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鎮化效率演化趨勢及其驅動機制研究

2014-12-25 01:25李莉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37期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李莉

摘要:城鎮化是由科技進步、社會生產力發展所引發的,分散聚居在農村功能區域的農業人口轉為集中聚集在非農功能區的非農人口,進而傳統鄉村社會轉為現代城市社會的歷史過程。城鎮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現代化水平、綜合競爭力的核心標志之一。文章在分析新型城鎮化發展動力機制的基礎上,通過構建新型城鎮化效率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模型對新型城鎮化效率發展演化趨勢及其驅動因素進行研究。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效率演化;驅動機制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新型城鎮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經濟、人口、社會和環境等多個方面,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同的學者對其界定有所差異。城鎮化發展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城鎮化發展方式也由傳統城鎮化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發展高效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方式轉型。在轉型期,區域城鎮化必然要在政府的強力引領、干預和宏觀調控之下向前發展。政府制定、評估和調整城鎮化發展戰略以及出臺相應的管理對策,推動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基礎和核心依據是新型城鎮化效率,因為新型城鎮化是強調發展效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內涵式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動力機制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容,是決定城鎮化可持續發展潛力的本質因素,它決定了城鎮化發展所依賴的資源基本配置關系和水平,進而決定區域城鎮化進程中資源的投入與產出效率,最終決定區域城鎮化的水平與質量。

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多元動力機制

新型城鎮化的動力主要來源于農業現代化、工業化、現代服務業以及制度動力,這幾種動力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驅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演進,其機制如圖1所示。一般認為農業現代化是新型城鎮化的一級動力。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業剩余的產生是城鎮化的前提條件和基礎。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導致農村勞動力出現相對過剩,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在更高的比較利益的驅動下,這部分勞動力向城市遷移,為工業化和城市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勞動力資源和重要的消費市場。農業發展作為城鎮化的一級動力主要表現為在農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的基礎上,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逐步下降。工業化是新型城鎮化的二級動力。在工業化的中前期,工業化是城鎮化的主要發動機。工業化對新型城鎮化的促進作用是主要是通過促進產業結構動態調整、技術結構優化升級以及產業分工的不斷細化來實現的。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適應市場需求日新月異的變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區域之間的競爭表現為產業鏈的競爭,導致產業鏈不斷延伸和完善;與此同時,產業技術不斷創新與升級,在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基礎上,區域之間的知識與技術的外溢效應越來越明顯;此外,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化,在地域空間上催生了專業化城鎮的崛起與涌現;伴隨著產業集群的產生,產業聚集區呈現蜂巢狀延伸,以工業走廊為依托的城市群或城市帶開始出現,城市組團式發展逐步成型,推動以“產城融合”為標志的新型城鎮化發展?,F代服務業是新型城鎮化的三級動力,是城鎮化發展高級階段的核心動力源。隨著工業化的深入,機械化、自動化和專業化生產逐步普及,工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工業發展對于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逐步降低,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服務業,隨著其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提高,逐漸成為吸收勞動力的主要產業。在工業化后期和城鎮化的成熟期,工業對勞動力的吸收開始出現零增長甚至是負增長,工業化的作用開始淡化,城鎮化演變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具體表現為服務業功能的強化。服務業水平的提升以及分工的深化,促使以創新創意為雙輪驅動的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性顯著增強,出于服務業對于空間距離的發展需要,城市發展的主導產業由工業演變為服務業,服務業促進城鎮化發展水平躍升,以創新創意為核心內涵的現代服務業成為吸收勞動力的主導產業。制度動力對新型城鎮化的驅動是全方位的,制度安排對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起到核心作用。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而無效或者低效的制度安排則會阻礙經濟發展。同樣,當一種制度安排是對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起到正向驅動作用時,我們稱之為是高效率或者有效率的制度安排,這種制度安排必然會提升城鎮化發展的效率和質量;反之,當一種制度安排制約新型城鎮化發展、或者增加新型城鎮化發展成本時,這種制度安排必然會阻礙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制度對新型城鎮化的驅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制度變遷或者制度創新中發揮市場機制對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上。

圖1新型城鎮化動力機制示意圖

二、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測度與評價

(一)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建立全面科學的指標體系,綜合測度與評價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已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理論與現實問題。新型城鎮化指標體系不同于傳統的城鎮化指標體系,指標框架搭建還處于起步階段,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新型城鎮化更強調發展質量的全面提升,倡導從偏重數量規模向內涵質量的提升轉變,包括在經濟發展、人口發展、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人居環境等方面實現新轉變,因此該指標體系應具有全面性;新型城鎮化是一個動態過程,為更加準確地反映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及其演變趨勢,該指標體系也應具有動態性;評價指標要結合實際,具有較好的可量性、可比性和可獲得性,因此該指標應具有可操作性。

(二)新型城鎮化水平的測算

采用改進的熵值法確定權重以消除賦權過程中的主觀因素?!办亍弊鳛閷Σ淮_定性的一種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反之,不確定性就越大,熵也就越大。

(三)測算結果分析

利用改進熵值法對2000—2011年我國30個?。ㄊ?、區)的31項指標進行賦權。賦權結果表明,我國經濟基礎、社會功能和環境質量指標群中,社會功能指標權重達到約45%,而經濟基礎權重為32%,環境質量權重為23%,說明社會功能對新型城鎮化更為重要;在時間維上,社會功能指標和生態質量指標權重均有逐年上升趨勢,經濟指標群的權重隨年份遞進具有一定波動性,在社會功能指標群中,功能完善權重最高,其次是人口發展,說明新型城鎮化注重民生福祉和社會功能的完善。通過測算得出我國新型城鎮化水平的綜合得分及其增長率(如表1和表2所示)。根據測算結果繪制出了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各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變化趨勢圖(如圖2和圖3所示)。從綜合得分來看,東部地區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區;從綜合得分增長率來看,東部地區綜合水平得分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并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區,中部省份城鎮化綜合水平得分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并快于東部和西部,同時絕大部分省份的綜合得分增長率超過0.1,說明2000年以來我國省域新型城鎮化呈現加速發展態勢。

表1我國2000—2011年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

表2我國及三大區域2001—2011年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增長率

圖12000—2011年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變化趨勢

圖22000—2011年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增長變化趨勢

三、新型城鎮化驅動機制的實證分析

(一)驅動機制的提出

通過綜合測度得出了全國30個?。ㄊ?、區)以及東、中、西部新型城鎮化水平的綜合得分,不同地區得分呈現出各自的特征和發展趨勢,接下來的問題是存在于這種城鎮化發展水平背后的驅動機制。城市經濟理論表明,城市發展與國家經濟發展政策、外向型經濟和微觀實體經濟的內生發展能力等密切相關,因此本文將新型城鎮化的驅動機制歸納為政府機制、市場機制、外部機制和內在機制。

猜你喜歡
新型城鎮化
城市權利:從大衛·哈維到中國城鎮化問題
用新發展理念引領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
國內各大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對比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失地農民就業路徑探索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耕地保護的困境與制度創新芻議
新型城鎮化是經典城市化的回歸和升級
以協調的發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
農村基層團建工作如何變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