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影片《歸來》與其原著《陸犯焉識》淺談電影對文學作品的二度創作及其社會功能和觀眾心理

2014-10-21 14:26李萱
中國文藝家 2014年9期
關鍵詞:歸來二度創作教育功能

李萱

【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了電影《歸來》對于其原著小說《陸犯焉識》在文學劇本上的改編和二度創作,以及演員對于一部作品的二度創作,從而將電影劇本和文學作品進行了簡單的比較;同時還探討了《歸來》所體現的文化、道德、審美的教育功能以及觀眾的心理。

【關鍵詞】歸來;二度創作;教育功能;觀眾心理

縱觀中國電影史,很多成功的電影作品都是依托于成功的文字作品,都是在對文學作品進行了改編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其中導演張藝謀就是一個善于改編成功文學作品的導演之一,他的電影《紅高粱》《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都是成功的案例。今年,張藝謀導演又推出了一部由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改編的電影《歸來》作為自己回歸銀屏的作品,本文將從影片《歸來》和小說《陸犯焉識》來比較分析一下電影對于文學作品的二度創作及觀眾心理。

一、影片《歸來》電影劇本與文學作品的比較

(1)電影劇本的特點。電影劇本是專門針對電影拍攝所創作的劇本,所以這樣的劇本必須符合電影的特性,首先會受到時間上的約束。一般的電影時長通常在兩個小時左右,要在兩個小時內交代完一件故事,就要求故事有完整性,于是就要求劇本短小精悍。同時,由于電影劇本需要參照電影手法進行創作,所以在電影語言要具有可視性,以能夠用畫面語言實現為前提。(2)文學作品的特點。文學作品相較于電影文本來說具有更大的自由度。首先,文學作品不像電影那樣會受到時間的限制,所以文學作品的長度具有極大的自由性,可以是短篇、中篇、或者是長篇,具體長度視需要而定。其次,文學作品相對于電影來說話語權更自由。再者,文學劇本完全不受時間順序的限制,雖然電影可以有順序法、倒敘法、插敘法等,但是文學作品的順序自由度更大,可以隨時另起一章一回,跳說新內容。(3)電影對文學作品的二度創作。首先,劇本的再創作?!稓w來》作為大導演張藝謀的電影作品,自然會受到更多的關注,自上映之日起,各方評論就蜂擁而至,褒貶不一。其中,批評影片《歸來》不是《陸犯焉識》,批評影片對原著改動較大的聲音很強烈。筆者認為,這不足以作為批評一部電影作品的依據。的確,《歸來》不是《陸犯焉識》,創作者將片名改為《歸來》,就已經明確地告訴了觀眾,這不是《陸犯焉識》,它叫做《歸來》。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就是要創作屬于銀幕的新作品,只要它符合銀幕形式,完整地表達了創作者的思想,并使觀眾從中感受到了創作者的意圖,它就是一個成功的電影作品,至于追究其與原著有多少雷同、多少改變,并無意義。其次,演員表演的再度創作。演員想要詮釋好一個角色,在充分理解劇本的同時,必然會加入自己的理解,如果只是按照別人說的樣子去演,這樣的表演必然是僵硬的,是沒有靈魂的,只有當演員真正地將自己與角色融為一體,用自己的靈魂去演繹這個角色,這樣的角色才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是演員用心進行了二度創作的角色。除此之外,涉及到具體的表演的時候,很多劇本或者原著小說并不會對每一個角色的每一個行為動作做過多的細節描寫,這時候就需要演員通過對角色的理解來創作人物的動作細節,甚至某些語言等。

二、從《歸來》看電影的教育功能

(1)文化教育功能。任何一個故事都有它發生的時代背景,《歸來》的時代背景是從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到文革結束。雖然影片并沒有用太多的篇幅介紹反右運動以及文革,但是我們仍然能從影片中窺見那個歷史背景條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思想狀態,形象地了解那段歷史,這便是電影所起到的文化教育功能。(2)道德教育功能。從《歸來》來看,首先是孝道。丹丹為了自己能夠當選女主角,不惜出賣自己的父親,雖然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但是無疑是違背傳統的孝道觀念的,銀幕前的觀眾無不為丹丹的這種行為唏噓不已,甚至對這個出賣自己父親的孩子感到厭惡。當觀眾為這種行為憤憤不平,對丹丹加以批評之時,影片的道德教育功能就達到了。其次是愛人之道。影片的主題是兩個主人公之間堅貞不渝的愛情??嗫嗟却懷勺R二十年的馮婉瑜由于思念和刺激喪失了對愛人相貌的記憶,但她始終記得要等他回來,一等就是一輩子。而面對如此這般的馮婉瑜,陸焉識選擇了默默地陪伴,直到兩個人慢慢老去。這或許是對愛情最凄美的詮釋,沒有轟轟烈烈,只有堅貞不渝的等待與相守,這是一種愛情觀的教育。(3)審美教育功能。電影的審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讓觀眾通過欣賞優秀的影視作品得到藝術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影片《歸來》中,丹丹在父親母親面前跳起芭蕾舞的那一段,身著紅衣的“吳清華”那鏗鏘有力、柔中帶剛的舞步深深地感染了觀眾,丹丹雖然不是穿著這身她夢寐以求的紅裝站在舞臺上,但是這一刻,她是真正的主角,是一個自由的、純粹的、拋開一切雜念的舞者,是一個為父親母親傾情獻跳的舞者。觀眾從中感受到芭蕾舞步美妙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真、善的美好。

三、從《歸來》看電影與觀眾心理

(1)期待心理。對于影片《歸來》,觀眾產生期待的心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于影片內容本身的期待,因為這部作品是根據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改編的,小說本身就有廣泛的受眾,所以從它改編的電影必然受到所有小說讀者的關注與期待,他們希望看到自己的喜歡的小說被搬上銀幕是什么樣子。另一方面是對電影主創人員的期待:一是對導演張藝謀,這是張藝謀被爆出超生事件后的第一部作品,喜愛張藝謀的觀眾希望看到他再次在自己的領域發光溢彩,證明自己不受這些“丑聞”的影響,一般觀眾也期待名導的新一部作品究竟如何;二是對于演員表演的期待,這部影片也是繼《滿城盡帶黃金甲》之后,鞏俐八年來接拍的第一部作品,人們對于號稱教科書級演員的鞏俐會如何來演繹這個角色充滿期待。(2)認同心理。幾乎任何一部電影的完成都是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觀眾進入到創作者所營造的情境中去,使觀眾與電影本身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獲得觀眾的認同,這一方面是為了吸引觀眾去觀看電影,另一方面也是通過觀眾對于電影的認同,實現電影的價值。本文所討論的影片《歸來》中的認同心理主要是指觀眾對于影片中人物和角色以及背景、事件的認同。首先是對人物和角色的認同.前面說過《歸來》是《歸來》,《陸犯焉識》是《陸犯焉識》,這原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故事,改編的意思就是已經將原著改過了,我們認同《歸來》的人物角色,主人公是被判為右派的教授、知識分子,另一個主人公他的妻子是他的同學,一個和他一樣受過高等教育的知性教師,這兩個人看上去是十分登對的,這兩個人組成一個家庭是完全可以得到觀眾的認同的。其次,一個深愛自己丈夫的妻子在長期的壓制、忍耐和等待的心理重負下,加上親眼目睹逃獄的丈夫被一群人抓走,由此喪失了對愛人相貌的記憶也是情理之中,觀眾認可和理解這種有理由的失憶的發生。再者就是那個年代了,雖然走進電影院的觀眾年齡層不同,曾經經歷過反右、文革的年代的觀眾已經很少了,但是作為中國人,那個年代并不陌生,那時候的歷史狀態我們都是了解的,所以,對于那個時代背景下發生這樣的悲劇我們一點也不奇怪,覺得合情合理,這些都是觀眾對于這部電影的認同。

電影對于文學作品的改編不一定要完全遵循文學作品的故事情節甚至可以不遵循原著的主旨,改編即是重新創造的一個適合于銀幕的故事,一個新的故事,它要起到一定的文化、道德和審美的教育功能,又要滿足觀眾的期待心理和認同心理。(作者單位:河北大學)

參考文獻:

①嚴歌苓.陸犯焉識[M].北京:作家出版社

②趙曉珊.認同機制與觀眾心理——麥茨的精神分析電影理論評述[J].文藝研究.2011(6)

猜你喜歡
歸來二度創作教育功能
簡析歌劇《傷逝》秋之詠嘆——《風蕭瑟》
解析舞蹈元素在戲劇小品中的應用
圍棋教育功能的探索
聲樂表演藝術中二度創作的重要性分析
論民族聲樂藝術之“聲、情、美、韻”
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認識論根源
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淺談中國電視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冰凍6年的情愛“歸來”:天空瞬間就放晴
電影《歸來》的詩意敘事與美學意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