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生態建設:回顧、反思與啟示

2014-05-24 05:23熊光清
黨政研究 2014年3期
關鍵詞:生態建設環保意識生態農業

熊光清

〔摘要〕生態建設對于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生態建設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歷史上看,社會主義國家在生態建設方面走過了一條非常曲折的道路,有不少經驗教訓值得認真總結。當前,中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任務非常嚴峻,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強生態建設。這些措施主要包括: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努力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大力提倡綠色消費;加強法治建設,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走低碳經濟之路;發展生態農業。

〔關鍵詞〕生態建設;生態文明;環保意識;低碳經濟;生態農業

〔中圖分類號〕D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4)01-0064-08

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生態建設是指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對受人為活動干擾和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生態恢復和重建,充分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高度和諧,實現環境、經濟、社會效益統一的過程。人類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就是人類遵循人、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建設對于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國家生態建設的經驗教訓值得認真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社會主義國家生態建設的重要性

1.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

生態問題是和人類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的,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歷史。生態意識是人類在利用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歷史過程中,逐步認識環境從而開始認識到自然環境與人類環境是和諧統一的一種意識。在原始社會,即魚獵文明時期,人類只是被動適應自然,對自然界沒有實質性破壞和威脅。隨著農業文明的誕生,特別是鐵器生產工具的出現,人類開始從被動適應自然轉變到主動適應自然。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標志著人類進入工業文明的新時代。此后的100多年來,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程度大大加深,一方面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另一方面人類對自然界的干擾和破壞,超過了自然界的承載能力,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例如:環境污染、臭氧層破壞、森林銳減、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干旱和洪澇災害頻繁、大量物種滅絕,等等。

人類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環境的過程中,一開始往往不能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只注意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效益,造成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存條件不斷惡化。在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加劇,導致環境惡化而使人類健康和人類生存條件不斷遭受嚴重危害的過程中,人類才逐漸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sup>〔1〕在這段話里,恩格斯明確指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生態環境的辯證關系,以及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如果不按客觀規律改造自然,人類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懲罰。

2.生態建設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

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發展史。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關系進行了深刻分析,在《資本論》中更進一步指出:“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至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們必須象好家長那樣,把土地改良后傳給后代?!?sup>〔2〕馬克思肯定了代際利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要求人們尊重自然、善待土地,以便子孫后代永續利用。馬克思預見了自然科學與歷史科學的統一,認為任何人、任何民族都不能成為自然的所有者,而只能成為自然的“占有者”。馬克思、恩格斯在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統一性的同時,總是強調人的能動性和主體性。他們認為,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是通過勞動和人周圍的自然發生關系的。但是,人類在運用工具改造自然界的勞動過程中,必須正確地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也是人與社會的關系,因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有通過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表現出來。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即以物質生產為核心的人類實踐決定和制約著以生產關系為核心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恩格斯說:“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關于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sup>〔3〕 “但是要實行這種調節,僅僅有認識還是不夠的。為此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sup>〔4〕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完全變革的必然結果就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始終把實現“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確立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目標。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sup>〔5〕可見,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到了共產主義階段,人與自然的對立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共產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

3.生態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主義生態建設強調以人為本原則,同時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與極端生態中心主義。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制造了嚴重的人類生存危機;極端生態中心主義過分強調人類社會必須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動。生態文明表現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生態文明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對資本主義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美好的社會和諧狀態。從理論上講,在社會主義社會里,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一樣,都不再作為異己的力量與人類相對立,從而能夠遏制資本主義追求超額利潤所必然導致的“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而建立起具備生態文明的社會;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社會生產要以良好的物質變換作為調節社會生產的規律,以代替資本主義性質的物質變換形式;共產主義社會為合理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創造了條件,人類的一切活動按照人的本性和自然界的規律合理地加以調節。

社會主義能夠一定程度上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其他方面結合起來,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體現。然而,也應當認識到,并不是社會主義一建立,人與自然的矛盾就消除了,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有一個發展階段,在它發展初期也存在人與自然、生產力發展與生態建設之間的矛盾。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階段,當生產力高度發展以后,才能真正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生產力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所以,社會主義社會雖然為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在制度上準備了前提,但是,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生產力發展與生態建設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完全解決這些問題,社會主義社會的生態建設面臨的任務仍然非常艱巨,并且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二、社會主義國家生態建設的經驗教訓

1.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處理生態問題的經驗教訓

盡管不能完全說,蘇聯沒有進行生態保護,實際上,蘇聯在農業生態環境管理與保護方面注重管理規范化、生產生態化及廢棄物處理沼氣化,并且重視對土地與水資源的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蘇聯還是最早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列入國民經濟計劃軌道的國家之一,但是效果并不明顯??梢哉f,蘇聯的工業化是在沒有真正認識生態建設重要性的條件下進行的,導致了大量生態災害的產生,并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

蘇聯采掘工業不計后果地進行掠奪性開采,嚴重破壞了生態干衡,給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蘇聯主要礦物資源的開采從6億噸增長到30億噸。這是因為,蘇聯出口總值的4/5要靠能源、原料及其初級產品來完成。20世紀70年代初世界能源危機發生后,蘇聯大量出口石油和石油產品,1970年外銷原油6700萬噸、石油產品2900萬噸。到20世紀80年代初,經濟發達的石油進口國通過對本國經濟結構的改造,已將能耗大大降低。蘇聯在這種形勢下依然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繼續對石油資源濫肆開采,1985年石油出口劇增到11700萬噸,石油產品增至5000萬噸。而這時國際市場的油價已下跌到只及原先價格的1/5到1/6。結果造成蘇聯1985—1988三年中出口收入減少了100億盧布。天然氣的出口情況也不妙。國家為輸出天然氣鋪設的管道長達20.8萬公里。每制造1000公里管道耗資10億盧布。由于俄羅斯的天然氣大量用于出口,致使那里數以千萬計居民反而沒有煤氣可用,只能眼看縱橫遍地的輸氣管道把清潔衛生的“淡蘭色燃料”源源不絕地輸送到其他國家。不惜血本換取外匯的出口物資還有原木、礦石、礦物肥料等。這些產品的出口使蘇聯在經濟、生態兩方面都蒙受了巨大損失。到1989年,蘇聯所欠外債上升到650億美元。國家只好用出口換來的有限資金再從國外購進開采和輸送石油、天然氣的設備及木材加工設備,這樣就形成了經濟與生態兩方面的惡性循環。〔6〕

蘇聯大規模進行的河流改道等水利工程,短期內經濟效益顯著,但也使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蘇聯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大力開墾哈薩克和中亞地區的荒地,并且大規模地進行河流改道等水利工程。蘇聯修建的許多大型水庫和運河系統,也給黑海和亞速海的漁業帶來了嚴重后果。水壩使下游和三角洲的河水里豐富的營養成分大大減少,用水量的增加也使河流流量減少,而這又反過來增加了河流中的含鹽量。〔7〕蘇聯工業區和人口密集城市污染嚴重,空氣、水和土壤遭到污染,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1977年冬,莫斯科因煤煙污染第一次下了黑雪。1987年,蘇聯衛生部長證實,蘇聯有104個大城市的大氣質量已經超過大氣污染物允許標準。蘇聯水污染非常嚴重。20世紀80年代末,亞速海捕魚量比1945年捕魚量減少100倍,每年捕魚量還不到3000噸。咸海變成魚類絕跡的“灰暗色?!?。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西伯利亞貝加爾湖沿岸矗立的工廠大量排污,殺死了湖中2500種水生品種中3/4品種。〔8〕

蘇聯生態建設走過了曲折的道路,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第一,生態建設與工業建設要同步進行,而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從列寧時代起就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但蘇聯走的仍然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真正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最多也只能從1972年算起。1972年9月20日蘇聯公布了《關于進一步改善自然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措施決定》,同年12月29日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又通過了《關于加強自然保護與改善自然資源利用的決議》,具體明確了相關任務和職責。

第二,立法固然重要,執法必須跟上。如果從1918年列寧簽署《森林法》、《居民區衛生保護條例》算起,蘇聯公布的法令、條例不能算少,有的還是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聯合作出的決定。然而,從后來披露的一些事實來看,很多法令條例基本沒有得到切實執行。這就充分說明了,在生態建設方面,立法固然重要,而執法更加重要。

第三,必須建立生態建設與環境治理的統一管理機構。蘇聯的環境管理體系在1988年1月以前的很長時間里都是一種多部門負責型,政府沒有一個自上而下的統一的實權機構。這種管理體系的缺點就是權力分散、職能重疊,而且非常復雜、互相扯皮、工作效率很低。蘇聯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進展緩慢,體制不健全可以說是一個重要原因,同樣也是一個深刻的教訓。〔9〕

2.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處理生態問題的經驗教訓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也遭受到嚴重的環境問題,生態平衡一度遭到嚴重破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家內,人們發起了很多獨立的保護生態運動。

很長時間里,波蘭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非常嚴重。1985年,SO2排放量達430萬噸?;蕪S排放的氮和其它有毒物質毀壞了整個普瓦維區及區外森林??死品蚴杏袣W洲最大的中世紀廣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把它列為世界十大古代遺址之一,而由于嚴重的空氣污染,該廣場上的建筑物被腐蝕的速度達到正常情況下的35倍。該市附近的諾瓦呼塔冶金聯合企業的排污使維斯杜拉河的河水蒸發增加了4倍,CO2年排放量為60萬噸,超過最大限值(3mg/m3)30倍,SO2濃度標準比其它國家允許限值高7倍??死品蚴谐睗駳夂蚣又亓私洺S伤嵝詰腋∥?,特別是硫酸形成所造成的排放影響,該市空氣中的含氧量經常不足,冬天含氧率降到17%(正常應為21%)。鉛、鋅、鎘等重金屬塵的排放直接威脅克拉科夫市市中心,1984年,該市中心粉塵的濃度已經達到473t/km2(允許標準為40t/km2)。這種環境狀況也嚴重危害了人體健康。波蘭的水質污染也很嚴重,如西里西亞水資源狀況令人擔憂:65%的水被污染得不能用作任何用途,只有11%的水可作工業用水,20%的水可作農業用水,4%的水可作飲用水。波蘭的土壤污染也很嚴重,森林遭到致命污染。〔10〕

20世紀8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環境狀況非常糟糕,它被看作是世界上4個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工業每年向大氣排放350萬噸SO2,人均SO2排放量達0.2噸以上,占歐洲人均SO2排放量的第二位。布拉格市大氣污染相當嚴重,大氣中SO2含率超過規定濃度的20%。2/3以上的硫酸,NO2和塵排放量是由電廠排放造成的。大氣污染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命,心血管病、結核病和癌癥明顯增加。學齡兒童患氣管炎、變態反應性疾病、泌尿系統病和骨質生長遲緩病者很多。〔11〕

20世紀80年代,民主德國的生態環境狀況也非常糟糕。民主德國部分地區一年至少有300個日夜天空被有毒的煙霧籠罩著。西柏林一個研究所曾估計,民主德國環境破壞造成的損失每年高達300億西德馬克??諝馕廴?、水質污染是最頭疼的問題。民主德國境內1/3的水受到有毒廢料的污染,對生物足以致命。在嚴重污染的比德費爾德鎮,有一條河帶走來自化學工廠的4000種廢水,夜間河水閃閃發光。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處理生態問題的經驗教訓表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雖然為生態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但是,如果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不注重生態建設,忽視自然規律,仍然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并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

3.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處理生態問題的經驗教訓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工業化的展開和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開始出現,但由于國民經濟初入正軌,國家工業化剛剛起步,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只是在局部地區出現且程度較輕,因而環境保護意識尚未覺醒,政府并未明確提出環境保護的概念并制訂相應的環境保護政策。不過,在經濟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曾經出臺了一些環境保護的文件和法規,部分城市也采取了一些保護環境的舉措。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在短期內造成了巨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零星環境保護措施也基本廢弛?!按筌S進”運動結束后,政府曾經采取了一些環境保護措施,但隨后因“文化大革命”的發動而名存實亡,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事業的發展再次跌入低谷。〔1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生態建設開啟了新的篇章。1978年全國人大通過的新憲法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边@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憲法中對環境保護作出明確規定。后來又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成為黨和政府的重要任務,并且廣大人民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生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主要經驗有:

第一,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措施。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大舉措,加大了生態建設的力度,使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改善。

當前,通過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加大執法監察力度,亂占耕地的勢頭得到控制。水資源的管理正在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通過優化配置、合理開發、節約用水和水價改革,基本保證了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水資源的需求。森林資源保護有了較大進展,管理逐步規范化、法治化,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的雙增長。通過全國范圍的礦業秩序治理整頓,礦業開采的無序狀態得到了初步扭轉。海洋資源的保護和持續利用水平不斷提高,海洋經濟正在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國家優惠經濟政策的鼓勵下,廢棄物資源化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

第二,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法治建設,生態建設不斷法治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在環境法治方面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中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法治架構基本形成。1979年9月1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十一次會議原則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中國的環保工作開始進入法治軌道。1982年憲法即中國現行憲法中關于環境保護的條款,確立了中國環境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構成了環境立法的基礎和依據。從1982年到1990年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相繼制定了《海洋環境保護法》(1982年)、《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大氣污染防治法》(1987年)、《森林法》(1984年)、《草原法》(1985年)、《漁業法》(1986年)、《礦產資源法》(1986年)、《土地管理法》(1986年)、《水法》(1988年)、《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年)。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環境法的發展明顯加快,出現了又一個立法高潮。全國人大常委會相繼制定、修改了《大氣污染防治法》(1995年)、《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1995年)、《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改)、《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1996年)、《水土保持法》(1991年)、《礦產資源法》(1996年修改)、《煤炭法》(1996年)等,國務院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也制定了大量環境方面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梢哉f,到1997年,中國環境法的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1997年以來,中國法治建設進入全新階段。1997年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共制定和修改了《森林法》(1998年修改)、《土地管理法》(1998年和2004年分別修改)、《漁業法》(2000年修改)、《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年)、《防沙治沙法》(2001年)、《環境影響評價法》(2002年)、《清潔生產促進法》(2002年)、《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等。到目前為止,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建設、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對推進中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三,認真履行國際公約,廣泛開展生態建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政府和人民一貫認真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濕地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等國際公約,維護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的權益,承擔與中國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義務,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做出貢獻;同時,通過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生態建設,推動了中國生態建設的全面發展。

但是,中國生態建設問題非常復雜,生態建設中也存在不少問題,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保護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干擾,中國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不斷加劇,不同程度的鹽漬化、貧瘠化、沙化的土地面積增加,致使耕地減少和土地質量減退。中國雖然幅員遼闊,但大面積的高寒、沙漠等地區并不適合森林生存,森林面積并不很大,當前森林遭到較大破壞,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嚴重問題。中國的水資源環境主要存在著水質污染、水資源短缺和由于人為的亂砍濫伐,使地面植被減少而引發的洪澇災害問題。中國的“三廢”污染也十分嚴重,中國對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處置率均較低,多數垃圾是露天放置,不僅占用大量土地,還污染了耕地及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國廢氣污染也十分嚴重,一些城市的空氣污染十分嚴重,城市空氣環境仍然不容樂觀,許多城市出現了霧霾天氣。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處理生態問題的教訓主要有:

第一,生態建設意識缺乏,對生態建設重視不夠。同西方文化傳統中天與人、靈與肉相分離的思想理念不同,中國文化傳統講求天人合一、天人協調。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可以達到內在的統一。由于強調天人的合一與相通,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文化傳統與西方文化傳統也截然不同。中國文化向來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認為人不能違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只能在順應自然規律的條件下去利用自然,使之更符合人類的需要。中國文化從政治社會制度到文化哲學藝術,無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然而,現代中國人似乎完全背離了老祖宗的文化傳統。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忽視對自然環境的合理利用,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

由于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意識的淡漠,中國普遍存在重視經濟發展而忽視生態建設的問題。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些企業只求經濟效益,不求生態效益;只求產量,不求質量;忽視生態平衡,缺乏環保意識,環境污染非常嚴重。當前,中國不少城鎮環境問題很多,大氣和水污染嚴重,垃圾圍城現象普遍,生態惡化趨勢加重。

第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建設。工業文明以來的很長一段時期里,人類把發展視為經濟增長,而且僅僅只是經濟增長。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受傳統發展觀的影響,簡單地把經濟增長等同于GDP的增長而忽視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把GDP作為衡量國家發展的單一標尺而忽視人文、資源、環境指標,單純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索取對象。由此帶來的副作用是“砍樹有產值,種樹無產值”,從而導致了資源的盲目開采和浪費,以及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在這種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盡管創造了一定的物質財富,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改革開放30年多來,中國GDP年均增長率高達9.0%以上,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但經濟增長的過程是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與使用的過程,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獲得的。

目前,中國正處于迅速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對自然資源的開發不斷加大,由此產生了大規模的和嚴重的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只注重經濟增長的數量而不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開始嚴重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過分重視經濟增長的數量而忽視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其重要表現就是:中國的經濟發展總體上承襲了“資源型”、“數量型”的發展模式,經濟增長往往是建立在資源優勢基礎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粗放型的生產經營方式一方面造成了能源、原材料的巨大浪費,產業和產品比例失調,經濟效益低下;另一方面使生態失衡,環境污染加劇。

第三,對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不夠合理,造成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中國資源開發強度大,但因技術條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存在著資源消耗過大和浪費驚人的問題。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與發展,有相當部分是以資源的超載和環境的超標為代價而取得的。對土地亂占濫用,對耕地用而不養,對森林重伐輕造,對草地過牧濫墾,對礦產亂采濫挖,對水域酷漁濫捕,對野生動物亂捕濫獵,從而造成耕地銳減,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場退化,物種減少。礦產資源的開發方面更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開采礦山布局不夠合理,探采技術落后,資源消耗和浪費較大,礦山采選回收率低,礦山環境保護需要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的浪費現象也相當驚人,農業用水、工業用水中都存在大量的浪費現象。

相對于龐大的人口規模,中國的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十分有限。即使不考慮這一因素,就各種礦產的絕對儲量來說,與其他一些國家相比,中國礦產資源的儲量也不算很富集。但中國許多種礦產品生產長時期維持高產,這不能不說是對自然資源的不計后果的開發。〔13〕礦產資源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長期以來不顧儲量多少、毫無節制的掠奪性開采與粗放的利用方式造成了礦產資源的過量消耗和浪費,使中國的許多礦產資源面臨將會在近期枯竭的局面,還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采礦廢棄物占用和破壞土地資源日益突出。

三、中國社會主義生態建設的主要措施

1.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經濟發展是中國發展的首要任務,但是中國經濟的發展不能再走以資源高消耗和生活資料的高消費來支撐與刺激經濟增長的傳統現代化道路。在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等各個方面都比較緊張且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狀況下,要在某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沒有其他領域的相應進展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在中國這種“硬”約束、“緊”運行的狀態下,以犧牲其他方面為代價,實行“單項突進”的發展戰略是行不通的,而應該在各個方面比較協調的條件下實行均衡發展的戰略。過去主要著眼于經濟上的“趕超”,不惜犧牲資源家底和環境質量去片面追求工業增長指標,其結果是農業和基礎產業發展相對不足,技術進步緩慢,經濟效益低下,付出的代價巨大,經濟增長受阻,經常出現大起大落。

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sup>〔14〕中國未來的發展戰略,應該是各個方面協調配套,相互銜接,兼顧當前和未來的均衡發展戰略。具體來說,經濟發展要從以產值為中心的單一經濟指標向多元綜合性指標體系轉變;要從單純的經濟發展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的同步發展轉變;要從傳統的自然資源的單純消耗向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相統一的資源發展戰略轉變。

2.努力提高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大力提倡綠色消費

提高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sup>〔15〕政府有關部門要在經費投入和工作安排上加大面向全社會宣傳、普及、推廣、應用等軟環境建設的力度,并利用大眾傳媒和網絡廣泛開展國民素質教育和科學普及。

要轉變人們的消費模式和觀念,提倡綠色消費。提倡綠色消費,就是要求在消費過程中,不僅要滿足我們這一代人的消費需求和安全、健康,還要滿足子孫萬代的消費需求和安全、健康。它有三層涵義:一是倡導消費者在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二是消費行為不對環境產生各種污染,如廢氣、廢水、垃圾等污染物;三是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崇尚自然、追求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避免無限浪費資源的生活方式,實現可持續消費。

3.加強法治建設,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

依法保護生態環境,防止人為破壞活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sup>〔16〕當前,中國環境法治建設取得了新進展,主要體現在環境與資源方面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但由于受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又不能根據經濟規律原則及時予以吸收,從而影響了環境保護的進程。另外,這些法律法規受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而顯得滯后,實施起來存在不少困難。在現行體制下,環保法律幾乎未授予環保部門任何直接強制執行權力,這不僅影響了執法部門的執法積極性,降低了執法效率,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環境違法行為的滋生。〔17〕

中國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切實執行相關法律法規,不斷提高全民的法治觀念,依法打擊各種破壞資源與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企業在經濟開發和項目建設時,要充分考慮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嚴格執行與生態環境有關的法律法規。要進一步完善環境標準,修改不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有關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同時應加強政府的監督執法能力,強化流域機構在水資源管理方面的權威。

4.走低碳經濟之路

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要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第一,大力支持低碳技術發展。政府要加大投資,為環保產業提供充裕的物質基礎,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下,促使環保產業的企事業單位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技術水平,加入到國際環保產業市場的競爭行列。要多管齊下,支持技術創新,促進低碳技術的重大突破。要高度重視早期投入,給各種低碳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展示項目提供充分的資金支持。要進一步探索低碳技術研發基金的籌資渠道和運作方式。同時,要整合現有的低碳技術,通過技術交易等手段,促進其迅速推廣和應用,鼓勵企業開發應用低碳先進技術。〔18〕

第二,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都是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以及科學技術進步,推動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整個社會經濟模式朝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模式轉型,實現社會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19〕發展循環經濟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第三,要推行清潔生產,建立現代工業新文明。中國應推行清潔生產,與企業技術進步、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和加強企業管理結合起來,加快各類企業環境污染由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控制的根本轉變。加快建立和完善以開展清潔生產為重點的工業污染綜合防治模式,鼓勵和支持企業采用高新技術,使用新型能源,走低能耗、物耗、少排污的清潔生產發展道路;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或企業,扶持建立若干生態和環保研發中心,組織開展技術和裝備攻關,提高環保設備成套化、系列化水平。

第四,加強國際合作,為低碳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加強國際間交流與合作,促進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轉讓與合作,實現低碳技術發展的跨越式進步;中國要積極參與全球環境合作,就參與各類環境條約問題制定對策,認真履行參加的各類國際條約,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相關國際會議達成的決議和決定;重視并積極推動雙邊和多邊國際合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綠色產品、技術、服務為主導的投資貿易政策體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促進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5.發展生態農業

21世紀是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的關鍵階段,中國農業現代化應是現代化的高效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指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按照農業生態系統內物種共生,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利用的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達到生態和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三個效益”的統一。〔20〕

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的精髓是物質單元多次經過經濟體內部的生產過程,目的是物質單元更多地附在產品上走出經濟體,保障是用價值之船載上物質單元在經濟體內暢通循環。〔21〕中國式的生態農業模式應是以保持和改善該系統內的生態平衡為指導思想,把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納入生態循環鏈內,合理地安排物質要素在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復利用,以盡可能少的輸入,求得盡可能多的的輸出,從而達到生產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能源再生利用、經濟效益提高四者統一的綜合性效果。〔22〕

〔參考文獻〕

〔1〕〔3〕〔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38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7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6〕高惠群.蘇聯在生態問題上的反思〔J〕.外國問題研究,1991,(3).

〔7〕 〔9〕彭天杰.蘇聯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研究〔J〕.環境科學叢刊,1989,(5).

〔8〕 〔10〕 〔11〕紅葉編譯.蘇聯與東歐各國的生態危機〔J〕.國外環境科學技術,1990,(1).

〔12〕張連輝.新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早期探索〔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0,(4).

〔13〕胡春力.我國資源開發型經濟的形成與對策〔J〕.戰略與管理,2003,(2).

〔14〕〔1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41.

〔16〕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17〕殷軍社.我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24).

〔18〕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

〔19〕孟赤兵.循環經濟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路徑〔J〕.中國科技投資,2009,(6).

〔20〕沈梅,吳輝雄.生態農業引領中國農業未來走向〔J〕.經濟論壇,2003,(8).

〔21〕朱立志.對新時期我國生態農業建設的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3).

〔22〕李燕凌,等.論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與選擇〔J〕.農業經濟與科技,2007,(7).【責任編輯:朱鳳霞】

猜你喜歡
生態建設環保意識生態農業
長沙市生態農業發展水平評價
對生態農業旅游創新模式的探討
我國生態農業法律保障的現狀及完善
京郊建成70家生態農業園
探討生態堤防的現狀與建設思路
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克拉瑪依城市園林綠化與生態建設思考
地方高校對宿遷生態建設影響之研究
談高中生物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
汽車技術的發展及其社會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