夜不能寐--思賢心切!

《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描寫: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后,劉備當晚便“因思水鏡之言,寢不成寐”,到半夜有客人來訪水鏡先生時,劉備競“起床密聽之”,當聽到水鏡先生對他的客人說“公懷王佐之才,宜擇人而事……且英雄豪杰,只在眼前”時,劉備便“聞之大喜,暗忖此人必是伏龍、鳳雛”,等到天一亮,劉備就馬上“求見水鏡”,問“昨夜來者是誰?”,并“求與相見”和“問其姓名”,同時又再問“伏龍、鳳雛,果系何人?”,劉備在見不到“伏龍、鳳雛”及水鏡先生“友人”情況下,立即提出要“拜請水鏡出山相助,同扶漢室”。

2. 7次誤認7個人為“伏龍、鳳雛”--求賢心切!

劉備因想得到“伏龍、鳳雛”來“安天下”心切,但凡見到賢者都把他們認作“伏龍、鳳雛”,以防錯過認識“伏龍、鳳雛”機會。從劉備夜宿水鏡先生處起到“三顧茅廬”全過程,共7次誤認7個人為“伏龍、鳳雛”。第一次是在水鏡先生家夜宿時,半夜起來偷聽水鏡先生與徐庶談話,因水鏡先生夸徐庶說“公懷王佐之才”,因而劉備從其才干猜測,誤認徐庶為“伏龍、鳳雛”而“大喜”;第二次是在新野街上碰見徐庶,從其外貌、穿著及唱歌歌詞內容猜測,誤認徐庶為“伏龍、鳳雛”而“下馬相見”;第三次是劉備即將啟程“一顧茅廬”前,工作人員匯報“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從其外貌猜測,誤認門外水鏡先生為臥龍先生而“遂整衣出迎”;第四次是劉備“一顧茅廬”返程時,碰見博陵崔州平,因見其“容貌軒昂,豐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杖藜”等奇特外貌,而誤認博陵崔州平為臥龍先生而“急下馬向前施禮”;第五次是劉備“二顧茅廬”途中聽到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在酒店飲酒作歌,因歌詞內容奇特,劉備便猜測“臥龍其在此間乎!”,因而下馬入店,然后“揖而問曰:‘二公誰是臥龍先生?”;第六次是劉備“二顧茅廬”到諸葛亮草堂聽到諸葛亮弟弟諸葛鈞吟念《梁父吟》時,誤將諸葛鈞認作諸葛亮而“上草堂施禮”;第七次是劉備“二顧茅廬”不見諸葛亮而走出草堂后,聽見諸葛亮岳父黃承彥吟念《梁父吟》時,覺得歌詞“極其高妙”,誤認黃承彥為諸葛亮而“滾鞍下馬,向前施禮”。

3. “三顧茅廬”全程表現--禮賢至極!

3.1“三顧茅廬”前,對徐庶依依不舍。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之前,徐庶是劉備的主要謀士,后因徐庶的母親“被曹操奸計,賺至許昌囚禁,將欲加害”,因而徐庶拜別劉備要回許昌,劉備競“聞言大哭”并“乞再聚一宵,來日餞行”。對徐庶的離去,劉備“如失左右手,雖龍肝鳳髓,亦不甘味”;餞行時劉備和徐庶“相對而泣,坐以待旦”;送別徐庶時,劉備“不忍相離,送了一程,又送一程”,當目送徐庶“被一樹林隔斷”時,劉備命令“盡伐此處樹木”,以便舉目遠送徐庶。由于劉備如此的“禮賢”,深深地打動徐庶,使徐庶極力推薦諸葛亮,這樣,才有劉備“三顧茅廬”之舉。

3.2 “一顧茅廬”,到“莊前…下馬”?!耙活櫭]”到臥龍崗時,劉備“來到莊前”即“下馬親叩柴門”,當得知諸葛亮已外出后,劉備不是立即打道回府,而是仔細詢問童子諸葛亮“何處去了?、“幾時歸?”;當打聽不到諸葛亮的去處及歸期時,便“惆悵不已”。雖然這樣,劉備并不灰心,還要在那里“…待片時”,以期望可能碰見諸葛亮回來,當等不到諸葛亮回來后,劉備又親自交待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劉備拜訪”,待上馬回程數里后,劉備還“勒馬回觀隆中景物”,并“觀之不已”。

3.3“二顧茅廬”,到“莊前…下馬”?!岸櫭]”前,劉備先派人去探聽,聽說諸葛亮已回來的信息后,劉備馬上“教備馬”,冒著嚴寒天氣投臥龍岡而來。到臥龍崗時,劉備也“到莊前下馬”,當得知諸葛亮已外出后,劉備也并不是立即打道回府,而是詢問諸葛亮“何處閑游?”,當打聽不到諸葛亮的去處時,劉備感嘆自已“如此緣分淺薄,兩番不遇大賢!”。同樣,劉備這次也不灰心,還要呆在那里詢問諸葛均是否知道其兄“熟諳韜略,日看兵書”事情,并留書給諸葛均轉交諸葛亮,并向諸葛均“再三殷勤致意而別”。劉備準備回程時剛好碰見諸葛亮岳父黃承彥,他首先問黃承彥的第一句話是“曾見令婿否?”,這時侯雖然“正值風雪又大”,劉備仍然不斷“回望臥龍岡”,“悒怏不已”而回。

3.3“三顧茅廬”,“離草廬半里之外…下馬”?!叭櫭]”前,劉備表現更虔誠,他“令卜者揲蓍”來“選擇吉期”,并“齋戒三日”和“薰沐更衣”后,再啟程去臥龍岡拜訪諸葛亮。到隆中后,劉備“離草廬半里之外”,“便下馬步行”,到草廬門口知道諸葛亮還在“草堂上晝寢未醒”時,他叫童子“且休通報”,不讓驚擾諸葛亮休息,然后“徐步而入…拱立階下”,等了“半晌”,才見諸葛亮“翻身將起,忽又朝里壁睡著”,這時他又叫童子“且勿驚動”諸葛亮,于是繼續“拱立階下”,又等了“一個時辰“。待諸葛亮醒來知道劉備在“階下”“立候多時”時,才到后堂更衣,這樣,劉備又繼續在“階下”等“半晌”,諸葛亮才整好衣冠出迎。見到諸葛亮后,身為劉皇叔的47歲的劉備競給27歲的“村夫”諸葛亮行“下拜”之禮,當聽完《隆中對》后,劉備又對諸葛亮“頓首拜謝”,接著劉備馬上“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見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時,劉備競泣成“淚沾袍袖,衣襟盡濕”。

4.諸葛亮“出山”后--待賢至誠!

諸葛亮于公元207年春出“茅廬”后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前近1年時間里,還沒建什么功勛,但劉備仍然“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與諸葛亮“終日共論天下之事”,并告訴關羽張飛:“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

5. 小結與討論

5.1清代學者章學誠曾指出《三國演義》是“七實三虛”,即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實有的,而事件進程及人物言行的具體細節是虛構的。 在史實基礎上,作者通過虛構事件進程及人物言行,詳細描寫了劉備“三顧茅廬”的具體過程,使故事具體、生動,具有生活實感,使劉備的思賢、求賢和禮賢形象躍然紙上,既感動諸葛亮,也感動讀者。

5.2“三顧茅廬”過程,作者通過反復描寫劉備的思賢、求賢和禮賢情節,從而使故事更具感染力,成為“求賢”千古佳話!如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時,先“令卜者揲蓍”來“選擇吉期”,并“齋戒三日”和“薰沐更衣”后,再啟程去臥龍岡。到隆中后,“離草廬半里之外”,“便下馬步行”,到草廬后“徐步而入…拱立階下”,見到諸葛亮后“下拜”,聽完《隆中對》后,又“頓首拜謝”,“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見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時,競泣成“淚沾袍袖,衣襟盡濕”,諸葛亮出“茅廬”后,劉備“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

5.3“三顧茅廬”前,劉備的官職曾為平原縣縣令(公元191年),徐州牧(公元195年),宜城亭侯(公元196年),豫州牧(公元197年),左將軍(公元198年),而且是“帝室之胄”,輩份為漢獻帝叔叔(人稱劉皇叔),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也稱劉備為英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叭櫭]”時,劉備47歲,諸葛亮27歲,以劉備的官職(相當省部級干部)和輩份之尊,競對無官無職的、年幼的“村夫”諸葛亮(比劉備小20歲)如此渴求!如此恭敬!讀后確實讓人感動、嘆服!作者通過對劉備思賢、求賢和禮賢情節描寫,既豐富了故事內涵,也為諸葛亮“出山”后之所以能為蜀漢事業“鞠躬盡卒,死而后已”埋下伏筆。

5.4作者描寫劉備在見到諸葛亮前,先見到司馬徽、徐元直、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均和 黃承彥等 7個與諸葛亮關系密切的人,這 7個人是諸葛亮的親(諸葛均、 黃承彥等2人)、師(司馬徽)、友(徐元直、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等4人),在這 7個人身上,都烙有諸葛亮的影子,在劉備眼里,這 7個人都是“大智者”,因而曾誤把這 7個人認作“諸葛亮”。通過加入這些情節,大大增加了故事吸引力,讓讀者也急于想見諸葛亮面目、睹諸葛亮風采、觀諸葛亮才氣,從而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讓讀者愛不釋卷,讀完為快。

5.5描寫是文學創作的基本手法之一。在創作“三顧茅廬”文學故事中,作者通過語言(劉備向童子、司馬徽、徐元直、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均和 黃承彥等詢問諸葛亮情況)、行動(劉備“下馬”、“下拜”、“齋戒三日”、“薰沐更衣”、“徐步而入”、“拱立階下”等)、心理(心理判斷,猜測司馬徽、徐元直、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均和 黃承彥是“諸葛亮”,而去施禮相見)、細節(如劉備問水鏡先生“昨夜來者是誰?”,向童子詢問諸葛亮“何處去了?、“幾時歸?”以及“勒馬回觀隆中景物”、“觀之不已”,“回望臥龍岡”、“悒怏不已”等)以及景物(“一顧茅廬”時的隆中美景、“二顧茅廬”時的寒風雪雨、“三顧茅廬”時的陽春美景)等情節描寫,成功地把“三顧茅廬”歷史事件創作成活龍活現的歷史文學故事,從而使“三顧茅廬”故事萬人景仰,流芳百世!

參考資料:

[1] 羅貫中(明),《三國演義》,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2002年3月。

[2] 陳壽(晉)《三國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6年

猜你喜歡
劉備諸葛亮
諸葛亮喂雞求學
諸葛亮沒看過的書
諸葛亮隆中決策
三顧茅廬
相面
徐庶以馬試劉備
不劃算
劉備的江山不是哭出來的
簡雍智諫劉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