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之比較

2014-11-24 04:18張雯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3期
關鍵詞:明治維新洋務運動指導思想

張雯

[摘 要]“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分別是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兩者在產生的背景與目的上相似;性質相似。但兩者在內涵與實質上卻有很大不同。洋務運動失敗,明治維新成功,原因諸多,但指導思想終究是關健原因之一。

[關鍵詞]中體西用;和魂洋才

在19世紀60年代,中國清政府開展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日本進行了以“和魂洋才”為指導思想的明治維新。洋務運動最終破產,而日本實現華麗轉身,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洋務運動失敗了,明治維新成功了,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從指導思想視角分析洋務運動失敗和明治維新成功的因素。

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這個提法最早出現在馮桂芬的政論文集《校邠廬抗議》中,后由洋務大臣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明確提出并闡述其內涵,使得“中體西用”與洋務運動緊密相關?!爸畜w西用”具體是指以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制度為根基,引進并應用西方先進的科學和技術的想法,此思想逐漸成為洋務派關于中西文化關系的核心命題,也成為洋務教育的指導思想。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是“和魂洋才”,早在1854年,日本幕末洋學家佐久間象山提出“東洋道德,西洋藝術”的口號,是“和魂洋才”思想的最早淵源。到明治維新改革時期,日本對于西歐發達國家的狂熱已到了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程度,于是明治政府突出強調“和魂洋才”以平衡這種思想偏頗?!昂突辍敝复蠛兔褡宓木?,而“洋才”便是指西洋的科技。提出“和魂洋才”是為了鼓勵日本國民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要國民保留日本傳統文化。

“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有著相似之處。首先,兩者背景與目的相似,都產生于本國的自救運動,而這兩次運動都是在本國封建主義遭遇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嚴重沖擊的大背景下爆發的,并帶著化解民族危機與鞏固政權的目的接受資本主義文化的。19世紀60年代初,清政府剛結束第二次鴉片戰爭,又不得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為了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統治階層的部分成員主張引進、仿造西方的武器裝備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設近代企業,興辦洋務,洋務運動就此啟動。洋務大臣期望“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來應對政局之危機。彼時的日本,剛剛被美國黑船開國,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民族危機嚴重。1868年天皇睦仁推翻德川幕府,發動維新運動。明治政府企圖用西方經濟為基礎的現代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以便能夠跟西方競爭,這正是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提出的“和魂洋才”的具體實踐。

其次,兩者性質相似,都是本國統治階級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種對外文化觀,即對外來文化的觀點與態度。以洋務派為代表的統治階級認為中國的文物制度比西方先進,因此只需學習、引進西方的兵器、實業和技術。這點在李鴻章在致總理衡門書中得以體現:“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袊詮?,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比毡久髦握畯娬{“破除舊來陋習,求知識于世界”,但當洋餐洋服風靡東瀛的時候,西方的各種政治思潮也蜂擁而至。政府遂頒布《教育敕語》提到“吾臣民克忠盡孝,億兆一心,世濟厥美,此乃吾國體之精華”,要求重振“日本精神”,選擇以“和魂洋才”的方式融合西洋文化。

當然,從內涵實質上看,“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的終究存在很大差異。洋務派企圖不變“中體”,以“西學”來補充軍事技術。對西洋文化是“震其技藝之片長,忽其政本之大法”的態度,在實踐上興辦上海江南制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等一批軍用工業,創辦民用企業;建立新式海陸軍;創辦新式學堂等,不僅無宗法制度性調整,反而給民用企業戴上“官督”的腳鐐,最終這種“中體西用”特色的衙門式管理使企業內部貪腐嚴重未有大為。日本政權對“和魂洋才”的強化是在明治維新進行十多年之后,主持維新改革的大久保利通被刺,繼任者伊藤博文以十多年來的改革經驗意識到日本的極端西化必須糾正,簡單的拿來主義已經不能推動日本社會的進一步變革。他于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擁有統帥軍隊以及對外宣戰等一切大權?!疤旎省背蔀槿毡揪竦臉酥?,這一舉措,對遏制日本極端西化之風有著特別的意義,這也成為“和魂洋才”文化觀最典型的實例??傊?,“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一開始就與西洋文化劃清界限的準則,而“和魂洋才”是明治政權為遏制日本極端西化而倡導的一種思想。

“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產生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二。其一,兩國各自的文化淵源差異。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古人自稱天朝上國,中國不僅制度優越,思想領先,而且物產豐富,無求于人,形成一種華復至上、中國中心的文化心態。因此晚清洋務派所踐行的“中體西用”,是始終不可能放棄中國人引以為榮之根本的?!爸小薄拔鳌笨梢约藿?,但不可融合,似乎吸收與融合就是對西方文制的認同與艷羨,對本國文化的否定與懷疑。而日本卻相反,日本歷史上有著從“繩魂彌才”、“和魂漢才”、“和魂洋才”到明治維新后的“和魂美才”這種大規模自覺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傳統,日本形成了多元的外向型文化,對外部世界的反應更為敏感。所以面對西方的入侵,日本不僅沒有抵制現代化,相反使其成為追趕西方的契機。

其二,社會歷史條件差異。中國是典型的農業大國,自古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影響商品經濟的發展。重農抑商是歷朝歷代的承襲不更的政策,使得接受資本主義思想的社會歷史條件再中國古代始終難以形成。與中國不同,日本雖然也同屬于農耕文化區,但日本的土地制度是莊園領主制。莊園手工業的發展為莊園間的商品交換創造了條件,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利于形成接受資本主義思想的社會歷史條件。這就造成了中國排斥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而日本歡迎的截然差異。

綜上所述,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既是中日兩國近代化的起點,又成為中日兩國造成差距的關健階段。同樣是向西方學習,移其毛而舍其皮終究不成。遭遇社會大變革,器物固然重要,但是選擇什么樣的指導思想,才真正決定變革之命運指向。

猜你喜歡
明治維新洋務運動指導思想
從家國情懷角度再看李鴻章
在數學活動中認識時間解決問題
淺析洋務運動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
跳單、雙圈教學設計
淺談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初中英語教學如何以學生為中心
淺析女性對于日本明治時期音樂教育的貢獻
談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訓練問題
儒家思想與明治維新后日企的管理理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