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德育教育

2014-10-27 03:30彭締源
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下旬) 2014年7期
關鍵詞:思想道德教育中國傳統文化大學生

彭締源

摘 要: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如何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著重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大學生 思想道德教育

一、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文化傳統的全稱大概是文化的傳統(Cultural tradition),落腳在傳統。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實體,不可撫摩,仿佛無所在;但它卻無所不在,既在一切傳統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現實文化之中,而且還在你我的靈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說法,可以說,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

文化傳統是不死的民族魂。它產生于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于民族的重復實踐,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單說來,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語言,從而也就有它們共同的意識和無意識,或者叫共同心理狀態。民族的每個成員,正是在這種共同生活中誕生、成長,通過這種語言來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形成意識、表達愿望的。因而,生活對于他們就是一片園地,語言對于他們便是一種工具,大凡在這種生活里不存在的現象和愿望,由這種生活導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為這種語言未曾表達過的意念,用這種語言無法道出來的思想,自不會形成為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縱或民族的某個或某些成員有時會釀出某些獨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會力量的威懾,不是迅速銷聲匿跡,便是陷于孤芳自賞,而很難擠進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變化著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為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時刻得到鼓勵和提倡,包括社會的推崇和個人的響往,而互相激蕩,其道大行,成為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這樣,日積月累,暑往寒來,文化傳統于是乎形成。

所以,一般說來,文化傳統是一種惰性力量。它范圍著人們的思維方法,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習俗,控制著人們的情感抒發,左右著人們的審美趣味,規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懸置著人們的終極關懷(靈魂歸宿)。個人的意志自由,在這里沒有多少絕對意義,正象肉體超不出皮膚一樣,個人意志超不出文化傳統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傳統便成了一種無聲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團的象征。沒有文化傳統,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民族能夠如何得存在,一個社會能夠如何不渙散,一個國家能夠如何不崩解。

二、當代大學生公德踐履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的主要表現

大學生社會公德行為的總體現狀是積極規范、健康向上的,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現代公德意識和較為自覺的公德行為。他們是一個具有較高公德意識水準和較自覺公德行為的新生道德群體。但充斥于大學校園的公德行為失范現象也的確令人深思和憂慮。在公德踐履上所表現出來的知行脫節或知行不對稱現象是其主要特征,它體現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對待個人和他人之間的關系上,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社會責任感淡漠。個人衛生相當講究,宿舍臟亂卻無人打掃。個人信譽未引起足夠重視,誠信方面依然不盡人意。如考試作弊問題, 2003年某市7所高校大學生誠信現狀問卷調查表明,77.2%的被調查者認為不介意別人作弊。56.7%的被調查大學生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論文抄襲、剽竊已不再是個別現象了;少數學生借款貸款不償還;畢業生推薦材料弄虛作假等現象。言談舉止方面,表現出語言不美、舉止失范。對待公共財產方面,則是損害公物或據為己有,典型的表現是在書桌、椅子上刻劃,用涂改液等在上面亂寫亂畫。對待環境和能源方面,表現為亂扔廢物,節儉意識淡薄。在觀察、走訪的一些學校中,校園公共區域內特別是教學樓門口,扔棄的煙蒂和吐出的痰跡隨處可見。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的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對道德概念的理解比較正確,對道德行為的把握比較積極,有比較正確的現代公德意識。但是當代大學生公德意識和公德行為之間存在著不對稱現象,對于一些明顯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大學生一方面表示“非常反感”、“堅決反對”,另一方面卻不得不承認這種現象在他們身邊“很普遍”或者“普遍”存在著。且其中一項調查結果顯示:77%的大學生表示愿意參加義務勞動,但又不能立足于日常生活。

三、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大學生的德育養成

中國古代的絕大多數思想家認為,社會乃一集合的整體,個體總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社會成員“同為炎黃子孫”,主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提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上主張群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個體利益必須無條件服從群體利益。因此,在對青年進行思想教育時,繼承和發揚這種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群體精神,通過科學的分析與取舍,讓群體精神的民族文化營養注入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之中,并以此對青年進行教育,無疑會有助于消解個人主義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大學生在品格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在“義利”關系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先義后利”、“義以為上”,認為見到利益應該先想到是否符合道義,合乎道義的利才可以獲取,這就是所謂“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甚至提出“以義制利”。剔除其在“義利”問題上忽視和抹殺個人應有的物質需求這一封建性糟粕,其重視道義、道德價值的一面,是應當肯定的,因此,重義輕利傳統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可以作為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素材,有助于大學生澄清對金錢的片面認識,樹立正確價值觀。

總而言之,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推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應該從大學繼續,在學校教育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這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一方面可以從根本上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另一方面也是德育的一個有力途徑,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猜你喜歡
思想道德教育中國傳統文化大學生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在素質教育中如何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河南民歌的藝術特征分析
論思想政治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儒家“君子人格”對大學生人格養成的啟示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醫患關系緊張對醫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