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促進基礎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以重慶市永川區基礎均衡教育發展為例

2015-03-02 03:13黃曉梅
現代教育科學 2015年2期
關鍵詞:永川名校師資

作者簡介:黃曉梅(1970-),女,重慶文理學院,副研究館員。

1985年我國提出普及義務教育,2011年全國所有省級行政區、所有縣級行政單位全部通過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國家級驗收?!皟苫比丝诟采w率達到100%,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1.08%;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7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100%。義務教育實現了全面普及,這意味著實現了所有適齡兒童人人享有受教育權利的目標,使他們獲得了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完全解決了適齡兒童“有學上”的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地方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積極性和財政投入能力不一樣,因此學校的發展水平存在差別。另外,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的存在,城市學校和農村學校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有越來越擴大的趨勢。如何讓基礎教育從數量的普及提升為質量的普及,讓全體受教育者都能公平享受優質教育服務,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一、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原因

1.公眾對優質教育的強烈需要。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生活富足,越來越愿意和有能力加大對子女教育的投資消費,特別是在“再窮不能窮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觀念的影響下,對子女的教育投資意愿強烈。譬如,爭購“學區房”、家長“陪讀”等,以前一般出現在大城市的現象,如今在農村也相當普遍了。特別是在一些“名?!敝車?,常常出現“一房難購”、“一房難租”現象,充分說明了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

2.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人口向城市流動,造成了學校生源的重新分配。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加快,人口越來越向城市集中。重慶城鎮化率由2008年49.99%上升到2012年56.98%。城市中的教育資源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學校更是一所難求,無形中增加了城區學校的辦學壓力,產生了新的教育教學矛盾。重慶市永川區城市人口從2002年的40萬增至2010年的57萬,僅8年時間凈增17萬,并且速度不斷加快,預計2016年城市人口要達到70萬,2020年將達到100萬,如此巨大、快速的人口增加,也加大了城區教育的壓力。2014年城區小學畢業人數6千余人,2015將達1萬人,凈增的3千余人如何解決入學問題,也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難題,因此區政府明確在新城區新建的興龍湖小學、老城的宋錦橋小學,必須確保2015年投入使用,同時擴建紅專小學學校,以滿足進城小學生能夠順利上學。

3.學校發展的差異性。2006年9月1日起,開始實施新的《義務教育法》,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中明確規定“國家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義務教育經費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法予以保障”,完成了“人民教育人民辦”到“義務教育政府辦”的真正轉變,地方財政按學生人數將人頭教育經費撥付給各個學校。由于歷史原因,各校教育基礎設施、師資力量、管理水平等存在差異,學生向條件好的學校流動,條件好的學校招收學生越多,教育經費就越多,就有更多資金改善辦學條件,吸引更優的師資,這種馬太效應,讓學校趨向于“優者更優”的方向發展,學校呈現出兩極分化,有的學校招生難,有的學校人滿為患。

二、如何解決基礎教育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新的發展不均衡現象

1.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秉承“義務教育政府辦”的宗旨,增加對教育的投入是辦好教育的根本。由于城鎮化建設加快,人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增加,學生越來越向優質教育學校集中。以永川為例,以前教委有近10所高完中分布在鄉鎮,它們既招高中生又招初中生,還有每個鄉鎮各有一所初中、一所小學,基本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學生一般都是就近入學,小學、初中階段一般沒有住校生。而今,鄉鎮的初中、高中招生越來越難。由于城區學校比鄉鎮學校更具有質量、交通、區位等優勢,學生都向城區學校集中,于是造成了城區學校人滿為患,而鄉鎮學校招生難的現象。為了滿足學生要求入讀城區學校的需要,永川區政府2011年在城區新組建了一所全高中學?!现袑W;擴大了原有四所中學高中的招生規模,同時從2011年起投資3.6億在新城區建永川中學分校,建設規模達90個教學班,2014年已投入使用;2011年在新城區建成紅河小學;擴建了匯龍小學;遷建了紅旗小學,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區中小學辦學壓力,緩解了新的辦學不均矛盾。

2.深化教育改革。其一,師資合理流動。促進師資合理流動,主要通過政府行為,利用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以促進優秀師資的合理流動,從而保障弱勢學校在優秀教師幫助下獲得較好的發展,達到教育均衡發展目的。積極加強基層教師師資培訓工作,鼓勵基層教師參加相應的專業培訓,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其二,新進教師到基層鍛煉。對于每年新分大學生,可以要求先到基層、邊遠地區等教育師資薄弱學校鍛煉,要求有一定的基層工作年限后,才能調動工作,以充實基層學校師資配備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等困難。同時,在評職要求中增加了要求有鄉鎮教學經歷、鼓勵優秀教師到基層支教。在評職、評優等工作中,要求向基層傾斜,以鼓勵更多人才扎根基層。

3.改善辦學條件。其一,建立名校聯合體,以名校帶動薄弱學校發展。以名校的師資力量、辦學水平、聲譽帶動相關學校發展。學生選擇名??粗氐氖巧詈竦奈幕滋N、優秀的教師和優秀的管理能力,如何把這種優勢傳遞給其他學校,走聯合發展的路是一種好辦法。例如,永川區2014年先后啟動了上游小學和小南小學、紅旗小學和大南小學、青城路小學和紅江小學、來蘇初中和王坪初中、雙石中學和雙石初中實行“一體化”建設試點。目前,5對“一體化”學校的領導班子調整、師資配備、招生工作推進順利,成效初顯。其中,小南小學在實施“一體化”建設前,全校的學生總數為70余名,平均一個班僅幾人到十幾人,將小南小學建成上游小學分校后,招收一年級新生就達90余人,加上其余年級回流就讀的學生,學生凈增130余名,目前學生達到200余名,18名教師有1/3為上游小學教師,兩個校區實現了統一編班、統一排課。其二,發展一校多區,建立多校區體制。充分挖掘名校的辦學潛能、社會影響力、師資力量、辦學水平,擴大名校的辦學能力,建立名校的分校區,讓更多學生能享受優質教育服務。永川中學作為永川的老牌重點中學,在渝西地區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聲譽,吸引大批學生慕名而來,但永川中學地處老城區,發展空間有限,為此,2011年區政府投資3.6億在新城區建立分校區,現已投入使用,新校區可以容納90個教學班,大大緩解了老校區的辦學壓力,同時滿足了更多學生就讀永川中學的渴望。其三,改造鄉鎮學校,調整學校布局,改善鄉鎮中學辦學條件?,F階段,義務教育發展進入后普及時代這一階段,即從簡單的普及教育到優質教育的覆蓋,因此,義務教育發展的重心必須從數量的擴展轉向質量的提升,把提升質量作為教育公平的核心和價值追求,滿足人民群眾接受更高質量教育的新需求,實現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由于人口的自然流動,前永川各鄉鎮的高完中已經無法招到高中學生,為此可以將高完中與鄉鎮初級中學整合,集中優勢辦學資源,改善辦學條件。

4.學校生源改革。其一,堅持學生就近入學原則。就近入學是平衡生源的重要手段,也是解決家庭新興的教育支出的重要手段,學生生源平衡后,學校學生的輸出水平將不再有巨大的差別,“差學?!庇辛松幢U?,有了資金保障,就能更好地促進學校改善條件,縮小與“名?!钡牟罹?,實現教育均衡。其二,人口聚集區新建學校。社會的發展、人口的流動、城鎮化建設,加快產生了新的入學難問題,唯有加大財政投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在新的人口聚集區域新建學校,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同時也是民生大事。

5.充分發揮社會力量,鼓勵民間團體支持教育。貧困是造成一些學生得不到優質教育的原因之一,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因貧輟學、失學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因此,應鼓勵企業、民間團體設立社會獎勵和扶貧基金,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永川區積極推動部分鎮街設立教育基金,每年吸納社會捐助近200萬元,中央、市、區、學校、社會五位一體資助體系建立健全,每年投入資金近億元,資助學生12萬余人次,各學段貧困學生做到應助盡助,2013年區政協關愛基金助學款發放32.5萬元,區政協關愛基金點亮了100個貧困家庭的希望之光;區總工會“金秋助學”助學金為80名困難職工子女發放助學金共計28萬元;區團委“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向41名貧困大學生新生發放助學金13.9萬元;“春蕾圓夢行動”資助金讓我區71名貧困女學生領到了資助金。區殘聯、區政協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2013年扶殘助學創業愛心活動中,3名應屆殘疾人本科大學生每人受助5000元,21名殘疾家庭子女應屆大學生每人受助2000元。

猜你喜歡
永川名校師資
全國名校等差數列拔高卷(A卷)
黃永川和他的“中華花藝”
名校介紹
北京印刷學院新媒體學院師資介紹
苗品記永川秀芽
苗品記永川秀芽
苗品記永川秀芽
第二節 2015年法學專任教師師資情況
如雷鼾聲驚醒“名校夢”,15歲少年不堪重負臥軌自殺
幼教師資培訓班在京開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