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變提問方式,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2014-12-09 09:13蔡萍云
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 2014年2期
關鍵詞:新課程教材探究

蔡萍云

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式。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促使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一、傳統課堂提問的誤區

由于舊的觀念與教學方式使傳統課堂提問存在許多缺陷,致使其積極作用不能有效發揮,更難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所以教師必須認識傳統課堂提問的缺陷,避免走人誤區。

1.重講輕思。傳統課堂提問重在“助講”,注重為教師“講解”服務、為“灌輸”作鋪墊,教師只注重制造懸念,讓學生產生知識疑惑與思維障礙,而不注重在提問的同時提供相關信息,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提問的目的不在“促思”,而只是讓教師的“解答”或“灌輸”順理成章。

2.主體偏失。傳統課堂提問的主角由教師擔當,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解答問題,基本上由教師大包大攬。尤其是一些難度較大、具有發散性與開放性的問題,更是由教師唱獨角戲。學生面對問題總處于被動地位,必然會使他們缺乏問題意識,缺乏發現、提出、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功能泛化。由于傳統課堂提問偏重教師,故教師常將其功能泛化,將其變成懲罰、刺激學生的工具。這使得課堂提問不是偏易,學生無須思考便脫口而出,就是過于深難,學生面面相覷無從下手,難以起到啟迪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作用。

二、改進傳統課堂提問的途徑與策略

傳統課堂提問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讓學生不能“思”,其問題要么偏難,要么忽視為學生提供信息引導或思考時間,忽視為學生提供“思”的條件;二是讓學生不想“思”,其問題不關注學生需要,或形式單一、枯燥乏味,或過白過露、幼稚膚淺。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我們轉變觀念,改進課堂提問方式,使課堂提問從“助講”轉向“促思”,使學生想“思”、能“思”、善“思”、樂“思”,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1.轉變觀念,由視提問為質疑工具向視提問為促思手段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能“思”善“思”提供前提。傳統教學視課堂提問為教師質疑的工具,只注重問題的深難,而忽視培養學生分析與解答問題的能力。要讓其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就需要我們轉變觀念,由視提問為質疑工具轉向視提問為促思手段。教師課堂提問不僅要注重問題的思維價值,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還要注重通過提問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與探究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備“問”與“思”的能力。在教學中,我注意在解答問題后引導學生總結反思。如針對學生的回答我再度發問:“你是如何形成這一解答思路的?”促使學生通過反思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掌握同類問題的解答方法與技巧,引導學生由重獲取答案轉向重探索思維規律、體驗思維過程和掌握思維方法。

2.轉換功能,由重“助教”向重“激學”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想“思”愛“思”提供動力。傳統課堂提問重在“助教”,要消除這一缺陷就需要我們轉變提問功能,使其由重“助教”轉向重“激學”。教師課堂提問要在有效激發學生需要的基礎上選擇提問的內容與時機。提問要扣準學生需要,扣準教材的重難點、知識的易錯易混點、學生的疑惑與思維阻滯點、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點、相關聯的社會熱點等;提問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形成層次,由淺入深,要結合學習中的不同階段構成問題板塊,環環相扣,引領所有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能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如閱讀前提出導人性、啟示性問題;閱讀后提出思辨性、變通性問題;在學生討論有爭議時提出導向性、引領性問題;在對話中發現學生認識有偏差時提出反駁性、質疑I生問題等。這樣就會形成一條問題鏈,使教學以問題為線索,不斷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

3.調整角度,由常問“是什么”向多問“為什么”和“怎么樣”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深“思”活“思”提供空間?!盀槭裁础焙汀霸趺礃印钡膯栴}往往需要學生對教材知識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尤其是“怎么樣”的問題,多屬遷移性、開放性問題,在教材中一般找不到現成答案,需要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因而提出此類問題能夠給學生提供較大的思維空間和較寬廣的探究平臺,有利于促使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分析、磋商交流,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使學生深“思”活“思”。這種更具開放性、探究性的提問方式,能促使學生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和思考問題,在教學中是可以經常運用的。

猜你喜歡
新課程教材探究
一道探究題的解法及應用
教材精讀
2021聚焦新課程 專注新高考 歡迎訂閱全新《新高考》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
教材精讀
探究式學習在國外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及思考
發揮自制教具在初中數學新課程實施中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