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結構轉型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則

2014-04-17 11:18馬培培
繼續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關鍵詞:產業結構變革理性

馬培培 江 瑩

(鹽城工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一、順應經濟之趨勢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轉型進入產業結構加速調整的時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成為國家發展戰略中最為重要的措施。由于教育本身培養人才的滯后性以及我國高等教育有史以來慣性的相對封閉性,導致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機制較被動地適應社會的需求,這就導致當今高校畢業生的知識結構無法與產業結構調整下的市場對人才的要求相匹配,從而帶來高等教育必須順應市場趨勢,加速改革。

1.產業結構調整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產業結構的變革雖然始于經濟內部,但產業結構變革的結果之一便是對需求的人才知識結構的變化,高等教育作為輸送人才的系統,必然會感應到這種變化,且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否則高等教育將失去存在的現實意義,不順應這種變化的大學也將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困難。因此,高校應及時分析產業結構調整后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并根據這種要求在高等教育內部做出適時合理的調整,以適應產業結構的新特點。只有做到教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學輸送的人才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高校的市場價值才能得以體現。

由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的高等教育改革并不是局部的、表面的,而是整體性的、深刻的。因為高等教育因此而必須變革的不僅僅是個別大學、個別學科和專業,也不僅僅是教學方法、教學機構設置等,而將是整個高等教育體制,涉及所有大學、所有學科和專業,并且延伸至大學內部的教學內容,專業結構的設置以及教育教學模式等,這場變革應該是系統的、科學的且具有可持續發展的。

2.高等教育是產業結構變革的助力器。由于教育本身的滯后性特征,體現為改革的周期性較長、人才培養具有滯后性,但同時產業結構的調整已經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對人才的需求也甚為迫切,如果高等教育改革永遠跟隨其后,它將永遠跟不上產業結構的步伐,從而致使長期的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引起企業的長期人才需求不足,延緩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須具有主動性和超前性。高等教育具有獨立性,但也有無可替代的優勢,它有預測社會變革和影響社會經濟的能力。因此,完善和先進的高等教育系統應有預知產業變革的能力,并在產業結構變革之前主動做出相應的超前性的改革。

二、堅守大學之理性

在市場不停地呼吁大學要順應市場需求,與市場接軌的同時,大學也應該以“大學”而存在,也就是守住大學的本質不動搖。大學理性就是人們關于大學及其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科學思考和認識。

1.追求真理是堅守理性的根基?!爸R本身即為目的”。這里的知識不是指適應社會需求的技術、專業知識等具有“奴性”的知識,盡管在當今社會環境中,大學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得不適應需要,向學生傳輸這些生存的基本知識,但在如此現實的社會中,大學更需要守住最后的理性,指引學生追求更崇高、更“自由”的知識,即真理。紐曼作為自由教育的倡導者,雖然有些極端,但他說,“有用的東西帶來收益,自由的東西用以享受。所謂收益,我指的是能獲得收入;所謂享受,則指除了使用之外,不會帶來任何結果?!被氐疆斀裰袊慕洕D型階段,我們除了看到大學生因知識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吻合而帶來的就業困難,還要看到大學生精神層面缺乏對真理的追求而表露的信仰缺失、唯利是圖、急功近利等深層的問題。因此,紐曼的話對今天的大學確有適用之處[1]。

獨立自主的追求真理是大學精神之價值所在,這就注定高校不能成為經濟利益的附庸。通俗地講就是大學要有骨氣,有不為權勢和金錢屈服、勇往直前追求真理的骨氣。然而在現實中,一些大學似乎已經喪失了獨立的精神,價值觀也有失偏頗。大學的氛圍即便如此,學生也必然會受到大學里的人、事和氛圍的影響,從而對追求真理的學術精神表示懷疑,甚至放棄了正確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取而代之的是對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傾向。

2.人才培養是堅持理性的表現。大學作為教育機構的性質至今未變,教育的首要任務當然是培養人才,若大學舍培養人才而追求其他,大學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無論大學的職能如何延伸和豐富,“大學必須成為以造就人類為中心的文化據點”?!洞髮W》是幾千年前關于中國大學的論述,雖然與今日大學體系有極大差別,但作為中國經典理論,已經反映了大學教育的一般本質與規律?!洞髮W》之道啟示我們,當代大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塑造完美人格,無論何種類型的大學,其根本宗旨是把學生培養成為“人才”,所謂人才即包含成人與成才兩個方面,其中健全人格的培養與完美品格的塑造是成人的首要條件。因此,當代大學不能只培養適應社會的技能型人才,而應關注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必須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技能并重,才能保證培養出既具有完美人格又具有專業技能的社會棟梁之材[2]。

如果用這種理性來審視我們現在的高校,無法回避的是,部分高校偏離了人才培養的基本屬性。取而代之的是盲目追隨市場和社會需求,市場和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大學就如何培養,完全將高等教育市場化是一種失去理性的行為。當代的中國大學似乎有些迷失了自己,忘了大學之所以存在,其主體不是市場,而是學生們,忘了問問學生他們需要的是什么。

三、順應與堅守的平衡

大學是特殊的社會組織,具有公共性和自主性的雙重屬性。公共性來源于大學舉辦者是公共的國家政府機構,政府之所以舉辦大學其宗旨是實現大學促進社會經濟、文化進步的現實目的。政府希望大學能順應經濟改革的形勢,能對經濟變革做出積極的反應,以推進本國經濟的發展。自主性主要表現為學術自治,大學的終極目標有史以來就是對脫離世俗的真理、高深學問的追求。這就要求大學擺脫政府、市場的束縛,毫無功利性地完成實現學術自由。

大學一直在這兩種屬性的相互矛盾中運行與發展,尤其當大學面臨改革時這兩者間的矛盾尤為突出。順應市場與堅守理性實質上就是在堅持與平衡公共性和自主性的雙重屬性過程中的表現。由于兩種屬性缺一不可,因此,在順應市場與堅守理性之間也無法做出取舍,只能在博弈間做出平衡、把握其度。要做到順應與堅守的平衡是高等教育改革中一直以來的難題,高等教育改革的歷史告知當今改革者們,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1.改革進程需要控制。對于如何在改革進程中做出平衡,首要的就是對于改革速度的控制。任何改革,在進展過程中都涉及進度和速度的問題。過快或者過慢都不利于改革目標的實現,甚至會走向極端,走向錯誤的改革之路。從高等教育史的經驗中可以窺見,高等教育改革以漸進的方式更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性。除了控制速度,更重要的是對權力的控制與反控制。對于我國以政府為主導的控制型模式來講,改革進程一般注重賦予高校更大的自治漢,同時注重市場對大學改革的介入,因此,改革主要圍繞限制政府對大學的控制與擴大大學的自治和市場的影響力同時進行著,現在我國大學的自治權正不斷放大,高等教育市場化也初見成效。同時也應該注意大學的自治權不能無限擴大,高等教育也不能完全市場化,因此也應該注意對自治權與市場化的控制??傊?,通過不間斷地對各方權力控制與反控制,進而實現最終的動態平衡。

2.認清改革的標準。無論中國還是其他國家,無論今天還是過去,高等教育的改革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每一次改革都有不同的起因,也有不同的目標。當前,中國經濟在結構轉型的沖擊下,高等教育無法置身事外,改革是必經之路,是教育外部關系規律所起的作用。堅守大學的理性本質上是大學要遵循高等教育內部的發展規律。因此,在順應經濟結構轉型與堅守大學理性之間的平衡歸根結底是高等教育外部規律與內部規律統一性的問題。在改革進程中,改革是否積極和正確,重要標準之一就是符合高等教育內部的規律,從這一角度而言,順應與堅守之間的平衡并不是對稱性的平衡,而是以堅守為中心、順應為邊緣的動態性的有重點的平衡。如果僅為順應經濟改革而失去了高等教育本身追求真理、培養人才的理性,這種改革最終會反過來影響社會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得不償失。改革進程中要經常停下腳步反思改革是否偏離這一標準,并及時做出調整。這樣才能使高等教育改革走在正確的道路和方向上[3]。

[1]張華星.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D].新疆: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22.

[2]李春娟.《大學》之道對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1(4):126.

[3]葉立群 .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53.

猜你喜歡
產業結構變革理性
變革開始了
基于產業結構對接的人力資源培養實踐與思考——以湖南省為例
改革牛和創新牛都必須在理性中前行
新媒體將帶來六大變革
變革中的戶籍制度
創新IT 賦能變革
理性的回歸
產業結構
對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產業結構變動、技術進步與碳排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