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本課程促進教育公平的功能及其實現路徑

2015-03-02 03:13解婷婷
現代教育科學 2015年2期
關鍵詞:校本公平學校

作者簡介:解婷婷(1989- ),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政治民主與自由的逐步完善,基于不斷提高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上層建筑正發生著不同層面、不同程度的變化,思想自由、權利民主,越來越成為現代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標。在教育領域里,實現教育公平,是教育界眾多學者和專家執著研究的教育話題。伴著三級課程管理體制逐步實施的步伐,學校擁有著合理合法的課程開發自主權,教育公平的要求與體現越發真實,校本課程開發下的公平追求也引人深思。

一、教育公平及其層次分析

作為科學課程的教育學是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伴隨人的一生,每個個體從呱呱墜地開始,就與社會系統里各式各樣的教育息息相關。人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離不開人類的有效推動,如此,在這紛繁復雜的社會領域,教育公平在教育視野里也就占據了突出的位置。何為教育公平?周洪宇教授在其文章里指出:“教育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對待,它包括教育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質量公平?!?①并有學者指出:“公平發展”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核心理念,應該把教育公平作為我國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政策制度的首要價值標準。 ②

自古教育公平就受到了關注,《論語·衛靈公》里提到“有教無類”,主張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教師應秉持公正平等對待學生的教育理念。善政不如善教的治國之道乃是“以斯道覺斯民”,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與至高理想。在現代社會里,教育公平是教育學領域里的公平需求,在整個社會大家庭里,政治領域提倡公平,主張民主與自由;經濟領域倡導公平,計劃社會資源合理公平的分配,以至于促進社會團結;文化領域內,因我國是由多民族國家組成的龐大民族屬性,56個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地位平等、權利公平不容忽視,保證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風俗習慣及文化傳統持久延續,教育指導人們摒棄偏見與歧視,堅持一視同仁,是有利于民族團結的重要舉措。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教育——財富蘊含其中》一書中,主張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無論青年和婦女,無論男人和女人,強調公民教育民主參與,提倡寬容教育和尊重他人的教育。報告彰顯著教育公平的理念。 ③1994年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確定了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原則與目標,主張每一個兒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每一個兒童都有獨一無二的個人特點,興趣愛好以及學習需要,有特殊需要的學習者必須有機會進入普通學校,建立融合性社會和實現人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徑。 ④由此可見,教育公平在社會系統中至高的價值地位和其在教育事業順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從教育過程的角度看,教育公平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教育起點公平指個人有平等的享受教育的權利,有平等進入教育領域接受教育的機會,也即包括受教育權利平等和受教育機會均等兩個方面。 ⑤

盧梭認為:“在那些區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差別中,有許多被認為是天然的差別,其實這些差別完全是習慣和人們在社會中所采取的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的產物……教育不僅能在受過教育的人和沒受過教育的人之間造成差別,而且還隨著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增大存在于前者之間的差別?!?⑥由此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的自然差別是本就存在的,人類在追求公平的過程中就不應該再人為的加劇原有的不公平,猶如“富二代”的興起是其站在父輩的肩膀上,如此他們的起點本就比別人高,那么,在天然差別的基礎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不公平現象的加劇是必要的。

起點公平是促進教育公平的基礎,也是教育公平最直接的標志,賦予人人平等的機會,向社會各地位、各階層人員開放,無論貧富貴賤,無論等級高低,使每個人享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機會,堅持“以人為本”,擯棄教育歧視,維護人人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在原有經濟領域里財富起點不公平的前提下,盡可能達到一種技能上的起點公平,才能使各社會成員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教育過程公平是承認學習者差異的公平,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關鍵。其主要指每個受教育者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能夠在尊重個體差異性的前提下,接受到與自身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相適應的教育教學,公平分享學校的公共教育資源,實現“因材施教”這一偉大目標。編制適合不同文化層次學生的教材內容,在兼顧不同背景、不同生活環境的情境下,豐富考試內容和組織形式,實現評價內容及其標準多元化,建立一個可讓學生充分展示才能的平臺。

吳全華教授指出:“教育結果公平可具體地理解為每個受教育者獲得為培養目標所規定的健康、全面發展和這種健康、全面發展的每個側面都獲得與其潛能相應的一定程度的發展?!?⑦教育結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終結果,作為教育公平實現的最終目標,旨在使受教育者擁有相同的學業成功機會,獲得同等的受教育機會,共同分享公共教育資源,通過參與教學活動,最終達到學業成就與認知水平相匹配,促進學生的應然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公平這一偉大事業的實現,需要在保證受教育者最基本的起點公平基礎上,兼顧學生差異,以促進實現教育過程公平為目標,這樣才能保證教育結果公平,為教育公平的實現添磚加瓦。

二、校本課程促進教育公平的功能體現

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確立了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一起被置于同一個層次,國家賦予學校開發自主權,使學校擁有課程開發的權利和學校參與的平等機會,這是國家意圖改變傳統的單一課程開發模式的有力舉措,是進一步完善最初國家課程開發帶來的“大一統”在促進人的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校本課程使原本課程開發的開發實權由國家下放,堅持開發主體多元化的開發原則,組織教師、學生、校長和教育專家等課程集體的共同參與,集思廣益、搜羅智慧,充分發揮參與集體的智力與才能,讓師生共同合作、挖掘潛能、創造奇跡,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塑造與培養學校學生的知識技能、思想覺悟、地域情感及價值觀、人生觀的領悟與思考。校園主體的積極參與和社會實踐,學校及國家保障參與主體的合法權利與平等機會,是校本課程促進教育起點公平的功能體現。

此外,校本課程以國家意志為準繩,將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密切融合,既充分體現了國家意志,又集中地方學校特色,意在實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有效統一,凸顯了本地區學校的教育水平、教育標準,又考慮了各地區、各民族的差異與區別,根據各地學生的個體差異綜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學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增加受教育者繼續教育的學習自尊心與自信心。在實際教學里,國家教材與校本教材交替使用,真正促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教育的本質。課程開發結合當地的文化背景、人文環境、經濟發展特色與現狀,整合本地特有的教育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讓邊緣化課程走進學科課程,保證地方學子既獲得地域文化知識,又對家鄉充滿無盡的敬意,激勵當地學子懷抱感恩,志于奉獻。如此一來,國家提供的公共教育資源和地方特色的當地資源,都可獲得合理配置,推動了國家課程政策與標準在學校的有效實施,提高了校園主體共同合作的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真正有利于教育過程公平的實現。

校本課程開發以實際環境為背景,注重利用當地的人力與物力,使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適應能力。課程開發依據學生各自不同的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進行分開教學、分組教學,尊重并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不排斥、不歧視,公平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課程知識,根據學生接受新知識的不同方式開展多樣化教學,以學生為主,認識、了解、關愛學生,依據學生的需要設置不同水平、不同類別的多元化標準,讓每個受教育者都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并在社會體系里得到承認或認可,幫助學生在接受一定時期的教育后,能學到相應的知識,豐富自己的見識,認清自我,促進學生的個性得到相應的發展,學生獲得相應的教育回報與認可,這是教育公平的體現,也更加促進了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

三、校本課程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路徑

教育公平的內部系統包括教育實踐、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則等等,涉及教育實踐和理論的各個方面。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課程理論專家拉爾夫·泰勒,這位享有“當代教育評價之父”、“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美譽的專家,創造了“目標模式”。他將課程開發分為四個重要環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和課程評價。從這四個方面了解教育,審視校本課程開發下教育公平的實現路徑。

第一,課程目標——做好教育公平的掌舵者。查士德斐爾爵士說過:“目標的堅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沒有它,天才也會在矛盾無定的迷徑中,徒勞無功?!蔽覀儼涯繕吮扔鳛榇娘L帆,有了它,船才有了前進的方向,沒有它,船將失去方向,當來自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的時候,船還會揚帆起航嗎?那么作為掌舵者的課程目標究竟是什么呢?課程目標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是課程開發的首要環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目標是包括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的,不同類型、層次的學校培養各式的人才規格,教育者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

校本課程開發的課程目標以學校為領導,集聚老師與學生、專家等課程開發主體,充分考慮地方、學校的辦學實際和學生實際,尊重地方學校特色,追求校本課程極具的特色化和個性化,教師堅持培養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為價值指導,根據學校自身、學生個體的需求,開發地方與特色課程。努力培養人,堅持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教學原則,耐心對待和關心愛護每位學生,對每位學生認真負責。學校教育盡力滿足個體對情感、歸屬感的需要,滿足從社會群體中獲得尊重的社會性需要,滿足個體將自身與更大的、超越自身世界的相聯系的整體性需要。 ⑧完成學校在課程開發上,能有效篩選教學材料、計劃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步驟以及準備考試與測驗。實踐證明,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確立,校本課程真正做到了旨在減少國家課程可能存在的地方忽視甚至歧視,努力實踐通過課程放權,將國家、學校和地方三級并列,最終有效促進課程公平、教育公平。

第二,課程內容——教育經驗的多樣選擇促進教育公平。學習是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經歷而產生的,換而言之,學習是學習者通過對自身環境所產生的反應而發生的。 ⑨在泰勒看來,教育的方式就是要讓學習者擁有自己的教育經驗。那么,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選擇的依據即能有效促使學生經驗的形成,從而實現教育目標的知識。校本課程開發根據自己的需要,因地制宜地選擇教材或教學內容,創新教育經驗,避免了在國家課程統治下的單一、專制化課程,給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學校自主創新,自由研發,為當地學生有效選擇課程也提供了保障。 ⑩如是,有利于國家與學校間的教育公平。

隨著現代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城市學校與鄉村學校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城市學校在教育資源、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等方面大多優于鄉村學校,城市學校使用的教材也和農村學校不同,加上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鄉村孩子涌入城市,這就引起了城鄉學生的差異與不同,校本課程開發通過積極開發不同內容的課程資源,分別滿足不同地區學習者的需求,賦予城鄉學子實踐某一學習目標的機會,使學生在實現自身隱含行為時榮獲自信心與滿足感,校本課程提供在自己學生力所能及范圍內的教育經驗,始終堅持“因校制宜”的這一主要原則,注重結合本校的實際和優勢來進行課程開發,關注不同地區、城鄉子女需要的差異性。這就使得校本課程開發成為構建全國性的課程體系和多元化的教育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環節,也利于促進城鄉之間的教育公平。

此外,從校本課程開發的種類來看,以教師個人、小組、教師團體合作以及個人與校外機構合作的開發主體角度,校本課程他適應學生個性差異及不同的興趣愛好。若按照開發范圍來劃分的一類課程和所有課程的開發,多種類型課程的開發,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從眾多的課程門類中選取不同的課程,讓學生充分做好一個選擇主體。校本課程的開發維護學校、學生的利益,高舉推動個性發展的大旗,以有利于本學校學生的發展當作課程選擇標準,推動教育個性化,是使得學校乃至地區健康有序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對當今構建教育特色呼聲的強烈回應。

第三,課程組織——有效要素的合理組織推動教育公平?!氨鶅鋈叻且蝗罩?,任何事物發生的之的變化,必定是通過不同程度、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量變造成的,非一日之功,非一時之力。單一的學習經驗并不能對受教育者產生深遠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量變質變規律”與“優化結構理論”也驗證了這一理論。學習者學到知識的過程,獲得經驗的歷程同樣如此,只有在大量的量變基礎上達到一定程度,才會使事物產生量變,獲得“滴水穿石”的結果。

在編制學習經驗過程中,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是有效組織的三大標準。 ?校本課程開發根據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順序性歷程,連續、系統地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設計,把學校和教師乃至家長和學生都聚集在課程開發上,鼓勵參與課程開發主體的擴大,主張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建立起一種以學校為教育的直接實施者和以受教育者為本位、為主體的課程開發決策機制,使課程能夠滿足多層次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能力。

另外,社會學科委員會確定的概念、價值和技能三種共同要素是課程組織中的最有效線索。 ?以學校領導的課程開發主要以非學術性知識為主要產出,突出強調技能與價值,這使得原有以理論知識水平的高低為衡量標準的教育體系更加趨于公平。校本課程的制定和開發是根據每個學校的特有情況,符合各個學校教育實踐的特殊情境,具有很強的地方針對性和區域內適用性。組織合理要素的校本課程,是受教育者主動尋找自己意愿學習的知識,自己適應和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如此一來,良好的教學安排整理,符合受教育者的主觀需求,更加有利于教師教學活動的順利完成,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到有用的特色知識。

第四,課程評價——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驗證教育公平。課程評價是課程開發的最后一個階段,評估是課程編制的一個重要步驟,檢查判斷課程和教學計劃實現教育目標的程度大小,教育過程進行有效的課程評價,有利于調節、改善和提高教學活動本身,為教育決策與教育發展提供可靠的信息,幫助實現自我完善。校本課程開發采用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評價機制,充分考慮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促進學生整體全面發展,不但制定學生的智力評定,還有非智力性的評定。

校本課程開發從學校自身的教育哲學

(下轉168頁)

猜你喜歡
校本公平學校
公平對抗
怎樣才公平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閩江環境保護校本開發為例
笨柴兄弟
《紅樓夢》(新校本)
《紅樓夢》(新校本)
點校本《史記》中的“曆”字
公平比較
學校推介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