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歷史復習應考策略探究

2016-05-13 19:07李君
考試周刊 2016年23期
關鍵詞:高三歷史復習策略訓練

李君

摘 要: 縱觀歷屆歷史高考題就會發現:歷史高考命題通過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考查學生把握歷史發展基本脈絡的能力,考查學生的閱讀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等綜合學科能力。因此,需做到以下三點:一是以教材為載體,全面掌握基礎知識;二是整合教材,將所學知識專題化、系統化;三是精選試題,重點訓練,掌握技巧。

關鍵詞: 高三歷史 復習策略 教材 專題 訓練

至國家教育部實行新課程以來,歷史高考命題往往注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學科素養等。但是,縱觀歷屆歷史高考題就會發現:歷史高考命題源于教材,卻不拘泥于教材,表現為通過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貫通古今,關聯中外,考查學生把握歷史發展基本脈絡的能力,考查學生的閱讀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等綜合學科能力。但是,在高三歷史復習階段,不少同學看似非常認真努力,但成效不大;更有不少同學不是被動地聽課做題,就是漫無目的翻課本、做題,其成績更是不盡如人意。這些問題的出現和學生的復習方法、教師的復習策略有很大關系。高三歷史的復習是艱苦的再認識和艱難的再提高過程,要怎樣才能使高三歷史復習有效率呢?作為一線教師,我就此問題談談三點看法。

一、以教材為載體,全面掌握基礎知識。

全面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是指不僅要掌握教材中的目錄、正文、小字、注釋、學習思考題、課本插圖、年表等,而且要包括歷史教材所涉及的事實、概念、結論、現象、人物、事件及其基本線索和發展過程等。只有準確理解、深刻挖掘出其內涵,才能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礎,才能應對高考命題的不斷發展變化。歷史知識面覆蓋廣,能力標準要求高。為達到良好的復習效果,學生在復習中多看教材,對教材的閱讀至少要達到三遍以上,甚至達到熟記的程度,知識才能運用自如。教材是學習的工具,也是高考命題的依據和根本,掌握全面的基礎知識,是學生答題的前提,是獲得高分的基本保證。要取得理想的成績,就必須以課本為載體,深厚基礎,這是由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的。

尤其是在經過兩輪復習過后的沖刺備考階段,很多考生常常忽視了課本知識,單純為了做題而做題,結果往往出現考試答題脫離教材,或者是歷史語言不精練,知識記憶不準確,不少同學最后都有答題似是而非的感覺。2014年貴州省高考文綜歷史卷得分偏低,究其原因,就是基礎知識不扎實等造成的。因此,立足課本,依據考綱,夯實基礎是當務之急。

二、整合教材,將所學知識專題化、系統化。

歸納與整理是高三學生在復習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歸納過程中,要盡量做到專題化、系統化。根據各復習階段,可分別建立單元內專題知識結構體系、章節知識結構體系、熱點問題知識結構體系等。有了知識間的聯系線索,才能打破教材中的章節界限,使知識的綜合成為可能。比如:無論是哪一個歷史階段的社會歷史,都是從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民族、外交關系、國際格局等方面表現出來的,這樣,我們就可以把人類歷史打破時間空間界限歸納為政治文明史、經濟文明史、思想文化史三大類,更便于分析比較,加深理解。

通常情況下,先可依據歷史知識的門類縱向重組歷史教材中的相關歷史知識成為大專題,然后可以根據需要組成個別小專題。如經濟文明史這個大專題,可以分為中國古代經濟、近代經濟、世界經濟三個專題,古代經濟按生產部門分類又可分為農業、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經濟制度、經濟政策等小專題。專題復習要特別注意專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影響。

高考試題中的選擇題經常就是一些小專題考查,體現了對學生的能力考查的要求。只要我們平時用心,復習時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選試題,重點訓練,掌握技巧。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迸囵B學生的“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新課程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要求。復習的最后階段,在日常學習或復習當中,會經常發現不少學生或忽視練習,或盲目做題,其效果自然不佳,要提高復習效率,需對近三年各課改區的高考試題進行分析,熟悉高考題型與讀題、審題、答題的基本要求。文科歷史試題可渭浩如煙海,訓練是有必要的,但要有選擇性、針對性,不宜過多過濫,這就要求教師多研讀近年來全國各地的高考試卷,多研讀市場上規范的復習資料,為學生做出選擇。在精選試題方面,應注意把內容相近、容易混淆的選擇題目歸類掌握,然后舉一反三,把一些具有新意、創意的題目挑選出來,增強變通能力。

進行各項題型的專項訓練,并在此基礎上對各種題型的解題技巧與方法進行認真總結、歸納。比如選擇題,要仔細審題,看清題干和選項,讀懂材料,分析歷史事件和現象的本質;填圖、識圖題,要看清圖表,回顧所學,分析圖表的歷史背景;再比如解答材料解析題時,要求學生可用以下步驟解題:第一,先看材料出處,大致斷定材料屬于什么時期哪一方面的內容;第二,再審問題,列出問題要點;第三,帶著問題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并列出相關有效信息;第四,問題中有“根據材料”的,答案可從材料中得出,“結合材料”的答案要聯系材料和所學知識得出。這樣的解題技巧與方法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每次訓練之后,要反思其成敗得失的原因,才能取得進步。例如:歷史科失分的原因,有的學生是因為基礎知識掌握不牢,表現為史實張冠李戴、概念不清、歷史結論錯誤,等等;有的學生是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差,表現為不能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正確把握題意等;有的學生是答題不規范,表現為表述不當、思維混亂、答案錯位、完全照抄材料、答題口語化等。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看法,謬誤之處,還請同行老師們批評指正。但是,只有不斷思考、不斷研究、大膽創新,才能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水平和應考能力,才能為高考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績。

參考文獻:

[1]中學政史地.2014,10.

[2]中學教學參考.2014,11.

猜你喜歡
高三歷史復習策略訓練
淺談2016年6月之后的四級聽力復習策略
淺析九年級數學中考復習策略
讓文言文教學迸發思維的火花
利用高考試題,提升高三歷史一輪復習的“能效比”
日媒:日自衛隊將以“訓練”為名“出兵”南海
應用唯物史觀,構建知識體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