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企協同構建卓越機械工程師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思考

2015-01-14 21:56王恒花國然何鳳昇劉兆平
教學研究 2014年3期
關鍵詞:探索與思考校企協同卓越工程師

王恒 花國然 何鳳昇 劉兆平

[摘 要] 南通大學聯合一流企業共同制訂“卓越工程”實施方案,對機械類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從學校內部培養走向開放的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發揮企業具備真實工程環境和先進的工程實踐條件的優勢,企業深度參與卓越工程師培養全過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證明,校企協同培養人才不僅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也為企業提供了適用人才,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實現了校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校企協同;探索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3-0093-05

0 引言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加快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步伐,2010年6月教育部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該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優秀工程技術人才,推動經濟轉型和新型省份建設,2012年3月江蘇省教育廳出臺了關于實施江蘇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從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培養標準、計劃重點、學校工作方案、專業培養方案、組織實施及政策支持等八個方面全面系統地部署了江蘇省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實施計劃。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對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精神,深入推進教學改革和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13年1月江蘇省教育廳出臺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了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協同培養機制,分行業、分類型、分步驟、有重點地實施卓越工程師、卓越教師、卓越醫生等教育培養計劃。以提高實踐創新能力為重點,推動學校、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多方聯手,共同制訂培養目標、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共同促進學生就業創業。近年來,從教育部到江蘇省一系列文件和意見的出臺反映了在新形勢下我國工程技術人才教育培養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改革和創新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培養模式,重視學校與企業的密切合作,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提高,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與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工程科技隊伍的創新素質與能力水平,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1-4]。

目前,關于我國高校機械類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有諸多報道,如文獻[5]結合鹽城工學院機械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班”教改班實踐,重點探討了卓越機械工程師的培養措施,并結合其中需要改進的問題給出了具體完善的措施和建議;文獻[6]、[7]分別結合培養實踐探討了機械類本科生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文獻[8]研究了機電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構建的對策與建議。

本文結合南通大學的特色與區位優勢,對校企協同模式下機械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進行探索與實踐,以期為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施提供可供借鑒的培養理念、培養模式以及校企協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1 校企協同構建卓越機械工程師培養模式 的探索與創新

依據南通大學自身的特色,依托長三角經濟發展和南通市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積極探索、創新校企協同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優秀后備工程師為目標,循工程技術為主線,靠校企合作為手段,以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為支撐,達回歸工程實踐之重點。從2007年至今,倡導企業與學校按照新的模式培養工程師人才,變招收學生為參與培養學生,組織并實施了卓越機械工程師培養計劃,并取得顯著成效,主要進行了如下探索與創新。

1.1 創立了高校和一流企業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 的新機制

從南通大學自身定位和辦學特色出發,調研南通及周邊地區產業結構,遴選在行業內產品技術含量高、科研實力雄厚,生產設備及管理模式先進的一流大型企業,研究論證校企協作共同實施人才培養的可行性,突破現有“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局限,探索面向行業需求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新機制。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卓越工程師培養全過程,校企合作共同制訂培養目標、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共同促進學生就業。

1.2 校企協同下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制度化創 新設計

在校企協同培養的機制與理念下,需要對傳統的工科教育模式進行創新設計。將學生專業培養從宏觀上分為學校培養和企業培養兩個層面,學校培養以強化基礎理論教學為主、夯實專業基礎;企業培養以實踐教學為主,強化工程實踐能力?;谛F髤f同培養模式,進一步使特色課程建設、生產實習、綜合素質拓展和畢業設計等具體環節設計制度化,形成具有自主特色的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創新設計特色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以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結合企業和行業對工程師素質實際需要,特設與企業實際結合的專業課程,并納入教學計劃,聘請企業資深工程師講授專業性強、實踐性強、學校難以開設的核心技術課程,并針對現有技術難題和生產過程組織實施案例教學,開展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案例的學習等研究性教學和學習方法,對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專業理論水平、加強專業技能起到重要作用,教學效果明顯。

2)面向卓越工程師能力要求的綜合素質拓展創新。開設包括人生勵志篇、生產組織與管理篇、制造科學與技術篇、交流與總結篇等涵蓋多方面的系列講座,對進一步提升學生與青年教師的工程素質、工程意識、人文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具有豐富工程背景和管理經驗的資深教授、高級工程技術專家的講座,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取得了良好效果。

3)制訂規范、合理、安全且可操作性強的實習計劃。結合專業培養的需要,制定定點崗位實習與全廠多崗位流動實習相結合的實習計劃,可滿足學生對未來從事工作的興趣需要,對培養未來工程技術人員的全面素質起到推動作用。

4)結合工廠實際生產,組織落實能符合學生培養要求的畢業設計。畢業設計從選題論證、過程指導到答辯等諸多環節,以工廠工程師隊伍為主、學校指導教師為輔共同負責,有力強化了畢業設計在卓越機械工程師培養中的重要地位,提高了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深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促進工程應用與實踐水平的提高。

1.3 校企協同構建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雙師 型”師資隊伍

從企業層面構建穩定的企業教師梯隊,選擇技術水平高、責任心強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企業的指導教師,負責人才培養各個環節,同時負責對學校青年教師的再培養工作;學校組建以老教師為主、青年教師輪流參與的教師隊伍,在對學生實施培養的全過程中,完成對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逐步提升大學教師回歸工程實踐、服務工程需要的能力,使教師兼具工程師素養,取得對學生培養和對青年教師再培養雙重教育效果;學校教師有義務培養企業年輕工程師,努力參與營造工廠科學研究、人文與管理氛圍,使工程師兼具教師素質,共同構建適應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的新型“雙師型”師資隊伍。

1.4 以學科平臺支撐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體系的 健全與完善

牢固樹立大學以培養人才為宗旨,倡導一流企業為社會人才培養作貢獻的理念,構建教、學、產、研系統。校企深層次產學研合作、共建實踐基地和平臺,促進科研與教學的融合、促進高校教師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構建寓研于教的培養模式,使校企合作平臺提升到學科平臺的層次。學科平臺的構建對促進專業建設、實踐基地建設、課程體系完善和科研反哺教學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最終支撐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的完善,回歸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

2 校企協同構建卓越機械工程師培養模式 的實踐

2007年,南通大學選擇機械工程學院為改革試點單位,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與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南通)有限公司開始探索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從2005級300名學生中雙向遴選出30名學生,成立南通大學振華港機班,實施校企協同定向培養,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促進學生就業,這種機制與模式在南通大學尚屬首次。作為校企合作單位的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南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振華港機”)是世界著名企業上海振華重工集團下屬生產基地之一,主要從事港機鋼結構生產、總裝、調試、發運以及鋼橋、大型龍門吊、浮吊以及船舶配套件等海洋重型裝備的研發與制造。公司先后參與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工業與信息化產業部產業技術創新計劃等幾十項研究課題,并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數十項。其中參與的:“ZPMC新一代港口集裝箱起重機關鍵技術研制平臺建設”獲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海上重型裝備全回轉浮吊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經校企雙方專家共同研討,制訂了面向企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并根據機械工程師培養的目標和要求,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增設了與企業生產實際緊密接軌的課程。2008年上半年組織該批學生到企業進行了認識實習,2008年暑假又組織該批學生到振華港機進行了為期1個半月的生產實習;工廠及教師團隊完成了學生在企業半年的畢業設計任務,結合工廠實際題目,實施一生一題。針對公司港機鋼結構裝備制造的需要,開設了《鋼結構力學及制造工藝》課程,共32學時;開設了《焊接結構工藝實踐》,為期1周,由振華港機和學校共同實施組織完成。為適應振華公司面向進軍海洋工程市場的需求,南通大學通過中遠川崎公司邀請日本川崎造船株式會社及其配套件公司的日籍專家來校進行8場專題講座??偛吭O在南通的中遠川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公司與日本川崎造船株式會社的合資公司,是江蘇乃至全國屈指可數的一流船舶制造企業,實現了行業聯合實施人才培養。2009年6月,首次由校企聯合培養的30名學生到振華集團順利就業,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部分學生已經成長為企業骨干和中層管理,在人才培養實踐過程中,通過不斷積累經驗,積極拓展,深化改革,進一步強化校企互動,彰顯了辦學特色,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在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南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與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南通)有限公司開展了深層次的產學研合作,積極參與企業重大項目研發和技術攻關。雙方合作成功申報了2012年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項目:“潮間帶及近海風電設備多功能安裝作業船的研發及產業化”獲批經費1200萬元,成功申報了2009及2012年南通市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大型船舶動力定位推進器的研發與制造”、“大型高效回轉伸縮式裝船機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共獲批經費900萬元。雙方合作科研項目的成果“噴射流場電沉積機理及綠色環保應用”、“噴射電沉積流場主導結晶機理與綠色技術應用”榮獲2011年教育部高??萍歼M步二等獎、2011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海洋鉆井平臺升降系統設計與制造”、“潮間帶風電設備多功能安裝作業工程船設計與制造”分別榮獲2012年南通市科技進步二等、三等獎各一項。協助公司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及江蘇省首臺套產品;與公司共建省級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省級技術研發中心,為企業自身發展、研究生培養、青年教師提升知識和應用能力都創造了條件和機會,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以公司高端人才、學校資深教授、年輕工程師、青年教師、研究生共同構成的多層次梯隊,每年定期舉行學術、技術研討會,進一步促進和完成對“雙師型”隊伍的培養,促進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的融合。

在科研合作過程中探索構建寓研于教的培養模式,在面向本科生開設的《先進制造技術》、《機械制造工程學》和《測試技術》等多門專業課中努力把與企業合作項目的科研思想、方法及成果納入教學過程,讓本科層次的學生及早了解技術發展前沿和趨勢,尤其是讓即將進入該行業的未來工程師們提前接觸和了解行業的發展現狀、技術前沿與趨勢,對于學生的專業水平、科學素養、創新意識和能力都有明顯提高,為這些學生畢業后能夠迅速融入企業,參與企業的科技創新和技術革新,成長為社會需要的卓越工程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振華港機的多名學生畢業后參與了企業的一系列重大技術攻關,獲得了優秀團隊的稱號,體現出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良好效果。幫助公司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工程理論再教育,接納17名振華公司員工開設??粕究频膶W歷教育,派出學院教師參與企業文化、教育與工程技術交流等活動。把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促進科研與教學的融合、科研基地與教學基地的融合。

在成功實施南通振華港機校企定向培養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總結經驗,結合2010年6月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新要求和新形勢,2011年經過與江蘇蘇南重工機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南重工”)多次協商,挑選機械工程學院30名學生組成“08蘇南重工班”開展面向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培養。江蘇蘇南重工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江蘇蘇南特鋼集團有限公司于2006年投資創辦的現代化冶煉大型鍛件及裝備的研發、生產企業,產品主要用于船舶、電力、石油化工、冶金設備制造等領域。企業擁有世界一流的生產設備和一批高端工程技術人員。 2011年7月,南通大學和蘇南重工校企合作簽約儀式在常熟市舉行,雙方簽署了面向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的人才培養協議,共同推進南通大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全面啟動。2011年7月,30名學生到蘇南重工進行了為期一個半月的生產實習,結合學生就業興趣和工廠需求,實施生產實習定點及崗位輪訓制度,這是南通大學與蘇南重工開展本科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并倡導企業把工程師對學生指導、授課等培養環節納入年終個人考核中。2011年9月,由南通大學與蘇南重工共同開設的人才培養“08蘇南重工班”特色課程班開課,特意安排三位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周奠華、林堯武與白多智分別講授《大功率低速柴油機用N80A高溫合金排氣閥的研制》、《柴油機半組合式特種曲軸制造技術及設備》、《大型鍛件制造工藝及設備》等三門課程,各24學時,授課中實施了基于現場案例的教學,對照現場設備和制造過程講授專業理論知識,深受學生歡迎。邀請了近20位校內外專家學者,圍繞人生勵志篇、生產組織與管理篇、制造科學與技術篇、交流總結篇幾個部分組織、安排了15場特色系列講座,著力提升蘇南重工班學生的整體素質,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畢業設計環節,機械工程學院根據南通大學畢業設計的規范和要求,結合蘇南重工的實際情況,經過雙方多次協商交流,共同落實了蘇南重工班學生畢業設計題目,確定了企業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團隊,以工廠工程師為主,學校教師為輔共同負責。學生在工廠為時半年,圓滿完成了在企業進行的畢業設計任務。通過畢業設計環節學生進一步熟悉了工作崗位要求,學習企業先進技術和文化,為走上工作崗位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工程開發奠定了良好基礎。

3 結束語

2007年,南通大學與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合作協同培養人才,形成初步培養方案,完成協同培養模式的設計;2011年,南通大學又與常熟蘇南重工進行協作培養,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進一步發展完善培養模式。經過與振華港機和蘇南重工的成功實踐,完成了校企協同培養模式的構建,形成了校企協同的培養機制。協同培養學生的創新水平、實踐能力、責任意識,溝通能力等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該模式已經逐步成為機械工程師培養的基本模式,已逐步成為南通大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的示范和樣板。

結合南通大學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實踐經驗,對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改革與深化提出幾點思考:(1)目前,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最大困難在于企業的認知度與參與度不夠。迄今,政府沒有相應的鼓勵政策與約束機制強化企業的參與,以追求產品利潤為目的的企業無義務履行大學生培養的職責;而教學資金短缺、無職場氛圍和規模產品生產的學校又難以滿足可持續性的卓越工程師培養任務。解決困難的措施在于把握企業的人才需求,倡導企業變市場普招學生為向學校定向培養學生,選擇優秀學生,根據雙向選擇機制,各用人單位合理出具相應資金、人力和場所,減少學校教學成本;(2)在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中,需要為同行業或相近多家企業進行特色人才培養,遴選一、二個大型企業為基礎,以其他企業為補充,以形成學生成班制的培養模式。從目前的小規?!坝唵问健比胧肿叱觥坝唵问健?,走出企業小訂單,做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行業大訂單,進行分類組班、分級特色培養,為相近企業聯盟或行業培養人才,建立學校、企業、學生與社會共贏的、可操作性更強并可持續性發展的行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王永生.高水平特色大學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1,(6):15-16.

[2]李繼懷,王立軍.工程經驗的理性回歸于卓越工程師培養[J].黑龍江高等教育,2011,(3):140-141.

[3]李東升,李文軍,毛成.校企工程教育深度合作模式的初步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88-92.

[4]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詮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2-23.

[5]盧倩,葛友華,周海,等.基于卓越計劃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改革初探—以鹽城工學院機械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班”教改為例[J].教學研究,2013,36(5):101-105.

[6]李公法,孫瑛,蔣國璋,等.機械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長安大學學報(自科版),2014,11(4):105-109.

[7]陳樹海,王百成,苗淑杰,等.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科技信息,2014,(15):61.

[8]張仕海,閻兵,鄧三鵬,等.機電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14,(8):29-31.

猜你喜歡
探索與思考校企協同卓越工程師
淺談煙草行業基層黨組織融入安全管理的探索與思考
高中生物新課程學習的探索與思考
國際化、大工程背景下機械類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
土木工程專業對外交流項目初探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
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研究
就業視域下卓越工程師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探析
校企協同視角下創新創業教育的分層培養體系探究
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探索與研究
職教集團視域下校企協同機制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