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我黨改善民生的歷史進程

2014-03-22 10:55吳娟
教育學 2014年4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

吳娟

摘要: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人民服務。民生問題一直是我黨的工作重心,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民生問題的主要側重點則有所不同。

關鍵詞:改善民生;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边@里的“民”,指百姓,民生就是民眾的生計、生活。從廣義上講凡是同人民生活有關的,包括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事情都屬于民生范圍內的事情,它幾乎可以延伸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任一領域。無論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有多大的差異,無論政治文明發展的程度有多大不同,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和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將是人類活動永恒的價值追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廣義上的民生具有價值意義,而我們在具體的時空提的民生更多的是具有實在內容的民生問題。而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民生問題十分突出且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主要內容。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生問題就是救亡圖存,只有這樣才能給人們實在的民生幸福以保障。國家的仁人志士也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孫中山認為近代中國的民生問題是“既貧且弱”。面對這一狀況,他最先從民生問題的角度來觀察中國社會,并提出了“三民主義”的救國綱領。他在一系列的論著中都談到民生問題:“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民眾的生命便是。我們現在就是用民生二字,來講外國近百年來發生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社會問題?!彼€說,民生是經濟活動的中心,政治活動的中心和一切歷史活動的中心,是一切活動的原動力。為此孫提出了民生主義的兩個基本點即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但因為資產階級自身在代表人民利益上的不徹底性,從而導致中國并沒有真正由此走向獨立和繁榮的道路。由此可見,要擺脫中國近代以來“既貧且弱”的民生狀態,必須要有個真正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民生利益的政黨去領導革命和建設。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共則能從根本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民生利益,因此才能在實踐中真正做到關注民生問題,改善民生狀況。從中共的黨史來看,中共無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和改革開放后的建設時期,都實實在在的在改善民生,也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在早期傳入中國的時候才能從眾多的社會思潮中上升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并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走向勝利,并使中國人民群眾接受它認同它,即在不同時期逐漸的推進著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民主革命,把爭取民主和改民善民生有機統一起來,并同時秉承為人民謀福利的宗旨,建立革命根據地,重視并解決人民的現實利益問題,不斷改善民生。在土地革命時期,在1927年到1934年的中央蘇區,根據《井岡山土地法》、《興國土地法》開展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實踐,代表了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滿足了農民最基本的民生訴求,同時還在細節上做到“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傊?,一切群眾的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正是由于黨把民主與民生、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的有機結合,才有廣大人民群眾在共產黨領導下用鮮血和生命同國民黨反動派斗爭,取得粉碎敵人四次反革命圍剿的勝利。而這個過程中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的認識逐漸深入并轉化為支持革命的信念和行為,即達到了較好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同樣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主要矛盾和革命主要任務變化的實際,一方面,適時地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實行的“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改為減租減息的政策, 另一方面,在抗日根據地組織經濟建設,動員農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發動農民組織勞動互助;幫助農民改良耕作技術,推廣優良品種等等;在軍隊中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谷崭鶕亟洕ㄔO,有效地保障和改善了軍民生活。同時由于很好的改善了民生,從而推動了老百姓對中國革命,對馬克思主義對中共的認識,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在1945年黨的七大把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為人民服務”的著名論斷同滿足人民需要聯系起來并寫進黨章。在解放戰爭時期,隨著國內主要矛盾的改變和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黨在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逐步被《五四指示》和《土地法大綱》代替。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并改善了農民生活。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把爭取民主和改善民生有機統一起來,才奠定了一切反動勢力在中國滅亡和新中國誕生的深厚的群眾基礎。從上面的歷史分析可見,中共在領導革命中,將革命與改善民生并舉,從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為廣大人民接受馬克思主義和中共的領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使中共在革命中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從而保證了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三十年,從正反兩方面證明了改善民生與正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的密切關系。在黨領導人民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中,注意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踏實的推進建設,改善民生。1952年同1949年相比,全國職工工資平均提高70%,農民收入增長30%以上。1953年—1956年,黨又成功地領導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這一時期,經濟發展比較快,經濟效益比較好,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同時這個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也在良性的發展,比如毛澤東提出要“以蘇為鑒”,要探索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同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效果顯著,鮮明的體現全國建設生產熱情的高漲和人心的凝聚,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恢復國民生產。但是后面由于不注重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改善民生,導致了大躍進,浮夸風,民生非但沒有改善,反而出現嚴重困難。在黨的八大的八字方針的指導下,到1965年又有所改善,但后面由于脫離改善民生的正確軌道,走向了左的“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并帶來了文革十年的浩劫,使中國社會倒退,民不聊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偏離正確的路線,這個前提都沒有,更別說正確的開展有助于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建設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了。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實現由貧困到溫飽到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邁進,使改善民生步入快車道。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成就表明,正確的改善民生,有利于國家的繁榮富強,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自身的發展進步。正因為,黨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開啟中國的改革開放,才使人民的各種物質文化需求得到滿足,民生得到實質的改善,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才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正確發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利益結構的調整,人民的民生訴求多樣化,改革開放往縱深發展,人民內部的各種利益矛盾多樣化,因此如何調整這些矛盾,滿足人民發展的物質文化等各種需求,從根本上改善新時代背景下的民生,關注各種民生問題,成為今天的歷史主題。而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也只有改善民生,關注民生問題,通過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對人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的引領,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合力,才能更好的推進國家的發展、滿足人民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孫中山選集,下冊[M] 第590-59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 孫中山選集,下冊[M] 第80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毛澤東選集》(合訂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24頁。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法作品選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淺析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發展狀況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京勝利閉幕
如何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名單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名單
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聯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