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末元初“東平派”士人集團的學術傳承

2015-02-12 13:37常大群
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 2015年2期
關鍵詞:東平金代理學

常大群

Chang Daqun, Overseas Education College of Xiamen University

金末元初“東平派”士人集團的學術傳承

常大群

由于金末戰亂和1234年金朝的滅亡,金代士大夫流落各地,尋找出路。漢地世侯東平嚴實父子興學養士,興復東平府學。宋子貞、王磐、元好問、李昶、張特立、劉肅、徐世隆、商挺、杜仁杰等相繼來到東平,任職嚴實幕下或在府學教書,府學師生與在東平的其他士人形成了一個承繼金代學術思想的知識分子集團——東平派。本文探討了東平派的學術傳承,揭示了這個士人集團的學術特點,認為東平派不是以詩賦文章為主,而是以經學、北宋和金代的理學為中心,兼及詞賦、詩文和雜劇、散曲藝術等,具有金代學術特點的士人學術集團。其積極的為政精神和成員大都出仕為官,實現了儒學踐履實踐的學術觀念。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金代理學、了解北宋理學和金代理學以至于元代理學的發展脈絡。

金末元初 東平派 金代理學 學術傳承

一、問題的提出

貞祐南渡,金朝在黃河以北的統治陷于崩潰狀態,出現了許多地方勢力集團,歸降蒙古的被稱為漢地世侯。東平嚴實就是其中較為強大的世侯。1221年,嚴實進駐東平后,重建地方統治秩序、興學養士,興復了由于戰亂而癱瘓的東平府學。東平府學,北宋稱鄆學,為宋相王曾所立。金泰和以后,府學曾出現了一個興盛時期,平章政事張萬公、侯摯和參知政事高霖都是東平府東阿人,高霖“以父憂還鄉里,教授生徒,恒數百人”①《金史》卷一〇四《高霖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2289頁。,東平府學“視他郡國為最盛”②元好問《東平府新學記》,《遺山先生文集》卷三二,四部叢刊本,第4、5頁。。由于戰亂和1234年金朝的滅亡,金代士大夫流落各地,尋找出路。他們中的一些人不遠千里來到東平投靠嚴氏父子。宋子貞、王磐、元好問、李世弼、李昶、張特立、劉肅、徐世隆、張昉 、商挺、杜仁杰等③他們的籍貫和到東平的情況是:宋子貞,金潞州長子縣人,今屬山西,金末戰亂,離鄉出走。王磐,金廣平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人,1227年,26歲中經義進士,避河南亂,入淮、襄間,襄陽亂,輾轉到東平。元好問,金秀容(今山西忻縣)人,金亡后回家鄉寫金史,后輾轉來東平。李世弼,金東平須城(今山東東平)人。李昶,金東平須城人,河南戰亂時,任鄭州河陽簿,避戰亂回東平。張特立,金曹州東明(今山東東明)人,曾任金監察御史,后歸鄉里。劉肅,金威州洺水(今河北威縣)人,金新蔡令、戶部主事,金亡后,歸依嚴實。徐世隆,金陳州西華(今屬河南)人,正大四年(1227),21歲登進士第,辟為縣令,辭官在家鉆研學問。金天興元年(1232),他父親去世,第二年,他與母親北渡黃河來到東平,嚴實招致東平幕府。張昉,金東平汶上(今山東汶上)人,金經義進士,任吏部令史,金亡回到家鄉。商挺,金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人,蒙古破汴京時,他24歲,北走依冠氏趙天錫,后來到東平。杜仁杰,金濟南長清(今屬山東)人,金亡歸東平嚴實。相繼來到東平,在嚴實手下任職、主管府學或在府學教書。從此,東平府學復興和發展起來,成為這個時期華北的學術中心,府學師

生與在東平的其他士人還形成了一個承繼金代學術思想的知識分子集團——東平派??梢哉f,遲至嚴實去逝的1240年,這個集團已經形成。嚴實之子嚴忠濟上任后,于1252—1255年建成東平新府學,以王磐、康曄、梁棟、徐世隆、李楨、元好問、李昶等為教師,培養了李謙、閻復、徐琰、孟祺、申屠致遠、張孔孫、李之紹、吳衍、馬紹、王構、楊桓、曹伯啟、劉賡、夾谷之奇、周砥等優秀的學生,他們都應是東平派的成員。東平派在中統之前的幾年里達到了鼎盛時期。東平新府學成為東平派的學術基地,他們在這里講說東平派的學術內容和思想,培養人才。以后,隨著南宋理學的傳播和發展,東平派也開始與之融合,直至理學在元代取得統治地位。

東平派的成員在中統之后,大都出仕為官,成為元朝中央與各級政府的重要官員。如宋子貞,中書平章政事;王磐,資德大夫、翰林學士;徐世隆,翰林學士;商挺,參知政事;李謙,翰林學士承旨;夾谷之奇,吏部尚書。元代人袁桷說:“朝廷清望官,曰翰林,曰國子監,職誥令,授經籍,以遴選焉始命,獨東平之士十居六七?!雹僭觥端统淌堪补倌峡敌颉?,《清容居士集》卷二四,四部叢刊本,第9頁。他們在元朝政府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也說明了東平府學取得了很高的教育成就。至元二十年(1283),胡祗遹在《泗水縣重建廟學記》里說:

今內外要職之人才,半出于東原府學之生徒②《紫山大全集》卷一〇,四庫全書本,第1196冊,第198頁。。

東平派的人物,在中統、至元、大德、至大的五十多年時間里,身任要職,聲震政壇,形成了十分特殊的歷史現象。

學術界有種觀點認為東平士人集團是以詩賦文章為特點,兼及理學修養的學術集團③[日本]安部健夫《元代的知識分子和科舉》,出自劉俊文主編,索介然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五卷,中華書局,1993年。。本文對東平派的學術傳承關系進行了考察,認為它是以理學為中心,兼及詩賦文章為學術特點的。這個問題涉及東平派的學術定位,也涉及金元學術思想的傳承、甚至宋代學術思想的傳承問題④本課題相關重要成果有陳高華的《大蒙古國時期的東平嚴氏》(載《元史論叢》第六輯),詳細敘述了漢地世侯嚴實、嚴忠濟父子在東平的活動,談到嚴氏父子的養士和東平人才之盛。陳高華的《理學在元代的傳播和元末紅巾軍對理學的沖擊》討論了趙復前理學在北方的情況(載《文史哲》1976年第2期)。姚大力的《金末元初理學在北方的傳播》(載《元史論叢》第二輯)談到了理學在北方的傳播問題。日本高橋文治的《泰山學派傳承考——關于十二、三世紀山東的學術》(載《東洋史研究》第45卷第1號),從王曾與孫復、石介的關系等考察北宋鄆州州學與泰山學派的關系,從東平劉長言、黃久約、李世弼、李昶考察東平學術與泰山學派的關系。它們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二、東平派的學術傳承

東平派為金代學術的承繼者,是毫無疑問的。那么這個知識分子集團繼承了金代什么樣的學術呢?從他們的學術傳承來考察,是得出結論的重要途徑。對東平派的分析所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成員的著述大都佚失了,從著述分析其學術這個直接的途徑比較困難。

而從他們的學術傳承入手,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另外,他們遺留下來的少數文章,如學記等,也可以見到其重要思想的表述。從以下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東平派不僅繼承了金代學術中理學的內容,而且在元初南宋理學在北方傳播開來后,還接受了它的思想,這種接受又是十分自然的,表明舊金理學與南宋理學之間有天然的聯系。

下面是六組東平派成員的學術傳承表。

(一) 邵雍續傳

邵雍——麻九疇、劉秉忠、杜瑛、蕭漢中等。

麻九疇——王磐、王說、王采芩。

王磐——劉賡、府學“孔氏族姓”子弟。

邵雍續傳弟子資料來自《宋元學案補遺》卷七八①《叢書集成續編》,新文豐出版公司(臺北),1989年,第251冊。?!督鹗贰ぢ榫女爞鳌酚洠骸熬女牫跻蚪浟x學《易》,后喜邵堯夫《皇極書》,因學算數,又喜卜筮、射覆之術?!雹凇督鹗贰肪硪欢?,中華書局,1975年,第8冊,第2740頁。王磐“從麻九疇學于郾城”,26歲即登正大四年(1227)經義進士第③《元史》卷一六〇《王磐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12冊,第3751頁。。劉賡則在年少時從其祖劉肅居住東平,“師事鹿庵(即王磐)先生”④劉賡《紫山大全集序》,《紫山大全集》卷首,四庫全書本,第1196冊,第3頁。。王磐晚年撰《魯齋先生畫像贊》贊許衡:“氣和而志剛,外圓而內方。隨時屈伸,與道翱翔?!雹荨度摹肪砹?,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冊,第259頁。王磐雖然從麻九疇那里學到了邵雍的《皇極經世》的思想,但邵雍與程朱之學畢竟有所不同,所以當南宋理學由趙復全面介紹給北方士人后,他表現出的贊許和尊敬就不足為怪了,這也說明了東平派的代表人物對理學新思想內容的認同。

(二) 閻詠續傳

閻詠——康曄。

此表的材料來自閻復的《鄉賢祠祀》、《元朝名臣事略》和《宋元學案補遺》⑥《鄉賢祠祀》載于《全元文》卷二九五,第9冊,第249頁;《元朝名臣事略》,見卷一一《平章宋公》;《宋元學案補遺》,見卷一〇,《叢書集成續編》,第248冊。。閻詠,高唐(今屬山東)人,金承安詞賦狀元,官至應奉翰林文字。學生康曄,高唐人,登正大詞賦甲科。從登第科目來看,他們師徒應以詞賦之學為業。但是,事情并不只如此。閻詠平生所慕為宋代進士、吏部尚書張詠,而張詠曾就學于陳摶門下,以經學著名⑦《宋元學案補遺》卷九《百源學案補遺》上,《叢書集成續編》,第248冊,第479頁。。閻詠“為人氣節豪邁,嘗以第一流自負”,對此,李純甫“獨深知先生不以為過”。⑧閻復《鄉賢祠祀》,第250頁。李純甫為經學大師,

又篤信佛學,能給予閻詠如此之高的評價,說明閻詠所學除詞賦之外,當精于經義之道。事有湊巧,李俊民在金亡后,寫有《題登科記后》一文,文中金承安五年(1200)經義榜列舉有三十三位進士,其中就有“閻詠”,記為:“閻詠,字子秀,年三十七,兗州磁陽?!雹佟肚f靖集》卷八,四庫全書本,第1190冊,第640頁。從名和字來看,與閻復所記均為一人,年齡也沒有什么疑問,只是一個是博州高唐,一個是兗州磁陽(今山東兗州)。名和字都重復的情況是極為少見的,極有可能是一個人。如果是一個人,那么,閻復和李俊民就有一個是記錯籍貫了。而閻復就是高唐人,記錯的可能性不大。假若只有閻復所記的高唐閻詠,那么閻詠既是承安詞賦狀元,又登承安經義榜,這個并不矛盾,在金代同中詞賦、經義進士的不乏其人。這樣就與“閻詠除所學詞賦之外,當精于經義之道”的推論相吻合了。而他的學生康曄的學術和為人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閻詠詞賦、經義雙料進士的可能性??禃稀傲涀邮窡o所不閱,發為詞章,仁義之言藹如也”。教育學生“當以希圣希賢自期”。曾說圣人之道“蓋以操行為先,文藝為末”②閻復《鄉賢祠祀》,《全元文》卷二九五,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0頁。。這一段話說明康曄所長為經史之學,而他在東平府學教的又是《書經》?!耙韵JハYt自期”、“操行為先,文藝為末”的學術觀點和態度與理學所倡導的圣賢之道、踐履之學完全一致,說他讀過理學的書,信奉理學的思想也不為過。只是沒有更進一步的材料來證明。他是不是在元初從趙復所傳或從南方直接得到程朱之書呢?在1242年李簡到東平時南宋理學的書籍還未到東平③李簡《學易記序》,《宋元學案》卷一六,《伊川學案》下,中華書局,1986年,第1冊,第660頁。。1253年康曄到東平任教有可能已接觸到南宋理學,但這時他已老得有些力不從心了。所以,這種與理學一致的思想觀點應是舊金學術的表述。

(三) 孫復、石介續傳

孫復、石介——姜潛——劉摯。

劉摯——劉跂 、劉蹈; 劉跂 ——劉長福。

劉摯——李世弼——李昶。

李昶——徐琰、孟祺、徐世隆、閻復、李謙、李治、吳衍、馬紹、申屠致遠、嚴忠范。

李謙——王構、李之紹、曹伯啟、安芝④資料來源:《宋元學案》卷二;《宋元學案補遺》卷二,《叢書集成續編》,第248冊;袁桷《翰林學士承旨贈大司徒魯國王文肅公墓志銘》,《清容居士集》卷二九;王思廉《安石峰先生墓表》,《全元文》卷三二九。。

劉摯師從宋代泰山學派創始人孫復、石介的門人姜潛學,泰山學派經義學遂成為其家學,傳子劉跂、劉蹈,再傳孫劉長福。元好問所記元初東平大姓說:“齊已廢,而鄉國大家如梁公子美、賈公昌期、劉公長言之子孫故在?!雹菰脝枴稏|平府新學記》,《遺山先生文集》卷三二,四部叢刊本,第4頁?!端卧獙W案補遺》說劉長言“蓋先生子行也”,即為劉跂之子。劉摯的嫡傳子孫在金代還生活在東平府。東平教授李世弼“從外家受孫明復《春秋》,得其宗旨”⑥《元史》卷一六〇《李昶傳》,第3761頁。。外家,即“東平劉氏”⑦《宋元學案補遺》卷二《泰山學案補遺》,《叢書集成續編》,第248冊,第119頁。。李昶又從其父學,并在東平府學教

《春秋》①《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一《參政商文定公》,第218頁。,東平府的學生們也都應是泰山學派的繼傳弟子了。泰山學派以《春秋》、《易》等經學為其專門之學,東平派與泰山學派的傳承關系是非常明確的②關于泰山學派在金元的傳承關系,高橋文治《泰山學派傳承考》有詳細考證,本文不再贅述,此文載《東洋史研究》第45卷第1號。。

李謙曾專門從李昶學《春秋》,而在府學又從康曄學《書經》,從李楨學《大學》,其經學修養是相當高的。從他寫于至元三十年(1293)和元貞元年(1295)的三篇學記里可以確知他的理學思想。在元貞元年《平原縣修廟學記》中他說:

竊惟人性根于天,未始有今昔之異,而學隨世變,則有今昔之不同。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人所有也,其相與之理,各有攸當,非為之長上者開導訓迪,將失其本始,不知有教導之實。人之所以學,師之所以教,圣賢之所以傳,以之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此外無他說。今之學者則不然,呻其占畢作為辭章,馳騁辯說簧鼓一世,以為儒學極致,求之古人之學,相去遠矣?!瓰槭孔诱?,所當體承明府美意,朝夕警省,講明實用,以究夫為己之學③《平原縣志》卷一〇《藝文上》,清黃懷祖等修,乾隆十四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367號,成文出版社(臺北),1976年,第12頁。。

文中講道“人性根于天”,要從小學抓起,使學子從小要明了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忠誠孝悌的倫理,認為學術之旨在于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根本是“究夫為己之學”。李謙的以上幾句話將宋代理學的思想清晰而透徹地表述了出來。

在為平陰縣寫的《新建兩廡記》中,他以建筑房屋喻修身為學:

蓋將相與講明修身為學之大旨,以念后學俾知所敬勉也。請以作室之義明之。夫作室者,必先增筑基址,封植柱礎,架其棟梁,施其榱桷,固其垣墉,而覆以陶瓦,墁飾之、丹雘之,則輪焉奐焉,孰不曰美哉室乎!夫人之修身為學亦猶是而已。且人之一身萬善均備,茍修其孝弟忠信以為基,充其仁義禮智以為柱礎,多識前言往行以為棟梁榱桷,閑習威儀宣著文章以為垣墉陶瓦污墁丹雘,則瑟兮、兮,赫兮,喧兮,誰不曰有斐君子乎!雖然,抑又有本末先后焉。其址柱楚之不固,則棟梁榱桷安所施,棟梁榱桷之不具,污墁丹雘何所飾乎!此一股也,修身為學之理具焉④《平陰縣志》卷七,清光緒刊本;《全元文》卷二八七,第9冊,第92頁。。

李謙把修養身心作為基礎,修孝弟忠信、仁義禮智為立身的根本,而威儀文章只是陶瓦、裝飾,是枝葉末節,這是理學家的學術特點。

在《大名路重修廟學記》,他表述了同樣的觀點,認為師之所教,學生之所學,目的在于修身為國,但是,學者為由科舉入仕途,只習詞章記誦。他感嘆道:“噫,詞章記誦,學之末也,舍本逐末,非學也?!雹荨洞竺尽肪砦?,《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明正德刊本,上海古籍書店影印,1981年,第3頁。

李謙的這幾篇學記寫于1293、1295年,這時南宋理學已經在北方傳播開來,他可能已接觸到新的思想。對于李謙來說,接受南宋理學的思想是十分自然的,因為他已有的北宋、金的理學思想與之是一致的。

李謙的學生李之紹為東平平陰(今屬山東)人,與金平陰經學大儒王去非為姻親關系。王去非“大定間,講授鄉里,以堯、舜、周、孔之道為諸儒倡,四方之士,翕然向風,恒不下數百人,隨材高下,勉其所可,至得圣門教仁教孝之旨,人皆以為獨厚于一己也”,平陰“鄉鄰化服,以不衣冠為恥,童兒、婦女往往知書有禮度”。李之紹高祖父李古從王去非學,王去非“妻之以女”①李之紹《醇德先生王公祠記》,《山東通志》卷三五之一九上,四庫全書本,第541冊,第672頁。。王去非的經學也成為李氏家族的家學,而傳之李之紹。

(四) 程頤續傳

程頤——劉肅、張特立、李簡。

《宋元學案》卷一六《伊川學案下》載有以上的傳承關系,據此東平派除王磐從麻九疇那里受北宋理學家邵雍的《皇極經世》學之外,又有劉肅、張特立通程氏《易》學?!端卧獙W案》載劉肅“嘗集諸家《易》說,曰《讀易備忘》”,張特立著有《易集說》。李簡寫于中統元年(1260)的《學易記序》記有劉肅、張特立在東平極為嚴肅、認真地討論諸家《易》的情形:

歲壬寅,予攜家東平,時張中庸、劉佚庵二先生與王仲徽輩方聚諸家《易》解而節取之,得廁講習之末,前后數載,凡讀六七過,其書始成。然人之所見不能盡同,其去取之間則亦不無稍異。大抵張與王意在省文,劉之設心務歸一說,仆之所取寧失之多,以俟后來觀者去?、凇端卧獙W案》卷一六《伊川學案》下,中華書局,1986年,第1冊,第660頁。。

劉肅、張特立節取諸家《易》解,目的是為了東平府學的教學需要,作為學生的教材之用,他們兩位無疑是東平派的《易》學專家。這本教材經過幾年的努力,修改了六七遍,方才完成。兩年后,李簡根據劉肅、張特立的《易》解節選,并對照曾獻之的《大易粹言》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百余條”,“及得胡安定、王荊公、南軒、晦庵、誠齋諸先生全書,及楊彬夫所集《五十家解》、單諷所集《三十家解》讀之”,這百余條見解“與前賢相合者十有二三”,他才有勇氣將所集以《學易記》在中統年間出版③李簡《學易記序》,《宋元學案》卷一六《伊川學案》下,中華書局,1986年,第1冊,第660頁。。這也說明,直到“壬寅”(1242)年之后兩年的1244年,南宋理學的基本書籍還未到東平,劉肅、張特立的學術思想還是北宋和金代的程氏之學。

(五) 朱熹 續傳

朱熹—黃干—何基—王柏—張須;

張須—夾谷之奇、楊剛中。

張須(1236—1302),字達善,為蜀之導江(今四川灌縣東)人,學者稱導江先生。僑居江東時,在上蔡書院受業于王柏。至元中教于江寧學宮,“時中州士大夫欲淑子弟以《四書集注》者,皆遣從先生游,或辟私塾迎之”①《宋元學案》卷八二《北山四先生學案》,第2753頁。。以浙西按察僉事夾谷之奇薦,授將仕佐郎、建康路教授。幾年后,由行臺御史丞徐琰薦,授登仕佐郎、孔顏孟三氏子孫教授,秩滿又到東平路鄄城任教②吳澄《故文林郎東平路儒學教授張君墓碣銘》,《吳文正集》卷七三,四庫全書本,第1197冊,第708頁。?!对贰堩殏鳌份d“其高第弟子知名者甚多,夾谷之奇、楊剛中尤顯”③《元史》卷一八九《張須傳》,第4315頁。。估計,夾谷之奇是在任江南浙西按察僉事時以之為師的。張須在上蔡書院“得朱熹三傳之學”,“自《六經》、《語》、《孟》傳注,以及周、程、張氏之微言,朱子所嘗論定者,靡不潛心玩索,究極根柢”④同上。。他“教人讀《近思錄》為四子階梯,《四書》以朱子章句、集注為本,次讀《儀禮》、《詩》朱氏傳、《書》蔡氏傳;《易》先朱子啟蒙、本義,以達程傳;《春秋》胡氏傳、張氏集傳”⑤吳澄《故文林郎東平路儒學教授張君墓碣銘》,第708頁。。夾谷之奇從之學,當全面地學到了南宋理學的精華,這也是東平派吸收理學思想,使學術全面發展的一個例證。

綜上所述,王磐從麻九疇得邵雍《易》學,并傳之劉賡;康曄以《書經》見長而深研經史之學;李世弼、李昶父子從劉氏受孫復《春秋》學,李謙從之學,又傳王構、李之紹、曹伯啟等;劉肅、張特立為程頤《易》學的續傳弟子;夾谷之奇出東平后又從張須學,盡得南宋理學之精華。除此之外,李楨在東平府學教《大學》;元好問從郝天挺學,雖以詩文見長,但學問貫穿經史百家;商挺以經學見長,曾教嚴實諸子經學,并與姚樞、竇默等合編《五經要語》呈送忽必烈;徐世隆中進士后不仕,長年在家讀書,經史諸子無不研究;申屠致遠恥事權貴,聚書萬卷,學問廣博,通經史百家。東平府學的幾位主要教師都是經學專家,所以,學生閻復、徐琰、孟祺、楊桓、張孔孫、馬紹、吳衍等也應深通經學。以此可以得出結論,經學,包括金代傳承的北宋理學應是東平派的學術基礎,它在東平派的學術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那么,金代詞賦之學、詩歌之風以及元初東平的雜劇藝術在東平派里占有什么樣的學術位置呢?

在東平派里面,宋子貞“以詞賦見長”;康曄登金正大詞賦甲科。元好問在東平校試諸生文,“預選者四人”有閻復、徐琰、李謙、孟祺。這種“校試”就是為“應進士第”而準備的一種考試。此外東平府學每年都要進行考試,選拔出的人錄用為官,《元朝名臣事略》載東平府學“歲署題考試,等其甲乙,屢中高選者,擢用之”。徐世隆對課試之文中的不中程者“輒自擬作,興為楷式”⑥《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二《太常徐公》,中華書局,1976年,第251頁。。而這種考試中應有詞賦。李謙在府學“日記數千言,為賦有聲”⑦《元史》卷一六〇《李謙傳》,第3767頁。。因為當時的士人準備科舉的應大有人在,太宗十年(1238)的戊戌選試已經給大家指出了這樣一條道路,而科舉中詞賦是重要的科目。我們只能根據以上信息推測,東平府學應教詞賦。而且,科舉中不只詞賦一科,還有經義、策論。詞賦之學在東平派的

學術中并不是主要領域。

東平派中有詩傳世者,除元好問外,張澄有一定名氣,其他人名聲都不大,不類似貞祐南渡后金末的詩風之盛。姚燧曾見《雪堂雅集》收有27人的詩文,其中東平派有11人,他們是商挺、馬紹、王磐、徐琰、李謙、閻復、王構、徐世隆、周砥、張孔孫、夾谷之奇①姚燧《跋雪堂雅集后》,《牧庵集》卷三一,四部叢刊本,第10頁。。張澄有詩集《橘軒詩集》,元好問為之作序稱其“以詩為專門之學”。今錄《永寧王趙幽居》如下:“寒盡陰崖草有芽,竹梢殘雪墮冰花。號空老木風才定,倒影荒山日又斜。天地悠悠常作客,干戈擾擾漫思家。煙村寂莫無人語,獨倚寒藤數莫鴉?!雹谠脝枴稄堉俳浽娂颉?,《遺山先生文集》卷三七,四部叢刊本,第1頁。其詩的確不凡?!对贰繁緜鬏d馬紹“有詩文數百篇”③《元史》卷一七三《馬紹傳》,第4054頁。。申屠致遠著有《杜詩篡例》十卷④《元史》卷一七〇《申屠致遠傳》,第3990頁。。當時有些有名的詩文集也傳入東平。李謙回憶,王惲的詩集在他“方弱冠”時有人帶至東平,他讀了后,“以未及識面為恨”⑤李謙《壽七十詩卷序》,《秋澗先生大全集》附錄,四部叢刊本,第4頁。。雖然東平沒有再現金末詩風之盛,但東平派的士人在一起詠吟賦詩是少不了的,這是古代文人們的風雅,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并不能說明詩學占有主要位置。

雜劇和散曲藝術在金末元初的東平一度十分繁盛。杜仁杰有《莊家不識勾欄》,不但反映了嚴氏父子治下東平的經濟生活,還描述了一個莊家人觀看雜劇演出的盛況:“見層層疊疊團坐,抬頭觀是個鐘樓模樣,往下觀卻是人旋窩?!雹匏鍢渖帯度⑶飞蟽远湃式軛l,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31頁。除杜仁杰外,東平派的商挺、徐琰也有傳世之作。商挺的《潘妃曲》描寫春景風光:“綠柳青青和風蕩,桃李爭先放。紫燕忙,隊隊銜泥戲雕梁,柳絲黃?!泵鑼懹星槿讼鄷?,細致入微:“帶月披星擔驚怕,久立紗窗下。等候他。驀聽得門外地皮兒踏,則道是冤家,原來風動荼縻架?!雹咚鍢渖帯度⑶飞蟽陨掏l,第61、63頁。徐琰的《蟾宮曲·青樓十詠》講與青樓女子的依依之情。嚴忠濟也有散曲傳世,一首《天凈沙》表明了他的心際:“寧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無權。大丈夫時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隨人愿,賽田文養客三千?!痹脝柛巧⑶蠹?,讀他的《喜春來·春宴》還未讀完,心里已是七分暖:“春盤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寶釵,春風春醞透人懷。春宴排,齊唱喜春來?!雹嘁陨闲扃?、嚴忠濟、元好問散曲皆見《全元散曲》上冊有關條目。東平府學學生高文秀的雜劇可與關漢卿相比?!朵浌聿尽份d高文秀都下人號“小漢卿”⑨鐘嗣成等著《錄鬼簿》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頁。。有雜劇作品三十二種,現存五種。他是元雜劇作家中寫黑旋風最多的一個,共創作了8種,現存《黑旋風雙獻功》。另一個東平府學學生張時英,也有雜劇四種⑩同上,第23頁。。雖然高文秀、張時英是否為嚴氏時代的東平府學生員還存有不同意見,但至少說明金末元初東平文學藝術創作的氛圍。散曲和雜劇的創作也是東平派富有特色的學術內容。

三、結 論

綜上所述,東平派是以經學、北宋和金代的理學為中心,兼及詞賦之學、詩文之學和雜

劇、散曲的文藝學等為內容,基本具有金代學術特點的士人學術集團。其積極的為政精神和成員大都出仕為官,實現了儒學踐履實踐的學術觀念。如果對東平派的評論,僅以重浮華、喜宴游的文章派為之定位,雖不無道理,但過于簡約,是不全面的。通過分析我們還可以看到,金代理學在繼承北宋理學的基礎上繼續發展著,北宋、金代和元代是一條并沒有被中斷的學術發展脈絡。

Chang Daqun, Overseas Education College of Xiamen University

(本文作者為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教授)

Academic Inheritance of “Dong Ping Group” gentry-elites between the End of Jin Dynasty and the Start of Yuan Dynasty

Since the warfares of the collapse of the Jin Dynasty and its end in 1234, the gentry elities of Jin dynasty were scattered everywhere and they tried to fi nd ways out. Inherited celebrities in Northern China by the pro-Mongol Chinese warlord Yan Shi, together with his son, vitalized education and cultivated scholars in his domain Dong Ping. Song Zizhen, Wang Pan, Yuan Haowen, Li Chang, Zhang Teli, Liu Su, XuShilong, Shang Ting, Du Renjie came to Dong Ping successively, worked for Yan Shi or chose to be teachers in some government-owned school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se schools as well as the other scholars in Dong Ping established a high-educated group called Dong Ping Group, which inherited the academic ideas of Jin dynas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cademic inheritance of Dong Ping Group and reveals its academic features. It was not related to poetry, prose or articles, it was a academic group concentrating on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Neo-Confucianism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Jin dynasty, also poetic proses, poetic drama, Yuan poems and so on. This group advocated working for the government actively and the members in this group mostly are government officials, which conformed to the academic conception of Confucianism “put the knowledge into practice”. This paper helps readers know more about Neo-Confucianism of Jin dynasty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y so a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ism in Yuan dynasty.

in the end of Jin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Yuan dynasty; Dong Ping Group; Neo-Confucianism of Jin dynasty; academic inheritance

猜你喜歡
東平金代理學
文理學人
金代張楠墓志考釋
《吉林大學學報(理學版)》征稿簡則
茶藝
金代吏員服飾淺探
對金代提點刑獄的幾點認識
長白山冊封始于金代
鐵 匠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a in China and God in Western Countries
《鄭州大學學報(理學版)》征稿簡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