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國基礎外語教育的特點及啟示

2015-05-30 10:20譚曉健
學理論·中 2015年9期
關鍵詞:外語教育基礎教育啟示

譚曉健

摘 要:泰國自19世紀中葉從古代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型與發展以來,就將外語教育置于基礎教育的重要位置,在中小學中實行了多元化的外語教育政策。同時,在基礎外語教育中凸顯世界主要通用語和區域內國家語言教育,強調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和注重維護母語及其傳統文化。泰國的做法對我國當前基礎外語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如下:發展外語教育必須堅持漢語言文化的主導性;實行全局性與區域性相結合的多元化基礎外語教育;以素質教育為根本,推進基礎外語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泰國;基礎教育;外語教育;特點;啟示

中圖分類號:G51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6-0119-03

當今世界,全球一體化進程加速,外語資源已成為一個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重要戰略資源。在此背景下,歐美發達國家都紛紛反思并調整自己的外語教育政策,從中小學階段就實行多元化的外語教育。泰國作為我國的鄰國和共同推動區域合作進程的重要伙伴國,自19世紀中葉開啟現代教育改革與發展以來,就在中小學實行了多元化的外語教育,并形成了諸多鮮明的特點。泰國以多元化為顯要特征的基礎外語教育為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以及國家外向型經濟發展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奠定了重要基礎,對當代泰國應對全球化的挑戰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研究泰國基礎外語教育的特點,對促進我國基礎外語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實行多元化的外語教育政策

泰國的外語教育具有悠久的歷史。由于歷史上與鄰國在歷史、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交集,1238年泰人正式立國以后,在佛教寺院和宮廷中就存在高棉語、巴利語和梵語三個語種的外語教育。此后,隨著泰國與外界交往的增多,亞洲鄰國和西方國家的語言教育相繼在泰國興起。不過,在19世紀初泰國現代教育萌芽以前,寺院教育一直是泰國古代傳統教育最主要的形式。在寺院中作為記錄小乘佛教經典的巴利語,連同佛學知識、社會世俗知識和生活技能等課程一道,成為國家向民眾普及教育的基本內容。因而,巴利語一直是泰國古代傳統教育中最主要的外語語種。

19世紀中葉,泰國實行對外開放,強調從學習西方語言入手,學習西方現代科技文明,效法西方推行社會改革。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在教育改革中,將興建的大批世俗的新式學校和予以保留的寺院學校統一納入政府的管理下,規定各類學校都必須開設包括外語在內的西方現代課程。同時,還支持私人開辦外語學校,繼續允許外國傳教士在泰國辦學,鼓勵外籍教師到泰國任教[1]6。 當時,為了能使泰國在西方列強角逐的夾縫中求得生存,朱拉隆功采取了八面玲瓏的平衡外交。于是,在語言教育政策上相應地實行多元化,在中小學中開設了以英語為主的多門西方語言課程,如法語、德語和拉丁語等,此外還保留有傳統的漢語、馬來語、阿拉伯語、巴利語和梵語等外語課程。此舉奠定了近現代以來泰國在中小學實行多元化外語教育的基本政策取向。

二戰以后,泰國把發展教育視為國家重建和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其中小學外語課程的設置都是圍繞國家外交和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來制定。由于當時泰國首先重視發展與西方大國和日本的關系,經濟上首先向其全面開放,并成功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因此在外語教育上格外重視歐美和日本發達國家的語種。另外,出于與阿拉伯國家外交和貿易(包括勞工輸出)的需要,從初中階段起開設了阿拉伯語課程[1]87。二戰后至今,泰國基礎教育課程進行過1960年、1978年、1990年、1996和2001年五次重大改革,并不斷地進行調整。其中,對中小學外語課程和外語語種的多樣化越來越重視。1990年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泰國中小學已經開設了9門外語選修課。其中,小學5-6年級中開設了英語和漢語,初中開設了英語、法語、日語、阿拉伯語和漢語,高中則在初中的基礎上增加了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和巴利語共9個語種[1]70-92。

為了應對當代日益加速的全球化進程,2010年泰國政府批準了一項由泰國皇家學術院起草的新的國家語言政策(草案)。該草案指出,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應使各類畢業生熟練地掌握母語及母語文化,同時掌握用于廣泛交際的一門或多門語言及其文化[2]。同時,泰國政府在《2010年國家教育條例》中明確規定,在保證教育政策統一性的同時,將“教育權力分散到各教育區、教育機構及地方政府機構”[3],允許各地的中小學校在遵循國家教育政策的原則下,結合當地的發展需要和實際情況,靈活地設置除英語以外的其他外語課程,自主遴選教材和組織教學。因此,目前泰國中小學所開設的外語語種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增加,許多地區的學校擁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形成了日益多元化的外語教育格局。

二、凸顯世界主要通用語和區域內國家語言教育

19世紀中葉泰國實施多元化外語教育時,就將西方強勢語言作為重點發展的語種。尤其是英語備受重視,20世紀初就被列入小學四年級以上義務教育的必修課程[4]。二戰后,其地位日益提升,作為必修課全面進入了中小學和大學。1996年泰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時,曾一度被列為中小學選修課程的英語,又從此成為唯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并貫穿整個十二年基礎教育的必修外語課程。此外,泰國政府從1957年起就批準開辦以英語為教學語言、泰籍和外籍外學生兼招的國際學校,2002年起批準將英、泰雙語課程引入中小學,用英語講授一些其他課程。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中泰關系的發展,曾長期受到限制的漢語教學得以解禁,除英、法、德、日、阿等語種外,漢語也成為泰國中小學重點發展的外語語種,并獲得快速的發展,現已成為泰國的第二外語。在重視發展世界主要通用語教育的同時,近年來隨著東盟區域一體化的推進,作為東盟主要創始國的泰國開始關注東盟國家的語言教育。2012年泰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表示計劃修改語言教育政策,將首先強調英語和東盟各國的語言教育,然后加強漢語、日語和韓語教育,并計劃在中小學開設東盟中心[5]。目前,泰國許多中小學,特別是邊疆地區學校已紛紛開設了越、緬、柬、老和印尼語等東盟國家語言課程。

三、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注重提高學生的外語運用能力

泰國為中小學生提供多語種外語課程學習的一個直接目的,就是強調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來發展其外語特長和提高其外語運用能力,從而為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和工作打下基礎。泰國教育部頒布的《2008年基礎教育核心課程》就明確指出,中小學生學習外語的目標首先是“讓學習者對外語學習產生良好的欲望”,然后才是培養學生“能用外語進行各種場合的交際”等[3]。反映在教學中,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大量的課外活動課程都十分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態度,注重提高學生的外語實際運用能力,而不是讓學生過分關注各種考試,并根據考試成績排名來評價學生。對此,早在1978年課程改革時泰國中小學就取消了由教育部命題的全國畢業統考,改由學校自己評價學生[1]57。目前,泰國中小學都采用KPA評分法(knowledge指學生的學期卷面考試成績;performance指學生平時的出勤、課堂、作業和課外活動等方面的表現;attitude指學習態度)對學生外語等科目的學期成績進行綜合評定。另外,泰國2009年改革以后的標準高考中,所設置的7門外語考試均屬于考查學生語言能力的水平測試,即GAT考試(General Aptitude Test)中的英語以及PAT考試(Professional Aptitude Test)中的法語、德語、日語、漢語、巴利語和阿拉伯語。其中,PAT考試屬于選考,它是大學錄取相關專業學生的一個重要的、并非唯一的參考,大學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綜合評價學生的外語能力和自主選拔錄取學生。這樣的外語學習評價方式和高考選拔方式,使泰國中小學的外語教與學較為有效地去除了應試教育的傾向,而追求語言教與學的核心,即提高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此外,為了提高學生的外語運用能力,泰國幾乎每所中小學都聘用各相關語種的國外語言教師參與授課,實行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

四、在發展外語教育中注重維護母語及其傳統文化

19世紀中葉,朱拉隆功以“泰體西用”為指導思想來推動泰國包括教育改革在內的全面社會改革。因此,他十分重視維護母語文化,把倡導學習外語,尤其是西方語言,定位于追求實用主義的語言工具性上。他曾寫信告誡在歐洲留學的幾個兒子:“你們必須經常運用你們自己的語言、文字……外語知識只是進一步求學的工具?!盵6]1910年,自幼留學英國,系統接受過西方教育的拉瑪六世瓦差拉冗繼位后,更加強調泰人的“歷史、語言、藝術、文學、佛教、對王室領袖的熱愛”等民族特征,反對過分崇拜西方,蔑視泰文化的價值[7]。為此,他推行了單一民族語言(泰語)政策,從中小學起向全社會強制實施泰語言文化教育,以促進各民族對國家的認同,同時確保在與外來語言文化的接觸中有效地維護本國傳統的政治、宗教及語言文化。這一基本政策為以后歷屆政府所效法。

二戰后,泰國中小學因過分重視英語教學,而一度擠壓了泰語及其文化教學。比如,1960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中,英語作為高中核心課程,其學時數超過了包括泰語在內的所有課程[1]53。甚至政府也承認未對許多公立學校提供讓學生學習和熟練掌握標準泰語的機會。對此,有國外學者指出,20世紀50年代以后泰國“唯一的語言教育媒介是標準(中央)泰語,唯一重要的語言科目是英語而非標準泰語本身[8]”。為了改變這一狀況,1978年泰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出臺的語言教育政策在肯定英語作為國際語言重要性的同時,明確指出要從國家層面上來強制性地推行泰語教學[8]。同年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一方面將英語和其他外語課程一起列為中小學的選修課程,另一方面從此開始的歷次課程改革,均把泰語課程和旨在教育學生遵守和維護泰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宗教、文化等相關課程列為核心必修課程,并在學時設置上加大分量。即使在按歐美辦學體制運行的國際學校中,也要求必修泰語和泰國文化課程[1]153。而在高中階段就設置了巴利語及其相關課程供學生選修,這不僅是民眾普遍信仰佛教的需要,而且由于巴利語與泰語言文化之間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也是維護母語及其傳統文化的需要。

五、對我國基礎外語教育的啟示

基于以上分析,反觀我國基礎外語教育長期存在語種單一化、注重工具性而忽視人文性、忽視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培養和片面應試教育傾向等問題,對深化我國基礎外語教育教學改革具有以下有益的啟示。

(一)發展外語教育必須堅持漢語言文化的主導性

長期以來,我們一方面在母語教學中存在忽視傳統文化的傾向,另一方面在外語教學中過分注重目標語言文化的輸入,忽視母語文化的輸出,文化移情過度,由此給漢語言文化帶來的滲透、沖擊和失語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我們在語言教育政策上必須堅持漢語言文化的主導性,切實從中小學階段入手,無論是在漢語還是外語教學中都要加強漢語及其所負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規范外來語影響下的漢語用語,保證漢語的純潔性,樹立學生對母語文化強烈的自豪感。同時,以自信、開放、平等和辯證取舍的態度,借鑒、吸收一切外來語言文化的有益成分,推動漢語言文化的發展與創新。

(二)實行全局性與區域性相結合的多元化基礎外語教育

從國家對外戰略層面上看,中國作為一個廣泛承擔國際義務、有所擔當的國際型大國理當以全球化的視野來發展多元化的外語教育。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全世界所有的外語語種,都應逐漸納入中國的外語規劃[9]。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層面上看,從中小學開始實施多元化外語教育,是全面推進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需要。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也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外語教育從充分尊重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特點,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出發,提供多語種課程,因材施教,能為學生的個性和潛能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實行多元化的基礎外語教育,要從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和發展外語教育的條件不同等實際情況出發,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在全局上重點發展英語教育的同時,支持地方政府和中小學根據自身地域、民族、歷史、文化等特點和師資、資源配置等情況,重點發展富有區域性特點的外語教育,如邊疆地區重點發展鄰近國家的語種。在一些條件特殊的邊境地(州)、縣(市)中小學,甚至可以將鄰國語言與英語同等對待,供學生自由選擇學習。這樣,有利于克服全民英語教育“費時低效”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職業發展選擇和國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機結合在一起。

(三)以素質教育為根本,推進基礎外語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

1.以外語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2014年,國務院和教育部先后發布了一系列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文件,并啟動了相關工作。這是扭轉我國基礎教育長期以來片面應試教育傾向,改變“一考定終身”弊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重大契機。在外語科目考試上,從目前出臺的改革方案來看,今后在一些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突破:第一,外語高考的語種設置上,應在現有的英、俄、日、法、德、西6個語種的基礎上有所增加,至少應涵蓋周邊鄰國的所有語言,以引導邊疆等地區發揮自身優勢,首先在高中階段并逐步向義務教育階段過渡,開設相關鄰國的語種。第二,包括高考在內的中小學各階段外語考試的內容,應在全面考核學生外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著重考查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以完成特定行動或任務為目標的、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在語言測試的類別上,要從以成績測試為主轉向以水平測試為主,以加強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考察。

2.推行外語學習綜合評價方式。應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既要注重傳統的、通過階段性考試的方式來檢測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發展,也要注重學生在全過程學習中的表現、成績及其所反映出的態度、情感、策略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其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跨文化意識、合作精神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3.加強實踐教學。在教學中,除課堂上多采取“浸入式”教學以外,還應該設置固定的課外活動課程,以豐富多樣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在真實的語境下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外語實際運用能力。

4.建設中外結合的外語教師隊伍和外、漢雙語教師隊伍。在利用師資資源上,應該實行開放政策,廣泛聘用國外語言教師到中小學授課,提高外語教學質量與效益。同時,應在中小學逐步引入外、漢雙語課程,用外語講授某些課程,讓學生能在學習其他課程的同時,習得和鞏固目的語。

參考文獻:

[1]馮增俊,李志厚.泰國基礎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2]The Royal Institute—Thailand official website. National Langu-

age Policy of Thailand [EB/OL].(2015-05-08).http://www.royin.go.th/upload/246/FileUpload/1349_3903.pdf.

[3]潘素英.泰國中小學漢語課程大綱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4] Foley, J.A. English in Thailand [J].RELC Journal,2005,36(2).

[5]泰國留學網.為加入東盟做準備,泰國修改語言教育政策[EB/OL].(2012-09-21).http://www.liuxue86.com/a/608894.html.

[6]張深溪.泰國拉瑪五世改革述略[J].洛陽大學學報,1995(1).

[7]賀圣達.“泰體西用”:近代泰國思想發展的特點[J].東南亞,1996(1).

[8]理查德·斯諾.東南亞國家的教育語言政策[J].洪力翔,冬瑛,譯.民族譯叢,1994(1).

[9]李宇明.中國外語規劃的若干思考[J].外國語,2010(1).

猜你喜歡
外語教育基礎教育啟示
從國外外語教育改革反思我國大學英語教育改革
論音樂社團活動運用于韓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話語的遷嬗
教育均衡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的新境界
“中國夢”之中國“自主高考”夢
國外跨境電子商務稅收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基于微課應用的專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試析智能語言技術對外語教育的沖擊
南美洲國家語言教育政策發展的特點和今后發展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