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唯物史觀,構建知識體系

2015-05-13 01:46倪仲
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 2015年3期
關鍵詞:高三歷史知識體系唯物史觀

【摘 要】課標強調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進行科學、正確的闡釋。本文以“工業革命前歐洲歷史發展進程”高三歷史復習課為例,闡明應用唯物史觀構建歷史知識體系的方法,即將一定時期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內容整合在一起,使高三歷史復習具有廣度、深度和高度,提高高三歷史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高三歷史;復習課;唯物史觀;知識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0-0039-03

【作者簡介】倪仲,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174)教師。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部分明確提出:“通過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學習,擴大掌握歷史知識的范圍,深入地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在“課程性質”部分的論述中,課標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p>

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教學建議”部分強調“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進行科學、正確的闡釋,客觀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對歷史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解釋和評述”,另在“教材編寫建議”部分強調“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學生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角度出發,力圖有利于學生的歷史學習”??梢?,不管是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高中教育階段,課標都強調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鄭林教授認為:“唯物史觀……是我國占主導地位的歷史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歷史課程設計、教科書編寫一直是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為指導的?!盵1]確實,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論,對歷史知識體系的構建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唯物史觀所揭示的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普遍意義。

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陳輝教授更是認為:“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與方法在新課程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發揮柱石性的理論支撐作用?!盵2]那么,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究竟有哪些?中學歷史教師如何應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構建歷史知識體系?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具體實踐,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1.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

唯物史觀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與相互作用,來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馬克思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規律”是普遍性的規律。湯再林教授由此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是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上層建筑交互作用的結果。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歷史發展的動力,而其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盵3]

2.對人類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

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產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起點,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人為了生存與發展,首先需要進行物質生產。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對物質生產具有反作用。物質生產、經濟關系和思想文化之間是相互作用的,經濟因素(生產力)是根本動力,社會系統的其他要素(政治、思想文化等)彼此作用,共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演進。歷史教師經常使用的“經濟決定政治”就是該觀點的具體體現。

二、例析應用唯物史觀構建知識體系

高中歷史必修部分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這種編排方式之所以受到質疑,是因為它打破了歷史學科的整體性和關聯性,將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內容割裂開來。歷史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將教材進行整合,特別是進行高三歷史總復習的時候尤為必需。筆者認為應用唯物史觀,將一定時期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整合在一起,構建歷史知識體系,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整合方法。

筆者在高三歷史教學中,應用唯物史觀,構建了如圖所示(見文末)的關于工業革命前(14-18世紀)歐洲歷史發展進程的知識體系。

該知識體系把歷史必修1、必修2、必修3的相關內容整合在一起。具體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該知識體系作如下解讀。

(1)從該知識體系可以看出,這一歷史時期歷史發展的主線是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正是因為資本主義經濟在歐洲的興起和發展,才導致了歐洲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領域的巨大變化,且這種變化又具有明顯的階段特征——因為它與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

(2)隨著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在歐洲的興起和發展,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為了發展經濟,迫切需要資本的原始積累,對貴金屬充滿渴望,而這就是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新航路開辟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早期殖民擴張活動開始了。

手工工場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他們關心創造財富勝過關心虛幻的神學說教,他們追求現世的幸福,反對神學的禁欲苦行。隨著經濟的發展,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日益自信,但是當時統治思想文化的教會卻要求人們聽從上帝的安排,于是在資本主義經濟最為發達的意大利,出現了一場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追求人的價值和尊嚴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運動。

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的發展,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質疑,人們對教會的批判更為激烈,要求改革教會,使教會適應資產階級要求建立廉價教會的需要,也適應人民的需要——于是宗教改革運動席卷歐洲大地。

當然,從該知識體系中也可以看出:文藝復興和新航路的開辟既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物,反過來又都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繼續發展;文藝復興所提倡的追求財富、鼓勵冒險的精神也是新航路開辟的動力之一,而新航路開辟以后人類的活動范圍和視野的擴大又豐富了文藝復興的內容。

(3)隨著17、18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繼續進行殖民擴張活動,以滿足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此時在殖民活動中充當主角的是荷蘭、英國、法國等國,并且彼此之間還發生殖民爭霸戰爭。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的力量進一步壯大,資產階級發展資本主義的需要與本國的封建專制統治的矛盾日益尖銳,于是在資本主義經濟較為發達的英國、法國爆發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美國比較特殊,主要是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當然,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后不可能建立健全、完整的資本主義社會,只能確立起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這是由當時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的(這就是所謂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至于徹底實現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過渡,只能在工業革命之后的工業資本主義時期才能真正實現(為以后講述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埋下伏筆)。

在17、18世紀,力量已經壯大了的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以及教會壓迫的愿望更加強烈,他們以理性為武器,在思想領域展開了對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思想控制的猛烈批判,掀起了近代歐洲歷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啟蒙運動?!耙|犯當時的社會制度,就必須從制度身上剝去那一層神圣外衣?!盵4]所以啟蒙思想家用人的理性和判斷去剝開封建制度身上那層“神圣”的外衣,去批判專制主義、教權主義,以此達到資產階級所號召的消滅專制王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實現資產階級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當然,從該知識體系中也可以看出: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活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啟蒙運動等都是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它們又都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的政治實踐成為啟蒙思想的源頭,而啟蒙思想又為法國、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西歐國家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發生殖民爭霸戰爭,英國先后打敗西班牙、荷蘭、法國,到18世紀中期成為世界最大的殖民國家,掌握世界殖民霸權,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成為“日不落帝國”。由于海外市場的急劇擴大,而本國的手工生產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需要,因此工業革命最早在英國出現;英國比較早地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度,這又為工業革命最早在英國發生提供了政治前提。

(4)通過該知識體系還可以進行歷史事件之間的對比。教師通過本例課堂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對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進行全方位的比較:“文藝復興”是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產物,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的力量還非常弱小,還無力與教會進行直接的沖突和對抗。因此文藝復興時期進行的反對宗教束縛的斗爭還披著宗教的外衣(比如此時的文學作品、美術作品大多和宗教有關),還打著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旗號來宣傳自己的思想,還不敢與天主教會決裂。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之所以會出現“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況,本質上是由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而“啟蒙運動”所處的17、18世紀,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已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資產階級的力量更為強大,他們與封建專制主義和教權主義的矛盾更為尖銳,而封建專制王權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最大敵人。因此,啟蒙思想家們不僅敢于同專制王權和教權進行直接的、公開的斗爭(如伏爾泰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而且把斗爭的矛頭主要指向專制王權。資產階級在批判專制主義和教權主義的同時,還描繪了未來“理性王國”的藍圖,設計了未來“理性王國”的政治原則。

三、結語

在高三歷史教學中,應用唯物史觀構建歷史知識體系,能把看起來分散的、雜亂的歷史知識納入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從而使學生能完整、全面地掌握歷史知識。同時,這種復習方式,能讓學生的歷史復習有深度、有廣度,還能讓學生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應用唯物史觀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把歷史學習的廣度、深度以及高度這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有助于提高高三學生高考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p>

【參考文獻】

[1]鄭林.唯物史觀與歷史知識的建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3(5).

[2]陳輝.重新認識唯物史觀指導下的高中歷史教學[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10).

[3]湯再林.社會基本矛盾推動歷史的發展[J].社會科學研究,1980(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1.

注: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高中歷史學習模式‘了解—理解—見解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的研究”(批準號:D/2011/02/203)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高三歷史知識體系唯物史觀
“分配正義”概念的歷史追溯與唯物主義重構
唯物史觀下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實踐研究的思考
CS2013指導下的程序設計課程實踐教學實施方案設計與翻轉實驗教學實踐
構建知識體系的專題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和探索
智能信息處理實驗課程建設
毛澤東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觀底蘊
論阿來小說《塵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觀
精選 精講 精析
高三歷史復習應考策略探究
數學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