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中幼兒主體性發揮的問題、原因及路徑

2015-03-02 03:13謝芬蓮
現代教育科學 2015年2期
關鍵詞:主導作用客體常規

作者簡介:謝芬蓮(1987-),女,甘肅永昌人,延安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幼兒心理發展與教育。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學改革,教學改革的核心則是教師的改革。教師改革在于更好地實施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是教與學相互統一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既要發揮教師教的主導性,還要發揮學生學的主體性。但是,目前在幼兒園教學實踐中,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卻存在著問題。本文擬對幼兒園教學實踐中幼兒主體性發揮存在的問題、原因進行分析,并探索應通過何種路徑發揮幼兒的主體性。

為了分析和闡述幼兒主體性發揮存在的問題,首先必須明確何為主體和主體性。我國馬克思主義學者將主客體的概念界定為:“在任何實踐—認識活動中,作為實踐和認識活動者、行為者的人是主體;而作為實踐和認識對象的世界、事物和人是客體”。在此基礎上,李穎將主體性界定為:“主體在特定的主客體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自覺性、自為性、自主性、自律性和創造性,是相對于特定客體而言主體的規定性?!?[1]把握這一概念,需要在關系這一范疇中理解,關系不是實體,即人與物不能單純對應于主體與客體,兩者只能在特定的關系中—實踐認識關系中認識,否則就會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淖,缺乏辯證性,并且也只有在關系中,一切才有意義和生命,才有張力與發展。那么,在幼兒教學實踐中,幼兒主體性就指幼兒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幼兒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離不開幼兒主體性的發揮,然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卻存在著問題:主體性缺失和與之相反的“主體性神話”。

一、教學實踐中幼兒主體性發揮存在的問題及表現

(一)教學實踐中幼兒主體性的缺失及表現

幼兒主體性的缺失主要表現為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教師對教育教學活動的控制和管理作用,突出教師的主導性,忽視幼兒的主體性。正如赫爾巴特在其《普通教育學》中所強調的:“教育而不注意不守秩序的行為,即兒童本身也不認為是教育?!痹诤諣柊吞乜磥?,兒童身上存在著“不服從的烈性”,“這種烈性就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是“原始的欲望”,要克服這種烈性,必須通過“強制來實現”,“就有必要經常不斷地對它們保持明顯的壓制?!币虼?,教師必須要依靠管理來壓制這一切,使兒童形成守秩序的精神,尤其是在教育的最初階段。因此,在這樣的教育狀態下,兒童就處于一種“被壓迫”的狀態,“壓迫者”正是教師,二者之間的交流溝通被規定這一鴻溝阻隔,“壓迫者與被壓迫者關系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規定”, [2]而規定則是由教師制定,兒童毫無自主可言,由此兒童的主體性喪失了。

“規定”使得幼兒的主體性喪失,那么它如何展示自己的“威力”呢?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對“規定”執行最徹底的當屬常規教育,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因為熟知的未必是真知的?!澳壳俺R幗逃饕扇 婪妒健?,即教師處處防備幼兒,生怕幼兒做“錯”什么。教師通常采取的是高控制的手段,不敢放手讓幼兒自主地活動,以求得表面的井然有序?!?[3]而常規教育的“高控制”手段又通過比如韻律、教師身體語言(拍手、注視)、樂器工具(搖鈴鼓)、分組、座位、隊列等制度每時每刻對幼兒生活細致劃分和規定。

常規教育的過分細致和同質性,使幼兒的生活時時處在常規的約束下,幼兒小心翼翼,毫無保留地服從,幼兒只是常規教育的客體,常規教育儼然在幼兒的生活之外,常規只是為了常規,為了表面井然有序的生活,常規教育為培養幼兒有序而又自由的生活,提高幼兒生活質量的目的被異化了。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凡是以某種活動以外的事物為目的的,那目的就顯得比活動更重要,活動就因此而打折扣,成為是外在目的的手段”。常規教育對幼兒生活過分細致的劃分和因此而追求的同質性,忽視了幼兒個體的獨特性和自主性,忽視了幼兒生活的異致性,造成了幼兒主體性的缺失。

(二)教學實踐中幼兒“主體性神話”及表現

正所謂物極必反,“主體性神話”與主體性缺失就是這句話的寫照?!爸黧w性神話”就是過分推崇幼兒的主體性,理想化地理解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忽視幼兒作為受教育者的依賴性和向師性,忽視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首先,幼兒在教學活動、教學過程中處于客體地位。教學是由教師、學生(幼兒)、教材(幼兒活動內容)、教學環境等因素構成的有機聯系整體,是教與學相互影響的統一體,也是師生對話的過程。幼兒的學習是在與教師、教學活動內容和環境的互動中發生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育者,是教學實踐活動的主體,起主導作用,而幼兒則是在教師的教育引導下,以學習為任務的受教育者。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是實踐活動的主體,幼兒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實踐的客體,處于被支配地位。第二,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是一種實踐活動,在任何實踐活動中,主體始終是能動的一方,客體則是主體進行實踐活動的對象,表現為受動性。那么,學習是幼兒內化知識經驗的過程,體現了幼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因此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過分強調幼兒的主體性,而忽視教師教育的主導作用。相反,幼兒主體性的發揮正是以教師主導作用的實現為前提的,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更高,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在于更好地實施教學,而教學是為幼兒的發展服務的,因此教師主導性的發揮在于發展幼兒的主體性,教師的教育教學應該是啟發幼兒思考,不是代替幼兒思考,更不是教學全盤讓幼兒去掌控,要避免教學實踐中幼兒的“主體性神話”。

此外,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總強調“以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為基礎”,“以幼兒的年齡特征為基礎”云云,這些并沒有錯。但是興趣、需要和年齡只是作為一個兒童應該有的特點,與成人的興趣、需要和年齡一樣,而不是說注重兒童的這些特點就是體現了兒童的主體性。因為主體性是在認識—實踐活動這一關系范疇中才能體現的。正如前面所言,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在教育過程中則是客體。因此,尊重兒童的特點并不體現兒童的主體性,相反體現的是教師的主體性。因為主體性是在認識實踐活動中行為者體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尊重兒童的特點,體現的是教師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并不是兒童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比如在幼兒園的觀摩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是會問“好不好”、“是不是”、“想不想”等封閉性問題,幼兒總是會說“好”、“是”、“想”。表面看起來回答積極,可是回答有效嗎?幼兒的回答是不是結尾策略所致?或者是當教師讓幼兒自己動手試一下時,幼兒會像炸開鍋一樣的“配合”。例如,在一節音樂活動中,教師讓幼兒跟著音樂節奏來操作“打字機”(從紙盒子里抽紙),以此培養幼兒的韻律,欣賞音樂,結果活動過程表現亂糟糟,幼兒根本不記得節奏為何物,只是覺得抽紙好玩,導致活動場地紙片滿天飛,一片狼藉。這樣的教學活動表面上看起來氣氛活躍,但其實這只是被幼兒“主體性神話”所籠罩的反映。認為“主體性”就是幼兒表現積極活躍,其實這只是一種虛假的主體性。因為幼兒表現積極活躍只是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尊重幼兒的興趣,引起幼兒的好奇,體現的是教師的主體性,幼兒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并沒有真正地學習,教育也被表面化和膚淺化,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實則被掩蓋了。

二、幼兒主體性缺失與“主體性神話”的原因分析

當前教學實踐中幼兒主體性發揮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是受我國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傳統文化中強調師道尊嚴,以教師為中心,致使忽視學生的主動性,漠視學生作為一個有個性的人,自然而然在教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特別在近代中國,積弱積貧,迫切需要學習西方的文化,其中就包括教育。而近代赫爾巴特教育學的傳入,強調教師對學生的絕對控制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一理念與我國的傳統文化不謀而合,因此教師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性依然得不到發揮。其二,“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觀。在傳統教育逐漸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時,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主義教育傳入我國,進步主義教育強調以兒童為中心,強調尊重兒童的需要、興趣、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發揮兒童的主體性,這樣的教育理念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因此很快深入人心。但存在的問題是,教育者過分強調了以兒童為中心,忽視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理想化地理解了幼兒的學習,而幼兒的學習則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活動。幼兒主體性的發揮也是在教師主導作用下實現的,因此,忽視教師的引導和主導作用,幼兒的主體性并沒有得以真正發揮。正如杜威所言“人類喜歡采用極端對立的方式去思考。他們慣用‘非此即彼’的公式來闡述他們的信念,認為在兩個極端之間沒有種種調和的可能?!逼淙?,對主體性認識的誤區。在進步教育中,教育者強調教育要從幼兒的需要、興趣和年齡出發,但這些只屬于幼兒的特點,與幼兒的主體性是不同的。強調這些特點,體現的是教師的主體性,而沒有體現幼兒的主體性。這是因為教育者沒有把主體性放在關系范疇中,即教育教學實踐中理解,只是孤立的將主體和客體當做實體來理解。所以,幼兒主體性發揮存在問題的第三個原因是教師對主體性的認識不清。

三、創設和諧對話的教學實踐文化 ?。ㄏ罗D44頁)

猜你喜歡
主導作用客體常規
常規之外
黨校主導作用下的紅色文化教育需要重點解決的幾個問題
符號學視域下知識產權客體的同一性及其類型化解釋
緊急避孕不是常規避孕
地方人大怎樣發揮立法主導作用
別受限于常規
行動語義、客體背景和判斷任務對客體動作承載性的影響*
常規培養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
舊客體抑制和新客體捕獲視角下預覽效應的機制*
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提升學生寫作水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