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息傳播系統論

2015-04-06 06:18
傳媒國際評論 2015年1期
關鍵詞:系統論全息宇宙

?

主編寄語

全息傳播系統論

秦學智,1967年出生于山西永濟。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博士后。先后出版《李贄大學明德精神論》、《李贄大學明德教育論》、《中國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先秦至隋唐卷)》(副主編)、《媒介素養教育課程論》(合著)、《傳媒行業繼續教育的戰略與政策研究》(合著)、《傳媒國際評論(第一輯、第二輯)》(主編)等著作,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多項并發表論文數十篇。主要從事傳媒素養教育研究和教育歷史文化研究。

為何要選擇這個題目來寫一寫,說一說?主要是筆者一貫地關注宇宙、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系統問題和信息問題,也一直在不斷地豐富和修正自己的思考。通過搜索文獻,筆者發現,與傳播有關的系統論,即傳播系統論已經有學者做出探討,但傳播全息論或者將全息論的觀點、系統論的觀點與傳播學結合起來,去探討全息傳播系統論問題的研究成果尚未發現。將這三者結合起來思考這一學術問題,實際上源于2014年9月18日在中國傳媒大學召開的第十屆中俄大眾傳媒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該會議的一個分會上筆者提交并宣講了論文《跨文化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塑造》。在這篇論文中筆者提出了事后個人暫且命名的“大眾—人際傳播思想”(或“大眾—人際傳播理論”),這個思想主要在論說和強調一個焦點:即包括組織傳播、非組織傳播等在內的大眾傳播與小眾傳播都是以人際傳播為基礎的活動,大眾傳播和小眾傳播離開了人際傳播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效果不會深刻和明顯的。學術、文化、外交等一切人類社會活動都是如此。這就像一位馬拉維國家的人士所說的,中國在非洲投入了巨資,興辦了對外傳播的傳媒體系,但由于在兩國人民接觸和交流方面的機會較少,即人際傳播環節的不足直接導致了所取得的傳播效果不是很理想的,例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自1961年9月1日正式開始對非洲的斯瓦希里語廣播,經過54年的發展,“已從單一的短波節目,逐步發展集短波、中波、海外調頻、衛星和在線廣播以及海外實體孔子課堂為一體的綜合性對外傳播媒體,每天播出的廣播節目時長累計17小時,覆蓋非洲東、中部地區國家的近1億人口?!?中國新聞網.中國對非洲斯瓦希里語廣播形成多元化立體式格局.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9-02/3301227.SHTML.按理來講,傳播效果應該提高了不少,但有關調查研究發現,由于收聽收看設備方面的不足、語言的障礙和人際交流的嚴重不足,導致很多的非洲人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國情及其特點的了解仍然極其有限,甚至無暇也無從了解。像這種情況要改變的話,只有不斷增加和豐富人際層面的交流與對話,不斷加強人員互訪、真人實地的相互接觸和交流,讓更多的中國人走進非洲,才能讓更多的非洲人走近中國。也正是有了上述認識,筆者才開始借第十屆中俄大眾傳媒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辦之機,用力撰寫成《跨文化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塑造》一文。但是在會議結束之后,筆者一直在思考《跨文化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塑造》文中重點論述的大眾—人際傳播思想的理論基礎問題,即筆者在思考:大眾—人際傳播思想的理論基礎和依據是什么?目前的哲學思想中有沒有可支撐這一思想的理論觀點或依據?

通過思考,筆者很快聯想到系統論和全息論的一些進展和觀點。這不僅僅是因為傳播本身既是一種現象的存在,也是一種系統的存在,還是一種信息化的存在。于是筆者思索再三,決定撰寫這篇《全息傳播系統論》文章。

一、系統論與全息論的產生與發展

(一)系統論的產生與發展

我們這個大宇宙之中存在的一個個相對獨立的事物,大至宇宙的整體,小至被人們稱為“上帝粒子”的宇宙物質最小單位的希格斯波色子,都是一個個相對獨立又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系的系統。而系統論就是研究和描述系統存在和發展變化現象、規律和特征的科學。所有的系統都是層級性的,更大的系統包含有更小的系統,這個更小的系統可以被稱為這更大系統的要素。系統和要素都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也有規定自我存在、發展和演化的內在程序——或說“基因”。這個基因軟件規定著要素或說質料的組裝順序和過程,也規定著它們的結構和功能。例如,萬事萬物都是由宇宙物質的最小單位——希格斯波色子這種質料組成的,但是由于“基因”不同,棉花的種子長出來就是棉花,而油菜的種子長出來就是油菜。若干的微觀世界組成了中觀世界,若干的中觀世界又組成了宏觀世界,因此,不同的事物之間又有普遍性或共性的特征。例如,微觀世界的原子結構和宏觀世界的星系結構具有相似性,人身體的各個器官結構和功能都不同,但人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具有相同的遺傳信息。

人、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有機生命體和一切非有機生命體,皆是由宇宙中最小的物質單位——最小粒子或說希格斯波色子組成、演化發展而來,所以無論是宏觀宇宙、中觀宇宙還是微觀宇宙,所有存在于其中的萬事萬物都要受到希格斯波色子物理性質和物理運動規律的規定,反過來根據這種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或者我們地球上的人、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有機生命體和一切非有機生命體的普遍的共同的物理性質與物理運動規律及其特征,我們也可以推斷出這種希格斯波色子的原始物理性質和物理運動規律及其特征。譬如,所有的生命有機體和一切非生命有機體,都有不斷運動和變化的特征,都有不斷在膨脹與冷縮之間轉換的特征,都有不斷新陳代謝的特征,都有不斷解構與建構或說不斷離散與重新組合的特征,因此,所謂的上帝粒子也應該具有上面的許多特征,如不斷運動和變化的特征、與其他上帝粒子不斷組合和離散的特征等。但因為上帝粒子作為宇宙中最小的粒子,具有不可再分性,是宇宙中最小的時空或物質單位,是宇宙中最小的系統,也是宇宙中其他建立在其上的大大小小系統的最小要素,所以它與其他建立在其上的大大小小的系統也是有一些不同的特征的。如,建立于其上的其他系統都會經歷“成住壞空”*世界的成住壞空如何演變.HTTP://WWW.DIZANG.ORG/WD/FX/121.HTM,2015-05-17.或生老病死的變化過程,都會不斷地膨脹和冷縮,都會不斷地新陳代謝,都會不斷地解體和新生,都會有形體的滅度,等等。舉例來說,一顆植物的種子會萌發、成長為該植物的成體,在萌發和成長的過程中自己變化了形體,但在此過程中自己正在經歷蛻變和死亡。因為有了種子的死亡,才有了植物成體的形成,而植物成體成熟過程中也會結出更多的籽粒來。又例如,當我們的宇宙演化到一定階段(大約136億年前)的時候,我們的銀河系誕生了,在銀河系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中,內部又形成了諸多的類似我們太陽系的恒星系,這些恒星系里的恒星與行星如同人體內的細胞一樣,總是在生生滅滅中,最終某一天銀河系也會解體消失不見,或者與其他星系碰撞融合成一體,成為一個新的星系,等等。

眾所周知,所謂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上述定義說明,系統應滿足如下3個條件:系統是由一些要素結合而成的整體,這些要素可能是單個的事物,也可能是一群事物組成的子系統;組成系統的各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機聯系,這是系統與一群彼此無關的事物的重要區別;任何系統都有其特定的功能,這種功能是由系統內部各要素間的有機聯系和它的結構所確定的、與各組成要素的功能不同的新功能?!?系統概念的定義,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380070100GCXY.HTML,2009-11-09.

從上面的定義中可以看出,系統是由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一般地講,系統的要素就是更小的子系統。但希格斯波色子作為宇宙中最小的物質單位,具有不可再分性,因此這個宇宙最小的單位自身就是自己的要素,也就是說,希格斯波色子既是自己的要素,也是自己的系統。希格斯波色子所具有的結構和功能,是建立在其上的更大的各個層級的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前提和基礎。換句話說,以其為基礎的宇宙中形形色色的子系統和母系統,都必須是希格斯波色子物質屬性、結構和功能的放大與擴展,希格斯波色子所具有的物理性質,決定著宇宙中萬事萬物的普遍的共同的性質。

對于宇宙、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一直伴隨著人類的進化與發展。在2千多年前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中西方都產生了許多的思想家,他們對周圍的世界有不少系統的思考。例如,蘇格拉底的事物的產生與發展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與分散的思想、認為真理是唯一的而關于真理的意見則可以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思想,柏拉圖的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組成的思想、認為宇宙是一個圓球與宇宙的運動是一種圓周運動的思想,亞里士多德的世界是由質料和形式組成的思想、學生應該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思想,以及宗教中認為一切都是神創造和神的意志安排的結果的思想,這些都是對宇宙或教育進行系統化研究與思考之后得出來的結論。而在我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更是對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所做的系統化思考的結果。作為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通過舉頭觀察天象,低頭觀察大地的變化,平視觀察萬物的特征和規律,創造出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的八卦符號,并以此推演萬事萬物的吉兇變化。伏羲將天、地、人三才進行整體式的思考,將這三者看作是相互聯系、彼此作用和影響的因素,從而開啟了華夏文明系統論思想的先河??鬃拥摹耙笠蛴谙亩Y,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的思想,*論語·為政。說明孔子的人類歷史觀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的繼承與發展并存的歷史觀。而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的思想,*孟子·盡心上。反映了孟子將人性與天性統一起來的系統性思想,而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道德經·第25章。反映了老子的天、地、人三合一的思想,以及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朱熹的“天人一理”的思想等,都是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系統論思想的反映??傊?,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自古以來,都有不少對宇宙、自然和人的存在和發展的系統性思考,他們不是孤立地思考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現象與規律,而是將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問題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和分析。這些古代思想家的系統性思考,是人類最早的系統論學說,也是現代系統論的文化思想萌芽。

如果說古代的系統論思想是建立在經驗科學的基礎之上,那么現代系統論則是建立在近代理論科學和實證科學的基礎上。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個科學研究領域不斷深化分支科學的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交叉邊緣學科,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等系統科學因而應運而生。這三論的誕生反過來又促進了傳統學科的發展和新學科的出現。

系統論一般稱為“一般系統論”或“普通系統論”,它是研究系統的一般規律的學科?,F代人對一般系統的認識最初來源于生物學中的機體論。在1925年以前,西方社會比較盛行機械決定論。機械決定論是在機械化大生產的工業化過程和科學家們對物理力學的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的,17—18世紀的西歐的一些科學家和思想家受到物理機械運動和古典力學的啟發,而更多的人相信人與動物發展的因果律、必然性與客觀規律性,而傾向于否認人與動物的主觀能動性與偶然性。以笛卡爾、牛頓、拉普拉斯、斯賓諾莎等人為代表,認為宇宙間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本質上都是力學現象,人與動物不過是一種具有生命活動的機器。應該來講,這種思想在與當時在思想領域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神學、上帝造人說等上帝決定論思想的斗爭中、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屬于進步力量,也發揮過重大作用。但是,機械決定論雖然強調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和必然性,強調自然規律性勝于上帝決定論,將許多人們的思想從宗教思想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卻因其理論思想中天然的缺乏辯證性和對立統一性的形而上學的原因,導致其難以解釋與解決人與動物復雜生命系統的現象和問題。也就是說,機械決定論仍然屬于一種具有較大偏頗性的思想,這種思想部分地揭示了自然界、人與動物運動和發展的規律,但仍與這些規律的真實相去甚遠。就像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宇宙間任一事物的發展都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有機統一,都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都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有機統一。18世紀中葉后康德等人開始意識到機械決定論的錯誤,并開始批判機械決定論的錯誤觀點。他提出客觀世界表現為“物自體”世界和“現象世界”兩個世界,人們只能認識這個現象世界,而對物自體世界是永遠無法認識的。他進一步指出,人們對現象世界的認識和經驗是一種整體性的認識,或者說是一種整體現象,不能將人的認識與經驗簡單地切割為簡單的元素。進入19世紀以后,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出現,機械決定論開始逐漸退出思想市場。

但是,新的能夠代替機械決定論的思想,并不是一開始就以比較令人信服和完善的狀態展示給世人的。20世紀20年代以后,包括機體論在內的各種系統論思想開始密集出現。1921年,由德國人韋特海默創立的格式塔心理學,又稱為完形心理學,是在心理學領域進行一種系統性思維的重要進展。格式塔心理學強調人與動物的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與規律,該學派的代表人物除了韋特海默之外,還有科勒與考夫卡。

1925年,英國數理邏輯學家和哲學家N.懷特海在《科學與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機體論來代替機械決定論,生物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的系統性觀點才開始被人們廣泛接受。同年,美國學者A.J.洛特卡發表的《物理生物學原理》和1927年德國學者W.克勒發表的《論調節問題》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統論的思想。在此時間前后,奧地利理論生物學家L.VON貝塔朗菲多次發表文章表達一般系統論的思想,1947—1948年貝塔朗菲在美國講學和參加專題討論會時進一步闡明了一般系統論的思想,并于1954年發起成立一般系統論學會(后改名為一般系統論研究會)。1968年貝塔朗菲發表專著《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對一般系統論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應用進行總結。1972年他發表的《一般系統論的歷史和現狀》又是一篇系統論述一般系統概念的文章。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一般系統論方面的學說漸漸得到人們的重視。

在系統科學研究方面,產生了許多有名的系統理論,如1901年由荷蘭科學家德弗里斯提出并經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法國數學家R.托姆系統深化的突變論,20世紀40— 60年代出現的“老三論”——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維納的控制論和香農的信息論,以及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產生的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哈肯的協同論、艾肯的超循環論,等等。突變論,試圖對事物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非連續或突變現象進行描述和解釋,對系統的有序、無序現象與規律進行研究,因此而成為推動系統科學發展的學科之一??刂普撌茄芯咳?、動物與機器之間控制和通信的科學;信息論是“運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統、數據傳輸、密碼學、數據壓縮等問題的應用數學學科”;*百度百科.信息論。耗散結構理論是指用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的方法,研究耗散結構形成的條件、機理和規律的理論。*1969年普利高津在一次“理論物理學和生物學”的國際會議上正式提出耗散結構理論?!昂纳⒔Y構理論可概括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不管是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乃至社會的、經濟的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這種在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形成的新的穩定的宏觀有序結構,由于需要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或能量才能維持,因此被稱為“耗散結構”??梢?,要理解耗散結構理論,關鍵是弄清楚如下幾個概念:遠離平衡態、非線性、開放系統、漲落、突變?!?百度百科.耗散結構理論.耗散結構理論對于維持一個自然的、社會的和人的生理與心理系統的動態平衡、良性循環發展變化都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啟迪作用。而協同論,又稱為協同學,是研究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與協同機理的科學,是研究子系統的相互協同而實現母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超循環論是在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基礎上探討細胞起源的系統理論,它將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應用到分子和細胞進化的研究領域,并建立了一個通過自我復制和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的自組織系統模型,從而開創了分子系統生物學的研究領域。1976年,瑞典勘探德哥爾摩大學薩繆爾教授在一般系統論年會上發表了將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綜合成一門新學科的設想。此后,美國的《系統工程》雜志改稱為《系統科學》雜志。系統科學研究開始涉及系統基礎理論、系統方法論及其應用、系統分支科學等諸多研究領域。自1979年以來,錢學森等學者也開始致力于系統科學方面的研究,將國內系統科學的研究推向了一個高潮。

目前系統科學正向縱深和分支學科方向發展。在系統科學思想的影響下,眾多學科的學者開始將系統論的思想自覺地應用到各自的學科研究中,并產生了分支系統論的研究成果。譬如,政治系統論、經濟系統論、文化系統論、教育系統論、社會系統論、媒介系統論、傳播系統論、技術系統論、知識系統論、語言系統論、生命系統論、生物系統論、宇宙系統論,等等。政治系統論將政治領域看作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政治系統的各個要素之間,以及政治系統內部與外部環境之間都是相互聯系和影響的,政治系統內的統治力量以追求系統本身的平衡與穩定為首要目標,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戴維·伊斯頓、莫頓·卡普蘭等。經濟系統論是用系統論和控制論等理論和方法對經濟系統的現象與規律進行解釋和描述,包括對宏觀經濟、微觀經濟等方面的研究與分析。文化系統論比較著名的有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教授羅蘭·羅迫遜的文化系統論,他將系統科學的思想引入對全球社會的文化系統的考察,他認為全球化既是整體化也是多樣化的過程,全球文化是多元文化基礎上的全球文化。教育系統論是系統論在教育學中運用的產物,是研究者將教育看作是一個有著特定結構和功能,并與外部環境進行能量和信息交換的子系統。教育系統論還可以有進一步的分支教育系統論,如高等教育系統論論證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追求知識的繼承與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系統論將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個教育系統的子系統,從系統論的視角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大系統之間的關系,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結構和功能等諸多方面進行系統論述。社會系統理論以美國社會學學者帕森思(T. PARSONS)、霍曼斯(GEORGE C. HOMANS)、賽茲尼克(PHILIP SELZNICK)、卡茲(DANIEL KATZ)、卡恩(ROBERT L.KAHN)等人為代表,該社會系統論認為,任何一種社會組織本質上都是一個社會系統,社會系統之下又有許多的社會子系統,并且每個社會系統都會適應內外環境變化、達成其目標、接納新成員和社會化成員,以及維持系統中各個部分的協調與穩定,防止系統的變故和不良后果。

媒介系統論以媒介系統依賴論和媒介生態學為主要代表。媒介系統論以美國大眾傳播社會學家桑德拉·鮑爾·洛基奇和梅爾文·德福勒等人為主要代表,在他們的《信息觀念》(1974年)、《大眾傳播媒介效果的依賴模式》(1976年)論文中和《大眾傳播學諸論》(1989)一書中對媒介系統依賴論做過探討。媒介系統依賴論認為,媒介系統是現代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個人、群體、組織同其他社會系統和整個社會大系統之間聯系的中介和橋梁。人們必須借助媒介與其他社會系統資源發生聯系,完成資源、信息和能量等方面的交換,才能確保個人系統或組織系統的協調與穩定。媒介系統論強調受眾對媒介的工具性依賴和內容性依賴(筆者認為,除了受眾對媒介的工具性依賴和內容性依賴以外,受眾在工具性依賴和內容性依賴的基礎上形成的生活習慣、心理定勢的依賴也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媒介系統依賴論開啟了媒介研究向媒介生態論研究方向的轉變。媒介生態學以麥克盧漢、英尼斯、芒福德、尼爾·波茲曼等人為主要代表,主要強調媒介系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各個要素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社會子系統,這個系統內的各個子系統在共生與競爭中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隨著社會與科技的不斷進步而保持進化與發展。媒介生態學的研究主要包括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的研究如對媒介與其他社會子系統之間的關系研究,媒介與受眾關系的研究,而在微觀層面的研究如對媒介信息生產與傳播機制的研究、媒介經營與管理的研究,以及其他媒介系統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等等。

傳播系統論是將傳播領域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來做系統化的研究,馬立新《傳播系統論》是這方面較好的研究成果。他將傳播研究分為7個具有一定內在邏輯關系的方面,即傳播本質論、傳播譜系論、傳播主體論、傳播信息論、傳播符號論、傳播環境論和傳播互動論,并將一切社會傳播現象分為“單向度傳播、二向度傳播和多向度傳播”三大類,試圖從一般系統論的視角對傳播系統做自己系統化的梳理和建樹。

技術系統論,主要以雅克·埃呂爾等人為代表,試圖將技術的發展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子系統來考察。該理論運用現代系統論概念和理論闡釋技術系統的結構、功能、特性、歷史發展和環境因素,認為技術的發展導致了人類社會的種種變化,而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結果也使得技術的存在和發展越來越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子系統,而有關技術系統的研究也經歷了2個主要演進階段,分別出現技術系統論的2種演進形態,即技術發展邏輯自主決定的技術系統論和社會建構因素影響的技術系統論。

知識系統論,以李喜先等人為代表,認為知識是一個與科學、技術、工程等社會子系統緊密相關的一個社會子系統,是意識化、符號化和機構化的信息系統。李喜先等學者積極利用一般系統論的理論和思想對科學系統、技術系統、工程系統、知識系統等社會的子系統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取得了受人矚目的研究成果。在他們出版的《知識系統論》一書中,將知識系統分為三大部分,即知識生成論、知識本體論和知識價值論。知識生成論探究知識的產生、進化與發展,知識本體論探究知識的性質、結構、分類、分化、整合、傳播與擴散等,而知識價值論從認識、倫理、美學、功利等方面論述知識對于社會的價值和貢獻。正如查有梁所評論的:“《知識系統論》提出‘知識成為未來社會的中軸’。人類社會依次經歷以‘道德’、‘權勢’、‘資本’為中軸的社會,現將轉向以‘智力或知識’為中軸的知識社會。高質量權力正轉向知識,而知識將成為高質量權力的象征。我們的社會正在從知識社會邁向知識主義社會。提出:知識的真正革命性意義還在于,它具有無限的延伸性、共用性、共享性和公有性,只有構建以知識為支配力量的知識主義社會,才能高于、優于和勝過以資本為支配力量的資本主義社會或工業社會?!?查有梁.《知識系統論》:知識論研究的最新成果[J].科學時報,2011-12-06(B4).知識是人類對于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長期打交道過程中所積累的認識經驗,是人類不斷進步的階梯,也是人自身生存與發展必備的精神食糧,從根本的意義上說,對知識繼承、創新與傳播的巨大社會需求正是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產生與發展的基礎,也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務和終極目標。

語言系統論,以索緒爾等人為代表,是使用系統論思想去考察語言系統的結構、規律與本質特征等內容。索緒爾等人認為,語言是一個由語源、語音、言語、語法等組成的開放系統,包括人與動物的各種語言具有普遍性,不同民族的語言具有某種共同的結構。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重點提出和分析了語言與言語、能指與所指、系統性與任意性、句段關系與聯想關系、共時語言學與歷時語言學等概念和理論,指出“語言是形式,不是實質”,明確了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之間的本質區別,認為語言系統不僅是一個整體的相對獨立的系統,而且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之間具有轉換性,即人們可以借助不同的符號形式來表達同一的思想內容。

生命系統論,以米勒等人為代表,主要探究生命系統的結構、功能、行為、存在與發展等問題。米勒認為,生命系統是宇宙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在生命系統層級之下,他定義了空間和時間、物質和能量、信息和熵、組織的層次以及物理和概念的因素,在生命系統之上,定義了生態系統、行星系統以及太陽系、星系,等等?!?JOUKO SEPP?NEN, (1998). SYSTEMS IDEOLOGY IN HUMAN AND SOCIAL SCIENCES. IN G. ALTMANN & W.A. KOCH (EDS.), SYSTEMS: NEW PARADIGMS FOR THE HUMAN SCIENCES.BERLIN: WALTER DE GRUYTER.p.198.1996年,帕雷特將生命系統定義為“開放的自組織系統,具有生命特性,并且能夠與其環境互動。這通過信息、物質和能量交換來實現。生命系統可以像一個單細胞那樣簡單,或者像一個超國家組織那樣復雜,例如歐盟。不理會他們的復雜性,為了能夠生存和超出一代之外繼續其物種或類型的繁衍,他們都依賴于相同的20個基本子系統(或過程)?!?ELAINE PARENT, THE LIVING SYSTEMS THEORY OF JAMES GRIER MILLER, PRIMER PROJECT ISSS,1996.生命系統是宇宙自然系統中最高級的形式,包括生物圈、生態系統、群落、種群、個體、(如消化、呼吸、循環等)系統、器官、細胞群組織和細胞等生命子系統。

宇宙系統論,以康德、拉普拉斯等人為主要代表,認為宇宙是一個超級大系統,該系統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相對穩定性、相對獨立性、開放性、過程性等特征。1755年,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一書中,根據萬有引力原理提出了“微粒假說”。假說的主要內容是:“宇宙中散布著微粒狀的彌漫物質,稱為原始物質。在萬有引力作用下,較大的微粒吸引較小的微粒,并逐漸聚集加速,結果在彌漫物質團的中心形成巨大的球體,即原始太陽。周圍的微粒在向太陽這一引力中心垂直下落時,一部分因受到其他微粒的排斥而改變了方向,便斜著下落,從而繞太陽轉動。最初,轉動有不同的方向,后來有一個主導方向占了上風,便形成一扁平的旋轉狀星云。云狀物質后又逐漸聚集成不同大小的團塊,便形成行星。行星在引力和斥力共同作用下繞太陽旋轉?!?百度百科.星云假說。1796年,拉普拉斯在《宇宙系統論》一書中提出一個星云假說,認為宇宙是由各種各樣的子系統組成的,這些系統可主要劃分為物理系統和生命系統兩大類。

(二)全息論的產生與發展

全息論,又稱為宇宙全息論或宇宙全息統一論,以王存臻、嚴春友為主要代表,是研究事物間所具的全息關系的特性和規律的學說。全息論的基本原理是:“從潛顯信息總和上看,任一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全部信息。宇宙全息統一論已更名為‘全息大統一論’,發展為‘一元宇宙全息論’。核心思想和主要觀點是: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在宇宙整體中,各子系與系統、系統與宇宙之間全息對應,凡相互對應的部位較之非相互對應的部位在物質、結構、能量、信息、精神與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較大??梢酝ㄋ椎卣f,一切事物都具有時空四維全息性;同一個體的部分與整體之間、同一層次的事物之間、不同層次與系統中的事物之間、事物的開端與結果、事物發展的大過程與小過程、時間與空間,都存在著相互全息的對應關系;每一部分中都包含著其它部分,同時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之中;物質普遍具有記憶性;全息是有差別的全息。全息論很好地解釋了超距作用的原理與機制。全息論已成為極為重要的方法論。運用這一新的方法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百度百科.全息論.

全息論是探討宇宙的整體與各個部分,以及各個部分之間的信息結構、信息量和信息關系問題。它認為,任一個部分中的顯態信息與潛態信息之和等于宇宙整體的所有信息量。也就是說,宇宙中的子系統是宇宙大系統的縮影,而宇宙中的子系統的子系統又是該子系統的縮影。所有的子系統或孫系統在信息量和信息內容方面都與整個宇宙大系統的信息量與信息內容完全相等與相同。而某一子系統與另一類子系統,或者某一孫系統與另一類孫系統,他們的區別只是在于顯態信息與潛態信息上量的與質的不同。譬如,人的一個細胞和整個宇宙的信息量相等與相同,任一動物的一個細胞也和整個宇宙的信息量相等與相同,但為什么人的細胞和該動物的細胞又是有差別的?譬如基因上的差別。這是因為,人的細胞與動物的細胞在顯態信息和潛態信息上的信息量與信息內容有著一定程度差別。又譬如,同一植物所結出的花與果實是信息全息的,但是花是花,果實是果實,兩者在形式上是不同的,之所以是如此,是因為花和果實雖然信息量與信息內容相同,但是他們顯現出的信息和潛在的信息是有著差別的。

很多人可能會把信息論或信息系統論與全息論相混,但是這二者卻是完全不同的理論和學說。信息論是運用概率論、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信息熵、通信系統、數據傳輸、密碼學、數據壓縮、信源、信宿、信道、編碼器、譯碼器等問題與現象的科學。盡管信息論研究范圍極其廣闊,但人們一般把它分成俠義信息論、一般信息論和廣義信息論三種不同類型:俠義信息論是用應用數理統計的方法來研究信息處理和通信的問題,旨在提高信息傳輸系統的有效性與可靠性;一般信息論主要研究通信問題,包括噪聲理論、信號濾波與預測、調制與信息處理等問題;而廣義信息論不僅能包括俠義信息論與一般信息論的問題,而且包括心理學、語言學、神經心理學、語義學等所有與信息有關領域的問題。*百度百科.信息論.

全息論由我國學者創立,這得益于全息攝影技術、克隆技術等現代科技思想的進步、分形理論的產生,以及我國“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太極八卦等傳統的“全息性”文化思想的影響。

全息攝影技術,是指一種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攝影技術,1947年由英國匈牙利裔物理學家蓋伯發明,他1971年因此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0年作為一種較好的可用于干涉和衍射光源的激光的發明,使得全息攝影技術的實際應用取得了切實的進展。1962年蘇聯科學家尤里·丹尼蘇克拍攝了第一張激光全息攝影照片。*DENISYUK, YURI N.ON THE REFLECTION OF OPTICAL PROPERTIES OF AN OBJECT IN A WAVE FIELD OF LIGHT SCATTERED BY IT.DOKLADY AKADEMII NAUK SSSR. 1962,144(6):1275-1278.此后,全息攝影技術不斷得到迅速發展?!捌胀〝z影是記錄物體面上的光強分布,它不能記錄物體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體感。全息攝影采用激光作為照明光源,并將光源發出的光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經被攝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兩束光在感光片上疊加產生干涉,感光底片上各點的感光程度不僅隨強度也隨兩束光的位相關系而不同。所以全息攝影不僅記錄了物體上的反光強度,也記錄了位相信息。人眼直接去看這種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紋一樣的干涉條紋,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過底片就能看到原來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三維立體像。一張全息攝影圖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現全部景物。全息攝影可應用于工業上進行無損探傷、超聲全息、全息顯微鏡、全息攝影存儲器、全息電影和電視等許多方面?!?丹尼斯·加博爾與全息攝影術.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3550020100IQVW.HTML,2010-06-05.全息照片就像一扇窗戶被打開時從不同角度看到的窗外景物的形象,或者說,一張全息照片上實際上蘊含了無數的更小的從不同角度拍攝到的被攝對象的照片,或者說,全息照片上的每一個位點都記錄和存儲了整個被攝對象的全部形象信息,即使全息照片不幸被損壞,從剩余保存好的照片部分,也能看到被攝對象的整體形象。也因此,全息照片比普通照片立體感更強,形象更逼真,也更便于收藏。

克隆技術,是指通過人工操作使生物進行無性繁殖的生物技術。1996年7月5日基因結構與供體完全相同的多利羊的出現,表明人類的無性繁殖的克隆技術取得了一個空前的突破。

分形理論,是指研究部分與整體以某種方式相似的形體的性質及其應用的科學,以曼德爾布洛特為主要代表。分形理論既是一種幾何學理論,又是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還是一種可以用于藝術創作的理論。它認為,事物的局部,無論是在結構、形態、功能、信息、變化、時間、空間等方面會表現出與整體的相似性,而空間維數的變化既可以是離散的,也可以是連續的。根據自相似的程度,分形分為有規分形和無規分形。有規分形是指具有數學模型描述意義上的分形,如三分康托集、KOCH曲線等,無規分形是指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分形,如綿長的海岸線、起伏不平的山脈、粗糙的斷面、變化多端的云朵、蜿蜒曲折的河流,等等。自20世紀80年代產生“分形熱”以來,分形理論和思想已經成為一種科學研究與藝術創作的方法論。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惠勒說過,在過去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熵”是怎么回事,就不能說是科學上有教養的人;在將來,一個人如果不能熟悉分形,他就不能被認為是科學上的文化人。*長鋏.分形——大自然的幾何學[J],世界科幻博覽,2007(2)。

此外,在我國傳統文化思想觀念中,一直存在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易經、中醫等思想,都與現代全息論具有共通之處,可以說是古典的全息論。譬如,天人合一思想認為,天是個大宇宙,人是個小宇宙,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縮影,因此,人們必須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法則,*道德經·第25章.與道相契,與道合真。從天人合一思想中,必然推導出天人感應思想。天地是萬物的母親,人與天地萬物屬于同類,因此同類相聚,同氣相求,同類相互感應?!爸琳\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中庸·第24章.“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文言. 道德經·第25章. 中庸·第24章. 周易·坤·文言. 墨子·法儀.“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墨子·法儀.等思想就是天人感應思想觀念的體現。

易經是由陰陽符號、八卦符號、六十四卦符號、卦辭、爻辭、系辭等組成的能夠模擬事物發展變化并捕捉其存在和變化信息的符號系統。這種符號系統,實際上認為,事物發展的某一時被捕捉的信息中包含有現在的、過去的和未來的發展與變化信息,從全息論的角度上講,就是歷史、現實與未來全息。歷史的信息并沒有消逝,而是以顯態信息和潛態信息兩種形式存在于現實當中。正因為宇宙事物發展變化的這一特性,使得人們才能夠利用如易經這樣的符號模擬系統來預測一些過去或即將發生的信息。我國儒家將易經列為“群經之首”,可見其蘊含的知識和智慧的重要性。

我國的中醫理論,事實上就是典型的古代人體全息論。中醫認為,人體的局部與整體、體表與內臟、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存在有機統一的聯系。中醫的陰陽調和理論、五行學說、經絡學說、臟象學說,以及望聞切問、針灸、按摩、養生等理論與方法,都是建立在中醫的本末全息對應關系的基礎上。2009年3月,李興廣 、郭長青的《中醫全息醫學》的問世,表明我國醫學研究者對我國中醫的全息性現象和規律的揭示與闡述進入了比較系統化的階段。該書主要介紹了中醫全息診療理論與實用技術,如中醫全息診斷、經絡全息刮痧療法、中醫全息耳穴診斷治療和中醫全息足部診療法,其中中醫全息診斷包括頭診、面診、鼻診、唇診、人中診、手診、腹診、臍診及背俞穴診等。

在包括上述科學技術發展和我國傳統“全息型”文化的基礎上,以張穎清、王存臻、嚴春友等人為主要代表的全息論者,開始了中國本土的現代全息論研究,并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果。以下筆者按照時間順序,對我國本土的現代全息論研究基本脈絡做一系統的梳理。

如前所述,現代全息論的出現有著傳統文化思想的原因,也有著現代科技進步的原因。傳統文化思想上的原因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天人相類等古典全息論思想,而現代科技進步的原因是全息攝影術的發現和克隆技術的發展。全息攝影術,讓人們想到了全息照片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繼而推論聯想到宇宙中所有事物,特別是生物的整體與部分的全息性。而無性生殖克隆技術的發展,從實驗科學方面驗證了普通的細胞與生殖細胞的信息全息。這使得一些擅長于做更進一步觀察和推論的研究者們在這一總的方向上取得更大的進展。1948年蓋伯發明的全息照相術和理論,是一個很重要的現代意義上的全息性思考的啟蒙,1960年激光技術的出現,使得全息照相術和理論走向了實際而廣泛的運用。1971年,蓋伯因其研究發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使得全息照相術的思想理念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筆者搜索知網數據庫和網絡文獻發現,1970年已經有介紹全息照片和激光的使用的文章。1974年3月申吾在《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刊物第1期上最先發表全息論方面的論文,其論文題目是《全息原理與生物全息》。該論文提到,葛力古斯(Greguss)等人在1967年提出了一個生物全息信息加工的模型。從這點來看,最早開始生物全息論方面的研究和思考的是國外的葛力古斯等人。該論文認為,“全息術是近年來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學技術成就之一。它的出現,不僅發展了信息儲存、加工的新方法,在干涉計量學、顯微放大、三維立體顯示等方面有了廣泛的應用,同時對其他學科,包括生物學的研究,也有著重大的影響?!?申吾.全息原理與生物全息[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1974(1).該論文從物理學的角度提出了一個關于全息的定義,即“所謂全息,就是指包括振幅、波長、位相三者所攜帶的有關波動的全部信息?!辈⒄J為,所有生物系統的全息信息加工模式和全息攝像記錄是相似的,即所有的生物系統接收周圍環境的信息是立體性的、三維空間的全方位、全息式的接收?!叭撕蛣游锏挠洃浵笕D一樣,是分散存儲的,而不象目前計算機那樣,這個結論可以從Lashley等人的動物實驗中獲得。Lathley把動物與視覺有關的大腦皮質切除90多以上,動物仍然產生映象記憶。生物體中實現全息存儲的物質是什么?近幾年有人認為記憶是與RNA、DNA分子有關的。由于神經細胞興奮的結果,細胞核的DNA分子的電場強度可以引起它最初的基本序列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將長時間保留在DNA的分子上,因此它實際上是長期記憶的存儲信息的‘元件’?!?申吾.全息原理與生物全息[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1974(1).由此可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全息照片的全息原理引出的對于生物的全息信息加工和處理模式的研究與關注開啟了中國對于生物全息現象的廣泛與深入研究。

1975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郭愛克在《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第2期上發表了《神經全息加工原理的一般論據》。1980年,張穎清在《潛科學》第2期上發表了《生物全息律》一文。

1981年,張穎清在《自然雜志》第4期上發表《生物全息律》一文。同年3月2日,張穎清在《自然辯證法通訊》第1期上發表了《生物全息現象》一文,文中指出他早在1973年就發現了一個新的微針系統——第二掌骨側,這里的穴位對應著人整體上的某部位,后來他經過對很多人的測試,又發現人體的任一個節肢(指的是指骨、掌骨、尺骨、肱骨、跖骨、趾骨、脛骨、股骨)都是這樣的微針系統。醫師可以根據這些穴位上是否有壓痛點來判斷整個人體哪個部位有病癥,并可通過對壓痛感比較明顯的穴位進行按摩或針刺來質料人體上對應部位的疾病。我國傳統的針灸療法實際上遵從的就是這樣的普遍聯系的原理。同年5月1日中國中醫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孟慶云在《醫學與哲學》第4期上發表了《祖國醫學對生物全息現象的論述與現代系統論》,同年的12月31日秦箴在《陜西中醫》S1期上發表了與張穎清《生物全息現象》相同題名的論文——《生物全息現象》以及《針刺是信息療法》等論文??梢哉f,張穎清等人對全息現象和規律的研究激發了更多學者對這一新興研究領域的關注和參與。

1982年,葉眺新在《潛科學》第3期發表了《自然全息律》,同年8月29日,朱文鋒在《上海中醫藥雜志》第8期上發表了《中醫學所揭示的“生物全息律”》。在同一期《上海中醫藥雜志》上張穎清發表了《生物全息律簡介》,開始不斷將自己發現的全息現象和規律的研究成果發表出來。生物全息律認為,生物體中相對獨立的部分,如同全息照片的每一個位點都有一副被攝對象的形象信息一樣,包含了整個生物體的病理、生理、生化、遺傳、形態等各個方面的信息。例如,利用克隆技術理論上可以將羊身上的任何一個細胞克隆出一個與該羊具有完全相同基因信息的個體。張穎清的生物全息論中還提出了一個全息胚學說,該學說是用泛胚觀點說明生物全息現象、生物全息規律的科學假說。

無獨有偶,1982年,分形理論的創始人美國學者曼德爾布洛特出版了著名專著《大自然的分形幾何學》(該書1998年12月由陳守吉、凌復華翻譯,并由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同年,我國學者張穎清也出版了自己的著作《生物體結構的三定律》。這兩部著作異曲同工,都對自然界的部分全息現象與規律進行了研究和總結。

1982年,張穎清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生物體結構的三定律》一書。該書對穴位和經絡的實質、遺傳勢等內容進行了論述,提出了生物全息律、生物衍生律、生物經緯律三大定律,以及生物體成長變化的廣義中心法則與廣義逆中心法則。所謂生物全息律是指生物體的任一相對獨立的部分的每一位點的化學組成相對于這一部分的其他位點,都和整體上的其所對應部位的化學組成相似程度較大。這些位點在這一相對獨立部分的分布規律與其所對應的部位在整體的分布規律相通,且彼此之間有著對應與感應關系,等等。所謂生物衍生律是指由某部位衍生出的部分上的穴位總是和該部位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所謂生物經緯律是指生物體的任一相對獨立的部分,平行于生長軸線的同一經線或垂直于生長軸線的平面上的同一緯線路上的各點相對于其他經線或緯線上的各點,化學組成相似程度較大。所謂中心法則,是指生物體機能的一部分的化學組成的變化,必然要在仍然存留的沒有改變的部分的作用下使已經改變的這一部分恢復原狀。這是生物機體進行整體作用以維持各個部分的穩定。所謂廣義逆中心法則,是指當生物機體的一些部分的化學組成發生改變時,就必然會使得其他與之對應的部位也發生化學組成的相應改變,以使整個機體服從生物全息律。*張穎清.生物體結構的三定律[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張穎清《生物體結構的三定律》的出版,奠定了其在生物全息科學研究方面的“帶頭人”的地位。

1983年,王兆強在《潛科學雜志》第2期發表了《試論廣義全息》。這是目前為止筆者發現的首次提出廣義全息論點的學者。對廣義全息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認知和理解。王兆強的理解是:類似于全息照片的這種現象,一般被稱為全息現象。他所謂的廣義全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涵:(1)系統的部分與整體具有相似性。(2)系統與系統之間具有相似性。(3)全息現象在空間上表現為結構全息,在時間上表現為過程全息。例如,生物的個體胚胎重演著祖先進化的主要過程。(4)信息不全。全息的“全”是一種特定的“全”,全息并非絕對一致和完全的“一一對應”?!爸匮荨辈皇墙^對的簡單重復,而是簡要的帶有差異的重演?!叭ⅰ憋@示了事物的相似性,而事物之間的差異更具有絕對性。*王兆強.廣義全息與信息不全——《兼與〈宇宙全息統一論〉作者商榷》[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89(6).這種對廣義全息的理解和王存臻、嚴春友等人是有差別的,王兆強的理解的廣義全息是相對的,而王存臻和嚴春友的理解卻是絕對的。因為絕對化的理解,所以王、嚴二人遭到一些學者的質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983年6月30日,張穎清在《上海中醫藥雜志》第6期上發表了《穴位分布的全息律及其臨床應用》。此文的發表推動了全息論在臨床醫學和保健醫療方面的研究與實踐。

1984年,王身立在《自然信息》第1期發表了《廣義全息論》一文。3月1日,彭文發在《中國棉花》第2期上發表了《棉花葉形與鈴形的生物全息》,同年的4月30日,朱鍾景、錢其昌、韓福根三人合作在《心理科學通訊》第2期上發表了《略談記憶的全息攝影學說》。同年5月,葉永在在《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上發表了《生物全息律與辯證法》。

1985年,李進保在《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期上發表《論古植物形態結構的全息性》, 宋為民在《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第2期上發表《生物全息律及其在祖國醫學中的體現》,王存臻、嚴春友在《自然信息》第2期上發表《宇宙全息論》一文,張穎清在《潛科學》第5期發表《生物全息學說和全息生物學》。同年10月,張穎清主編有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全息生物學研究》論文集,張穎清在論文集里撰寫有《全息生物學概論》,呂國欣在論文集里撰寫了《關于全息論的探討》一文。

1986年,肖效武在《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1期上發表了《全息生物學與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同年,嚴春友、王存臻在《現代哲學》第4期上發表了《精神全息論》,葉峻在《社會科學研究》第6期上發表了《從生物全息律到辯證全息觀》,劉宗超在11月1日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全國第二屆天地生相互關系討論會上發表了《宏觀螺旋全息律》。張穎清在《百科知識》第10期發表了《誕生在中國的新學科——全息生物學》一文。1986年學者們的研究走向一個精神的和哲學的層次,說明全息科學方面的研究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1987年,王存臻、嚴春友在《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發表《宇宙全息重演律》,嚴春友、王存臻在《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發表《精神全息重演律》,田里在《綏化學院學報》第3期上發表了《生物全息律·全息思維方式·世界可知論》,張穎清在《山東中醫學院學報》第11期發表了《生物全息律、全息胚學說與穴位經絡的實質》一文。1987年王存臻、嚴春友二人有關宇宙全息論的研究是一項具有開拓意義的研究,他們直接將全息性和全息律廣泛地應用于整個宇宙中的一切事物,認為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全息的,即任何一個事物都包含有整個宇宙中的一切信息,就如同人體的任何一個細胞都含有相同的基因信息一樣。這種具有標新立異性的研究結論,自然而然會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和爭論。但正如歸納法和演繹法都有天然的局限性一樣,要想觀點對立的雙方彼此都拿出壓倒性的證據,顯然是一個目前、甚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難以解決的難題。

1987年,張穎清出版專著《生物全息律診療法》。人體生物全息診療法是張穎清以我國傳統的經絡學說和他本人先前提出的生物全息律為理論依據,創立的一種全息性穴位按摩或針灸療法。生物全息診療法認為,人體有8個主要的部位分布著反映全身狀況的全息穴位群,這8個部位分別是頭部、軀干部、上臂、前臂、手部、大腿部、小腿部和足部。在這8個部位的每一部位都具有連通頭、頸、上肢、心、肺、肝、胃、十二指腸、腎、腰、下腹、腿、足12個區域的穴位。通過對這些相關穴位的按壓、觀察或按摩、針灸等刺激,就可以達到診療的效果。譬如,在臨床上足部按摩就是根據這些區域的精確位置來診斷疾病和治病保健的。實際上,舌診、手診、脈診、耳針等療法都是生物全息診療法的具體運用。在張穎清生物全息方面的學說發表以后,有很多的研究者開始對全息現象予以更多的關注,有的直接將張穎清的理論學說應用于臨床應用與實踐當中,如楊吉秀在《齊魯醫學雜志》 1992年第1期發表了《生物全息診療法的臨床應用》,論文提到他們應用生物全息診療法診斷各種疾病365例,準確率為95.3%。治療各種疾病244例,治愈率為56%,有效率為98.4%。章如新在《中醫藥研究》 1992年第5期發表了《生物全息療法治療暈動病的體會》,來談論自己臨床應用與實踐的心得和經驗。他認為,全息生物醫學是近十年來才發展起來的一門介于祖國醫學和現代生物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其主要內容包括全息生理學、全息病理學、全息診斷學和全息治療學等,而生物全息診療法則具有操作簡單、安全、快速、高效、低成本等特點。朱喜章、王杰林、管慶海、夏建平在《世界科學》 1993年第2期上發表了自己的臨床應用研究成果——《生物全息療法臨床應用1萬例》 ,他們指出,通過采用張氏生物全息療法治療疾病166種,一萬余例患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10000例中,治愈5386例,占54%;顯效2183例,占22%;好轉1278例,占13%;無效1153例,占11%,總有效率為89.5%,等等。

在1987年出版的《生物全息診療法》著作中張穎清首次對全息胚學說進行正式闡述。該學說認為,生物體的任何體細胞都具有與原初的(有性生殖過程中的)受精卵或(無性生殖過程中的)起始細胞相同的基因結構和功能。原初的受精卵或起始細胞如同天熱的培養基那樣,是生物體各個組成部分得以形成的基礎、“種子”或“胚胎”,同時也可以被看作是生物體的縮影。因為任何一種生物體的任何一個細胞,都具有胚胎或種子的性質,所以只要具備一定足夠的條件,生物體的任何一個細胞就能發育成為一個新的生物體??寺〖夹g或植物的培育技術都是基于這同樣的原理和機制。生物的細胞作為一個全息胚,具有胚胎性、發育性、鑲嵌性、滯育性、重演性等全息性特征。使用生物全息律和全息胚學說可以對傳統的中醫經絡現象和學說做出解釋,也可以對疾病的本質和治療等提出新的看法。根據全息胚學說,一個生物體是由若干處于不同發育階段的、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全息胚組成。如同森林是由一個個樹木組成一樣,無數個同類的小個體“編織”或“聯系”成為一個大個體。張穎清等人對生物全息律、生物全息診療法等全息科學方面的研究,以及王存臻、嚴春友等人有關宇宙全息統一論的研究,推動了全息科學在國內的繁榮和發展。

1988年,張穎清在《大自然探索》第1期發表了《全息胚學說與全息生物學》。王存臻、嚴春友在《理論學刊》第1期發表了《宇宙全息論的哲學意義》,該文從哲學高度對宇宙全息論提出的作用和意義做了審視和評價。該文強調指出,宇宙全息論基本原理的基本命題是:部分包含著整體的全部信息,例如,生物體的任一細胞包含著該生物體的全部信息,廣播電臺發出的電波的每一個位點都含有電波源發出的全部信息,同理,宇宙也是一個巨大的電磁場,宇宙中的每一個部分都包含著宇宙的所有信息。即宇宙的每個部分都與宇宙整體全息,而部分與部分之間也彼此全息。

1988年,在宇宙全息論方面或說全息論研究方面的重要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宇宙全息統一論》問世了。該書作者是王存臻和嚴春友,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1992、1995、1998年分別得到重印,可見該書當年的火爆。如果說張穎清在生物全息科學研究方面是出類拔萃的,那么王存臻和嚴春友則是宇宙全息科學建樹方面的佼佼者。宇宙全息論的出現,給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醫學、農學、文學、語言學、哲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眾多的學科領域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由此產生了眾多的交叉或分支研究領域,如全息光學、全息語言學、文化全息學、全息精神學、生物全息學,等等。還有很多的學者都做了有關交叉科學方面的探究,如期刊全息論、情報全息論,等等。同年,劉長允在《理論學刊》第6期上發表了《〈周易〉與宇宙全息統一論》,探討我國傳統的經典《易經》中的全息規律。

1989年,張穎清在《自然雜志》第1期發表了《全息胚與全息胚學說》,還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息生物學(上冊)》。王兆強在《科學技術與辯證法》第6期上發表了《廣義全息與全息不全——兼與〈宇宙全息統一論〉作者商榷》,此文是作者在閱讀了王存臻和嚴春友二人合著的《宇宙全息統一論》之后,發現二人書中的廣義全息論觀點是“絕對廣義全息”觀的理論,這否定了其在1983年在《潛科學雜志》第2期上發表的《試論廣義全息》中的“相對廣義全息”觀的觀點。絕對廣義全息認為宇宙中所有的事物中蘊含的所有信息的內容及其質和量的總和是完全一樣的,即信息守恒。既然各個事物的信息是全宇宙中的所有信息,為什么各個事物卻表現出不是完全“同質”,而是有著諸多的差別?絕對廣義全息認為,這是由于不同的事物盡管“絕對全息”,但信息有顯態信息和潛態信息兩種方式,由于不同事物表現出的顯態信息有多少和程度上的差別,所以各個事物就出現了千差萬別。他們認為,事物的統一,是信息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有機統一。顯然,相信廣義全息但“全息不全”的“相對廣義全息”觀的王兆強是不能茍同的。他所有的反駁和論證在他的《廣義全息與全息不全——兼與〈宇宙全息統一論〉作者商榷》中都有詳細闡述,在此不再贅述。

1990年,T.T.Ang、史宇廣主編了《第一屆國際全息生物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新加坡會議),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1年,張穎清在《中國農學通報》第5期發表了《全息胚定域選種法》,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楊天權在《遼寧中醫雜志》第5期發表了《全息理論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葉眺新在《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上發表了《全息胚是一種生物諧振子》。嚴春友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精神之謎——全息精神學》,同年,在山東人民出版社嚴春友、嚴春寶出版了《文化全息論》,臺震林等出版了《宇宙全息統一論與傳統文化》、《宇宙全息統一論與現代科學》。張穎清在青島出版社出版了《新生物觀》。學者們試圖將宇宙全息論的理論應用于文化全息論等各個分支學科中。

1992,張穎清在青島出版社出版了《全息胚及其醫學應用》,還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編的《第二屆國際全息生物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奧斯陸會議)。

1993年,長春中醫學院的焦敬君、許永貴在《新中醫》第5期發表《全息論思想在中醫理論中的作用及影響》,陳少宗在《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第11期上發表了《論穴位分布全息律的科學價值》。王貴學等主編了《全息迷宮探奇——應用全息研究新進展》,由萬國學術出版社出版;嚴春友等主編了《宇宙全息之謎——全息理論及其應用》,由萬國學術出版社出版;王貴學、劉伯彬主編了《宇宙全息探索——全國第二屆宇宙全息統一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由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三本著作與1991年臺震林等在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宇宙全息統一論與傳統文化》和《宇宙全息統一論與現代科學》2本著作,都屬于王存臻和嚴春友在1991—1993年間主編的《宇宙全息統一論研究與應用叢書》范疇。

1994年,葉眺新在《延邊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第1期獨立發表了《關于生命復雜系統的一些思考》,在《渝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期獨立發表了《全息生物學與復雜性》,在《醫學與哲學》第6期上獨立發表了《生物全息律是客觀規律——與〈全息生物學質疑〉作者商榷》,在《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期上與陸丙甫合作發表了《語言學和生物全息律》。

1995年,周慕瀛在《醫學與哲學》第8期上發表了《生物全息律殊難回天——答葉永在先生》,孟慶云在《中國中礎醫學雜志》第2期發表了《至道在微——《黃帝內經》的全息觀》。

1996年,張穎清等主編了《第三屆國際全息生物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洛杉磯會議),由青島出版社出版。楊學鋒、王吉華在《德州學院學報》第4期發表了《全息胚學說與現代分形理論的比較研究》。

1998年,王存臻、嚴春友在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宇宙統一科學》。

2000年,張勇在《科學中國人》第7期發表了《中醫理論的全息觀》。

2001年,三峽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董奇希在《中國自然醫學雜志》第3期發表了《針刺全息穴位診療法》。

2002年,錢冠連在《外語研究》第2期發表了《何為語言全息論?》,王義才在《第二次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論文摘要集》發表了《生物全息律與惡性腫瘤全息效應假說》。

2007年,嚴春友在《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上發表了《宇宙統一于信息——答施啟良先生》。

2008年,湖北中醫學院的楊化冰、徐丹林在《湖北中醫雜志》第2期發表了《淺析中醫診法中的生物全息論思想》,嚴春友在《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第12期上發表了《全息哲學引論》。

2009年,陳全獻在《文教資料》 第1期發表了《語言全息論的哲學思考》。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的陳志淵、陳家旭、薛飛飛在《中華中醫藥雜志》第1期發表了《從全息論看中醫傳統民間脈法》,同年8月1日孟慶云在中華醫學會主辦的人類健康理念國際論壇、第四屆國際醫史學大會、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第12屆2次學術年會上發表了《人身應同天地紀——中醫學小宇宙觀及全息觀的形成與發展》。

2010年,吳一飛、倪士峰等人在《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第10期發表了《生物全息理論研究概況》。

2011年,許希迎、齊向華在《四川中醫》第12期上發表了《全息理論在中醫脈診中的體現》。

2012年,溫興韜在《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第10期發表了《生物全息論對中醫藏象學說的反證》。

2013年,成都中醫藥大學的黃?;ㄍ瓿闪舜T士學位畢業論文《“心主神明”中全息思想的研究與分析》。

2014年,黃交軍在《畢節學院學報》第1期發表了《漢字文化學視野下中國先民的三才全息意識解讀》。王洪亮、緒可望在《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發表了《全息論視角下的語言研究》。楊萍在《經營管理者》第4期發表了《財政法與財政法學性質和地位及財政法學體系——以宇宙全息統一論為視角》。劉峰在《亞太傳統醫藥》第16期發表了《中醫望診中全息理論的應用》,宮素紅在《中國實用醫藥》第26期上發表了《全息按摩療法治療肺癌化療性惡心嘔吐的療效觀察》,等等。

以上筆者盡量按照時間順序對全息論研究在我國的主要進展進行了梳理。從以上梳理可知,現代有關全息現象與規律的研究首先發端于全息攝影技術帶來的思想啟迪。全息攝影技術理念讓人們對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對立與統一關系產生了豐富的聯想。此后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有關分形理論的研究和張穎清生物全息論的研究激發了我國眾多領域的學者,特別是中醫學、哲學、生物學、臨床應用學等領域學者對自己所在的專業研究領域的全息現象與規律進行拓展式的研究與應用。如果說張穎清有關生物全息論的研究掀起了我國現代全息論研究方面的第一個高潮,那么20世紀80年代末王存臻和嚴春友有關宇宙全息論或說普通全息論的研究則掀起了有關全息方面研究的第二個高潮。這個高潮表現在該理論大大地激發了人們將宇宙全息論的一些定律自覺地應用到自己所在學科的研究中去,并引起了一些學者對該理論的某些觀點的批評和質疑,以及普通民眾對于宇宙奧秘的探究與思考。

二、系統論與全息論的主要意涵

(一)系統論的主要意涵

我們知道,系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要素組成的具有整體功能和綜合行為的集合體。系統論就是對系統現象與規律進行研究的科學。一般地講,現代系統論具有以下一些主要觀點或意涵:

1.系統的整體性和要素性

系統內的各個要素之間必須服從系統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只有這樣,系統的結構、功能和性質才能保持相對的穩定和正常發展。所謂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就是指不同要素和組成部分的組合、充分協調和合作,能夠表現出各個要素獨自難以具備的功能和優勢。

系統除了具有整體性,還具有要素性。一個系統不僅包含著該系統的各個組成要素,而且是更大系統中的組成要素。譬如,人自身就是一個由不同要素組成的系統,但人又屬于整個社會系統或整個自然界系統的組成要素。系統的整體會影響部分,反過來系統的部分也會影響整體,以及其他部分。譬如,人體內某一部分發生不好的變化,也會影響周圍其余的部分,以及整個人體系統發生一定的改變。

2.結構性和功能性

結構性和功能性是緊密聯系的一對概念。結構決定著功能,功能反過來也制約著結構。動物和植物都是由原子組成的,但因為結構不同,卻功能不同。又例如,石墨和金剛石都是由碳原子構成的,因為結構不同所以功能也不同。同樣地,一個社會系統要實現一定的功能,就必須對社會系統的結構進行相應的設計和建立。對于結構相同的系統來說,要素不同,功能也會不同。因此,要素、結構和功能三者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關系。

3.相關性與適應性

系統內部的各個要素之間密切相關,同時系統內部和系統外部的環境之間存在著時時刻刻的全方位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關系。系統內部各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作用,而系統除了作用于外在環境以外,更多的是要通過自身的反饋系統不斷地適應周圍的環境變化。前者即系統的相關性,后者則是系統的適應性。

4.復雜性、必然性和隨機性

系統的行為變化具有復雜性、必然性和隨機性。系統內部不僅有不同層次的小系統和各種可能的組成要素,其組成具有復雜性,而且因為要受到主觀和客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系統的行為和狀態變化,又具有復雜性和隨機性。同時,因為所有的系統必須遵循宇宙運動的普遍規律和質的規定性,系統一旦產生或建立,其發展又具有必然性??梢哉f,所有系統的發展都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有機統一,或者隨機性與必然性的有機統一。

5.方向性和目標性

任何系統都有自己的方向性。按照目前的宇宙大爆炸學說,我們所在的宇宙在開始產生到如今都處于膨脹中,因此我們的星系應該是向遠離宇宙中心的方向運動,而同時我們的太陽系和地球以及地球生物的進化都有自己的方向。但對于具有最高生命精神的人類社會來講,不僅各個社會系統具有發展的方向性,而且具有目標性。

包括耗散結構理論、自組織理論、系統論在內的系統科學豐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普遍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系統科學的整體性分析、結構—功能分析、相關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已經是人們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全息論的主要意涵

全息論包括生物全息論、宇宙全息統一論、語言全息論、文化全息論等各種有關全息的學說。因為宇宙全息統一論是在借鑒和學習全息攝影技術理論、分形理論和生物全息論等理論學說的基礎上建立而成的主張宇宙中的所有事物或所有系統都是絕對全息的,是一種普遍意義上的廣義全息論觀點,所以這里主要以王存臻和嚴春友提出的宇宙全息統一論的觀點作為主要參考依據。如前些部分所述,王兆強等人對絕對廣義全息論持有異議,故也會在相應地方做出辨別。

王存臻和嚴春友的宇宙全息論是一種絕對主義的廣義全息論,這種絕對主義的廣義全息論,受到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觀念和中醫經絡學說的影響、地理分形理論和全息攝影技術的啟發、張穎清生物全息論的啟迪,以及此前其他學者有關思想的發酵。一個受精卵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發育成一個胚胎,一個胚胎可以發育為一個成體。利用克隆技術,可以將無性生殖的普通細胞發育成一個成體。那么,整個宇宙有沒有這樣的原始宇宙細胞、胚胎或奇點呢?如果有的話,當這個宇宙細胞的環境具備一定的適宜的條件,那么這個宇宙細胞不就會自我發育成一個有著眾多星系、星球、星塵的成體宇宙嗎?并且,這個細胞的發育和成長,是按照內部的基因程序周而復始地啟動、運行和關閉,永無休止,從而有了成體宇宙以及成體宇宙中的“五臟六腑”、“頭頸四肢”的誕生、發展和滅亡,以及再誕生、再發展與再滅亡。顯而易見,按照王存臻和嚴春友的觀點,對以上問題的回答是絕對肯定的。

根據王存臻和嚴春友有關宇宙全息統一論的觀點,總的來說,宇宙全息統一論的基本原理是:宇宙的整體與宇宙的任一相對獨立的部分完全全息,整體中包含著所有部分的信息,部分也擁有整體的全部信息。任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在信息的總和上彼此相等,都等于宇宙中所有的信息量。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中的物質結構、功能在不同層次間相互同構,相互對應,相互感應,全方位對稱與全息。在物質、結構、能量、信息、精神與功能等宇宙要素上,凡相互對應的部位比非相互對應的部位相似程度要大。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時空全息,物質與精神全息,過程全息。事物與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具有同質性。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差異主要是顯態信息和潛態信息表現程度上的差異導致的。我國許多成語中都有全息理論原理的影子,如窺斑見豹、見微知著、天人感應、一葉知秋,等等。全息大統一論強調事物的全息整體性。這種全息整體觀與系統論的整體觀有著質的區別?!跋到y論雖然強調整體性,但它割裂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的有機聯系,片面強調整體的整體性,而忽視了部分的整體性。全息整體觀則徹底將二者統一起來。全息論很好地解釋了超距作用的原理與機制?!?劉明易.全息論.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81033C0101CI53.HTML.

具體而言,宇宙全息統一論主要包含以下基本觀點或原理:

1.宇宙同源

王存臻和嚴春友的宇宙全息統一學說,認為宇宙所有的物質和精神都有一個共同的起源,他們稱之為宇宙起源或宇宙原始的“全息包”。這個“全息包”的概念是受到張穎清提出的“全息胚”概念的啟發而改進命名的。如同生物有個種子和受精卵那樣的全息胚遇到適宜的生命條件就能生長發育一樣,我們的成體宇宙也有個像植物種子或動物受精卵這樣類似功能和性質的“全息包”,這個全息包遇到適宜的演化條件就會生長綻放。因為種子或受精卵的成長發育離不開外在的環境提供物質、能量和信息等資源的交換,所以這個宇宙原始的“全息包”也不可能是唯一僅有的,也就是說,假如我們所在的成體宇宙起源于一個原始的“全息包”,或我們又可稱之為“宇宙種子”,那么除了這個“宇宙種子”,也一定還會有其他的宇宙種子。也等于說,我們所在的總宇宙其實是有眾多的“多元宇宙”組成的。

宇宙全息統一論的上述觀點似乎能夠解答目前已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紅移現象、氦豐度等科學證據支持的宇宙大爆炸學說難以回答的問題。譬如,宇宙大爆炸學說認為,宇宙起源于137億年前的一個致密熾熱的奇點的大爆炸。大爆炸之后時間、空間等都產生了,經過一百多億年的演化,逐漸形成了今天星系浩瀚的宇宙。那么,這個大爆炸學說無法解釋宇宙的這個奇點為什么會在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狀態下發生爆炸這個問題。

還有,根據全息包的邏輯推論,我們宇宙起源的這個全息包,應該不是唯一僅有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宇宙是眾多宇宙中的一個而已。而這一點也與目前的“多元宇宙學說”相一致。2005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理論物理學家勞拉·莫希尼·霍夫頓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理查德·霍爾曼教授預測稱,“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不規則分布由來自其他宇宙的引力拖拽導致。在對普朗克望遠鏡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之后,莫希尼·霍夫頓認為她的假設已經得到證明。根據她的研究發現,人類所在的宇宙之外還存在數量無限的其他宇宙。莫希尼·霍夫頓說:‘這種不規則分布由其他宇宙拖拽大爆炸時形成的我們的宇宙所致。這是我們得出的第一個堅實證據,證明其他宇宙存在?!?科學家首次發現堅實證據證明多元宇宙存在.http://tech.sina.com.cn/d/2013-05-22/09258365883.shtml.

當今物理學界還存在一種用以解釋萬有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強相互作用力這四種宇宙基本力的統一性的理論,即弦理論。弦理論認為,宇宙中的基本粒子都是由線形的弦構成,當弦處于不同的振動態時,就表征出不同的粒子,具有不同的振動能量時,就對應著不同粒子的能量,這樣我們的宇宙中就產生了電子、中微子、夸克等粒子形態以及以這些微粒子為基礎而形成的中觀與宏觀世界。這正如朱清時院士曾經說過的:“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們不斷在產生,也不斷在湮滅。我們現實的物質世界,其實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朱清時.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2/120216.HTML.

萬物同源,萬物同理。從邏輯上說,我們的身心要持續發展,其身體細胞的各個部分必然和整體都是協調一致的,都是有機統一的,而要確保這種有機統一性,來源的同一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們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必然同源,我們宇宙也必然與其他的多元宇宙同源。只有遵循同源同一的物理定律,我們的宇宙才能得到有規律的有周期的演化和發展。

2.宇宙同構

同源必同構。宇宙同構必然是宇宙同源的邏輯推演。宇宙全息統一論認為,宇宙全息同構,不僅時間全息同構、空間全息同構、物質全息同構、精神全息同構,而且時空全息同構、物質與精神全息同構,一切的一切都全息同構。還有的學者詳細地研究了語言全息同構現象,提出語言與宇宙同構的觀點,等等。多宇宙論的學者也曾經提出過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為,“在宇宙之外可能有一個星系與銀河系具有非常顯著的相似之處,還有一顆也與我們的太陽非常相似的恒星,在這顆恒星周圍存在著八大行星,其中第三顆行星與我們的地球非常相似,這顆行星上同樣也存在著高等直立智慧生物,其中有一個生物和您非常相似,過著同樣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此時此刻,他與您一樣,也正在閱讀這篇文章正文第一段的最后一行?!?百度百科.多宇宙論.

宇宙同構學說也得到了一些科學的證據或觀點的支持。譬如,同一類生物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結構與功能。無論是黃種人、白種人還是黑種人,都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結構。即使是就人本身而言,人體內的各個細胞結構都是相似的,基因信息也是相同的。這正如生物全息論的觀點,“生物體每一相對獨立的部分在化學組成的模式上與整體相同,是整體的成比例的縮小。并且,在每相聯接的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化學組成相似程度最大的那兩個端點——相同的兩極,總是處于相隔最遠?!?許培揚.全息生物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HTTP://BLOG.SCIENCENET.CN/FORUM.PHP/BLOG-280034-889098.HTML,2015-5-10.

宇宙同構定律,也得到了宏觀宇宙和微觀宇宙的證據支持。我們的銀河系繞著更大的宇宙中心公轉,自身也在自轉;我們的太陽系繞著銀河系中心公轉,自身也在自轉;地球繞著太陽公轉,自身也在自轉,那么微觀世界的電子如何運動呢?科學家證實,電子仍然像銀河系、太陽、地球那樣既公轉也自轉,并且電子是永遠地以固定不變的速率旋轉,被稱為“內稟自旋”。其他所有的基本粒子也都有與電子相同的自旋?!懊恳环N粒子的所有成員都是相同的,我們不可能把兩個電子或者中微子區別開來。而不同種類的粒子則有著明顯的不同,其主要區別就在于它們的質量、電荷以及內稟自旋都各不相同。這些基本粒子性質各不相同的原因是什么?它們為什么在不停地自旋?這些不同的粒子還能不能找到更深層的、統一的內部結構?這些問題長期以來都在困繞著科學家們?!?超弦理論的簡述——宇宙空間有更多維存在.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C9C4BE0102DSB1.HTML,2011-08-25.也許,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波色子規律及特征的發現,將會解答這些困擾人心的問題。我們知道,宏觀世界是建立在微觀世界的基礎上的,所以,與其說是微觀世界的運動規律及特征與宏觀世界的相似,不如說是宏觀世界是微觀世界的放大。

進入現代以來,尋找外星生命成了人們好奇的問題。外星人長得什么樣子?他們會與地球人類有巨大不同嗎?如果宇宙同構沒錯的話,這種問題的答案就是:完全可能相同或相似。2013年美國《連線》雜志報道說:“宇宙中生命積木間的關聯可能比原先設想得更為緊密,人類與外星人可能有著一樣的基因結構。這一模式是在隕星、深海熱水孔以及對地球早期情況進行模擬中形成的氨基酸中發現的,看起來它符合熱力學的基本原理,適合已知的整個宇宙。來自安大略省漢密爾頓的麥克馬斯特大學天體物理學家拉爾夫·普德里茲表示,‘這可能顯示宇宙中的首個遺傳密碼的結構是一樣的?!_切地說,就是都有20種氨基酸,這正是組合形成蛋白質的復雜分子,而蛋白質又再能組成核酸,從中完成最簡單的自我復制過程?!?美科學家:人類與外星人基因結構可能相同.HTTP://WWW.KEJIXUN.COM/ARTICLE/201304/5909.HTML,2013-04-02.

3.宇宙全息

宇宙同源,同構,也全息。根據宇宙全息統一論,宇宙全息表現在各個方面和部分,例如物質—精神全息、主體—客體全息、時間—空間全息,等等。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學者張穎清在研究大量生物現象和事實的基礎上,提出了全息胚學說,并以全息胚學說為基礎創立了全息生物學。全息胚學說認為,一個生物體是由多重的全息胚組成的,整體是發育程度最高的全息胚,而細胞是發育程度最低的全息胚。張穎清將全息定義為“生物體每一相對獨立的部分在化學組成的模式上與整體相同,是整體的成比例的縮小?!倍鵁o獨有偶,分形理論的創立人曼德爾布洛特將分形定義為“組成部分與整體以某種方式相似的形”。*孫博文.分形理論與全息論之比較[A].李后強,張國祺,汪富泉等.分形理論的哲學發軔[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他們都發現了各自研究對象的整體與部分全息同構的規律。隨后這種全息理論被推演到廣義全息的范疇,全息概念也被定義為“部分包含系統整體的信息”。

宇宙全息統一論概念中的全息與信息概念,是最廣泛意義上的或哲學意義上的全息與信息概念。具體而言,宇宙全息具有以下主要含義:

第一,部分與整體全息。部分是較小的全息包,整體是較大的全息包,它們是子包與母包的關系。子包是母包的縮影,母包是子包的放大。譬如,人體內的任何一個細胞含有人這個整體的基因信息和全部信息。否則,人體很難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第二,時間、空間、過程全息。首先是時間全息。時間的每一刻都包含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信息。這也是我國傳統易學進行預測應用的理論依據之一。其次是空間全息??臻g上的每一個位點都包含著其他位點及整個宇宙的全部信息。再次是過程全息。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任一個時間點發生的事件包含著過去事件以及未來事件的全部信息,刑偵技術就是利用犯罪過程中的蛛絲馬跡或事件痕跡進行推理斷案的,這其實正是過程全息的實際應用。正是因為時間全息、空間全息、過程全息,所以我們的社會現實與歷史傳統也是全息的。

第三,個體與類全息。個體與類的關系,實質上也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或說子系統與母系統的關系。

第四,物質與精神全息。

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長期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判分標準。但物質和精神能否高度統一,即物質與精神密不可分,就如同光的波粒二象性一樣,光既是粒子,又是磁場波。按照宇宙全息統一論的觀點,我們所處的宇宙的原始全息包中本身就包含有物質與精神的信息,并且物質與精神全息。即這個原始全息包具有物質性與精神性二象性。如果宇宙全息包本身就沒有精神性,那么就像一個電腦上沒有安裝某個程序也根本不會有該程序的開始與運行一樣。蘿卜的種子因為有了蘿卜的原始信息,所以才會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發育成蘿卜成體,而不會發育成西紅柿成體。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我們的人體更是肉體和精神的統一體。當然,不同事物的精神性如同物質的構造一樣也是有層次性和等級性的,譬如,動物的精神層次就比人類的精神性要低很多。

4.宇宙整體性

宇宙是一張巨大磁場能量網,誕生于其中的所有事物脫離不了這個巨大能量網的作用和影響。而每個相對獨立的事物是個能量體,每個能量體都在這個宇宙大網中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和影響。因為有了宇宙間的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等基本力的作用,宇宙間的萬物,才能夠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運動和存在的秩序。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這些基本力是普遍作用的力,所以我們的宇宙萬物才會渾然一體,彼此相互牽扯又相互依賴,成為絕妙的對立統一體。又因為所有的事物都同源同構,因此,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都具有整體性和統一性。

5.宇宙感應

根據弦理論,所有宇宙中的基本粒子以及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宇宙萬物都是處于振動態中。如果振動的頻率接近或相同,就會產生共振共鳴現象。牽一發而動全身,宇宙中任何一個事物的振動都會波及到所有宇宙中的物體身上,這是因為宇宙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各個部分與整體是息息相關的關系。這個能量大網,和蜘蛛網一樣,搖動了其中任何一股網線,都會搖動網中其余各個部分。特別是對于那些振動頻率接近和相同的物體來說,它們之間的距離越近,就越容易相互感應??梢哉f,凡是相互對應、振動頻率相同或相近部分,不僅相互感應,而且彼此相似程度也較大。人體、動物、植物乃至宇宙中所有的非生命物體都可能有自己的經絡和穴位,事實上這些經絡和穴位也就是與其他對應部分的感應區,針刺或按摩這些感應區,就會激發對應部分的能量振動而產生治療的效果。

6.宇宙重演

宇宙的發展是永遠進化的,還是也有可能前進到一定程度會回轉到宇宙產生的原點?目前,關于宇宙未來命運的猜測,主要有3類觀點:第一種是宇宙會無限地膨脹下去,直到所有的星系、物體解體,重新化為虛空,而某一時候虛空又會震蕩出新的宇宙來,重新演化;第二種是宇宙膨脹到一定程度因為宇宙中心引力大于離心力的緣故,而宇宙星系又被拉回到宇宙的原點,之后有可能會再爆炸再演化;第三種就是宇宙全息統一論的觀點,宇宙起源于宇宙的原始全息包或宇宙種子。就像植物的種子在長成成體后又會結出更多的種子一樣,只要遇到適宜的條件這個宇宙種子便會發芽、長大、衰老和死亡,之后又變回成宇宙的原始全息包或演化出更多的宇宙全息包。如果果真如此,則宇宙的數目只能越來越多了。由此可見,無論是哪種關于宇宙未來歸宿的觀點,事實上都是重演性的。宇宙總是周期性地重新演化,成為宇宙的一個定律。這一點,可以從我們日常的觀察中得到證實,我們可以觀察到的事物都免不了產生、發展、衰老和消亡,以及再產生、再發展、再衰老和再消亡。

7.宇宙全能

宇宙的各個部分是不是具有宇宙的原始全息包同樣的功能呢?根據宇宙全息統一論的觀點,回答自然是肯定的。宇宙的任何一個部分,如同一個細胞一樣,本身具有宇宙整體的全部信息,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宇宙的每一個部分都能生長出一個宇宙來。這看起來真的不可思議,但人類通過克隆技術讓動物的一個非生殖細胞也能長成一個成體的事實卻是無可辯駁。宇宙同源同構,如果我們宇宙原始的全息包不具有這樣的特性,孕育在其中的萬物又怎么會具備這樣的特性呢?顯然從邏輯上可以得出結論:宇宙的各個部分也是全能性的。

很多不可思議的事實正在改變著人類對宇宙特性和命運的認知。譬如,有一種細菌能夠生活在南非5英里深的金礦內部。麥克卡伊說:“這些生物從我們從沒想到的來源獲得能量。南非極端微生物細菌是從巖石里不穩定的放射性原子獲得能量。陽光和地表水對它不起任何作用。這種情況非常令人吃驚?!?美國《探索》雜志:人類該去哪尋找外星生命.HTTP://SCI.CE.CN/KHQG/200905/15/T20090515_19082689_1.SHTML.我們能否由此得出結論說:宇宙各處也都會孕育出生命,是宇宙的全能性決定的?

8.宇宙對稱

宇宙是一個各部相互對稱的整體。對立、平衡和統一,是宇宙的一個特性。這個特性也許是由于所有的力量都不能失衡的原因而導致的。

9.宇宙隱顯

宇宙中的一切內容可以分為顯態的和潛態的兩類。譬如,電腦就是由硬件和軟件兩類內容組成。硬件就是顯態的東西,而軟件則是潛態的東西。宇宙全息統一論認為,宇宙所有的信息具有顯態和潛態兩種形式。所有的部分與整體宇宙的信息全息,且部分與部分之間的信息全息。既然部分與部分全息,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部分與部分的差異呢?宇宙全息統一論的解釋是:這是因為不同事物雖然信息與宇宙整體全息,但是不同的事物顯態的和潛態的信息比例是不同的。這就是宇宙的隱顯定律。

宇宙全息統一論的提出具有劃時代的理論和思想意義。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世界物質和精神統一性的具體方式,深化了普遍聯系的原理,并能夠將一切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統一起來,為各個學科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和方法,也使得人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和思考我們的整個宇宙和人自身的生存、發展和未來命運歸宿。

三、傳播系統論與傳播全息論的研究

筆者從知網數據庫和網上搜索,發現有關傳播系統論的研究比較少,傳播全息論的研究尚未發現,而將傳播系統論與傳播全息論結合起來的研究也是尚未發現。因此,筆者希望能夠將系統論和全息論的理論結合起來應用于傳播學的研究中來,以拓展或豐富傳播學的研究視角或領域。在筆者所做的全息傳播系統論的探討中,也會提出自己獨到的觀點或見解。

從系統論的角度研究傳播學領域,有馬立新所著的《傳播系統論》一書及其在一些期刊上發表的有關論文。該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發行。

邢艷群在《在系統的視野下》一文中這樣評價馬立新的《傳播系統論》所做的創新與貢獻:“傳統的傳播學研究基本上都是囿于所謂的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社會傳播這樣一個自我限定的疆界的?!R立新博士獨具慧眼地發現了其固有的理論缺陷,并創造性地為傳播學開掘出一大塊嶄新的研究富礦——商品的市場傳播學。作者……開創性地把我們熟悉的商品,看成了一種經濟符號文本,從而將其納入到傳播系統的研究領域?!瓊鹘y的傳播分類學更是一個邏輯混亂、概念模糊、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是非之地……馬立新博士以傳播系統中訊息流動的向度為據,將人類的一切社會傳播現象分為‘單向度傳播、二向度傳播和多向度傳播’三大類。馬立新博士所構建的單向度傳播、二向度傳播和多向度傳播三分假說無疑是國內外傳播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在該領域內,它讓我們第一次聽到了中國學者自己的學術聲音,也是對該學科研究的一個開拓性貢獻?!秱鞑ハ到y論》以其獨到的系統哲學、深刻的學術洞見、多方面的理論創新、嚴密的邏輯體系為讀者勾畫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傳播學理論藍圖,在眾多的同類主題的著作中獨樹一幟?!?邢艷群.在系統的視野下.HTTP://DZRB.DZWWW.COM/DAZK/DZDS/T20060106_1317132.HTM,2006-05-24.

我們暫且不評論這種評價是過高還是過低,但馬立新無疑在傳播學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大膽的嘗試。該書從傳播本質論、傳播譜系論、傳播主體論、傳播信息論、傳播符號論、傳播環境論、傳播互動論等七個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方面,對傳播學研究領域做了系統性的研究和梳理,試圖建立一個系統化的以“向度傳播”為基礎的傳播學理論體系。這無疑是馬立新的一個比較重要的理論創新。

傳播學學者通常將人類傳播分為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四種類型。也有的將傳播方式分為內向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五種類型。馬立新將傳播方式劃分為單向度傳播、二向度傳播和多向度傳播三種類型。*馬立新.單向度傳播論——一種新型傳播理論的構建.http://www.1a3.cn/cnnews/dzcb/200910/10021.html.單向度傳播是指傳者向受者的信息灌輸和發送,而受者除了主動或被動接收之外沒有反饋的管道和機制。二向度傳播是指兩個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而多向度傳播則是三個及以上主體之間進行的信息交流和溝通。單向度傳播是為了維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組織或群體等各方面的穩定和發展,而必然存在的一種傳播方式,這種單向度傳播又被馬立新分為市場型、倫理型和政治型三種基本的傳播架構。因為傳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會有資訊和信息的交流和傳播,所以筆者認為將單向度傳播劃分為三種基本類型也是學者自己的一種觀點。

如同水的流動是因為高低不平的緣故,信息傳播和交流過程中也有“高低不平”,傳播主體和客體之間也存在信息的“高低不平”或不對稱。也正是因為有這些“高低不平”和不對稱,人與人、大眾媒介與人、群體與人、群體與群體、大眾媒介與大眾媒介之間才會產生相互交流與傳播的需要。

因為某一領域的學者受到個人和學科知識結構的局限,對自己專門的研究領域的研究及其結論也存在著諸多缺陷。譬如,目前傳播學對傳播現象或模式的分類就有著某些邏輯上的缺陷,這正如馬立新指出的:“通常意義上的大眾傳播所指稱的就是大眾傳媒組織所建構的傳播方式。這種分類模式所看到的僅僅是一種表面的現象,即觀察到了媒介組織的傳播行為是面向大眾的,跟一般的人際傳播行為不同;但僅就面向大眾傳播來說,所謂的組織傳播在其終端難道不是面向社會大眾的嗎?還有歷來被傳播學視而不見的商品的市場傳播難道不同樣是面向大眾的嗎?一切的社會政治組織、行政機構、商業組織難道不都是面向社會大眾的嗎?所以,我以為大眾傳播這一分類概念及其相應的理論假說存在的缺陷是很明顯的,這種僅僅從表象出發的認識論策略顯然不僅無法概括和揭示傳播現象的全貌和本質,甚至就連大眾傳播本身的問題也難以理清。用單向度傳播來指稱更能揭示這類傳播現象的實質?!?馬立新.單向度傳播論—一種新型傳播理論的構建.http://www.1a3.cn/cnnews/dzcb/200910/10021.html.馬立新揭示出一種以前從未從更廣泛意義上來認識的大眾傳播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只是將大眾傳播理解為是通過大眾傳媒進行的傳播活動。顯然,這種研究視角忽視了大眾傳播作為一種更廣泛的現象的存在。換句話說,面向大眾的傳播不僅僅只有通過大眾傳媒的這種形式,還有市場商品流通、機構宣傳、民間組織活動等多種形式。如果一個研究傳播現象和規律的學者,僅僅將自己的研究對象局限于通過大眾傳媒進行的大眾傳播活動,并由此來推出大眾傳播的一般性結論,顯然是有理論缺陷的。

四、全息傳播系統論(或全息傳播學)的建構

在充分借鑒和吸收王存臻和嚴春友的絕對主義的宇宙全息統一論的有關思想成果,以及王兆強等人的相對主義的全息論思想的基礎上,筆者試圖通過本文建立起一個新的簡要的傳播學理論體系框架。

(一)基礎概念的定義

1.信息

什么是信息?有關的定義很多。有的認為信息是客觀事物所蘊含的內容,有的認為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等等。嚴春友將信息定義為“物質一切屬性的總和”,認為物質的每一部分都以潛在的方式包含著物質整體的全部信息(即全部屬性),并且宇宙統一于物質的屬性,即信息。*嚴春友.宇宙統一于信息——答施啟良先生[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信息包括顯態信息和潛態信息兩種。

筆者贊同以上定義的部分說法,也認為信息可分為顯態信息和潛態信息兩種類型。但筆者經過思考,認為信息本身有多層的含義,人們在使用的時候會賦予其不同的內涵和意義。盡管如此,筆者還是希望對信息的基本內涵和意義,以及基本的分類提出自己的觀點。

筆者認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談及的信息可分為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本體論意義上的信息,二是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三是傳播意義上的信息。

首先,本體論意義上的信息,是指事物(即任一個基本粒子、相對獨立的母系統或子系統)的內容和形式。宇宙中的任一個事物都有自己的結構、功能、能量、基因程序、運行規律、空間位置、存在狀態、作用力大小、與周圍物質進行互動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所有這些構成了該事物的內容),以及在演進過程中不斷表現出的形式。事物的內容和形式,即本體論意義上的信息是信息的本質,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無論世界上是否存在可以認識這些事物內容和形式的生命體,這些事物及其內容和形式也必然存在著和演化著。本體論意義上的信息決定著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又決定著傳播意義上的信息。

其次,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是指人類總體或個體對本體論意義上的信息的認識,即人類自誕生以來獲得和擁有的一切知識,以及人類個體自出生以來獲得和擁有的一切知識?!耙庾R是物質的反映”,因此,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是本體論意義上的信息的反映或表象。這反映或表象中既有接近本體論意義上信息真相的知識,也有人為的虛構、假想、杜撰或偏執偏見。

最后,傳播意義上的信息,是指人類個體或群體作為信息傳播者(有時候還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加工者)將自己親自或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的有關本體論意義上信息的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傳播出去并與接收者相互反饋溝通的信息。簡而言之,傳播意義上的信息,是指傳者將其獲得或擁有的知識傳播出去并與受者進行互動反饋和溝通的信息。例如,大眾媒體通過記者、編導、編輯、主播等工作人員將獲得的關于某一突發事件的知識傳播出去,這時候這些知識就是傳播意義上的信息。傳播意義上的信息是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的反映或表象,而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是傳播意義上的信息的本質,決定著傳播意義上的信息。傳播意義上的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會發生變形,即這種對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的“反映”也會存在謠傳、虛構、假想、杜撰或偏執偏見。

2.全息與傳播全息

宇宙全息統一論所謂的全息是指部分包含著整體的全部信息,是絕對主義的最為廣泛意義上的全息。而筆者持有相對主義的廣泛意義上的全息觀點。認為,部分包含著整體的聚合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打個比方說,高速路上三輛車連環相撞,前面的一輛被撞的車直接感受的是其后面的車輛的撞擊力,后面車輛的撞擊力是該車輛與其后面車輛力量的聚合。也就是說,部分除了包含自己獨有的內在的信息之外,還包含著整體的聚合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正因為如此,我們對某一部分或事物進行研究,能夠得到的是該部分或事物的自身信息以及對周圍環境整體和整個宇宙整體的聚合信息。而不像宇宙全息統一論所宣稱的那樣,任一個部分都包含著宇宙整體的全部信息,只要對這個部分進行研究,就會將宇宙一切的一切發展狀況和來龍去脈搞清楚了。果真如此的話,科學家就不用研究天文了,只要研究一滴水或一個原子的內容和形式,就可以將關于宇宙的所有知識獲得了。顯然這是謬論。又譬如說,通過克隆技術能夠將一個無性生殖的動物細胞克隆出一個成體來,盡管這個成體包含著原有成體的所有基因信息,但因為時空不一樣該成體所包含的有關周圍環境整體和宇宙整體的聚合信息不一樣,所以該成體與原成體也不會完全一樣。因此,如果獲得諸葛亮的一個頭發細胞,而就能克隆出另外一個身心、心智各方面一模一樣的諸葛亮,是完全不可能的。

綜上所述,傳播學意義上的全息,即傳播全息。傳播全息是指傳播過程中傳播系統的各個要素、各個部分除了包含自身的內容和形式之外,還包含著該要素、該部分周圍環境整體、整個國際社會整體以及宇宙整體的聚合信息,即傳播系統部分與傳播系統整體相對主義的廣泛意義上的全息??砂▊鞑ブ黧w與傳播客體全息,傳播內容與接收內容全息,上級傳播系統與下級傳播系統全息同源同構,傳播方式與傳播效果全息,傳播要素或部分與傳播要素或部分全息,等等。

3.聚合與信息聚合

聚合,是指與某事物間接相關的一切事物會將所有作用力聚合在與該事物直接相關的事物上,該事物與直接相關的事物發生關聯,則實際上等同于與該事物間接相關的一切事物的總和和總作用力發生關聯。信息聚合,則是指與某一傳播部分或要素間接相關的一切信息會聚合到與該傳播部分或要素直接相關的信息上,該傳播部分或要素與該直接相關的信息發生關聯,則實際上等同于與該傳播部分或要素間接相關的一切信息的總和和總作用力發生關聯。

4.傳播與全息傳播

傳播是信息傳播主體與信息傳播客體之間進行的雙向信息交流和溝通活動。在筆者看來,英文的communication被翻譯為“傳播”,其本身就是對“傳播學”的誤讀或偏差性的認知。在信息流通及其學科研究領域,communication一詞應被翻譯為“溝通”(或“交流”)和溝通學(或交流學)。但鑒于傳播學已經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用語,其意涵也漸漸趨于溝通或交流的意義,筆者也暫時采用這樣的術語,也許未來有一天人們會將傳播學更名為“溝通學”或交流學。事實上,在一些學科領域,已經是如此認知和進行研究的,如《現代溝通學》、《幽默溝通學》、《現代商務溝通學》、《醫學溝通學》、《交流學十四講》、《跨文化交流學》、《跨文化交流學: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學問》,以及深圳國際交流學院、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等提法。當然,如今它們之間主要的區別在于:目前的溝通學或交流學的研究焦點更多地集中于人際傳播領域,而傳播學的焦點更多地集中于大眾傳播媒介和新媒體研究領域。顯而易見,這兩者其實同屬于一般性的溝通學和交流學領域,溝通和交流是人們進行信息傳播活動的基本特質。

全息傳播,主要有三方面含義。

第一方面,是指傳播系統本身的性質和過程而言。在傳播系統運動的過程中,傳播源或事件的信息是本體論意義上的信息,當傳播源和事件一旦發生,這種信息的存在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其性質和內容量作為一種磁場化的時空性的記錄也是永恒存在的。人們可以通過各種認知途徑去認知和把握他們,對本體論意義上的信息進行反映,從而形成傳者自身的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即知識。當傳者將自己獲得的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再進行優選加工后通過媒介物傳播出去,這樣傳播意義上的信息就形成了。如前所述,傳者的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是對傳播源和事件這種本體論意義上的信息的反映,而傳播意義上的信息則是對認識論意義上信息的反映。在反映中,有些被反映的信息是能夠被比較準確地反映出來,這被反映出來的信息可被稱為顯態信息。而未被反映出來的信息可被稱為潛態信息。因此,所有傳播系統及其各個要素的信息都是顯態信息和潛態信息的總和。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傳播過程中傳播源或事件的本體論意義上的信息和與其相對應的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全息,而傳播源或事件的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和與其相對應的傳播意義上的信息全息,即這三者相互全息??傊?,就傳播系統本身的性質和過程而言,全息傳播是一個由傳者將傳播源或事件的本體論意義上的信息提煉加工成其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然后在優選加工之后經一定媒介物生產出傳播意義上的信息,最后以一定互動的方式與受者進行互動反饋交流的過程。這個意義上的全息傳播,要求傳者能夠盡可能全面、客觀和精準地提煉加工本體論意義上的信息,先后生產出認識論意義上和傳播意義上的信息,再想方設法通過各種互動的方式使受者盡可能完全接收和理解傳播意義上的信息。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個傳播系統和過程中,傳者和受者都具有相對的意義,即傳者同時也可能是受者,受者也可能是傳者。主客體角色是可以隨著信息傳播的流向而不斷轉換的。譬如,打電話的人,在和對方交流過程中講說時,自身的角色就是傳者,當恭聽時自己的角色就是受者。同樣地,電視互動傳播、電視現場傳播也是如此。一個切實有效的傳播活動,必須是傳者和受者基于一個共同的目標而達成傳者與受者盡可能的全息,即傳者和受者雙方對要達成的傳播目標有盡可能完全的和相同的認知和理解,這樣才能使得傳者和受者達成最大程度的一致性或理解性。譬如,要完成好一項作戰任務,一個排的排長和有關士兵雙方必須能夠做到盡可能的共同意愿、信息全息分享和一致明智果敢的行動。如果任何一個人對作戰任務和目標的認知和理解存在偏差,那么都可能導致作戰任務的失敗。因此,傳播系統各個主體、要素之間盡可能達到信息的共享和全息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方面,全息傳播是指單級或多級傳播系統和過程中的全息現象。筆者這里所謂的單級傳播系統或過程,是指由2人組成的傳播系統或過程,亦即人際傳播系統或過程。而多級傳播系統或過程是指有限與無限的要素或部分組成的傳播系統或過程。所謂有限的要素或部分組成的傳播系統或過程,亦即群體傳播或小眾傳播。所謂無限的要素或部分組成的傳播系統或過程,亦即大眾傳播。人際傳播是2人之間進行的信息溝通和交流過程。這個過程中信息的流動從此到彼只有一級。群體傳播或小眾傳播,是在有限的范圍內進行傳播活動。一個群體或小眾中,總會有長期或臨時的負責人或管理者,也會有一定有限的團體成員。這種系統或過程中的信息流動,可以有負責人或管理者與群體其他普通成員間的集體性的和個體性的級別流動,也有普通成員間的水平流動,還有負責人(管理者)與負責人(管理者)間的信息流動,因此,這樣的傳播是多級傳播。同樣地,大眾傳播是包含群體傳播和人際傳播方式在內的多級傳播系統或過程。一個單級傳播系統中的各個要素是相對全息的,如人際傳播的雙方都必須對基于一個共同溝通目標的所有信息進行充分的共享和交流,否則就會出現溝通障礙或誤解。一個多級傳播系統的各個層級的傳播系統或過程也必須是相對全息的,如大眾傳播系統必須與該系統之內的群體傳播子系統全息,也必須與該系統之內的人際傳播子系統全息。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最大也最好的傳播效果。

第三方面,是指傳者積極主動地以全息理論和傳播全息理論為指導,進行卓有成效、切實有效的傳播活動。全息傳播不是只管投入不問產出、只管傳播內容和信息而不管傳播效果如何的傳播活動。信息傳播者要根據全息理論和原理以及傳播全息理論和原理,將傳播意義上的信息盡可能完整地、近距地、互動性地、情理交融地傳播給信息接收者,以達到最大的切實的傳播效果。例如,以前傳統的電視只管播出自己的節目,而很少與觀眾互動,進行雙向交流,“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傳播出的信息就會失真,傳播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又如,我國對外傳播在基礎設施、外交工作、外語頻道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和成績,但這種做強做大大眾傳媒的做法是否達到了比較理想的傳播效果,投入與希望獲得的產出之間是否還有較大差距,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5.全息傳播過程

全息傳播過程是一個傳播環路或傳播回路,可簡稱為傳播環。在傳播環的第一階段,傳播者將傳播源或事件的本體論意義上的信息提煉加工成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然后將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再經過提煉加工優選而生成傳播意義上的信息,最后經由傳播媒介傳播給受者。在傳播環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的受者成為傳者,將對傳播意義上的信息的反饋意見回傳給第一階段的傳者,而第一階段的傳者則成為受者,將第一階段的受者的反饋意見消化吸收而后對傳播工作的方式和內容做盡可能的改進。當一個傳播環結束,往往會接著進行下一個傳播環,甚至是環環不已。為了敘述方便,筆者將主動開啟一個信息傳播環或溝通過程的當事方稱為開啟交流方,而將開啟交流方的目標對象稱為目標交流方。例如,在一個人際傳播活動中,開啟交流方和目標交流方雙方往往會進行多個回合或多個傳播環的交流和互動,最后達到信息交流和溝通的目的。而在一個國際傳播活動中,如果開啟交流方只是一味地向目標交流方播送或發送信息,而從不建立管道爭取和接收目標交流方的反饋意見,從不傾聽目標交流方的感受和體會,則這樣的傳播活動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6.全息傳播雙方

如上所述,全息傳播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又一個的傳播環的環環相接,開啟交流方和目標交流方在一個傳播環的前半部分別是傳者和受者角色,在后半部又分別是是受者和傳者身份,即開啟交流方會發生由傳者向受者,又由受者向傳者的不斷轉換,而目標交流方會發生由受者向傳者,又由傳者向受者的不斷轉換。從此意義上而言,開啟交流方又可被稱為傳-受者,而目標交流方也可被稱為受-傳者。

在全息傳播過程中,要取得最大可能的傳播效果,需要傳播雙方積極的互動和參與,否則就不可能取得最大化的傳播效果。

7.全息傳播內容

全息傳播的內容不僅包括開啟交流方或傳-受者想要傳播出去的信息,而且包括如何讓目標交流方更好地接收、認知和理解開啟交流方的真實目的、善意和習慣做法,以及對目標交流方回傳意見的反饋和答復。還包括目標交流方可能的希望進一步了解的信息和對傳-受者的反饋意見方面的信息,等等。

8.全息傳播分類方式

根據不同的標準和角度,我們可以對傳播活動的方式進行多種不同的分類。譬如,按照傳播的技術形態,我們可以將傳播方式劃分為體態語言傳播、口語傳播、文字或圖文傳播(甲骨文、石碑文、紙張文、印刷文等)、電子傳播(聲音傳播、視聽傳播、網絡傳播等),以及各種綜合性的傳播形態;根據有無組織性劃分為組織傳播和非組織傳播;根據傳播的區域范圍,可劃分為星際傳播、國際傳播、國家傳播、地方傳播等;根據傳播的行業屬性,可分為行業傳播與非行業傳播;按照傳播的時間維度,可分為歷史傳播、現代傳播和未來傳播等;按照傳播層級的多少,可分為單級傳播和多級傳播等;按照傳播性質的善惡,可分為善意傳播和惡意傳播等;按照傳播的走勢,可分為上行傳播和下行傳播等;按照傳播的公益性質,可分為公益傳播和商業傳播等;按照傳播的主動性劃分,可分為主動型傳播和被動型傳播等;按照是否垂直性,可劃分為垂直性傳播和水平性傳播;按照是否顯性,可劃分為顯性傳播和隱性傳播;按照傳播的具體目的,可分為傳達性傳播、解釋性傳播、勸服性傳播、鼓動性傳播、娛樂性傳播;按照傳播對象多寡,可分為人際傳播、小眾傳播、大眾傳播等;按照傳播的距離,可分為近距傳播和遠距傳播;按照學科研究領域,可分為政治傳播、文化傳播、經濟傳播、教育傳播等。此外,在大眾傳播領域,學者按照傳播載體通常將大眾傳播劃分報紙傳播、電視傳播、電影傳播、雜志傳播、廣告傳播、網絡傳播等。還有的學者按照傳播的方向多少,劃分為單向傳播、二向傳播和多向傳播三類。以上分類方法都可以根據傳者受者雙方的偏好與應用場合和時機,自主靈活地使用,也就是說各種分類都有其一定的妙用。

在對全息傳播學的建構中,筆者傾向于按照傳播對象的數量規模對傳播方式進行劃分。具體而言,可分為人天傳播、人內傳播(自我傳播)、人際傳播、小眾傳播和大眾傳播五種類型。

人天傳播,是指個體與神、佛等精神或信仰領域的主宰者的交流與對話。譬如,個人對神、佛、仙、精靈等信仰世界的禱告、祈求、言說、贊美、說唱、舞蹈等。

人內傳播,是指個體在接收到外界環境新的信息刺激后在腦中展開的同化或順應的平衡與發展心理認知結構的信息交流活動和過程。在人內傳播過程中,外界環境新的信息通過人的感知覺等神經網絡將信息傳至腦神經中樞,然后與腦中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信息進行交流、爭論并最終形成判斷和推理,達成平衡。

人際傳播,是指二人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和溝通的活動。

小眾傳播,是指三人及三人以上一定有限數量成員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群體之間進行的信息交流和溝通活動。如群體傳播、影院傳播、劇院傳播、微信朋友圈傳播等都屬于小眾傳播。

大眾傳播,是指通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廣告或網絡等傳播媒介向無限目標對象進行的信息交流和溝通活動。如報紙傳播、雜志傳播、電視傳播、微信公眾號傳播等都屬于大眾傳播。

9.全息傳播效果與評價

全息傳播所要達到的效果,就是目標交流方能夠對開啟交流方的真實傳播意圖、善意動機、習慣做法、傳播內容、意見答復等有較好的認知和理解,并最終形成好的印象與較強的給予持續關注和加強彼此友誼的意愿,并盡可能做對開啟交流方有利的事情或行為。

全息傳播效果評價,即采用各種可行的評價方式方法(形成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對開啟交流方和目標交流方雙方的有關狀況進行檢視和評估,以達到改進交流內容和方式、不斷增強傳播效果的目的。

(二)全息傳播系統的基本特征

1.傳播系統同源

根據宇宙全息統一論,成體宇宙的生滅是宇宙原始全息包的“綻放”和“萎縮”,再“綻放”和再“萎縮”,循環不已。根據生物全息論,成體生物本源于原始“種子”,而種子遇到適宜的條件就發芽、成長、結籽,而后再發芽、再成長和再結籽。具體的全息包和種子有形式上的變化和發展,但其蘊含的“基因”信息卻是永恒存在的。

事實上,傳播系統的本源也是這樣。所有的傳播系統都有同一的本源。人類的現代傳播系統來源于古代的傳播系統,而古代的傳播系統來源于更為原始的傳播系統。人類最為原始的傳播系統可追溯到動物的傳播系統,而動物的傳播系統又可追溯到微生物的傳播系統,有機生命的傳播系統可追溯到無機物的傳播系統,無機物的傳播系統最后都可追溯到宇宙原始的全息包的結構、性質與功能??傊?,傳播系統同源,傳播系統同理。

2.傳播系統同構

宇宙間的任何同類事物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結構。譬如,微觀世界中的電子不僅公轉而且自轉,而宏觀世界中的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事物也都在公轉和自轉。這是因為宏觀世界是以微觀世界的物質和規律為基礎同構出來的。

同樣地,傳播系統也是同構的。高級而復雜的傳播系統是以低級而簡單的傳播系統的物質和規律為基礎同構出來的。譬如,網絡傳播系統是由符號傳播、聲音傳播、視聽傳播、圖文傳播、文字傳播等更為低級的傳播系統同構出來的,印刷傳播系統是建立在原來的手抄文字或手繪圖文傳播系統的基礎上,并與之同構。

我們經常會說家國同構。家庭是社會和國家的細胞。同樣地,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傳播系統也具有上下同構的特征。國外和國內的傳播系統也具有同構的性質,一個傳播系統都必須有開啟交流方和目標交流方、傳播內容和方式等要素。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宇宙中的一切傳播系統同構,地球人類的一切傳播系統同構,越是高級和復雜的系統,其中所包含的更為低級而簡單的子系統也越多。譬如,大眾傳播系統中,不僅包含小眾傳播系統,而且包括人際傳播系統、人內傳播系統和人天傳播系統。這五大類型的傳播系統本身就是同構性質的。

顯而易見,傳播系統整體和要素之間是相互規定和制約的關系。當傳播系統的要素及其數量發生改變時,傳播系統的整體性能也會發生相應改變。當傳播系統的要素不變時,傳播系統的結構決定著其功能,傳播系統的結構與要素都不同則也可以具有相同的功能。同一的傳播系統結構可以有多種功能。如同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一樣,傳播系統也具有等級結構性。一般地講,低層次傳播系統的要素之間彼此結合程度較大,而高層次傳播系統的要素之間結合程度較小。更小的傳播系統是更大的傳播系統的一部分,母系統與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和系統與要素之間的關系同構。傳播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發生著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關系。

3.傳播系統全息

傳播系統是社會諸多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社會諸多系統又是整個宇宙系統的子系統。宇宙本身的全息性、生物本身的全息性,都在說明傳播系統的全息性。萬事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普遍聯系的。普遍聯系規律和宇宙的網狀特性決定著宇宙的全息性、生物的全息性以及傳播系統等諸多系統的全息性。例如,嚴春友、王存臻在《精神全息論》一文中論述了人類的精神發生史與個體認識發生過程、時代精神的認識層次與個體精神的認識層次之間存在著全息關系。個體認識發生過程由早期感性直觀的認識到中期知性分析的認識,再到成熟期理性綜合的認識過程,分別對應著人類精神發生史的古代認識、近代認識和現代認識過程。而個體精神的最低、中間和最高的認識層次分別對應著時代精神的最低、中間和最高的認識層次。個體精神和社會整體精神是全息同構的。彼此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

傳播系統全息不是絕對主義的廣義全息,而是相對主義的廣義全息。從信息的總和上看,傳播系統與傳播系統之間、傳播系統要素與要素之間的信息內容和總量是相同的,但因為本文前面提到的聚合信息的原因,傳播系統與傳播系統之間、傳播系統要素與要素之間的信息總有差異,并不會完全相同。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導致了萬事萬物的千差萬別。但另一方面,信息的異同也正反映了宇宙的同一性和多樣性的有機統一。

宇宙全息的本質是宇宙中微觀世界基本粒子的客觀規律與特征決定著中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客觀規律與特征,它們不僅在物質組成上同構,而且規律與特征同構。這種同構以信息的全息來加以保障。也就是說,宇宙整體及各個要素要維持一個統一穩定的系統,宇宙整體就必須對宇宙中各個子系統或要素進行信息的規定。宇宙系統整體將所有的信息“輸入”到各個子系統和要素中,來實現對子系統或要素的物質、能量和作用方式等的規定。而系統的各個子系統或要素也必須對這一規定予以回應,從而使宇宙整體的各個部分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相反,如果整體不能將信息輸入到各個部分中去,那么各個部分就會產生“執行”上的混亂,久而久之,整個系統也會陷于崩潰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傳播系統全息就是傳播系統整體對各個部分所做的信息上的輸入和規定,以及各個部分必須回應和接受這種信息的輸入和規定。例如,人與動物、植物都是由原子組成,但人的信息屬性規定了人身上的原子必須具有和接受人的屬性,而不是動物和植物的屬性。

4.傳播系統整體性

傳播系統是一個大系統,一個系統自然是一個整體。傳播系統整體具有大于各個部分之和的屬性和特征。每個傳播要素或部分也只有在傳播系統中才能具有此種系統的屬性和特征。因此說,傳播要素是傳播系統整體的要素,傳播系統整體是傳播要素的整體。譬如,一輛汽車的各個部件被拆卸開來就不是一輛汽車,而樹身上的樹枝被砍掉就很難再發生作用。某一處蝴蝶翅膀的振動會引起另外一地產生龍卷風的蝴蝶效應也是這種相互作用關系的體現。

5.傳播系統感應

因為傳播系統、要素、環境之間存在的普遍聯系、整體性、關聯性、全息性、同構性等,傳播系統各個要素之間普遍存在著感應關系。而且,結構上相互對應的部分,感應越強。譬如,下級宣傳部直接對應著上級宣傳部,他們之間存在著信息上的對應交流和管理的關系。

6.傳播系統重演

傳播系統重演,是指新的傳播系統的誕生必然會重演整個傳播系統的歷史發展過程。譬如,人類個體胚胎的發育史就是人類進化史的縮影。

7.傳播系統全能

傳播系統全能,是指傳播系統中的每個要素都具有發展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更大傳播系統的能力。這如同前面提到的克隆技術可以培育出新的成體。

8.傳播系統對稱

傳播系統對稱,是指傳播系統內存在著結構上的對稱關系。對稱性應屬于宇宙事物的普遍特征之一。

9.傳播系統隱顯

傳播系統隱顯,是指傳播系統是由顯性部分和隱性部分兩大部分組成。主要是指傳播系統的信息存在和流通,既有顯性信息的存在和流通,也有隱性信息的存在和流通。譬如,開啟交流方有時候會掩藏自己真正的傳播意圖和動機,等等。

綜上所述,全息傳播系統論是從系統論和全息論的理論出發,對傳播現象和規律進行新的審視和研究,其中不乏筆者對一些基礎概念的自我認知、發現與思考。事實上,全息傳播系統論是一種更為完善的系統論,它和一般系統論和一般全息論一起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認識傳播系統的規律和特點,并且盡可能充分地利用這些規律和特點去不斷地完善我們的傳播系統、傳播理念、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方法等,不斷地優化我們的傳播系統工作,不斷提高傳播效果、質量與水平。

2015年5月17日 北京

▼ 傳 播 研 究

猜你喜歡
系統論全息宇宙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宇宙第一群
全息欣賞:小學美術“欣賞·評述”學習新樣態
這宇宙
系統論視域下中國文化的斷裂與重建
全息技術在公共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2016年第20屆系統論,控制和計算國際會議
數字電視經營系統論
系統論在中醫理論與臨床辨證中的運用
全息影像造就“立體新聞”——全息影像技術在傳媒領域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