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校中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2014-10-09 19:47廖啟云蔣婕苗雪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4年8期
關鍵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廖啟云 蔣婕 苗雪

摘 要:通過對全國殘疾人在普通高校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情況(以山西省為例)的分析,針對殘疾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力和自身發展力等方面的特殊性,提出遵循全納教育原則,制定其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目標,建構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以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中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普通高校 殘疾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b)-0237-03

殘疾人受教育權的實現狀況,是權衡一個國家文明與進步與否的重要標準。它的保障程度,是實踐教育公平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國家人道主義關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實際表達,有助于殘疾人平等行使參與社會權力。1985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要求各地在高考錄用時要有比例的錄取學習成績優異但身體有殘疾的學生,之后又頒發了四份專門文件,確保殘疾人充分享有高等教育權。于是新的問題產生了,即如何做好普通高校中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我國殘疾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情況

截止2010年,我國特殊教育學校(包括小學、中學、大學)共計1705所,按照殘疾兒童少年較多的縣市都應有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的國家規定,初步預估至少應有近萬所。但目前全國大多數縣市沒有相應的學校,很多縣甚至沒有開設殘教班,全國專門進行高等教育的特殊學校不足十所,這遠遠無法滿足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1987年我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殘疾人數為5164萬人,2006年我國進行了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殘疾人數為8296萬。殘疾人數增長幅度為37.8%[1]。圖1是1987年與2006年兩次調查殘疾人受教育程度比較示意圖。

2000年我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總人口的文盲率為6.72%,2006年全國15歲及以上殘疾人文盲人口(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3591萬人,文盲率為43.29%。后者是前者的七倍之多。2006年全國殘疾人數比1987年增加了3132萬人。這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殘疾人數目有所增加,每十萬殘疾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從287人上升到了1139人,但是接受高等教育總人數僅為94萬人,占殘疾人總人數的比例僅為 1.13%。由此可見,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情況并不樂觀。

以山西省為例,與1987年相比,2006年山西省殘疾人數量明顯增加,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上升[2],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2006年山西全省殘疾人口202.9萬人,其中具有大學程度(含大專)的殘疾人是3.3萬人,占全省殘疾人口的1.6%。具體情況如圖3所示。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包括山西省在內的全國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雖有所增加,但是所占的比重仍然不能滿足需要。由于高等特殊教育學校數量有限,能夠容納的殘疾學生數與實際需求存在差距,國家鼓勵殘疾程度較輕的學生進入普通高校求學,但普通高校對于殘疾學生的錄取數量也非常有限。如圖4所示。

可見,普通院校中所能夠容納和接受的殘疾大學生人數雖然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與殘疾人的增長數量相比,遠不能滿足殘疾大學生的求學需要。正是因為殘疾大學生在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不大,也使其逐漸淪為普通高校中的“弱勢群體”,容易導致他們產生被學校、被社會“邊緣化”的心理,不利于殘疾大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針對普通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新的內容,同時也是高等特殊教育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

2 普通高校中殘疾大學生的特殊性

2.1 生理的特殊性

殘疾大學生是指有聽說障礙、視覺障礙和肢體殘疾的大學生。根據殘疾人殘疾的程度和情況不同,可以分為單一性殘疾和復合型殘疾即同時具有兩種以上殘疾的人。即使是同一種殘疾類型,根據其殘疾的程度不同,其所面臨的生活障礙也是有所不同的。由于受到教學環境和條件的限制,一般普通高校中接收的殘疾大學生以肢體殘疾為主,根據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對肢體殘疾等級的認定分為四級:“第一級是指不能獨立實現日常生活活動;第二級是指基本上不能獨立實現日常生活活動;第三級是指能部分實現日常生活活動;第四級是指基本上能獨立實現日常生活活動”。[1]在普通高校中接受教育的殘疾大學生主要是第四級也就是程度最輕的殘疾人。

2.2 心理的殘缺性

殘疾者因為自身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他們的求學之路要比正常學生艱辛得多。不僅要正視自身殘疾的困難,還要具備面對“有色眼鏡”帶給他們的無形的精神勸阻和精神壓力的心理承受力。在一些健康人看來,他們是需要同情、憐憫和救助的群體。這種長久以來在殘疾者心里扎根的弱能認同感隨時間的推移以微妙的方式代代延續,具有可怕的同代傳染性和代際傳承性?,F實生活中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殘疾者的心理負擔。加之文化傳統的深刻烙印,使其滋生“自卑感”。在自卑感情緒下產生的心理陰霾籠罩下,他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與正常人有隔閡感,產生“低人一等”的心理。歷史沉淀的歧視、現代社會的偏見、異化的文化心理、自身的自卑感等等讓殘疾大學生表現為性格孤僻、少言寡語,有些甚至還存在極端的行為,如自虐、自殘、傷害他人等。

2.3 殘疾大學生社會適應力的獨特性

大學生應學會適應社會生活環境,懂得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夠達到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狀態。普通大學生和殘疾大學生都會面對社會適應性問題,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殘疾大學生不僅社會適應性能力差,其發展也比較遲緩。殘疾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較為復雜,包括語言適應性、心理適應性、文化適應性和人際適應性。語言適應性是通過手語、盲文的學習幫助自己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心理適應性是通過消除身體殘疾帶來的外在和內部的壓力,從而提高適應社會和抗挫折的能力。文化適應性是通過對主流社會文化、社會規范的學習,幫助他們消除與社會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文化心理障礙。人際適應性是殘疾大學生個體融入社會的必由之路,不僅包括殘疾大學生群體間的交流,也包括殘疾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的交流。

2.4 自身發展的限制性

盡管殘疾人往往某些方面功能會優于常人,如盲人觸覺能力、聽覺能力突出,聾人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在某些崗位通過身體補償機制他們似乎比健全人更適合。但“殘=廢=無能”的思維定勢根深蒂固,所以雖然經過長期的教育,但是很多殘疾人從學校畢業后還遭受著不能融入主流社會、不能就業等被排斥狀況,使其自身發展力大大受限。有的單位認為:健全人都安排不了,沒有地方安排殘疾人。有的單位招用殘疾人是為了逃避繳納就業保障金,殘疾人領取一定數量的生活費在家休息,形成就業不在崗的局面;更多的殘疾人工作彈性大,時刻面對失業的威脅。諸如此類,都無法保障殘疾人的可持續發展。

3 加強普通高校中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由于殘疾大學生特殊性,針對殘疾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種途徑來實現。任何一種實現途徑都需要有專門的承擔載體作為媒介達到目的。

3.1 建立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目標

針對殘疾大學生自身的獨特性,應該建立專屬于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目標。一方面應該注重殘疾大學生人格的培養,引導殘疾大學生形成自尊自立自信的完整人格,做事不卑不亢,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應該將培養殘疾大學生的專業技能目標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當中,建立產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幫助殘疾大學生畢業后更好的就業。

3.2 將全納教育原則納入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則之中

全納教育原則源自于《薩拉曼卡宣言》,主要思想就是講求包容、反對排斥,學校應該不分等次、不因身體殘缺與否來劃分學生,以一種全部吸納的教育態度來對待學生。盡管現階段在我國囿于各種條件所限,讓殘疾人和其他學生一道在普通學校中,在同樣的時間和班級內學習同樣的課程實踐起來有相當大的難度,但是全納原則中提出了人權觀、民主觀、平等觀、教學觀和價值觀,通過“五觀”教育提高殘疾學生的社會適應性,促進其全面融入到主流社會當中,幫助殘疾學生實現身心的全面發展。它的先進理念體現在它從關注部分學生到關注所有學生;從關注個體到關注群體;從關注知識到關注合作[3],為我們在集體和合作中接納殘疾學生提供了價值取向。

3.3 普通高校中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施于殘疾大學生,幫助他們擺正心態、克服心理障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發揮自己的力量,為社會、國家、人民作出貢獻。普通高校中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健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如符合國家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都要對他們進行“三觀”教育,都是為了學生能夠符合國家、社會的發展需要。也具有個性,如為了更好的幫助殘疾大學生融入普通高校的學習生活當中,形成健康的“三觀”,達到成長成才、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根據殘疾大學生的自身情況,利用普通高?,F有條件采用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非常具有必要性。

3.3.1 發揮課堂教育、社團文化活動的育人作用

課堂教育依然是對殘疾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針對殘疾大學生獨特的生理心理特點,增開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加入關于殘疾人身殘志堅,勇面生活、并取得成功的典型事跡,以此來鼓勵殘疾大學生向榜樣學習,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課程的滲透功能,將符合主流社會的主導思想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到殘疾大學生的思想當中。但在教學方法上,應該針對殘疾大學生群體的差異性而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便于殘疾大學生學習。

無論是理論學習型社團、文藝娛樂型社團,抑或是科研技術型社團,社團文化活動都是課堂教育的延伸。輔導員應該鼓勵殘疾大學生組建自己的社團或者加入到普通健全大學生社團組織當中。針對殘疾大學生不同的身體情況和志趣旨向,可以鼓勵他們加入不同類型的社團,如鼓勵喜歡唱歌等文藝活動的殘疾大學生加入到文藝娛樂性社團當中。在社團組織中有專門的社團制度、社團目標和社團文化理念,利用社團為殘疾大學生與普通健全大學生思想交流提供平臺,促進他們互相幫助、相互理解,有助于殘疾大學生融入到普通健全大學生的生活環境中。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內蘊于社團活動當中,讓殘疾大學生在輕松的氛圍內接受教育,不斷陶冶情操,樹立堅定的品格信念,消除直接思想教育對殘疾大學生造成的思想和心理抵觸感,達到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教育的目的。

3.3.2 加強網絡宣傳的思想滲透作用

現在許多高校都已經實現了寬帶“入校園、進宿舍”的目標,為廣大學生提供學習便利。殘疾大學生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載體加強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了解外界訊息,從而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當中。同時,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殘疾大學生能夠消除在實體世界中的心理自卑感等消極情緒,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寓于網絡當中,如許多的紅色網站,馬克思主義學習網站等都可以成為教育殘疾大學生的有利手段。針對殘疾大學生自身的特點,應提供專門的上網工具保障他們順利實現網絡溝通與交流,同時應該增加專門針對殘疾大學生的網站,如求學網、就業網、培訓網等,提高殘疾大學生參與網絡的積極性,更好地發揮網絡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3.3 充分發揮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的社會化功能

殘疾大學生的社會化實踐活動是他們走出校園、步入社會的橋梁和紐帶。殘疾大學生的社會化是殘疾大學生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通過學習達到符合社會要求、實現自我發展的目的。在大學中多開展一些專門針對殘疾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幫助他們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消除對步入社會的恐懼感。通過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可以拉近殘疾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與社會中健全人的距離,可以讓他們在社會中占有更大的席位。這也可以讓健全人更加理解、認可殘疾人,從最初的單純的同情變成真正的認同與接受。同時,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拓寬殘疾大學生的生活空間,很多殘疾大學生容易自閉在自己的狹小生活空間當中,關注的目光更多的是在自己存在的家庭、校園和本群體中,時間久了很容易導致他們脫離主流社會生活,這也不利于整個社會的發展。

3.3.4 加強輔導員的專業知識教育培訓

針對殘疾大學生思想心理的特殊性,高校中配備的輔導員應參加專業教育培訓,用專業知識來引導和幫助殘疾大學生。同時可以通過櫥窗、展板、板報、校園網絡平臺等多種方式向普通健全大學生宣傳關于尊重和幫助殘疾人群體的思想內容,讓普通健全大學生懂得去認可和接納殘疾大學生群體,逐步幫助殘疾大學生進入到正常的學習生活環境當中。

3.3.5 優化校園硬件設施,為殘疾大學生提供便利環境

隨著普通高校中殘疾大學生人數的逐年上升,普通高校中的校園硬件設施有待完善。比如在校園中開辟專門的殘疾人專用通道,在教學樓修建殘疾人專用樓梯,增設殘疾人專用衛生間,在食堂吃飯有殘疾大學生專用窗口,在操場上有專為殘疾大學生修建的活動設施和場地。人性化的設計將為殘疾大學生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也會讓殘疾大學生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關愛和重視,從而真正感受到家的溫暖,為他們的成長成才起到促進作用。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將國家對于殘疾大學生的關注和重視傳達給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消除被社會邊緣化的思想觀念,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回報社會、實現自身價值,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同時,殘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殘疾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能夠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調節和緩解負面的心理思想,達到個體內心的平和、個體與社會的和諧。

參考文獻

[1]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辦公室.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手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7.

[2] 山西省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辦公室.山西省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手冊(內部資料)[M].2007,12。

[3] Harry Danniels:Special Education Reformed:Beyond Rhetoric?London;Farlmer Press,2000:124.

猜你喜歡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晉招生錄取統計表(不含2C)
不工作,爽飛了?
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改革探析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學改革探討
選工作
論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