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度追求新聞時效的負面影響分析

2014-04-08 10:21??诮洕鷮W院570000
大眾文藝 2014年10期
關鍵詞:時效假新聞時效性

高 珉 (??诮洕鷮W院 570000)

新聞時效性是指時間在新聞傳播中的價值和效應,換言之,從新聞事件發生到予以報道的這段時間,或長或短,從而產生對社會的不同作用與影響。新聞業界普遍認為事件性新聞的時效性越強,即從新聞事件發生到予以報道的這段時間越短,其傳播的社會效果越好。由此,人們將時效比作新聞的生命。西方媒體甚至稱新聞為時間的“易碎品”。

無疑,追求新聞時效,可以讓新聞媒體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可以更好地滿足受眾的知情權,讓受眾在第一時間得知新聞事件;還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新聞事件傳播的社會效益,如輿論監督、輿論引導等。但我們也不能忽視過度追求新聞時效所產生的諸多負面影響。

一、過度追求時效:對新聞真實性的挑戰

真實性是新聞的本質特性,是新聞受眾的基本需求,也是新聞人采寫新聞的基本原則。新聞受眾看新聞,是為了了解事實真相,而非聽“故事”;相應的,新聞人采寫新聞的過程,其實就是客觀地探尋、還原新聞事實的過程。因此,新聞的時效性應當以真實性為前提。否則,報道快了,卻發出錯誤的信息,這樣報道的新聞不是真正的新聞,其“快”與“時效”便失去了意義,甚至會產生不可彌補的損失。

然而,過度追求新聞時效容易導致新聞失實。很多信息還未來得及核實,甚至還未發生,便以新聞的形式刊登,這在一定意義上會推動假新聞的誕生。類似事件,屢見不鮮。如,1948年,《紐約時報》在報道美國總統大選結果之時,便因搶時效而出了一篇假新聞。當時,總統大選結束但唱票結果尚未公布,《紐約時報》因報紙制作周期的限制,編輯們必須立刻準備次日的報紙頭條新聞。他們不能簡單地說:總統選舉已結束。因為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沒有任何新聞價值。于是,《紐約時報》的編輯們為了爭取時效、體現新聞價值,順從了大選期間的民意測驗結果,做出預判,擬寫出這樣的新聞標題:《杜威擊敗杜魯門》。報紙刊發出去了,萬萬沒料到,這次大選是杜魯門笑到了最后。

圖為:1948年11月2日,杜魯門高舉寫著“杜威擊敗杜魯門”的《紐約時報》

綜上所述,新聞人在追求新聞時效之時,還需注意新聞的真實性。在“快”與“準”的對立中找到平衡,新聞報道做到既快且準。

二、過度追求時效:注意信息碎片化的弊端

碎片化一詞是描述當前中國社會傳播語境的一種形象性的說法,其原意為使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傳媒過度追求時效性,會導致兩方面的碎片化,一是事件展現的碎片化,二是報道主體的碎片化。這兩者各有其弊端。

首先,傳媒過度追求時效性,會直接導致事件展現的碎片化,并由此形成受眾了解事件真相和全貌的障礙。

傳媒追求新聞的時效性,往往會追蹤事件發展的全過程,并在事件每一個新的進展出現之時,就快速地予以報道。這樣對事件進展的快速跟進,滿足了受眾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發展的知情需要,也帶來了新聞報道的信息碎片化。對于一些重大的復雜事件而言,信息碎片化情況更為嚴重。此類事件從發生之日起,往往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塵埃落定,且其中每天都會有新進展、甚至多項進展。因此,受眾在關注該類事件的新聞報道時,往往看到的只是事件發展的某一個片段,事情的全貌如何、事情的真相如何皆不得而知。

馬航客機MH370航班失聯事件便是如此。從2014年3月8日事件發生,直至3月24日,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宣布搜索結果:馬航失聯飛機在南印度洋墜海,機上人員無一人生還,前后一共17日。這期間,馬航失聯飛機相關的各方信息塵囂直上,從各方搜索失聯客機、碎片殘骸的分析確認、馬航客機失聯原因各種推測分析、機上乘客盜用護照登機問題,到機上227名乘客和12名機組人員的家屬相關情況等,每天都會有數次的信息更新。間或夾雜著諸多假新聞,如“馬航5人辦妥手續未登機消息”“失竊護照登失聯客機乘客是亞裔”“越南通訊社報道發現失蹤的MH370”等。如此數量繁多、錯綜復雜且真假難辨的相關報道,讓受眾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更別提從中獲知事件的全貌和真相了。

其次,新聞時效的競爭導致報道主體的碎片化(即去中心化),由此還會引發假新聞頻發和信息真偽難辨的問題。

在傳媒報道時效的激烈競爭中,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脫穎而出。這極大地消解了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上的“權威性”“中心地位”,是謂報道主體的碎片化。

新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具有很多傳統媒體不具備的優勢。在時效競爭上,新媒體的制作周期短、接受終端便攜這兩大優點尤為有力。一方面,在新媒體上,信息的制作周期短且靈活,新聞信息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以標題新聞、圖文消息、視頻消息等多種形式進行發布。在搶時效之時,此類媒體可以以標題新聞的形式,快速編輯信息進行新聞發布。其信息的制作更新速度,是傳統媒體很難企及的。另一方面,這些新媒體的接受終端便攜,如手機、iPad、筆記本電腦等,因此,它們所傳遞的信息更易于被受眾獲取。發展到現在,新媒體也針對自身特性強化了這種優勢,如將實時的重大新聞主動推送至受眾的接受終端上,提醒受眾閱讀。

新聞報道主體碎片化(去中心化),傳統媒體不再是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唯一渠道,如今,新媒體也成為了人們搜索信息的重要渠道。人們的選擇多了,似乎百利無一害,但其中仍有不可忽視的弊端: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內容在可信度上存在很大問題。一方面,假新聞頻發。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傳播門檻低,用戶多且雜,容易造成信息傳播的混亂、虛假信息的擴散。而一些主流媒體的客戶端為了能在全媒體時代的新聞競爭中獲得關注,往往為了搶先推送信息而忽略了核實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和內容的真實性。即出現了上文所擔憂的因搶時效而忽略新聞真實性的問題。另一方面,信息真偽難辨。微博等新媒介的信息來源復雜、傳播速度快、傳播效力大,加之傳統媒體“權威”不再,信息真偽鑒別困難。尤其是對一些復雜事件的報道傳播,真相在眾說紛紜中更加撲朔迷離。此次馬航事件報道中出現的諸多傳播甚廣的假新聞便是例子。

綜上所述,新媒體強勢參與新聞報道,報道主體碎片化,會導致傳媒在搶時效的過程中不加核實地進行信息發布或者轉發,由此假新聞頻出。更重要的是,因為沒有“權威”、沒有“報道中心”,媒體的報道更加真偽難辨。

三、過度追求時效:警惕信息超載的問題

信息超載指人們在應用或處理信息的過程中,由于信息量過大超出了個人的有效處理能力,從而產生的面對信息的低分析決策能力和無形的壓迫感。在信息量快速膨脹爆炸的信息社會,信息超載問題將會成為一個困擾人們的越來越嚴重的問題。

基于上文的分析,可以發現,媒體過度追求時效,會導致新聞信息數量激增,并且魚龍混雜。一方面,新聞信息數量激增,且冗余信息過多。在馬航飛機失聯事件發生23天之時(2014年3月30日),筆者在百度搜索關鍵字“馬航MH370”,找到相關結果約1,950,000個。新聞信息數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這1,950,000個結果中,存在著大量的不必要的冗余信息,多為媒體不加核實、修改而轉載的新聞內容。另一方面,前文分析過,傳媒傳遞的新聞信息往往魚龍混雜、真偽難辨。這些都給受眾的信息接收和處理提出挑戰,帶來信息超載的問題。

結論

時效性之于新聞,其重要性無需再做贅述。但在新聞實踐當中,我們除了注意保證新聞的時效性,還應當注意到過度追求時效而產生的一些負面影響。努力平衡“快”與“準”的矛盾,注意信息碎片化以及由此引發的弊端,發揮各媒體自身的優勢,更好地完成新聞報道。

[1]趙玉明,王福順主編.中外廣播電視百科全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2]向春香,陶紅.微博的碎片化信息傳播對“中心”的消解及其問題探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9).

[3]李書寧.互聯網信息環境中信息超載問題研究[J],情報科學.2005.10.(23).

猜你喜歡
時效假新聞時效性
4 smart ways to spot fake news 判斷假新聞的4種聰明方法
能分辨假新聞?多數人高估自己
《????》???? ?????? ????? ???如何提高“數學廣角”課堂的時效性
形變時效組合工藝與Al-1.0Mg-0.5Si-0.8Cu合金腐蝕行為和微觀結構的關系
一種提高時效強化型AlMgZn合金晶間腐蝕性能的熱處理工藝
意大利教高中生識別假新聞
開展高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探究
淺議網絡文化視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
試論取得時效制度中的善意與惡意
讀編心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