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沉甸甸"談ABB疊詞的發音

2015-03-02 01:27陳娟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15年28期
關鍵詞:音變陰平疊詞

陳娟

(揚州市育才小學西區校 江蘇 揚州 225001)

從"沉甸甸"談ABB疊詞的發音

陳娟

(揚州市育才小學西區校 江蘇 揚州 225001)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類ABB疊詞,雖然數量不多,但是教師在講授讀音時,常常遇到該不該變音的難題,因為這在語言學界爭議頗多。筆者認為,應該根據"從俗"、"簡化"、"科學"的原則重新確定正音規范。理由是:絕大多數人讀本音,按變音讀的人很少;ABB詞格音變增加語言學習難度,不利于小學兒童學習;從語音美學的角度,沒有證據證明音變后的讀音比讀本調好聽。

ABB疊詞音變

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5課《北大荒的秋天》中出現“沉甸甸”一詞,因為沒有注音,學生對它的讀音一時拿不準。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通過查字典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查完字典后,得出結論“甸”讀第四聲。但是“沉甸甸”是ABB式的詞語,按普通話標準讀音,ABB式疊詞的后兩個字一般變作一聲,即讀成“chén diān diān”。

關于ABB式重疊形容詞的音變規律,語言學界爭議頗多。大多辭書、教材等都這樣描述:“ABB式重疊形容詞,一般BB讀陰平?!蹦蔷烤惯@個“一般”該如何把握呢?什么情況下要“特殊”呢?語言學家徐世榮先生在談到ABB式重疊形容詞的讀法時說:“除疊字本身為陰平調即不再變外,其余各調的都可把后面兩個字變為陰平調……如果念得緩慢些,念清楚它的原調,顯得讀字清楚,不變也可以?!保?)北京出版社編寫出版的《普通話語音常識》一書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這種兩可的說法似乎也讓人們難以把握。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的魏丹老師著文說,小學語文課文中的疊字形容詞沒有必要讀變調,而人教社編寫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疊字形容詞一般都按《現代漢語詞典》的注意讀作變調,但也有與《現代漢語詞典》處理不一致的地方。作為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藍本——《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在處理這個問題上與《現代漢語詞典》的標注也有一些出入。

由此我想到普通話中ABB詞格的非陰平疊詞真的需要音變嗎?能不能對原有的讀音規則進行改革?筆者認為,應該取消原來的音變規則,重新確定正音規范。理由如下:

一、從語言的實際應用看,絕大多數人讀的是本調,按音變讀的人很少

語言的規范,必然要涉及到學理與俗實的關系。普通話的正音問題是漢語規范化、標準化的關鍵之一,因此,必須遵從語言文字變革中的語音發展規律,要有學理上的根據。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語音也會出現變化,這些變化一旦被廣泛使用或接受,形成大眾化的世俗現實,具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就應當根據“從眾從俗”的原則來處理。普通話ABB詞格的情況就屬于這一類。

二、ABB詞格音變增加了語言學習難度,不利于小學兒童學習

學習實踐證明,學習對象越簡單明了,學習者就越容易掌握。語言學習也不例外。本來,諸如“灰蒙蒙”、“火辣辣”、“金煌煌”、“空落落”、“綠茸茸”、“亂騰騰”、“鬧嚷嚷”、“清凌凌”、“軟綿綿”、“濕淋淋”、“濕漉漉”、“喜洋洋”、“香馥馥”、“笑吟吟”等,其聲調原本是非常明確的,人們在學習時就是嚴格按照它的本調或規范多音規律學習和記憶的,現在卻在ABB詞格中讀成陰平調,這無異于簡單問題復雜化。這樣做,無形中增加了學習和記憶的負擔。

三、從語音美學的角度看,沒有證據證明音變后的讀音就比讀本調好聽

從語音美學的角度講,漢語不僅具有氣象萬千的語調變化之美,同時也有聲調的高低起伏、抑揚升降等種種組合變化之美,這既是漢語的一個特點所在,也是漢語語音美的重要標志之一?,F在,ABB詞格在現行讀音規范中卻幾乎把所有的陽平、上升和去聲音節都變成了陰平調,使原本錯落有致、抑揚有節的讀音變成了單調、呆板的讀音。事實上,音變后的ABB詞格除了極少數人們已經習慣的讀音外,絕大多數音變讀音都顯得生硬、別扭,更沒有證據證明音變后的讀音就比不音變好聽。

ABB詞格的詞匯在漢語詞匯總量中所占比重雖然很小,但它的使用頻率卻很高,因此,應給予應有的關注。筆者以為,ABB詞格的讀音還是讀本音為好,現行的ABB詞格音變規范應該根據“從俗”、“簡化”、“科學”的原則進行調整,以便更好適應小學語文教學。

[1]徐世榮:《普通話語音知識》,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90年版

猜你喜歡
音變陰平疊詞
對外漢語教材中語流音變的注音與編排研究
偷渡陰平
太谷方言陰平陽平教學初探
云南蒙自方言的連續變調
細讀文本,品疊詞之美
用疊詞寫景
“的”字疊詞招聘會
“分”的音變構詞及其句法語義特征
讓疊詞走進句子
漢語單數人稱代詞音變式的功能演變及性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