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張愛玲作品中殖民地人的物化

2015-05-28 07:08劉雅琴
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 2015年4期
關鍵詞:傳奇張愛玲香港

劉雅琴

摘 要:張愛玲一生三渡香港從而深植了她的“香港情結”,香港的經歷為其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和靈感,她用其獨特的審美藝術視角,勾勒出一部華麗而蒼涼的“香港傳奇”,而其筆下的華麗悲哀的香港城更是揭示了當時作為殖民地的香港在繁榮華麗之后的深切悲哀和人性冷漠。

關鍵詞:張愛玲;香港;傳奇

每道張愛玲,腦海浮現的都是上世紀舊上海的風姿。而如果說“到底是上海人”是她的自評,那么香港就是其內心另一個難以割舍之地。張愛玲曾三渡香港,與香港結下不解之緣,盡管她以香港為背景的小說僅有《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傾城之戀》、《茉莉香片》、《連環套》和《小團圓》等,但是在其創作中都潛移默化地留有香港的余味,終以“傳奇”回饋了香港的滋養。

香港在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形成了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社會風貌。上流社會、殖民者過著一種縱情聲色的生活,而小市民則必須為了生存和生計出賣自己的肉體,甚至靈魂。張愛玲香港作品中對于在港人們對于物質的強烈追求以致人性扭曲進行微探并放大,給世人以警示。在一個傳統文化開始分崩離析的時候并且受到外敵入侵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有一種嚴重的不安感,所以折射到張愛玲筆下,便勾勒了出了大時代的小女人形象。在香港這座浮華喧鬧、多元駁雜的城市里,也就不乏有很多外來的女孩,遠離異鄉來尋夢。但是,許多女孩都在大環境中迫于各種原因而掙扎著走上了墮落之路?!冻料阈嫉谝粻t香》的葛薇龍和《連環套》的霓喜是典型代表。

《沉香屑第一爐香》中,葛薇龍第一次離開姑媽的豪宅,再回頭觀望時,竟覺著恰如《聊齋志異》,“轉眼間那貴家宅已經化成一座大墳山”。薇龍對于這座宅子,以及寨子里“做小型慈禧太后”的姑媽充滿了好奇與憧憬。她深知姑母的壞名聲在外,也名副其實,但她所擔憂的更多是那些華麗美好的影子如《聊齋》一般轉瞬即逝。當她看見衣櫥里姑媽為她置備的織錦袍子、外套、披風、禮服……色色俱全,金碧輝煌。她“人也就膝蓋一軟,在床上坐下了,臉上一陣一陣的發熱,低聲道:這跟長三堂子里買進一個人有什么分別?”。但聽著樓下的音樂進入夢鄉,在睡夢中,“柔滑的軟緞,像《藍色多瑙河》涼陰陰地匝著人,流滿了全身”。言外之意,葛薇龍腦子里很清楚這是一種墮落,但是卻向往這種生活,走上了一條墮落之路。張愛玲這種“在夢里向往墮落”的觀念,是一種潛意識的墮落。當司徒協給葛薇龍套上金手鐲時,“說時遲那時快,那過程的迅疾便和偵探出其不意地給犯人套上手銬一般”,拼命拉,卻拉不掉。哪里是拉不掉,是那閃爍精光的金剛石手鐲,照亮了她膨脹的虛榮心。一晃三月,薇龍感到“普通一般女子們所憧憬的一切,都嘗到了”,梁太太犧牲自己去籠絡男人的事情只會有增無減,她又不愿意自己有一天變成另一個梁太太,“唯一的推卻的方法是離開這兒”。但,葛薇龍已經對這樣闊綽的生活上癮了,最終由著這虛榮心和享樂感無限膨脹,淪落到“整天忙著,不是替喬琪喬弄錢,就是替梁太太弄人”的悲慘境地。張愛玲筆下的這種小市民的追求的物化的危害性極大,就更預示著不可避免的人性悲劇。

《連環套》的霓喜與不同的男人姘居,卻從未得到法律意義上的婚姻關系。她為滿足自己物質生活要求而套住三個男人成為自己丈夫設下了“連環套”,但最終卻使自己陷入了命運為她設計的婚姻“連環套”中無法逃離,她的命運掌握在一個又一個男人手中,直到沒有了可以綁住男人的資本而被拋棄,孤獨終老。

作為一個身份卑微的廣東養女,霓喜十四歲便被賣到印度人的綢緞莊,從那時開始就奠定了她對物欲的強烈的渴求,并將買者一見她便把她留下作為“她生平的一件得意事”,儼然已經將作為女性的自己物化,當作一個有價值,可以討價還價的商品。

當米爾先生為她戴上紅寶石戒指:

霓喜不敢戴在手上,用絲絳拴住了,掉在頸里,襯衫底下。轎子一搖晃,那有棱的寶石便在她心窩上一松一貼,像個紅指甲,抓的人心癢癢,不由得要笑出來。①

在那樣一個道德淪喪,動蕩的社會里,男權主義依舊當道,身份低微、家境貧寒的女性,過著不可靠男人的日子,只有牢實沉甸的金錢和物質才是實實在在。女人憑借著青春和美貌的資本,在不同的男人中游走。從小受苦的霓喜明白“唯一維持她自尊心的方法便是隨時隨地的調情——在色情的圈子里她是個強者,一出了那范圍,她便是腳下的泥”。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也描述道:

霓喜的故事,使我感動的是霓喜對于物質生活的單純的愛,而這物質生活卻需要隨時下死勁去抓住。她要男性的愛,同時也要安全,可是不能兼顧,每致人財兩空。②

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是人性的基本弱點,張愛玲筆下的故事合情合理,是人生中大都經歷的事情,主角所做的選擇往往也是大多數人所做的選擇,但當隨著故事情節一步一步推進,到最后卻愕然發現,我們自己也已經站在了一個無可挽回的墮落的懸崖邊。

在香港生活中戰爭紛亂的顛沛流離、世態炎涼,中西文化沖擊的道德淪喪、人性淡漠,助推張愛玲堅定地走上了獨樹一幟的文學之路,造就了這一朵特殊時期的文壇奇葩。她以孤高的姿態,冷眼旁觀,傲視人間,她洞悉人情,擅長以精妙的筆法描摹俗事繁華之后的衰敗和墮落,以敏銳的心思,寫下復雜的人性、美與丑。她是一個心理描寫的高手,是一個刻畫人物的巧匠。她筆下的人物,豐富了我們對現代人性和心理的理解。生活給予張愛玲痛苦,這痛苦被無限的想象煅燒,最后鑄成能夠刺傷人心的冷硬文字,讓無數人喟嘆、流淚。

注解:

① 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6:285.

② 張愛玲.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18.

參考文獻:

[1]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A].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

[2] 張愛玲.到底是上海人[A].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

[3] 張愛玲.詩與胡說[A].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

[4] 張愛玲.傾城之戀[A].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6.

[5] 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A].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6.

[6] 張愛玲.沉香屑第二爐香[A].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6.

猜你喜歡
傳奇張愛玲香港
逍遙傳奇
香港ifc商場
CAUTIONARY TALES
細說張愛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聽流行歌中的張愛玲
香港
小櫻桃之響靈傳奇
可口可樂傳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