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頓中的超越:談當下我國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

2015-03-02 03:13郁美
現代教育科學 2015年2期
關鍵詞:媒介青少年素養

作者簡介:郁美(1977-),女,江蘇南通人,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我國兒童電視節目的兒童觀及其對兒童涵化效果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0YJCZH207。

媒介素養教育在西方誕生和發展,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媒介素養教育進行了理論爭鳴和本土實驗,然而筆者看到,我國媒介素養教育還未來得及在國民中普及,就已落伍。媒介素養教育如何在中國生成與創新?筆者就此問題,提出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幾個超越”,來厘清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本土選擇和時代選擇。

一、教育理念上:超越“保護主義”,走向“自覺主義”

媒介素養教育一開始便以“保護主義者”的姿態出現。20世紀30年代,英國學者利維斯和他的學生桑普生提出把媒介素養教育引入課堂,用以保護英國的傳統價值觀和傳統文化,以抵御大眾流行文化的侵蝕。此后,隨著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的出現,全世界在媒介素養教育理念上更出現了極端的“保護主義”色彩,“抵制”、“免疫”、“干預”的措施不斷。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更是沿襲了這一傳統,教育青少年“抵制”或“回避”媒介,以防御不良文化的影響。這種觀念早已落伍,當下,我們有必要超越“保護主義”。

首先,在當下,媒介是無孔不入的,信息以光速前進,我們無力阻擋,也無需阻擋。人人是媒介“受眾”的同時,又是媒介制作人,海量信息隨處可得,隨處可傳播。蒙住眼睛,一味堵截,實施所謂的保護,只能導致“洪水泛濫”。其次,媒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代文化具有多元性、開放性的特點。我們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媒介有時會傳播垃圾和噪音,但是更多的是在傳播正面的價值,比如偉大的愛情、深厚的友誼、誠信的品質、高貴的理想等等,教導著我們積聚正面能量,建設性地理解世界,創造希望。我們總是以一些極端個例,比如暴力、色情來批判媒介,要知道這所謂的個例有時脫離了所謂的媒介影響,也會發生?!耙粋€人如果迷失在虛擬的世界中,真正的原因一定是現實世界除了問題,而不是電腦游戲?!?①因此,以極端事件來評價媒介,是異化了媒介的價值?!叭拥羰謾C”、“關閉網絡”只能導致“因噎廢食”。再次,青少年與媒介的關系,不是人們所理解的“單向度”的關系。他們選擇媒介并受媒介的影響,不是由外在的客觀環境單一地決定的。引用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兒童的發展既不是天賦決定的,也不是客觀環境決定的;兒童自己對外在現實以及他與外在現實的關系的看法才決定了兒童的發展。這是一個重要的事實?!?②

“保護主義”把媒介文化當作“洪水猛獸”,把青少年當作被動的客體,基于保護的視角,最好的結果是讓青少年變得“不那么壞”,要知道,我們要的是“如何變得更好”!我們采取繼續保護的姿態已經不合時宜,必須超越,要思索如何引領大家以美好的心態擁抱新媒介,創造新文化、新生活。所以,有必要以“自覺主義”的理念引領媒介素養教育。所謂媒介素養教育的“自覺主義”,是把媒介文化當作其它正常社會文化的同類,而把青少年當作具有自覺能動性的主體。其教育要義是使青少年通過對媒介文化的自我體認進行自主選擇,通過與展現在其面前的多元媒介文化的交流確定自身合理的地位,并在此基礎上能聯系媒介文化以及其它文化的歷史、傳統及新環境、新時代要求對新文化進行自覺創造,最終自覺形成正面積極的思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種“自覺主義”的最終落腳點,是青少年對于卓越媒介文化以及社會優秀文化的自覺承擔,它強調的是青少年在媒介文化以及社會文化中的主體意識、自覺意識。

“自覺主義”的理念,一是要把青少年當作媒介文化的主體,這樣青少年才能自覺去審視自己作為主體的存在,才可能產生改進、創新媒介文化形態的內在動力。擁有主體性,青少年就會強化自身在卓越文化發展以及社會發展中的主體意識,繼而會努力探尋對自身現狀及其未來發展的清晰認識,堅定行走方向,使自己的行動變得自覺、有意而深刻。二是要賦予青少年在媒介文化中的自主性。所謂自主性,是指在根據自身的需要、自主選擇或創造特定的文化內容和形式、形成帶有青少年自身特有傾向性的文化形態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對媒介文化的控制和影響。青少年必須要通過某些文化的自省自察、自覺甄別,才能明晰媒介文化的現狀、與其它文化的異同、發展等問題,激發青少年對媒介文化的主動關注、反思及發展的責任感,提高青少年發展優秀文化的自主意識,促使青少年積極進行媒介文化的對話和交流,使青少年在合理處理媒介文化發展問題的過程中,自覺提高對文化的控制和影響力。

二、教育內容上:超越“文本解讀”,走向“媒介素養”

在保護理念之下的媒介素養教育的基本內容顯得與時不符。我們的基本教育內容框架圍繞以下進行:誰生產媒介文本?如何生產?文本形式如何?如何再現真實?誰是文本的目標群體?如何理解文本含義?我們基本上會從媒介機構、媒介類型、媒介技術、媒介語言、媒介受眾、媒介表達等方面來展開媒介素養教育,即從對媒介文化進行文本解讀的方式進行。這樣的內容無疑狹窄化了“媒介素養”的本來意義,流于簡化訓練的模式。

我們基于保護的立場,避免青少年受媒介傷害,而不是如何在卓越媒介文化的引領下自由飛翔。出發點決定落腳點,起飛影響飛行的高度。我們以國內首先開始實行的媒介素養教育的一例本土實驗為例,來分析媒介素養教育的當下范式。這是一個“小學生上網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課堂辯論現場。

“娃哈哈純凈水、農夫山泉、康師傅純凈水,哪個更甜?”每種純凈水都被倒在紙杯里,挨個品嘗過的學生感到很奇怪:“咦,好像都一樣??!”“你們知道廣告里那些看起來鮮艷、漂亮的紅蘋果為什么那么誘人嗎?”“原來這些蘋果表面被作了處理?!边@是孩子們在“廣告面面觀”的課堂上與老師討論廣告制作的過程。當老師問“上網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時,孩子們回答:“網絡可以讓我們了解更多的知識”、“網絡上有不健康的信息”、“網絡可以幫助我完成作業”、“關鍵看你怎么用,蒼蠅可不叮無縫的蛋”。 ③

從這個案例里面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文本解讀的范式,而且其中所滲透的價值觀和思維的方式,以筆者看來,稍顯簡陋。一是,這種課堂教育與“科學課”無異,那又何必單獨進行呢?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明顯的二分思維的強制性,是“弊”還是“利”?這種分析的主題和方式都是可疑的。我們知道,事物并不總是“一分為二”的,可以“一分為三、為四”,有時甚至很難一分為幾。某些內容、某些文化或許復雜性程度很高,強制分解,只能破裂,失去原有的韻味??创浇楹颓嗌倌臧l展之間的關系也并不總是或“對抗”或“和諧”的簡單關系。教育應有的一個常識是,教給孩子們懂得事物是多元,包括教育自身就是多元的。所以當我們用“一元”和“二元”的教育思想及方法去分析“多元”的文化存在時,顯然是多么滑稽的事情。

要知道,我們原本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是“素養”,而不是其它。這樣流于文本解讀的素養教育,和我們學校教育中把素質教育理解為多開設音樂課美術課有何不同呢?什么是媒介素養?查閱相關文獻,可以有100種解釋。最普遍的說法就是把媒介素養等同于媒介能力,指的是一種指向媒介的知識和能力的狀態。但是筆者認為,素養包含知識、包含能力,但更多的應該是指思想、情感、思維的方式、價值觀以及趣味。所以,與真正的媒介素養對抗的是另一些思想、情感、思維的方式、價值觀以及趣味。 ④

那么,媒介素養教育的真正內容就應該呼之欲出了。我們應該超越簡單的文本解讀以及文本制作的分析,基于青少年真實的媒介體驗,尊重青少年對媒介選擇進行獨立判斷的需要,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來接觸優秀的媒介文化,在與媒介文化的接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創造性生產、情感性交流表達、面向世界的積極價值觀以及高貴趣味等,這才是真正的媒介素養的內容——“素養”。素養是全面的、多元的,它需要用多元的內容、方法、模式來養成,它必須去對抗我們固有教育思維中的那些簡單的內容和方法。

三、教育方法上:超越“單一解構”,走向“文化建構”

“素養”該如何養成,這就需要解決教育方法的問題。傳統媒介素養教育最大的優點和缺點就是“解構”。它把一切都分得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例如老師和同學在一起會一本正經地探討:你看的這個新聞是誰制作的?誰傳播的?它想要傳達的是什么?它是真實的嗎?你如何理解?無疑,“解構”這一方法已經把媒介文化簡單化了,簡單化為一系列固有的標準流程,簡易的訓練和操作。這是對媒介文化復雜性、多元性、開放性、現代性的漠視,它造成的結果不會使世界更好。也許實施這一技術方法的操作員本意用心良苦,但由于本身文化素養的底子,很有可能導致只憑有限的經驗看到有限的視野,反而阻礙了青少年看到更廣的世界,產生更深刻的思維,追求更精致的文化。

在面對人類發展問題上,我們總是希望心中有一個確定的、可保證的東西,以獲得內心的安全感。教育者希望事情的發展會沿著確定的預期運行,以便使自己能夠把握一切,包括對媒介、青少年的把握。所以,使一切朝著既定化的軌道前進是每個人孜孜以求的夢想。因而就會導致對復雜的現實進行了簡單化的處理,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卻會出現了更大的不確定性和危險性,人為地造成了風險和危機,從而更大地危及人的發展。比如毀掉對卓越文化、高尚心靈、創意生活、靈動思維方式的詩意追求。世界除了“好”和“壞”、“真實”與“虛幻”這些二元對立的范疇,還有許多多層次、多形式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很有可能不能被簡化、不能被分析、不能被操作,只能體會、欣賞,被復雜、多元化地看待。所以,解構的技巧是培養不出所謂的“素養”的。

媒介文化本身復雜性和多元性要求人們用整體性的認知方式去對待它,用關系性的思維而非實體性的思維去理解它。解構是一種技術上的處理,任何技術都是線性的、簡單的,它不能在未成年人心中把真實的完整的世界描述出來。我們把文化或世界分解得盡可能細節化、盡可能簡單,以此來為一系列理想化了的問題尋找答案,但卻因此背離了真實世界本來的客觀面貌。這無疑會造成人們心靈上越來越多的碎裂片。而“素養”應該是整體的,所以我們應該讓青少年用整體的心靈去觸摸媒介文化、去觀察世界!任何一個單一的媒介文本,一個新聞、一個廣告、一段微博,都不是孤立的,它的背后是整個媒介文化的全息圖。所以,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怎么讓青少年浸潤在全部人文文化中,應該浸潤在和諧統一的人文文化中!與其花更多的時間去抵御、去防備,不如花更多的時間來“建構”!這才是正確的方向。

也就是說,我們的媒介素養教育要重視如何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礎和多元世界文化的背景,不斷地選擇、融合、重構、整合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實現我國媒介文化的新飛躍。我們的媒介素養教育要擁有自己的個性,就要按照它內在的文化要求去選擇、建構文化。它不是量的增減,而是質的變化。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根植于中國文化,面向世界文化,來重新整合和建構。在這樣的文化浸潤下,青少年自然而然就會養成共正、包容、責任、誠信的精神,培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與胸懷,自然而然會倡導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追求真善美、追求主流價值。這樣的文化建構、浸潤才是為人的終身發展、全面發展奠基的教育!

四、教育模式上:超越“單科建制”,走向“融會教育”

在西方發達國家,媒介素養教育“單科建制”,開設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比如英國,圍繞“認識媒介的自身屬性、本質屬性、生態環境、受眾及其使用行為的特點”等方面展開媒介素養教育,開設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并成為教育科目。美國按照受眾不同的年齡階段設計了不同的教育內容,重點是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要求青少年不僅能科學地接觸媒介,還要為我所用。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也都從自身國家的文化、媒介發展、青少年發展等角度出發,制定了媒介教育課程。

在我國,目前還沒有進行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設計。筆者認為,這反而是好事。鑒于我們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我們的媒介素養教育無需“單科建制”,應走向“融會教育”,也就是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所有的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中。究其原因,筆者上述已經討論過,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是“素養”,采用專門的課程來進行,無非是對其進行徹底地全面解構,結果可能支離破碎,最獲得了某些關于“是優是劣”“是善是惡”的簡單判斷和二分思維;二是媒介內容本身是一種文化,文化是復雜的,文化的內容需要“文化”的方式去解決。若進行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無非是獲得了某些有限的知識,而知識不具有“普適性”,什么樣的知識才具有普適性?只有上升到文化學的視野,才具有普適性。怎么上升到文化學的視野?這首先又和我們怎么去理解“媒介內容”有關系了。首先,我們要把媒介內容理解為媒介文化。其次,我們要知道媒介文化不止關涉媒介的文化,它小到和飲食、起居有關,大到和政治、經濟等有關,可謂包羅萬象。所以,你如何解構?如何解構得完?如何辦?就要通過“文化習染”的方式進行。整合全部的優秀文化,本土的、世界的、融合在所有的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中。再次,我們不要忽略,媒介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它本身就起到培養“素養”的作用。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世界的多樣文化、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都在它的傳播中得到體現,正是通過媒介,我們的思想日新月異、我們的思維千變萬化。同時,它不斷地呈現事實的多面、視野的多維,讓信息與信息不斷地交流、爭斗、抵消,最終所有不真實的東西會不攻自破。媒介文化不斷地賦予我們看清事實的能力。要知道,我們兒時就知道外國人見面時輕吻的禮儀文化,是通過電視獲得的,而不是通過正式的教育課程。所以,無需多說。第四,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所面臨的新問題會越來越多,媒介素養就是其中的一個。但是不是一旦出現新問題、新現象,就要納入專門課程?甚至像英國一樣,還要有專門的考試制度?中國學生現有的狀況是已經壓力過大,一些基礎性課程的學習量基本已經飽和,再通過專門課程去進行,無疑行不通。

所以,當前的選擇是把媒介素養教育融入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中。如何融入呢?這就需要通盤考慮我們的基礎教育課程。我們的基礎教育課程在本世紀實行后獲得了很大的成效,重視青少年的參與、探究,重視青少年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但還有不夠的地方,就是應該從“大文化”的角度對課程進行整合。當然媒介素養教育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文化,應該整合在此。它作為一種新興文化可以出現在語文、英語、美術課程中,也可以出現在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品德與社會等課程中。這樣的融會是“潤物細無聲的”,而且保留了“文化的完整性”。整體性和融合性是我們的教育一直以來欠缺的思想。青少年欠缺什么就搞什么教育,固然體現了我們對于教育的重視,但是還需要長遠而整體地考慮到此教育與彼教育的關系、與青少年發展的關系、與其它教育課程的關系以及此教育長遠生命力問題等。教育內容是一種文化存在,某一部分都與其它部分有無法割裂之聯系,與其它文化共同構成一種“大文化”之存在。所以媒介素養教育應該考慮在有自己獨特的教育內容的同時,如何與其它教育和而共存,如何與其它文化融會貫通,將不同文化內容中的共同要素提煉出來,這樣將有助于建成多元文化的融會體系。只有這樣,媒介素養教育才擔負起了真正的責任,青少年接受的才是素養的教育、和諧的教育,要知道,所有教育的目的最終只有一個,就是培養健康、完整而和諧的人。

當然我們在考慮如何融入新課程時,還要考慮選擇一些典型的媒介文化作為主題,媒介文化復雜多樣,時代發展,不停更替,有些隨著時間流逝自覺消亡,有些影響深遠,令人深思。把這些經典的文化巧妙地融入其它文化中,青少年受到的教育可想而知,而相對應的可以采取一些多元化措施。比如我們可以開設有不同主題的媒介教育設施:各種類型的工作室、圖書館、小畫廊、自然博物館、多功能廳、活動區、媒介區等,這種不同主題的教育設施既有媒介素養教育的因子,也有其它教育的因子;我們還可以開展創意十足的課題和工作學習項目,也可以開展豐富多彩、創造力非凡的媒介素養教育主題活動,青少年的思想和價值在活動中生成和發展,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多參加活動,同時用豐富的精神生活充實孩子的內心世界,那么孩子就會逐漸形成正確的媒介觀和世界觀。

當然,每一種素養的培養都不可能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媒介素養也是如此。我們需要在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下,在優秀的媒介文化的熏染下,慢慢地而有自信地等待。

注釋:

①李樹培.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問題辨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2.2(32).

②[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譯.兒童的人格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1(38).

③張棻.媒介素養教育的本土實驗.中國教育報[N].2009 (11).

④何雪蓮.超越解構主義:新媒介時代之媒介素養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12,2(25).

(上接52頁)

21世紀的教育強調人的全面發展,要求人們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人的全面發展,就需要人的主體性得到正確發揮。因此,教育者首先要在理論上認清幼兒主體性是什么,其次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克服教育中的二元對立觀,創設和諧對話的教學實踐文化?!皩υ捠且环N平等、自由、民主、協調、富有情趣和美感、時時激發新意和遐想的交談?!?[4]作為后現代推崇的一種思維方式,對話強調共生,與二元論對立。二元論是西方哲學家笛卡爾之后占據主流地位的思想,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將世界分為相互對立的主體和客體,認為二者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沒有共生可言。反映在教學實踐中,就是教師和學生的對立,強調教師主體性的發揮則漠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反之,重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就忽略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的主導和引導作用。但是現代教學強調師生之間的對話,強調生成,因此,創設和諧對話的教學文化是發揮師生雙主體性的重要探索。這樣的教學文化,師生之間不存在你消我亡的關系,兩者是一種共生關系,即強調教師主體性的發揮,還要重視幼兒主體性的發揮。那么,教學就是師生之間的一種合作和探索活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再是滔滔不絕,學生也不再只是帶著耳朵、閉著嘴巴的聽課者。相反,和諧對話的教學文化,要求教師與兒童相互傾聽,共同反思。傾聽不只是身體器官的活動,而是一種情的關懷;反思是一種與自我的對話,在傾聽的基礎上進行反思,師生之間才能形成互惠的學習關系,幼兒主體性的發揮才得以真正實現,教學才能相長。

猜你喜歡
媒介青少年素養
青少年發明家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